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概念的一種好方法——比較法
時間:
申英格1由 分享
在學生的學習中,物理概念不清楚是普遍問題,在教學時把相關的概念進行對照比較,區(qū)別不同點,再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一定能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熱學中,較抽象的概念是:溫度、內能、熱量等,使學生用比較法來學習,則可達到掌握、應用概念的目的。
首先,溫度、內能、熱量的含義不同。
溫度是用來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它反映某物體或物體的某部分在某一時刻所處的冷熱狀態(tài),從分子運動論觀點來看,溫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平動動能的標志。溫度越高,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速度越大,分子熱運動就越劇烈。它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xiàn),是狀態(tài)量。所以,溫度不能發(fā)生傳遞;溫度變化可用升高或降低來說明。
內能,廣義來說,內能是指物體內部所包含的總能量,包括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能,分子、原子內的能量,原子核的能量等。由于在熱運動中后兩項不發(fā)生變化,所以內能主要是指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它反映某一時刻大量分子所具有的能量狀態(tài)。內能可以發(fā)生轉移和轉化,用增加或減少來說明它的改變。特別強調的是:任何物體都有內能,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有物質種類、質量、溫度、狀態(tài)等,但無法知道一個物體的內能有多少。
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它反映物體間在熱交換過程中改變的內能的量。熱量是物體內能改變的量,是一個過程量。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多少焦的熱量,內能就減少多少;低溫物體吸收多少熱量,它的內能就增加多少。因為它是過程量,不能說某物體“具有多少熱量”,只能敘述為物體“吸收”或“放出”多少熱量。
其次,溫度、內能、熱量之間的關系。
溫度和內能都是由物體中大量分子所處的狀態(tài)所決定的,因此,物體溫度變化會引起內能的變化。例如,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少。反過來,在沒有物態(tài)變化時,物體內能變化可引起溫度變化,溫度的變化總是由內能變化引起的,故溫度變化標志著內能的變化。
熱量是物體內能改變的數(shù)量。在不做功的前提下,物體吸收熱量,內能一定增加;放出熱量,內能一定減少。由公式“Q=Cm△t”可知,在沒有物態(tài)變化的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只與物體溫度的變化相聯(lián)系,與物體原來溫度的高低無關。
通過以上的分析、比較,使學生能對這三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使其認知了這種很好的邏輯思維方法——比較法,在對其他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中也可以加以運用。
首先,溫度、內能、熱量的含義不同。
溫度是用來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它反映某物體或物體的某部分在某一時刻所處的冷熱狀態(tài),從分子運動論觀點來看,溫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平動動能的標志。溫度越高,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速度越大,分子熱運動就越劇烈。它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xiàn),是狀態(tài)量。所以,溫度不能發(fā)生傳遞;溫度變化可用升高或降低來說明。
內能,廣義來說,內能是指物體內部所包含的總能量,包括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能,分子、原子內的能量,原子核的能量等。由于在熱運動中后兩項不發(fā)生變化,所以內能主要是指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它反映某一時刻大量分子所具有的能量狀態(tài)。內能可以發(fā)生轉移和轉化,用增加或減少來說明它的改變。特別強調的是:任何物體都有內能,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有物質種類、質量、溫度、狀態(tài)等,但無法知道一個物體的內能有多少。
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它反映物體間在熱交換過程中改變的內能的量。熱量是物體內能改變的量,是一個過程量。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多少焦的熱量,內能就減少多少;低溫物體吸收多少熱量,它的內能就增加多少。因為它是過程量,不能說某物體“具有多少熱量”,只能敘述為物體“吸收”或“放出”多少熱量。
其次,溫度、內能、熱量之間的關系。
溫度和內能都是由物體中大量分子所處的狀態(tài)所決定的,因此,物體溫度變化會引起內能的變化。例如,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少。反過來,在沒有物態(tài)變化時,物體內能變化可引起溫度變化,溫度的變化總是由內能變化引起的,故溫度變化標志著內能的變化。
熱量是物體內能改變的數(shù)量。在不做功的前提下,物體吸收熱量,內能一定增加;放出熱量,內能一定減少。由公式“Q=Cm△t”可知,在沒有物態(tài)變化的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只與物體溫度的變化相聯(lián)系,與物體原來溫度的高低無關。
通過以上的分析、比較,使學生能對這三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使其認知了這種很好的邏輯思維方法——比較法,在對其他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中也可以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