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科教學論文
小學科學科教學論文
隨著科學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也相對出現(xiàn)了極大的改變,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部門推行了新課標的改革要求。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小學科學科教學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小學科學科教學論文篇1
淺談小學科學課
國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隊該學科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兒童對科學的求知欲和興趣,引領兒童了解科學、經(jīng)歷科學、和理解科學。
所以,科學課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多種方式,體現(xiàn)本科學的開放性。
為了在教學中實現(xiàn)以上理念,我常常以最新理念為指導,經(jīng)無數(shù)次得親自實踐,不斷探究,尋求教學新途徑,在實際授課中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為一下三個方面內容:
首先,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新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探究的欲望,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血神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知道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供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最親密的同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給與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獨特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實際上,從一個課題開始,遵循科學方法開展探究到最后的結課,都離不開教師這位伙伴的指導。正如曾經(jīng)有位博士所說:教師的有效指導是“探究學習”的基本條件,教師要盡量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方法和學習方式。如果在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之后,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動腦想出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法,并把這種實驗方法都展現(xiàn)出來,以供下一步進行科學探究。
這個過程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想出好多種實驗的方法,因為每位學生都有一個七彩的思維世界和經(jīng)驗世界,而對于每位學生來說基本經(jīng)驗世界都是獨特的,因此學生們能對同一個問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決策略。
其次,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方法又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他們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機會,使他們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探究的能力,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探究學習,主要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shù)膶W習方式,探究學習也是一門由學生自己負責完成的課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為探究課題的提出者、設計者和完成者。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確定探究課題,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實驗中,學生們積極動腦動手,發(fā)揮想象,設計實驗步驟,在實驗過程中,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它不但讓學生品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讓學生掌握現(xiàn)代化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具有實踐性,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親身經(jīng)歷。課程的實施大量依賴教材、教師和校園以外的資源,學生學習途徑方法不一。因此,它必然會突破原有科學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生動、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這種開放性的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地點,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學習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推動學習失去了解社會,關心現(xiàn)實和體驗人生,探究學習還強調知識的聯(lián)系和運用,為適應未來社會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地解決問題。
因此,探究學習要強調能應當學會從多種渠道尋找自己需要的提煉,從而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信息等。由此看來,科學教學注重知識的加深和拓展。
