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體育運動>武術>太極拳>

在太極拳要領上找感覺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意趣環(huán)生味無窮,恰似楊柳擺春風,練到柔和優(yōu)美處,行云流水一般同。”這是已故太極拳大師趙斌先生,生前寫的一首詩,以形容太極拳之妙境。人們也常形容觀賞打太極拳就像在欣賞一尊活的雕塑,一幅賞心悅目的山水畫。的確,久練太極拳的人們不但能身手靈活,獲得健康,而且還能陶冶情操,享盡其中妙不可言的情趣。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您介紹:在太極拳要領上找感覺。歡迎閱讀!

  在太極拳要領上找感覺

  作為太極拳愛好者,需要在長期的演練中不斷研究、體會前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經(jīng)驗。比如楊澄甫宗師對太極拳要領的論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做到「心靜體松」和「用意不用力」。「心靜」就是要思想集中,排除雜念,凝心于太極拳動作的方法和要領的運用,用心感受勁法、理法等諸多要素的融合貫通。由「心靜」進而「用意」,能心靜則能用意。比如太極拳的預備式,就要先靜下心來,用「意」去檢查兩足平行同肩寬、兩臂自然下垂、頭正直和身體端正的姿勢要求;接著要用「意」檢查兩足踏實,兩腿的直中寓虛、胯沉和頭上領,脊椎骨拔、松肩肘、胸背肌肉松落、臀微收、腰眼微后突,使之形成身體重心落于兩足中間,上下對拉而中正,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寓動于靜之中等諸般要領在這個動作中的存在,然后才可進行下一動作。而不能因為動作簡單就忽視對這些要領的檢查。


在太極拳要領上找感覺

  「體松」是說練拳時周身骨節(jié)、肌肉要放松放開。凡運動骨節(jié)之處不可扭曲,而要處處順遂;凡用力之處,不著意于肌肉的緊縮或奮張,勿使經(jīng)絡血脈自縛自閉,也就是說不要用拙力,要在松柔中使內勁徐徐貫注,久久練之則自然能使勁力輕靈而沉厚,即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剛」。這里的「極柔軟」,指徹底的放松,它的感覺好像在舉手抬足之中,只要能使其運行開的力就行了,這點力一卸掉,手足就會自己落下來?!笜O柔軟」不是練太極拳的目的,而是要達到「極堅剛」的必要條件和過程。因為只有通過「極柔軟」的訓練,才能去掉自己身上的拙勁使之產(chǎn)生輕靈圓活,能隨能化的身體機能,這時「換勁」的條件也就具備了。所謂「換勁」,就是「積柔成剛」。這里的「積」,或者是「運柔成剛」,就是指在放松的情況下,經(jīng)過經(jīng)年累月的練習,才能達到「堅剛」的目的,這種「堅剛」就是聽勁極靈敏、反應極迅速、接極堅厚、出勁極沉重,而又能柔能剛,達到「剛柔相濟」的運動效果。

  其二,要做到「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尾閭中正」和「松腰胯」,「分虛實」的要求,這些要領都包括了對頭、身軀和四肢的具體規(guī)范。

  所謂「虛靈頂勁」,就是頭要正直,項背椎骨徐徐上領松_,使神貫于頂,則精神自然提起,它就像衣架一樣,提起了衣領,則衣肩、衣袖、衣身和下擺自然端正下垂,有提網(wǎng)挈領之意。

  「沉肩墜肘」,沉肩者,兩肩宜松開下垂,勿使肩頭端起;墜肘者,兩肘宜下墜,勿使肘尖翻起,但也不能夾肋。特別是在做兩臂屈回和上舉動作時,勿使肩起肘懸,否則氣易上浮,勁亦不整,身亦不活?!赋良鐗嬛狻埂肝查傊姓购汀杆裳琛怪傅氖巧矸ǖ闹姓彩?,對胸背而言,胸不挺而平為之「含胸」,背不彎而直為之「拔背」。切不可誤認為胸凹背弓,更不能挺胸不頂背。「含胸拔背」有使脊椎骨上拔,胸背肌肉松落之感,同時做到「松腰沉胯」,也就有了氣沉丹田,再做尾閭微內斂,也就是「斂臀」,兩「腰眼」微后突,這樣人體的S 曲線得到了適當?shù)恼{直,也就做到了「身法中正」。

  應當強調的是「身法中正」要在動態(tài)中掌握得當,比如說上一動作與下一動作轉變之間,兩腿虛實轉換之機,勿使身體前俯后仰,也不能理解為身體總是「挺直」的,比如摟膝拗步式身體既不能過于前俯,也不可以挺直,身形向前的幅度應以腳、腰、手,勁力順達的感覺去把握。

