太極拳樁功
太極拳樁功
習練太極拳樁功,是在中定狀態(tài)實現中和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養(yǎng)人體內在潛能,蓄力于體內的過程。同時可以提高人體抗擊打能力及發(fā)放功夫,鍛煉神經末梢,增加反應靈敏度。采取了意念假借、內視觀想、精神放大等誘導方法將勁力充分調動起來。太極拳樁功的內涵和修煉內容主要分為養(yǎng)生和技擊。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樁功。
太極拳樁功
千年古訓有句諺語:“練拳不練功,老來一場空。”武術行家們說:未打拳,先練樁。由此可見訓練必要的樁功對于太極拳實為重要。拳經云:由定生勢,由勢入定。沒有樁功,下盤不穩(wěn),還談什么太極十三勢為主的中定?至于樁功的作用,正如建造房屋的基礎,基礎如不牢固,那么極閣崇樓和高堂巨廈豈能安載其上呢?現今部分習拳者者不看重于此,須知不經此步訓練,下盤無根無功,重心易偏不穩(wěn),力量、速度和技巧不能互相補充,故難以悟得和練就拳架、推手和散手的真功夫。站樁是練意、練氣、練神的重要手段,習練樁功日久,身體下盤變得沉穩(wěn)有勁,周身四肢內勁增加,丹田之氣隨之變得充足。對于人體內部意氣神、全身內勁及腰腿功夫,均帶來很大的益處。所以,許多前輩對樁功是非常重視的。
如何練好樁功,第一是解決認識問題和覺悟問題;第二是解決得道解惑問題,明拳理得拳法才有好效果;第三是解決練習的意志毅力問題,要能吃苦耐累。
先從第一個問題談起。張肇平與杜飛虎合著的《論太極拳》一書中有個真實故事是這樣說:“……抗戰(zhàn)初期,曼師(指鄭曼青——筆者注)主湖南國術館事,曾與杜心五大師往還,甚仰杜大師功力,欲拜為師,曼師于表演一套太極拳后,杜大師說:“看你剛才表演拳架,自始至終,都是一足著地,不必再跟我浪費時間了。所謂一足著地,就是不失重心,不失重心,就是時時能夠中定……”。這個一足著地與樁功有很大關系,樁功練好了,中定才好體現。再有教我學拳多年的恩師林墨根先生說:“不練樁功,懂不了虛實。”確是這樣,樁功練好了,虛實才分得清楚,,才好變化。試問:沒有樁功而勤盤幾年拳架就能長太極內功?沒有樁功而勤揉幾年推手就能懂勁?以我之淺見,若修太極拳之真?zhèn)?,按此而練,再加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悟不到太極拳之真諦,出不了太極之門。我們要客觀的認識到,要向太極拳內功進修就得練習強似不倒翁的樁功,掌握落地生根的樁功。鄭曼青大師清楚的說:“涌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我有位叫林文濤的師兄說了一句對此有領悟的話:“先有定,后有靜;沒有定的靜是假的。”太極十三勢當從中定為主,其他十二勢為輔,太極拳的每一勢,都是先有中定而后有變化,太極拳在維護自身的中定和破壞對方的中定的矛盾中進行互動。試問自己:下部若不穩(wěn),上部你敢松嗎?實腳若不夠實,虛腳你虛得來嗎?有了對練習樁功的認識和重視練習樁功的想法,那么,習練樁功就來勁了。
有些習拳者對練樁功另有偏見,存在疑懼心理,究其原因是看到或聽說某某老拳師患有腳疾疼痛而誤為因練樁功遺留下來的傷病。據我具體了解,有腳疾疼痛的老拳師多系痛風病,只有極少數老拳師是練功過度而積傷成疾的。我咨詢過有關主治醫(yī)生,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慢性代謝紊亂疾病。主要臨床特點是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泄尿酸減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癥以及反復發(fā)作的痛風性急性關節(jié)炎,痛風石沉積,痛風性慢性關節(jié)炎和關節(jié)畸形等。血液中尿酸長期增高是痛風發(fā)生的關鍵問題,這和練樁功毫無關系。眾所周知,任何競技性的體育項目,如果把它練至極限或過度訓練,都會引起身體損傷的。譬如跳水健兒視力變差、體操運動員筋骨損傷、舉重猛將腰肌勞損等等,這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問題。習拳練功也不例外,只要把運動量調整控制好就沒有異常問題,習練樁功是讓人放心的健身項目。
