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課文解讀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一書的精彩片段,也是我國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咭徽Z文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課文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課文解讀
晉侯①、秦伯②圍鄭,以其無禮于晉③,且貳于楚④也。(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先依附于晉國而后來又依附于楚國。①晉侯:指晉文公。②秦伯:指秦穆公。周封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晉侯”“秦伯”是稱其爵位;而“晉文公”“秦穆公”是稱其謚號。③無禮于晉:晉文公為公子時流亡各諸侯國,曾經(jīng)過鄭國。鄭原本是晉的附屬國,但晉獻(xiàn)公以后,晉開始衰落,鄭轉(zhuǎn)而依附楚國,所以當(dāng)公子重耳來到時,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相待。④貳于楚:指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貳,從屬二主。)晉軍①函陵②,秦軍氾南③。(晉國的軍隊駐扎函陵,秦國的軍隊駐扎氾南。①軍:動詞,駐扎。②函陵:鄭國地名,在現(xiàn)在河南省新鄭縣北。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屬鄭地。氾,fàn。)[開篇雖只寥寥數(shù)語,對于全文卻關(guān)涉極大。它不僅暗示鄭國危在旦夕,為主要人物的登臺布置了背景,而且為燭之武游說成功埋下伏筆。首先,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只關(guān)系晉國,而與秦國無關(guān),為燭之武離間秦晉提供了可能。其次,秦、晉軍隊分駐兩地,互不接觸,為燭之武的秘密活動提供了條件。]
第一段交代晉秦圍鄭的原因,敘述秦晉的軍事態(tài)勢,說明鄭國危如累卵的情勢。
佚之狐①言于鄭伯②曰:“國危矣,若③使④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遣燭之武去見秦穆公,他們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的。”①佚之狐:鄭國大夫。佚,yì。②鄭伯:鄭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③若:如果。④使:派遣。)[大敵當(dāng)前,國難臨頭,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晉聯(lián)盟的策略,又力薦燭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見出佚之狐的超凡見識和知人善舉,也從側(cè)面渲染出燭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公從之。辭①曰:“臣之壯也,猶②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③。”(鄭文公聽從了他的建議??墒菭T之武推辭說:“我在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事啦。”①辭:推辭。②猶:尚且。③已,同“矣”。)[燭之武婉言推辭,表面上是說自己年紀(jì)衰老,無能為力,實際上是借此以泄其長期不得重用的怨憤。]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①,今急而求子,是②寡人之過③也。然④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⑤之。(鄭文公說:“我沒能早先重用您,現(xiàn)在有急難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但是鄭國滅亡了,對您也很不利啊。”燭之武答應(yīng)了這件事。①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②是:這。③過:過錯。④然:表轉(zhuǎn)折,然而。⑤許,答應(yīng)。)[鄭文公先勇作自我批評,接著話鋒一轉(zhuǎn),以亡國之害婉勸。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毅然赴任。國難當(dāng)頭,鄭國君臣化解矛盾,上下齊心,同仇敵愾。]
第二段寫佚之狐提出瓦解秦晉聯(lián)盟的破敵之策,燭之武不計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為重,毅然接受出使秦軍的使命。
夜縋①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②知亡矣。(夜里,燭之武用繩子縛住身體,從城墻上掉下去。見到了秦穆公,說:“秦、晉兩國軍隊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就要滅亡了。①縋:zhuì,用繩子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送。②既:已經(jīng)。)[燭之武說秦,先以哀兵出之,坦陳在強國面前,鄭國必亡,求得秦穆公同情。]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①。(假若滅了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①執(zhí)事:左右辦事的人。不說麻煩您,而說麻煩您部下辦事的人,是對對方的尊敬。)[接著出人意料,不是站在鄭國的立場,請求秦國退兵,而是站在秦國的立場,直言如果亡鄭于秦有益,則請秦國進(jìn)軍。燭之武仿佛不是鄭國的說客,倒是秦國的謀士,這便迎合了秦穆公的心理,能夠博取他的好感。又避開了出使的目的,不談如何使鄭國不亡,而談鄭國該不該亡,解除了秦穆公的戒心??梢姞T之武游說策略的高明。]越國以鄙遠(yuǎn)①,君知其難也。焉②用③亡鄭以陪④鄰⑤?鄰之厚,君之薄也。(秦如果越過鄰國晉國而把遠(yuǎn)方的鄭國當(dāng)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這件事是很困難的。為什么因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晉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①鄙遠(yuǎn):以遠(yuǎn)國為邊鄙。