  「分虛實」在太極拳中為第一要義,如全身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還要進一步做到「實中寓虛」和「虛中有實」的要領。比如「手揮琵琶」式,身體坐在右腿上,則重心落于右腿腳下,此時右腳踝、膝關節(jié)和胯關節(jié)要有松活之意,不可強勁自縛,即所謂「實中寓虛」;左腳在前,腳跟著地,其左腿骨節(jié)肌肉均須放松,為虛,而腳跟要_實在地,為實,切不可使腳跟輕浮于地面。在演練套路時,對整體的要求,應在「松柔中顯示形象美,在凝重中展現(xiàn)大氣魄」,而不是著意于「表演」或「表現(xiàn)」什么。要做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和動中求靜」等要領。從動作上來講,要做到一處動,處處俱動;一處靜,處處都靜,從勁力上講;其根在腳,腰與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腰、腳、手、乃至眼神都協(xié)調完整一致,即為「上下相隨」。

  每一勢都要做到勢勢相連,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在勁力上也要「運勁如抽絲」,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huán)無窮。

  演練拳架時,要求動作緩慢而著意于「內外相合」,內指心意,外指形體,動作開時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動作合進,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相合,則能渾然無間。在開合之中要做到開而不散,合而不縮,以靜御動,雖動猶靜,即「動中求靜」,能做到靜,松、正、慢、勻、穩(wěn),則能呼吸深長,內氣勻盈,自然無血脈僨張之弊,如此日積月累,則自能功力增長,保健益壽,意趣環(huán)生,達到性命雙修之目的。

  在太極拳要領上找感覺一、化 僵

  練陳式太極拳者都知道,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得越盡,太極拳的彈性內勁就產(chǎn)生得越快。但是,怎樣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掉,這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往往有些練拳者不得其要領,一年、二年、三年過去了,身上的僵勁仍然沒有化掉,走起拳架來渾身僵硬,不流暢。針對其造成的原因,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其一,要明畫大圈之理。練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標準,更要弄清怎樣達到標準。練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經(jīng)過一個從畫大圈,到畫中圈,再到畫小圈的過程,才能達到最高境界的無形圈。因此,練圈者必須認認真真地走好畫大圈這個環(huán)節(jié),要用一至二年的時間認真地畫好大圈。只有畫好大圈,才能把身體內的重要骨環(huán)、關節(jié)畫開、畫活,達到身肢放長的目的,才能畫好中圈。誰領會這一點快、早,誰就能在練拳過程中不走彎路,高人一籌。

  其二,要明三節(jié)之理。人體全身有根節(jié)、中節(jié)、梢節(jié)三節(jié)之分。即:臂為梢節(jié),身為中節(jié),腿為根節(jié)。三節(jié)之中又各有三節(jié)。臂之三節(jié),即: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身之三節(jié),即:頭為梢節(jié),腰為中節(jié),腹為根節(jié);腿之三節(jié),即:足為梢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練拳者要認真走好用好三節(jié)勁。如在用兩臂走圓畫圓時,開時肩、肘、手依次相開,合時手、肘、肩依次相合;發(fā)勁時,一定要做到根催、腰達、梢發(fā)。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能達到節(jié)節(jié)貫通,周身一家,一動無不動,松活流暢之目的。

  其三,要明纏絲運動之理。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練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勁產(chǎn)生太極拳彈性掤勁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纏、前后纏、左右纏、進退纏、正斜纏的一順一逆、雙順雙逆的五對纏絲做到位。開合時,要做到順纏合、逆纏開,均衡、對稱、協(xié)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久而久之地練習,就可以達到渾身俱是纏絲圈,全身上下左右無一處不纏絲,而又以身軀纏繞為主宰,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胸腹折疊運化來帶動貫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纏絲,進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溝通周身奇經(jīng)八脈、十二經(jīng)、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wèi)周身,調解三焦,和平陰陽,內壯五臟,而又柔活骨節(jié)、肌腱、筋韌,外強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主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只有運用這個方法,經(jīng)過長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韌帶盡可能地得到放松、松開、伸拔、拉長和舒展,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內氣通于經(jīng)絡,經(jīng)肉離骨而使內氣充于肌膚,骨節(jié)張開而使內氣斂于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彈性的掤勁,意到氣到勁自然到。。

