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理論研究
對太極拳理論的研究應該是全方位的研究,不能僅限于對太極拳拳理和技術動作的范圍,而是應該拓展到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人類社會、自然界物質運動形式、醫(yī)療 保健功能等領域的研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理論研究。
太極拳理論研究
太極拳是集宗教、哲學、醫(yī)學、軍事、文學、藝術、倫理、民俗、娛樂等于一身的一個武術拳種,它將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包 含有豐富的文化、自然規(guī)律、人的行為規(guī)則等內容。有人形容太極拳不僅僅是一門武學,更是一門人學,它可以強身健體、防身技擊,更能夠改善人的思維方式,在 一定程度上修補人的性格缺陷,不僅可以使人在身體方面適應自然界,還可以使人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之中,因此,只有將太極拳理論的研究不斷地向廣度和深度 拓展,才能使太極拳的理論和技術進一步地發(fā)揚光大。
太極拳理論的研究應緊密結合對太極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而開展。太極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四大文 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古巴比倫),它們均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時至今日,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都沒有完整地將本民族的文化保留下來,只有我們中 華民族的文化不僅完整地傳承下來了,而且還在不斷地發(fā)揚光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學者研究認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是自古以來中 華民族文化對外不具有擴張性,不把本民族的文化強加于他人,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二是中華民族文化對內不走極端,推崇“中庸之 道”。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對“中庸之道”作了這樣的詮釋:“‘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而同時代的另一位著名理學大師程頤則將“中 庸”解釋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國人視“中”為重道上德和終生為人處世務須篤行的規(guī)范和 準則。中國文化所說的“中”是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即不離、不緊不慢的恰到好處。而太極拳就是在這樣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拳種,太極拳拳理要求 立身中正、陰陽互體、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快慢相間、高低起伏、舒展緊湊、收放自如、神形兼?zhèn)涞?,無處不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相聯,其內涵充滿了一種文 化,我們稱之為“太極文化”。
對太極拳強身健體、醫(yī)療保健和防身技擊的理論研究方面,目前也只是局限在物理運動的范疇。我們知道,在自然界的物質世界中,運動是永恒的,是 形式多樣的,是極其復雜的,但歸納起來無外乎就是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物運動三種運動形式。物理運動是物質運動的簡單運動形式,即直線運動變旋轉運動; 化學運動是物質的復雜運動形式,即產生化學反應的運動過程;生物運動是物質運動的高級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形式的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運動的新陳代謝過程。 人作為一種高級的生命體,集三種運動形式于一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物質運動體系。而目前在太極拳理論研究方面,說到太極拳的強身健體功能時,就會談到:通 過練太極拳,使人體的肌肉、骨骼得到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在松、柔有氧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由人體的直線運動 變旋轉運動,利用人體力學的原理,可以在技擊方面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等。這些往往都是概念性的和定性方面的詞句,缺乏定量方面的具體數據和說服力。實踐 證明,人通過正確地習練太極拳不僅僅會使肢體的肌肉骨骼通過物理運動形式得到鍛煉,身體的各種分泌功能也會不同程度地通過化學運動形式產生化學良性反應得 到改善,從而使人體整個生物系統得到有效的調節(jié)。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太極拳界乃至武術界對這方面的研究是欠缺的。據說國外的太極拳界對太極拳理論的研究已 經向化學運動形式方面進行探索。
太極拳發(fā)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我們曾經因為古代的四大發(fā)明(造紙術、火藥、羅盤針、活字印刷) 為人類社會作出的貢獻而感到驕傲。現在我們的國家在日益繁榮昌盛、逐步強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不斷增強,我們有理由,也有能力 將太極拳理論的研究工作向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以使太極拳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為人類社會共享,造福于全世界,使太極拳成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社會的 “第五大發(fā)明”。
太極拳的理論研究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首先要營造一個廣泛開展太極拳理論研究的氛圍。目前,我國 太極拳界的現狀是,一方面有些技術水平高的習練者缺乏理論研究的能力,這些人從幼年就開始在名師的指導下練拳,但文化基礎比較差,雖然練就了一身的太極功 夫,但只是就“拳”說“拳”,知識面較窄,思路不夠開闊,文字語言能力較差,有話說不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達不到觸類旁通的境界。這個人群被稱為 太極拳界的“實力派”。另一方面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武術專業(yè)人員,他們文化程度高,文字表達能力較強,但缺乏太極拳名師的指導,很難領悟到太極拳的真諦,不 能切身感受到太極拳的奧妙。理論來源于實踐,他們在實踐中得不到體驗,自然就無法在理論上深入地開展研究工作。這些人群被稱為太極拳界的“學院派”。在太 極拳理論的深入研究上,需要由政府的相關部門和團體牽頭,將太極拳的“實力派”和“學院派”進行有機的整合,使二者融合在一起,為理論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 組織基礎;還需要組織協調相關的科研、醫(yī)療等部門參與和支持,劃撥專項經費,對習練太極拳的人群和非習練人群開展跟蹤調查活動,獲取科研數據,為理論研究 工作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對太極拳理論的研究,亟需向廣度和深度拓展,這是現實賦予廣大太極拳理論研究工作者的任務。要承擔并完成好這一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更需要從事太極拳理論研究的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