再從第二個問題談起。習練樁功若不明拳理,若不得拳法,那么,習練多年后也顯得效果不太好或是終有糊涂不明白。太極拳明師松緒金先生說:練中悟道而得最可靠,要下工夫苦練,不是苦練功。太極拳修煉者懂得太極拳藝,不單是心里明白,也不單是口頭說出來,尤為重要的是身上明白,這稱為“體悟”, 憑感悟看結果。單練樁功的樁式有:無極樁、渾圓樁、馬步樁、弓步樁、并步樁、川字樁、開合樁、升降樁、跟勁樁、獨立樁等等。以上樁功又分為靜功樁與動功樁,靜功樁(肢體隨呼吸微動或基本不動)諸如無極樁、渾圓樁等;動功樁(實腳沉降后撐起或實腳沉降的同時使虛腳向前移動或實腳沉降的同時使虛腳膝前挺)諸如開合樁、升降樁、跟勁樁等;馬步樁、弓步樁、并步樁、川字樁等有靜功、動功的不同練法。若習拳者單靠看書解說而練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為把真功習練說清說透并非易事,文字敘述,有些重要內容詞不達意。最好是有明師(有些名師的身上只有花架子,沒有真功夫,當然有緣遇上既明又名的老師,最為稱心如意)言傳身教,才好心領神會,才好習練到位。譬如有些拳書上講解馬步樁的要領是:懸頂松腰,含胸拔背,尾閭中正;兩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兩腿之間;貼于脊氣一吸背,一呼沉于丹田;斂氣凝神,力求自然。據我所知,有不少練了十幾年太極拳的愛好者,不知如何去體悟站樁時的松腰胯狀態(tài)。若經明師一番指點,自己又親手撫摸明師行功時腰、臀的骨肉變化,那么就不難感悟到松腰胯是怎么回事了。有部分習拳者練習多年的站樁,只能把樁練成一個沉穩(wěn) 差、內氣少、周身滯的“死樁”,這就是實例。要練成“活樁”用處才大。
從渾圓樁和馬步樁的差別談靜功樁和動功樁。渾圓靜功樁(簡稱渾圓樁)和馬步動功樁,雖然僅僅是架式高低差別,但實際練法上差別很大,存在完全不同的功理。渾圓靜功樁初練一個月有酸痛,但接著就是強調輕松自在,適可而止,排除雜念,意識入靜;過程中以練意入靜為主,不能看電視,不能聽音樂,相當于靜功的盤足坐法。馬步動功樁,講究逐步加大強度,忍住肌肉酸痛到無法忍耐為止,練時會渾身發(fā)熱,大汗,氣感很強。氣血急行肢體皮表經脈,氣沉丹田,松至腳底,是氣生力、力生勁的武學內家拳功法之一,以練內力內勁為主。所以,練的時候可以看電視,亦可聽音樂。太極拳內功的正確練法,應該是先練靜功樁守丹田,形成意氣和諧合一,內氣暢通并增強,意通周天。接著再開始練動功樁,內氣的運行運用?,F在部分人急于求成先練動功樁,但到后來,體質薄弱者難以練上去,就是因為受到內氣不足的局限。氣感強不等于身體好,內氣強。所以,內練一口氣的功法較多,修煉太極拳內功還需要明師指點,才能拿住丹田練內功。對于初學者可以先練無極靜功樁(簡稱無極樁)六個月,守靜、練意、理氣、養(yǎng)神;然后再練渾圓靜功樁守丹田,疏通經脈,活躍氣血,意守周天通后,接著可以改渾圓靜樁為馬步動樁、弓步動樁等,練行氣法等。修煉太極拳內功需要掌握平衡,否則,盛極而衰,因小失大。渾圓靜功樁練過頭,會食欲減退,氣血虛弱;馬步動功樁練過頭,亦會壯火食氣。因此靜功樁需要配合體力運動;而動功樁也需要靜養(yǎng)功配合??傊?,“性命雙修”是太極拳必修的終極,太極拳的最高實修是于性命合之一處這么個太極上達到的。
練樁有什么具體功能作用呢?本人粗粗歸納起來有四個:一是提高身體下盤的穩(wěn)固性;二是同時打下了利用地面產生反座力的基礎;三是養(yǎng)內氣加大丹田能量;四是練就動中猶靜的本事,心靜神自寧,神寧心自靜,心靜氣自行。沒有內靜,肢體骨內難以內松外柔,在練拳中難以漸漸退去本力。站樁時首先要心靜體松,只有松得開,才能沉得下;只有沉得下,沉至腳底涌泉穴貼地,才能產生反座力蹬撐起來,象千斤頂力撐汽車底盤一樣。