  在太極拳要領上找感覺二、空 肩

  (一)要做到“空肩”,就必須做到所有手的動作都是“其根在腳”與“主宰于腰”的。許多練太極拳者與練外家拳者都說其動作是“其根在腳”、“主宰于腰”的,其實許多人所謂的“其根在腳”、“主宰于腰”與太極拳的“其根在腳”、“主宰于腰”是兩回事。太極拳的“其根在腳”、“主宰于腰”,從力學角度說,是說所有手的動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傳遞提供給手的,腰脊的力量則是始于腳的;這樣,手的力量運動方向與身軀的力量運動方向往往總是相反的,古太極拳譜所說的“有前即有后”就包括了這種情況;而且,在這種情況中身軀是不發(fā)生主動力量的,身軀對于胯就象是載于船上的貨箱對于船,身軀的前進、后退、左右轉動等運動都是胯載著發(fā)生的。這樣,手臂向各方向運動與身軀的關系、身軀之朝向運動方向的一側與背向運動方向的一側的關系,就象是被推著行駛的手推車之朝向行駛方向的一側與背向行駛方向的一側的關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飛行的火箭與火箭噴發(fā)力的關系似的。行駛著之手推車的前部分是后部分所推動的,火箭的飛行是靠著向運行方向相反方向的噴發(fā)力由于反作用的轉換與傳遞推進的;太極拳之身軀的腹背或左右兩側的關系、手臂與腰脊的關系也是如此,身軀朝向運動方向的一側是背向行駛方向的一側所推動的;手臂向前運動的力量是由于腰脊向后撐發(fā)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軀傳遞至手臂的,手臂的向右運動的力量則是由于腰脊向左撐發(fā)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軀傳遞至手臂的等等。比如攬雀尾按,胸腹部是背部所推動的、手的向前按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后撐所引起的,因此,雖然整個身軀是被后腿推著向前移,其實整個身軀是向后撐的;云手中身軀往左移,身軀的左側是右側所推動的(身軀右側又是向右撐的)、手由上向左云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右撐所引起的,因此,雖然整個身軀是被右腿推著向左移,其實整個身軀是向右撐的;由于力量的傳遞必然會發(fā)生衰減,因此攬雀尾按腰脊向后的力量必然大于手臂向前的力量,并且越是靠近手臂運動的方向,就越是放松也就是越“虛”;這種情況可以用“前虛后實”來表示,這個“前”是指運動肢體也就是手臂的末梢即手,“后”是指軀體中的運動中樞就是腰脊。拳術諺語中有“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之語,這句諺語反映了肩在力量傳遞過程中發(fā)生了支點、積蓄與轉換的杠桿作用。然而,對于太極拳而言,肩就象是手臂在體內的延長部分,手臂就象是直接長在腰脊上的,或者說肩在力量傳遞過程中,就象是一條彈動的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因此,肩在力量傳遞過程中是沒有中轉杠桿作用的。也就是肩對手臂的運動是沒有支撐作用的,這樣肩才是可以始終放松的。因此,“肩催肘”是違反“兩膀松”與“力由脊發(fā)”的,對于太極拳學練而言是錯誤的。很多人練太極拳,手臂的向前運動是整個身軀的同方向推動所引起的,這樣,由于沒有反作用力量的發(fā)生和傳遞,手臂是不可能成為太極拳所說之放松的,肩在手臂的向前運動中也是不可能不發(fā)生同向之支撐作用的,肩就必定是僵硬的,也就是說“空肩”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中,腳僅僅是對身體的下支撐,對于手臂的力量是無關的,腰對于手臂的力量也是無關的,因此,這種情況對于太極拳而言是不能稱為“其根在腳”與“主宰于腰”的。而有的人雖然也做到了手臂與身軀的運動方向相反,然而沒有做到“主宰于腰”而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為整個身軀反作用的支撐點,肩對手臂的運動發(fā)生反向支撐作用了,肩也必定是僵硬的。而沒有“空肩”之人當肩胸部遭到別人的攻擊,要想具有使得攻擊者“終不得力”和“處處落空”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做到“空肩”,不僅要做到“其根在腳”,也就是將腳撐地產(chǎn)生的反向力量傳遞至手,而且要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為整個身軀反作用的支撐點,這樣才是“主宰于腰”。太極拳古拳譜所謂的“力由脊發(fā)”的“脊”指的只能是整個身軀的最下部位即腰骶部位。而要做到太極拳古拳譜所謂的“其根在腳”與“主宰于腰”的力量傳遞,手臂與身軀沒有肌放松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到“空肩”,必須首先要做到全身肌放松;做到全身肌放松能夠“其根在腳”了,再達到能夠“空肩”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將身軀反作用的支撐點移到腰骶部位。當然,太極拳初學者一般做不到全身肌放松,出現(xiàn)傳遞性的力量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氣功鍛煉有素者也是如此,因為太極拳所謂的“放松”主要是建立在使用相反力量基礎上的動態(tài)的放松,因此,太極拳初學者應該先做到手臂與身軀力量方向相反的方法練拳,可以先將背脊約第5至第12胸椎這一部位作為身軀反作用的支撐點,這樣當一定的反作用用力,能夠有傳遞性力量發(fā)生傳遞時,身軀反作用支撐的部位就會有微微發(fā)脹的感覺,要刻意避免肩部出現(xiàn)發(fā)脹的感覺;然后再在以后的鍛煉中,將身軀反作用的支撐點漸漸往下移,直至移到腰骶部。只有到了身軀反作用的支撐點移到了腰骶部,隨著傳遞性力量的發(fā)生使用,手臂與身軀才會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謂的“放松”;“空肩”才可能實現(xiàn)。