再次,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有位博士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么,進入八十年代以來,尤其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和互相合作,任何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更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合作式的學習情境,切實為學生養(yǎng)成合作意識與發(fā)展協(xié)作能力搭建舞臺。課堂上,應該給學生更多地提供共同切磋、相互交流的機會;活動中,應該為學生更多地創(chuàng)設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的環(huán)境;生活中,應該使學生更多地體驗相互幫助、共同分享快樂。課堂上,我們采用了小組學習,一起交流,寫出觀察記錄并形成結論。這樣既能讓學生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又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欣賞。
最后,我認為一個人今天在校的學習方式,必然會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某種內在的一致性,而學生合作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切入點之一。因此,近幾年來的新課改,給我們老師,學生的發(fā)展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還讓我看到了師生關系的新發(fā)展;讓我看到了科學教育呈現(xiàn)的生機勃勃的新局面。我們教師愿與新課改同行,愿與學生共同成長。
小學科學科教學論文篇2
淺論課改中的科學探究課
1.導語
科學課不比語數(shù)課,會用豐富的詞匯、還有暢利的語言,他的語文水平就棒;只要善于分析數(shù)據(jù)的關系,更有精確的計算能力,他的數(shù)學就好。但科學畢竟是科學,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它的學科特點決定我們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從而最有效的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本人已近退休之時,但卷入了課改的浪潮之中,哪怕在浪潮中搞得暈頭轉向,但也要面對課改的現(xiàn)實。陳舊的教學方式以流去不返。新的教學改革已是轟轟烈烈。把學生當成課堂中的主體,并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模式。在我的教學中曾有一堂探究課--鐵的沉浮。
2.實驗器材準備
在實驗桌上各小組都備有:一盆水,一塊寬為10 厘米的"十字"形的鐵皮。一個沒有上好蓋的(蓋拆下在桌)底面直徑為5厘米,高為10 厘米的圓柱體鐵皮桶,一塊長方體木塊,一卷膠布。
3.實驗,探究
實驗(一):請同學們將木塊和"十字"形鐵皮一同放入水盆中,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經(jīng)過各組的合作實踐,匯報的都是同樣的結果"木塊浮在水面,鐵皮沉入水中。""同學們,這塊鐵皮真的只能沉嗎?我們現(xiàn)在看一看哪個小組,將桌上具備的器材,無論用什么辦法能將鐵皮浮在水面?請各小組合作探究,操作實驗。"這時每個小組的成員爭論不休,弄個不停,把"十字"形鐵皮四邊扳過去,扳過來,翻過去,翻過來。過了幾分鐘,我檢查了幾個小組的合作探究情況,他們都將"十字"形的鐵皮的四邊往同一個方向扳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小盒子,放在水中,有的小組盒子浮在水面,有的小組盒子慢慢沉入水中。我請他們沉入水中的小組找一找原因,他們觀察了一會,"哦"!我知道了,原來盒子的四個棱角在往里面浸水,盒子里浸滿了水以后,盒子就慢慢地沉下去了。然后經(jīng)過小組成員合作探討,用膠布將四面棱角縫巴好。這時鐵盒子才浮在了水面。
實驗(二):"同學們,前面我們已探究了原來的鐵皮定會沉入水中,又將鐵皮改變了它的形狀,它會浮在水面。"現(xiàn)在我們再來做一下實驗;將拆蓋的(蓋在實驗桌上)圓柱盒子放入水中,看看在水中的情況;各個小組的成員爭論著實驗,有的橫著放,有的豎著放,由的倒轉放,柱體盒子始終慢慢沉入水中。"同學們,小組合作探究一下,為什么同樣物體,同樣像盒子,它總是沉入水中?"有的小組代表說:|"它要高些。"有的小組代表說:"它下面要小些"等各種不同的說法。"同學們,現(xiàn)在將桌上具備的材料用上去,如何使柱體盒子也浮起來?"各個小組的成員激烈的討論起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操作方法。他們將拆下的蓋子還原蓋上,并用膠布巴好周圍縫隙,這時,圓柱鐵皮盒子浮在了水面上。"同學們,你們的做法和想法,雖能知道一些物體沉浮原因,但無法用確切的語言來表達。那么,物體的沉浮究竟與那些因素有關?"
4.教師點撥
同學們,其實前面各小組的合作探究結果都是很棒的,都是自己在試驗活動中找到的結果,但只是語言表達的方式不同,實際上物體的沉浮原因有:①同質量的物體在水中沉浮與它的形狀有關;②同質量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接觸水面的大小有關;③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本身密度有關。
5.拓展
"同學們,通過我們前面的探究和實驗,你們說鐵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有的同學說:"會沉。"有的說:"會浮",有的說:"不一定。"有各種不同的說法。"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鐵類的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有的說:"軍艦"浮、"萬噸巨輪"浮、"水上坦克"浮;有的說:"小鐵釘:沉水"。每個小組回答很好。同學們,萬噸巨輪能浮在水面,而一顆小小的鐵釘卻沉沒水中,是因為鐵釘受到水面的浮力比船受到的浮力小,船的體積不僅比鐵釘體積大,還有浸入水下空氣的體積。就是船比鐵釘密度小,排開水的體積比同體積鐵釘排開的水多,浮力就大,所以"鐵釘下沉,巨輪上浮"。
6.尾聲
本節(jié)實驗探究課,自始至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是以學生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得出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結果。教師和學生成了學習活動中的親密伙伴和忠實伴侶,師生在愉悅、輕松的情趣中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得到了有效的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