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與太極拳相互糅合
古有“北太極南詠春”之說,太極拳與詠春拳都誕生在清朝末年,時間相近,這就有了相互借鑒的歷史淵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詠春拳與太極拳相互糅合。
詠春拳與太極拳相互糅合一、詠春拳與太極拳的相似之處
古有“北太極南詠春”之說,太極拳與詠春拳都誕生在清朝末年,時間相近,這就有了相互借鑒的歷史淵源。的確,它們之間隱隱有些絲連,并且在功法、拳法上有著相似之處。讓我們撥開歷史迷霧,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探索傳統(tǒng)武術的本質,這樣有利于進行武術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詠春拳為二字鉗羊馬,葉問系詠春為內八字步法,兩腳尖相交形成60度夾角,在八卦掌的扣腳中也有這個步形,其目的都是為了穩(wěn)定,而后借地之力通過踝、膝、胯、肩、肘、腕的傳遞把力最終傳導到手上。與之相似的是,太極拳在運行中加入了腰胯的概念,稱“行氣如九曲珠”,也強調力源由蹬地而起,節(jié)節(jié)貫穿于力點。
詠春拳是“攤腰鎖胯”,而太極拳是空腰轉胯??昭前蜒道?,即以命門穴那個位置為重心,上面頭大椎向上領,下面盆骨向下沉,形成對拉之勢,古人叫“過三關”。拉直腰椎叫空腰,拉直胸椎且配合胸骨下沉叫空胸,這個道理就像門軸、車軸一樣,軸直了才能轉,所以說空腰是為了轉胯,空胸是為了轉肩,轉腰胯就能發(fā)出螺旋力,就能改變自己的重心,就能破壞對方的重心。松肩墜肘要求一樣,其目的是把肩拉開,使氣下沉,重心由胸腹部下移到小腹部,并且使借地之力通過脊椎順利地傳遞到手上。
另外,詠春拳的姿勢和吳式太極拳的抱七星很相似,攤手與陳式太極拳的掤手很相似,其應用法則都強調中線原理,出手都要走螺旋,都講究柔化剛發(fā),不與對方用力相拼。
詠春拳與太極拳相互糅合二、詠春拳與太極拳的差別
詠春拳與太極拳在功法、拳法有著相似之處,并不等于詠春拳與太極拳在訓練手段和技術上都是一樣的,這兩種拳門的差別也很多。比如:太極從軌跡來說講圓,講究化勁、引勁、接勁等,走刀劍錘勁。詠春拳講的是最短距離,特別講究中線原理,朝面追形,不能追手打法,類似打點出刺的方式,走槍勁。又比如:雖然兩種拳術都說自己是“以柔克剛”,但是太極要求“用意不用力”和“牽動四兩撥牽斤”,而詠春則沒有這樣細化的講究。
再比如:詠春拳要求有寸勁和聽勁,那種寸勁是人體的爆發(fā)力,是明勁,那種聽勁是局部于掌、腕、肘、臂的勁。太極拳講究對勁道細化的理解,要求有明勁、暗勁、長勁、短勁、化勁、引勁、接勁和全身整體的聽勁、發(fā)勁,一舉手一投足,皆是太極,挨到何處,何處發(fā)放。太極拳雖也有寸勁,但這種寸勁的發(fā)勁方式不同于詠春拳,是丹田內氣的抖動貫穿全身,是神、意、氣、勁的高度結合。
三、詠春拳與太極拳相互糅合
經(jīng)過對詠春拳和太極拳技擊方法的比較,作者認為:詠春拳與太極拳在技擊招式上的取長補短、相互糅合非??尚校掖笥旭砸?。曾榮獲2000年首屆佛山、廣州、香港、澳門四地詠春救手擂臺邀請賽85公斤級冠軍的梁先生在談到詠春拳和太極拳相互糅合時說:“首先,詠春拳和太極拳在練習關系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太極拳以架為體,散手為用,推手介于其間。而詠春拳以套路為體,散打為用,黐手介于其間。其次在身法上,太極拳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而詠春拳的身法則有耕攔攤膀、推托拉按、纏撞掛漏,曲手留中、甩手直沖、以橋占橋等。其實技擊含義是非常相似的。在手法上更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詠春拳最有特點的攤伏手,攤手/出則似太極的順纏,伏手/收則似太極的逆纏。詠春拳有螺旋勁,太極拳有纏絲勁。從心法上講,詠春拳的連消帶打、以快打快與太極拳的引進落空、后發(fā)先至簡直同出一轍。”
正因為詠春拳和太極拳這一南一北的著名拳種有許多相通的拳理,兩種拳術在實戰(zhàn)中的糅合就有了良好的先天基礎。詠春拳在搏擊時憑手臂皮膚知覺黏住對方的手,用耕、攔、膀、攤伏手等手法去擊打對方。但有時兩者在博擊中又會出現(xiàn)摟打纏繞在一起的時候,這時陳式太極的快摔又起很大的作用,運用螺旋勁將對方摔倒,在摔打過程中不能用蠻力。
在詠春拳和太極拳的糅合實踐中,我體會最深的是,取詠春拳的短線消打,結合太極拳的纏絲彈抖,先曲中求直,以短橋窄馬催動寸勁化解對方進攻,進而以太極拳的旋腰纏絲,由直轉曲,以采拿或肘靠將其摔打重創(chuàng),以佛山詠春拳的知覺、技擊手法和陳式太極拳的快摔結合。兩拳種所發(fā)出的功勁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是詠春拳許多手法向內旋直線打出,兼走細內圈,陳式太極拳出拳向外旋而且?guī)в欣p絲勁,所走的是外大圈,正因如此,兩家拳術在南北武術技擊的相互借鑒中正好互補不足。