  (二)要做到“空肩”,很多動作之胯與手臂的體位運動方向應該是相反的,并且手臂與肩的運動是由胯(髖關節(jié))之以被動為主的運動所帶動的。具體概括地說,很多的手臂往前運動,胯是在腰骶部通過腳的作用下同時暗暗往后運動的。這是因為很多往前運動的手臂與這一側的肩胸很可能首當其沖接受到敵人攻擊,而由于胯的體位是往后運動的,手臂與這一側的肩胸部位在接受到敵人攻擊力量時,這一側的胯不僅不會頂抗,而且能夠借敵人之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地發(fā)生“隨人而動”的被動的向后弧形運動,從而帶動手臂與這一側的肩胸部位也“隨人而動”地向后弧形運動;由于肩胸部位的運動是被胯的運動所帶動的,因而肩胸部位是放松的和不發(fā)生頂抗的,敵人的攻擊力量就作用不到己方身軀的重心。而敵人就會感到對方的肩胸部位就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蘆,會“不先不后”、“緩應急隨”地隨其攻擊而動,不僅這攻擊力量不能在對方的肩胸部位落到實處、作用不到對方的身體重心,而且敵人往往會因為攻擊落空而形成背勢,甚至站立失控。比如右手腕相搭的四正推手,雙方搭手瞬間,往往一方左手上滑至另一方的大臂上部或肩胸部位與右手同時前推,另一方往往會被發(fā)出;而另一方如果達到了“空肩”,身軀就會發(fā)生向后弧形轉動,這一方的攻擊就必然落空。這“空肩”效果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另一方右手前伸與對方手腕相搭時,其右胯是暗暗往后轉的,因此在對方突然攻擊時,另一方的身軀能夠借對方攻擊的力量隨之往后往左弧形移動(即身軀右轉),而且這弧形轉動的快慢與幅度全是由對方攻擊的快慢與幅度所決定的,因為這身軀弧形轉動的動力近似全是由對方攻擊的力量所供給的。這就是說這種“空肩”的化解主要不是自主的主動反應,身軀弧形轉動的化解中存在著很大的被動成分。所以,另一方的這種“空肩”化解能夠不假思索地緩應急隨、無過不及。由此可見在這種化解因素中,“空肩”效果的表現(xiàn)在肩胸部位,操縱樞紐是在腰腿,動力提供是在對方。

  胯與手運動方向相反與人類很多日常習慣是相反的。因此是必須在練拳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強化直至形成條件反射而成為無意識之“懂勁”反應的。套路練習中既有很多動作胯與手的體位運動方向是相同的,也有很多動作胯與手的體位運動方向應該是相反的,這些胯與手的體位運動方向相反的動作就需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與強化。比如攬雀尾左掤抱球的右手往前運動,右胯就應該是同時暗暗往后轉的;而左手前掤時,左胯也應該是同時暗暗往后轉的。白鶴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主要是體現(xiàn)了化解,右胯也應該是同時暗暗往后轉的。肘底看捶打捶時的左手與左胯的運動方向也是相反的。搬攔捶搬拳時、打拳時右拳與右胯的運動方向也是相反的。云手時的右手往前往左往上運動,右胯則應該同時暗暗往后轉,運動方向也是相反的。左分腳時左腳前踢是往前運動,左胯也是暗暗同時往后運動的等等;必須明白這種相反運動,不是相互配合,而是體內力量傳遞過程中的先后鏈條與前因后果,即胯的運動是力量鏈條之先、是前因,手的運動是力量鏈條之后,是后果,這就象一條彈動的鞭子,胯是在近把手處,手是在近鞭梢處,鞭子近鞭梢處的彈動是由鞭子近把手處的彈動的延續(xù)和所引起的。如果不是這樣,“空肩”也難以形成。當然,胯之與手的體位運動方向相反的動作幅度很小,功夫越高,外形變化越是難以通過觀察發(fā)覺。