鄙,邊邑,這里用作動詞。遠(yuǎn):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這里代指鄭國。②焉:何,為什么。③用:因,介詞,表原因。④陪:增加。⑤鄰:鄰國,指晉國。)[從地理位置分析:秦在西,鄭在東,晉居秦鄭之間,“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秦不需要亡鄭,亡鄭于秦?zé)o益。從結(jié)果分析:“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厚晉必薄秦,亡鄭于晉有益,于秦有害。獨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從反面申述,說明鄭不可亡。]若舍①鄭以為東道主②,行李③之往來,共④其⑤乏困⑥,君亦無所害。(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往客賓的主人,貴國使者往來,鄭國供給他們食宿,這對您秦國也沒有什么害處。①舍:放棄。②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鄭在秦東,故可以招待秦國過往使者。③行李:出使的人。原寫作“行吏”,后習(xí)慣寫做“行李”。④共:ɡōnɡ,同“供”,供給。⑤其:指代使者。⑥乏困:指食宿方面的不足。行而無資謂之乏,居而無食謂之困。)[“舍鄭”“君亦無所害”,這是從正面分析:存鄭對秦有利。]且君嘗為晉君賜①矣,許君焦、瑕②,朝濟(jì)③而夕設(shè)版④焉⑤,君之所知也。(況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把焦、瑕這兩座城池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抗拒秦國,這是您所知道的。①賜:恩賜,這里指秦穆公于周襄王三年派兵護(hù)送晉惠公回國,立為國君的事。②焦、瑕:晉國兩邑名,都在今河南陜縣附近。③濟(jì):渡河。④設(shè)版:指版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墻用的夾版。⑤焉:于是,在那里)[從歷史事實分析,晉忘恩負(fù)義,出爾反爾,“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言下之意是,晉這樣的盟友不可信,秦不可與晉結(jié)盟,助晉滅鄭必不得好報,提醒秦別忘歷史教訓(xùn)。]夫晉,何厭之有①?既東封②鄭,又欲肆③其西封,若不闕④秦,將焉⑤取之?闕秦而利晉,唯⑥君圖⑦之。”(晉國哪里會有滿足的時候呢?他在東邊把鄭國成為他的邊邑以后,就會再向西擴(kuò)大它的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總之,滅掉鄭國,就會使秦國受到損害而使晉國得到好處,請您好好考慮這件事吧。”①何厭之有:即“有何厭”的倒裝,厭,滿足。之,起前置賓語的作用。②封:疆界。這個“封”字,用作動詞,“封鄭”,以鄭國為邊境;下一句的“封”字,用作名詞。③肆:延伸、擴(kuò)張。④闕:quē,侵損、削減。⑤焉:哪里。⑥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⑦圖:考慮。)[從晉國本性分析,“夫晉,何厭之有?”晉欲稱霸諸侯,“既東封鄭”,必將“肆其西封”,故從戰(zhàn)略上看,晉不是秦之同盟,而是秦之最大威脅,是鄭與秦共同的敵國。]秦伯說①,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②戍之,乃還。(秦穆公聽了這番話,很高興,和鄭國訂立了盟約。委派杞子、逢孫和楊孫等人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軍就撤回了。①說:同“悅”。②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國大夫。杞,Qǐ,姓。逢,Pánɡ,姓。)[“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游說成功。綜觀燭之武說辭,內(nèi)心里處處為著鄭國,但言詞間卻又完全站在秦國的立場,曉之利害,陳之得失,有理有據(jù),深刻透徹。說明鄭不僅不能亡,不僅應(yīng)該存,而且與秦有著共同的戰(zhàn)略利益。穆公不由不心悅誠服,使秦終于與鄭由交戰(zhàn)國變成同盟國。]
第三段寫燭之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多個角度陳述利害得失,不僅說服秦穆公撤軍,而且促成秦國與鄭國聯(lián)盟。
子犯①請擊之②。(子犯請求按原計劃進(jìn)攻鄭國。①子犯:晉國大夫狐偃,晉文公舅,“子犯”是其字。②之:指鄭國。)公曰:“不可。微①夫人②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③而敝④之,不仁;失其所與⑤,不知⑥;以亂易⑦整,不武⑧。吾其⑨還也。”(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達(dá)今天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同盟國內(nèi)部混亂相攻代替聯(lián)合一致,不符合武德。我們還是回去吧。”①微:沒有。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shè)或條件。②夫人:那人,指秦穆公。③因人之力:晉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得到秦穆公的幫助,才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因,依靠。④敝:損害。⑤與:結(jié)交,親附。⑥知:通“智”。⑦易:替代、改變。⑧不武,不符合武德。武,指使用武力時所應(yīng)遵守的道義準(zhǔn)則。⑨其:表祈使語氣的副詞,還是。)亦去①之。(于是晉國也撤離了鄭國。①去:離開。)[寫晉國撤軍,交代戰(zhàn)事結(jié)局,呼應(yīng)開篇“師必退”。子犯主張繼續(xù)攻鄭,晉文公看出秦鄭已經(jīng)結(jié)盟,此時攻鄭實際上是與秦交戰(zhàn),而與秦交戰(zhàn)尚不到時候,道義上也說不過去,于是果斷決定撤軍,對比中見出二人戰(zhàn)略眼光的高低。明明是與秦交戰(zhàn)力不從心,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體面下臺,這樣不會挫傷士氣,又足見晉文公機智。]
末段交待秦國撤兵之后,晉國也不得不退軍,鄭國得以解圍轉(zhuǎn)安。
高一語文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課文解讀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