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教育理論 >

拒絕喧鬧華麗 追求有效教學

時間: 杜本洲 1 分享
關注目前的語文課堂,你也許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老師熱衷于文本解讀花樣的翻新,有的鐘情于多媒體聲像的異彩紛呈,有的追求小組討論的熱熱鬧鬧,有的在拓展閱讀上煞費苦心……不少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過多地追求表面的精彩,忽略了對教學基本規(guī)范的落實,忽略了對教學行為的理性反思與有效改進,自然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現象之一——閱讀文本,走馬觀花
一位教師教學《囚綠記》,讓學生閱讀文本時,安排了這樣三個環(huán)節(jié):
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說說作者囚禁的是什么綠?為什么囚綠?
師: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思考兩分鐘,在作者眼里,常春藤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師:兩分鐘閱讀比較:再讀課文,與《綠色之戀》比一比,想一想,兩篇文章表達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拿起筆,作圈點評注。
《囚綠記》是一篇一千八百字的散文,安排三分鐘給學生閱讀顯然過于倉促。學生剛剛讀完一遍課文,有的還沒有讀完,便匆匆忙忙開始討論教師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這種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因而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然會感到困惑、茫然、無從下手,課堂難免出現冷場。有時也會出現幾個才思敏捷而且能夠立刻言之滔滔的學生,那一定是經過充分預習的自覺學習者,不然思維怎能如此神速?相對于這些佼佼者,大部分學生反應木訥、言語滯澀。試想,語文教師備課時要反復閱讀文本,甚至是在參閱了有關參考資料后,才把課文讀懂,即使如此,有時還沒有把課文內涵真正讀懂和理解透徹,卻要求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理解課文內容、回答問題,這實在是強人所難。
現象之二——課件呈現,喧賓奪主
多媒體課件這個隨著課改而走紅的時代寵兒,以其圖文并茂、聲像畢現、動感無限的課堂優(yōu)勢,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教師的青睞。使用了多媒體的語文課堂動起來了、靚起來了、美起來了,可是有些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感官的沖擊,輕視文本的理解和賞析,以課件呈現代替本文的深層閱讀,這樣的教學很難期待有良好的效果。
一位教師在《阿里山紀行》一文的教學過程中,不停地點擊鼠標,畫面從學生眼前飛快地掠過,文本與超文本(音樂、電影)快速切換,容不得學生的目光停留片刻,更不用說讓思維舒緩開來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了。這樣的閱讀教學無疑是囫圇吞棗,消化不得,因此課堂上學生的回答大多為應景式對答,缺乏深度,很少有閃耀思想火花的語言。
現象之三——小組討論,虛假繁榮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怎樣進行合作學習呢?不少老師理解為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于是我們便看到語文課堂上熱烈討論的場景。在一些公開課上,老師擔心課堂氣氛沉悶,就讓學生一次次討論,且不論提供給學生的問題是否具有討論的價值,也不論小組討論是否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就討論的時間安排就值得商榷。據筆者觀察,有些老師提出問題后,似乎缺乏等待的耐心,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只有兩三分鐘,學生看書思考剛剛開始,老師便迫不及待地讓學生交流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只好悻悻轉身參與討論。這樣的課堂討論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只是虛假繁榮,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現象之四——拓展閱讀,信馬由韁
一位老師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安排了這樣的延伸遷移:
假如你是掌握了現代技術的孔子,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兩小兒面前,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讓三位學生表演想象的場景。
這道拓展題旨在讓學生通過表演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偏離了文本所表達的真正意圖,將語文課切換成了科學課,失去了語文本位。
郭沫若在散文《白鷺》中,描寫了一幅靜中有動的畫面:“白鷺孤獨地站在小樹的絕頂,看來他不是很安穩(wěn),而他卻很悠然……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作者提出了一個令人懸想的問題,白鷺真的是在望哨嗎?有一位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這個重點句子時,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設計了一組拓展題:
假如你是一位少年白鷺,你會望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媽媽白鷺,你會望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老年白鷺,你會望到什么?
其實文本中的這句話并不是強調白鷺在瞭望什么、望到了什么,它只是描繪了一幅恬靜的白鷺圖,表達一份悠閑自得的情趣,表現白鷺獨特的美,這一組拓展題已經偏離或曲解了文本的思想。
課外拓展是教師對教材的“縮微變式”,拓展延伸的時機、內容、寬度、深度等要素,都要圍繞文本來考慮和設計,它應該是對文本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拓展延伸,是豐富學生感知信息和思維層次的教學方法。拓展延伸的內容如果偏離了文本這一客體,一切拓展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拓展延伸的內容再豐富多彩,也是沒有效果的,這絕對不是我們語文課堂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追求語文課堂的實際效果,向課堂要效率,向課堂要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上列舉的幾種現象,都是與語文教學的宗旨相違背的,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和反思,是我們應該舍棄的。
2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