  (三)要做到“空肩”,無論是練拳還是推手、散手實踐中,只要存在著有向哪一側化解對方攻擊的可能,哪一側的大臂與肩內側就應該預先尤其含胸而形成圓弧形,化解中這一側的大臂與肩內側所形成的圓弧形要保持基本不變;手臂的動作不能由肩領先和由肩帶動而身軀發(fā)生傾斜,要力求避免這一側的肩后部出現(xiàn)發(fā)脹的感覺。比如右手相搭的單推手,對方攻擊之瞬間就要保證右大臂與肩內側尤其含胸,這含胸是指由腳上傳的力量引起收腹,再引起鎖骨內側的胸部往內吸,感覺肱骨上端與胸部的連接被拉開而形成圓弧形,不能將肩頭主動往前裹來形成“含胸”,這種肩頭主動往前裹的動作是沒有“空肩”效果的錯誤的“含胸”;含胸化解中右大臂與肩內側所形成的圓弧形要安靜地保持基本不變;也就是在化解至對方落空之前,右大臂肩內側所形成的角度要保持基本不變,這是能夠不假思索、緩應急隨地使得對方“終不得力”、使得對方攻擊的力量作用不到自己身軀的重要條件,也是使得自己身軀的力量順暢傳遞至手臂攻擊對方的重要條件。對于化解對方的攻擊,圓弧形轉身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太極拳尤其擅長的特征性的功夫,而化解方向一側的動態(tài)含胸則可以使得不假思索、無過不及地借人之力實現(xiàn)弧形轉身尤其順遂靈活;動態(tài)含胸可以使得胸部動態(tài)后移甚至達幾公分,這樣的后移就意味著獲得了更多的化解機會和余地;而由于弧形轉身與動態(tài)含胸,會有軀體后背成向后凸弧形的感覺,可以達到手臂直接被腰骶部帶動,這樣,肩部就可以始終處于休息狀態(tài)而對手臂的動作不起支配作用,因此,化解方向一側的大臂與肩內側尤其含胸而形成圓弧形無疑是“空肩”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含胸反應在練拳中是應該認真培養(yǎng)的,套路中很多動作都存在著有向一側化解對方攻擊的可能,這些動作就必須做到這一側的尤其含胸而大臂與肩內側形成圓弧形。比如攬雀尾左掤抱球的右手往前運動、白鶴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右手后移的倒攆猴,這些動作右側主要都是化解,右大臂與肩內側就應該尤其含胸而形成圓弧形。單鞭的左手左移、肘底看捶的左手上提、左手后移的倒攆猴,左側也都屬于化解,左側就要尤其含胸而左大臂與肩內側形成圓弧形。搬攔捶搬拳時、打拳時右拳有可能遭到對方的反攻擊,右大臂與肩內側也應該尤其含胸而形成圓弧形。云手時的右手往前往左運動是化解,右大臂與肩內側也應該尤其含胸而形成圓弧形。左分腳時右手往后分是屬于化解,右大臂與肩內側也應該尤其含胸而形成圓弧形等等。

  太極拳的“空肩”與全身各種要領都有整體關聯(lián)影響,比如身軀的中正自然豎直是“空肩”的重要條件,如果動作中順肩而肩向動作方向傾斜領先,這一肩是不可能“空肩”的。然以上三方面方法對于“空肩”尤其內在而難以從外在姿態(tài)觀察中了解,而且也是“空肩”關鍵性的三個重要方法。所以,對于“空肩”的鍛煉,這個三方面是應該尤其注意的。

看了“在太極拳要領上找感覺”文章的人還看了:

1.體驗太極拳內在感覺的訣竅

2.太極拳十大要領莫輕視

3.太極拳的練習要點

4.練習太極拳中的氣感

5.太極拳入門動作要領是什么

6.太極拳鍛煉要領

7.提高太極拳水平的要點

8.學好練好太極拳的方法

9.太極拳修煉要領辨析

10.陳氏太極拳十大要領之“息”

5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