據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得知站樁者的常見毛病之一是下落時松沉度差,站起時上身用力沖起,不完全是蹬撐之力來源腳底涌泉穴。站好樁需要理解“輕”和“沉”的道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按馬國興先生所寫的《論雙重》一文所說,在玻璃魚缸中做個實驗:將小粒石子輕輕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沉”;石子落到魚缸底部則不動,這個現象是“重”。將小木屑按至水底時再松開,木屑漸漸的升起直到水面,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輕”;木屑上升到水面則不動,是為“浮”的現象。通過這個小試驗可以清楚的認識到:“重”和“浮”是靜止呆滯的現象,在太極拳屬于失根之象,故不取為法。“輕”和“沉”都是不停運動的勢態(tài),“輕”乃從天輕靈的法則,“沉”乃從地沉實的法則。“沉”是描述太極拳旋轉運動中升降開合的特點,前輩葉大密曾說:“練太極拳必須分清輕、重、浮、沉四字,須知輕與沉相承,浮與重相對。”因此,思考“沉”不能離開“輕”,輕與沉互相作用,只沉不輕,是蹲不是沉,是局部的動作,不是整體的動作。只輕而無沉是沖是頂撐不是輕,也是局部而不是整體的動作。動作時用意、用神領起也很重要,懸起全身,以精神控制身軀開張,飽滿中空身體,達到既沉又輕的效果。若不能領會意氣均時骨肉自然會沉,而再加強去沉,會用肌肉發(fā)生將體重壓向兩足而不自覺,這就變成了用力而不是用意了。以上道理有助于練好樁功。當然學會拳法亦為重要,比如站樁時肩部的放松,能使上肢、胸、背、肋部較好的放松下來,從而達到上肢輕松靈活、下肢沉實穩(wěn)固;求得肩井穴要與腳心的涌泉穴上下貫通,才能較好的實行力發(fā)于腳跟,中傳于腰,上傳于手。樁功練好了,就會有助于在拳架、推手、散手中每個動作產生身體松沉而實腳撐蹬感強的效果。太極拳的化、引、拿、發(fā)等勁道都是勁自涌泉穴入,借助地面反座力而出,若無樁功基礎的松沉撐蹬,勁道將顯得空白弱小。
站樁時注意感受胯要向里縮、向下落和膝蓋微向里合的要領:胯向里縮就是要臀部下斂上翻,膝蓋微向里合,大腿上里下外地微微一擰,這樣胯就縮了??柘侣渚褪峭蜗蛳伦?,尾骨微向下向前翻。膝蓋向里合到什么位置呢?合到膝蓋對準大腳趾和二腳趾,人的腳主要用力集中在大腳趾和二腳趾,而且這個方向的長度也是最長的,所以向這個方向用力是最穩(wěn)的。站樁時要放松大腿、小腿陰面的肌肉和下腰部、臀部的肌肉。肌肉松不了,又如何能松筋、骨?筋、骨松不了,又如何能松沉入地呢?站樁時身勢從上到下松沉至涌泉穴貼地。
站樁中要正確對待氣感,做到心靜、體松、專一的站樁。氣感來而無意求,亦不要思想包袱;因為意念守竅著意過濃或有思想包袱則會氣滯,不利于養(yǎng)生健康和技擊功夫。得氣是什么感覺?最常見的反應什么?是酸痛感、涼冷感、麻脹感、溫熱感、振顫感、舒暢感、鼓蕩感等。這些都是練功后自然的生理反應,或是病灶部位引起了機體生理活動的變化。
在習練樁功時,還要處理好技擊與養(yǎng)生保健的相互關系。依據習練經驗得知,樁功運動量控制在7成、8成為宜,練到十足時可能傷及下肢某些關節(jié)和肌腱。每次站樁時單腳連續(xù)時間控制在3分至8分鐘,以腿部感到酸脹燒熱為宜,左右腳輪換站為好。練功還要注意膝關節(jié)的保健,站樁或盤拳架前按摩一下膝蓋(主要是陰陵泉、陽陵泉、委中三個穴位),并做一些熱身準備運動。不要在夏天穿短褲練拳,因為出汗后膝關節(jié)較易受風涼傷,膝關節(jié)的傷痛有一半是因為保養(yǎng)不當而造成的,年輕人可能不以為然,上了年紀的人就易發(fā)作傷病。練拳技擊要兼顧養(yǎng)生保健,注重科學引導訓練。有了正確的練習方法和吃苦忍耐的精神后,還更應有自我保健的意識和手段,使之能與太極拳長相伴,感受太極拳帶給人們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愉悅。
我對樁功感到最大興趣的還是對練項目。一個人在站穩(wěn)守樁而放腰松胯接勁,另一個人在尋機找勢破樁而送勁;一個人在樁上調整維護好自己的重心,另一個人在想方設法破壞你的重心。這是一種訓練難度較高的粘連沾隨式對練樁功。本人師承傳下的對練規(guī)則其中有一條是:一種是拔根(指腳跟或涌泉穴),一種是拔樁;前腳移位是動樁,后腳移位是動根。守樁者被動,破樁者主動。所以對守樁者要求較高,不但學會落地生根,從涌泉穴吸地氣,還要學會胯上的翻滾,學會腰脊柔軟而富有彈力,身上練就肉降骨升(在胸肩較為明顯)。破樁者起初使用拙勁蠻力推按,待守樁者承受能力增強后,改用巧勁推按。雙方在進攻防守中把內功修煉與技巧動作融合一起,練就推按胸腹不動樁,扒採肩背不動根,推按腋肋不失重。在形式中有你我正面相對(我處于較大的底面積狀態(tài))的練習,也有你正面我側面(我處于很小的底面積狀態(tài))的練法;有講好你推按我胸膛或腹部的練法,也有在上部中部任意推按的練法。以上練法稱為“活樁”,這種練法不但要求兩腳站得穩(wěn)固,還要求松胯松胸轉變虛實,若一時呆滯化不了對方來勁,那么,局部再死守穩(wěn)也沒有用。雙方還應懂得:肩根管背,胯根管腿,腰根管全身。守樁者要做到上下松活,否則,再沉穩(wěn)的樁也要被對方拔根破樁。破樁的功夫、技巧簡單的說就是:上下相隨,拔對方的腳根,斷對方的頂勁。守樁的功夫、技巧簡單的說就是:身法中正,含胸拔背,松肩墜肘,松胯圓襠,先把對方的來力接入腳根,然后順勢用胸、腹、腰胯化開。