舉例來說,詠春勾漏手是李小龍最著名的制勝手法。勾漏手的打法是手腕向外扣,手指向下,使人手可以形成一個鋼鉤將對方的手向外勾離人體子午線,在運用時手腕不能在整個過程灌力,要松、柔、剛三位一體才能完整統(tǒng)一,恰到好處。當然,由勾漏手變成橫掌痛擊對方身體是完全的詠春的打法,若與太極糅合,則可在以勾漏手消去對方的攻擊點后,趁對方的人體子午線出現(xiàn)空當,順勢進步貼身靠將其打倒在地,非常奏效。又如,以詠春的伏手為例,伏手能在離身和近身搏擊中完全控制對手的直捶和各路底掌,運用時是靠腕勁打對手的手橋和腿。如在離身搏擊時,對手面對面瞬間向你打一拳,你在對手的拳差不多到時運用伏手將對方的拳向斜下方擊打(這與太極的逆纏何其相似,只是線路短很多),再反變拳打向對手面門上,這是詠春最本能的打法。若是想將對方摔打倒地則糅合太極的身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可先偏身以伏手引進對方落空,伏手反彈以轉腰順纏再加上腿腳的頂絆將其螺旋摔倒。
簡單來說,這不過是先改化(太極)為打(詠春),再不間斷地由打(詠春)變摔(太極),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運用而已。當這兩種拳術糅合在一起實踐時,又會變化出許多擒拿和反擒拿的手法,這是兩家拳術中的螺旋勁和纏絲勁融合于一起所產(chǎn)生的內外旋勁的作用反應,運用者在運動中會有得心應手的知覺。只要運用者在應接對方手的同時不馬上抽回,而是黏住對方的手直入,用擒拿手法將對方的關節(jié)鎖住,就能用推按的手法將其摔倒在地。你如果被對方用擒拿手法扣住,也可以用詠春拳的手法化解的同時反擒對方。用詠春拳化解擒拿手的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先將肘歸中,然后你的身體走偏使對方進入你的網(wǎng),就能將其反擒拿后以太極的摔法擊倒。
一位詠春拳名師在談到詠春拳與太極拳相互糅合時說:“部分詠春拳習練者或者因為修行不夠,或者因為旁聽誤信,多有否定推手的傾向,認為推手沒有用或者用處不大,在推手交流時往往提出‘如果我脫手打你,你推手怎么辦’的問題。實際上這里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界定脫手的性質。脫手打人實際上屬于散手的范疇,已經(jīng)不是推手的概念,所以用推手是沒有辦法解決的,能夠解決的就是一個字:打。如果借用詠春拳的理論來講,叫做‘甩手直沖’,就是在接手過程中感知對手離開自己或者脫手的時候,不要去追手,而是直接攻擊對方。推手訓練的目的也在于此。而這里體現(xiàn)差別的就是這個感知能力。誰的感知能力高,誰就能在接手脫手的過程中取得主動權,而從訓練程序來看,推手訓練者應該是占有優(yōu)勢的。”
感知能力在內家拳中非常重要,太極拳門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說法,從中可以管窺這是一個什么要求和境界,而對于這個感知能力的訓練,推手功不可沒。所以在散手格斗之外,推手就單獨列入內家拳訓練程序之一,以訓練內勁和感知。而對于詠春拳習練者而言,以目前的訓練程序來看,其黏手訓練帶有脫手的性質,相對減少了推手感應的訓練時間,在相同條件下,這樣做對于感應能力的提高肯定沒有專門訓練太極拳推手有效。這不能說不是詠春拳目前流行的訓練方法的弱點與不足。應該打破門戶之見,從根本上理清推手、脫手、散手的關系,達到指導各自的訓練目的,博采眾長,形成最合理的訓練體系。所以,到這里,大家就會明白,只練推手是不完善的,只練脫手也是不完善的,推手、脫手、散手再加上相應的功法訓練體系乃至哲學體系,才是完整的武學。
詠春拳與太極拳相互糅合四、內外相合和招術合一
這兩種拳術在糅合練習時應注意,不要盲目追求招式,一定要在功勁方面下苦功。如果沒有將自身的僵力祛除、將腰胯練松,就不能有效地化解對手的勁力,反被對方擊實。要抽出不少時間練習詠春拳反應,也不能忽視太極拳的腰腿功夫。所以說到底也是為了達到“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目的。
據(jù)有些福建詠春拳習練者的信息反饋,他們學練了楊式太極拳的樁功(無極樁功、開立步樁、弓步樁功、馬步樁功、虛步樁功、根勁樁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開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轉胯功)、沉肩墜肘功、吐納丹田功和孫氏太極拳的卐字手(也可寫作“萬字手”),收到了技擊功夫明顯提高的效果。
詠春拳名師梁先生說:“凡武林中人都明白,從來就沒有全無敵的‘絕招’,所謂拳無定式,任何招式在實戰(zhàn)中能克敵制勝便是好功夫。懂得多一點總比不思進取要好,探索實踐多一點總比夸夸其談要好。”我整理這篇拙文就是想對太極拳技擊愛好者和詠春拳習練者有所啟迪,思考這兩種博大精深的南北拳種怎樣能更好地糅合應用。內家拳名師車星辰說:“在傳統(tǒng)武術的探索研練中,‘兼收并蓄’與‘博采眾長’不僅是一種提高技藝、開闊視野的學習手段,也是一種襟懷和氣度。‘兼收并蓄’與‘博采眾長’的前提條件,首先是對一門一派武功的系統(tǒng)掌握,并能在此基礎上對該派武功舉一反三,練精悟通,如此方能轉益多家,廣采博收,吸納百家而為己所用。”誠然,研究、練習傳統(tǒng)武術的個中艱辛只有付出努力的發(fā)燒拳友才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