活樁練法亦叫行樁,這一步主要把站樁中所練出來的內涵功力與運動實戰(zhàn)有效的連接到一起,有些練者在站樁時能練出整體勁,但在運動當中這種整體勁又散了,這就是在行樁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沒有得法或沒有深入練,導致中間脫節(jié)。
待以上對練有了較好的基礎,接著習練另一種對練樁功。練法是讓對方放開手腳來用掌或拳朝自己胸膛、腹部進行擊打,或者采用肩靠、胯打等等。該練法要求守樁者除了能腳下有根、腰脊柔軟且有彈力之外,還要求有較為充足的丹田內氣,是靜功樁、動功樁結合修煉的體現。練者應知:能量聚則為丹,散則為精、氣、神;盤架站樁越多,能量積累越多。本人愚見:在對練擊打樁功時還要注意體悟太極拳以松接力、以意截力和外家拳排打功以硬接力的區(qū)別,悉心感悟太極真功松緊的奧妙。要認識到松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絕對的客觀尺度;松是一種“看著有摸著無,摸著有動著無”的技藝,樁功也是太極拳練松用松的手段之一。松則蓄能,緊則釋能,這個緊不是又硬又僵的緊。松長緊短只一瞬,一瞬松緊力炸崩,松緊無常玄機妙。松功核心無非是加大內在的松緊空間和縮短松緊的時間,松緊有度是人體運動的樞機和動力源泉。若無此功夫就站樁給人擊打,輕則造成被打部位皮肉間的毛細血管破裂而出現青紫痛塊,重則傷及骨骼或內臟。還要注意腰部的舒松,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彎曲的腰弓往后垂直,能讓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軸線與小腹下部的交叉處。以上對練是一種接近實戰(zhàn)的抗打訓練,所以說,習拳者要有相應的太極內功才能參與訓練,起初對練時最好有老師臨場指導。否則,搞不好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自己或對方的身體(擊打者受到被打者反作用力的震彈)。
有了站樁、行樁的扎實基礎,接著下去就是化樁。練拳者不要倚樁功逞強犯頂力之病,太極技擊名家楊少侯先生說:肢體不僵滯,不扎樁,實腿能走,虛腿能抬,不要誤解樁功之根。林墨根老師、松緒金老師曾對此有過描述:行樁就是使行走坐臥始終處于樁態(tài),全身任何一點皆具八面的支撐力與螺旋力,練拳者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太極拳陰陽轉換的哲理中進行,大可無外,小可無內,無形無象,只有神意猶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由于筆者尚未練成如此功夫,故無感悟可言。
最后談第三個問題。習練樁功確是需要吃苦耐累,要有堅韌的意志與毅力。不要因為樁功單調、枯燥就放棄習練。比如站一個動功樁在練5至10分鐘,其中有幾十秒鐘是最為受力,腳底麻木,膝關節(jié)燒熱,大腿酸脹,汗流浹背,甚至身體顫抖。在單練站樁中若無此感受,說明習練者還未得法悟出要領,需以既靜又專之心在緩慢運動的松沉撐蹬中求。熬過這難受的時刻,功夫自然長出來。熱練三伏,冷練三九,堅持練上三至五年樁功,然后把樁功溶入拳架、推手中練,盤拳如站樁,推手如站樁,做到步樁合一,勢中有樁,樁中含勢 ,無處不是樁。
以上介紹系本人初窺太極拳門徑的一孔之見,體驗膚淺,僅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筆者意在拋磚引玉,愿與同仁一起探討太極拳真諦,為弘揚國粹盡一份力量。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見諒并誠摯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