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文教育論文(2)
淺析人文教育論文
淺析人文教育論文篇二
《高校人文教育淺論》
內容摘要:目前,全球范圍內目前的高等教育職業(yè)和技術導向趨勢明顯,以“實用”為旨歸,人文教育“無用”論喧囂塵上。將高等教育過于專門化甚至等同于職業(yè)教育的觀點反映了狹隘的教育觀與人文觀,忽略人自身的綜合性發(fā)展,充滿功利性、實用性目的。而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狹隘的科學觀與人文觀,實現(xiàn)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目前人文教育邊緣化的情況。滋養(yǎng)文化精神,培養(yǎng)獨立人格,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教育,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人文教育;無用論;開放的人文觀
一.人文教育現(xiàn)狀
人文教育(Liberal arts),又稱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文科教育、素質教育等。原為希臘、羅馬時代定下來的基本教育方針,與中國古代的“六藝”及儒家的教育思路相似。[1]在全球文化史上,人文教育曾一度盛行,對東西方的文化繁榮與社會發(fā)展功不可沒。但現(xiàn)近幾年,全球的人文教育遭遇了寒流。
在西方國家,人文教育曾歷久不衰。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得拉克在文藝復興時期推行人文主義教育,德國、奧地利等國家也都早在14世紀時的大學里便開設人文主義課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正值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長期,人文教育大行其道。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美學生傾向于職業(yè)培訓。美國的四年制大學里,商務專業(yè)、健康專業(yè)的學生占到了三分之一,只有百分之一點八的學生選擇進入典型的人文學院。[2]而不少政府官員包括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也更偏向于技能型專業(yè)。
在亞洲,人文教育也遭遇到重重障礙。2015年6月,負責教育事務的日本文部大臣下村博文致信日本86所公立大學,要求他們“采取必要的措施,取消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或促進其轉型,以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而據《讀賣新聞》的調查顯示,近一半的日本國立大學有意在2016學年關停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其他國立大學也表示將限制錄取人文學科的學生。在中國,不少高校進行實踐化轉型,刪減人文專業(yè),保留專業(yè)的也對學時大量壓縮。越來越多的家長與學生傾向于技能型專業(yè),以就業(yè)為風向標而忽略學習興趣,因為他們覺得這是職場所需。
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目前的高等教育被定位為職業(yè)和技術導向趨勢明顯,一切以“實用”為旨歸,能夠直接帶來就業(yè)是其終極目的。“在這個技術和全球化主導的世紀,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基于技能的學習。政治家、商人,甚至很多教育家,都認為這才是一個國家維持競爭力的唯一途徑。”[3]實用技能培訓被過度推崇,而以開放的心態(tài)來追求知識,則被視為沒有前途。大學,似乎越來越退化為高級職業(yè)學校。高等教育走向了職業(yè)教育而非人文教育。但令人反思的是,這種一味功利性、實用性操縱下的教育是否正確?人文教育是否只是盛世的點綴而不能承擔社會支撐的功用?如何正確、理性第看待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無用”論的背后
許多人反對人文教育的重要理由是它不能直接提供技能培訓,對就業(yè)不能提供立竿見影的幫助,是“無用”的。學生家長擔憂高昂的教育成本收不回成本,高校校長、政府官員擔憂人文教育專業(yè)會降低學校的整體就業(yè)率,人文教育似乎越來越失去吸引力。能夠直接帶來就業(yè)的教育,則成為社會各界共同追捧、鼓吹的教育。這種人文教育“無用”論被一再渲染,全球范圍內的高校人文教育專業(yè)普遍壓縮,邊緣化趨勢加強。
這種只專注于“用”的人文觀與教育觀無疑是狹隘的,它過于強調所謂的“有用”。所謂“有用”更多是從技術層面來說的,忽略了更深層的知識的有用性。它促使教育過于實證化和技術化,而忽視人文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恰恰是后者對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更具有決定性影響。將“有用”看做是唯一目的,忽略人自身的綜合性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充滿功利性、實用性目的,缺乏長遠性視野。
當然,技術本身是人類聰明才智的極好體現(xiàn),就個人而言,個人具備技術專長,也的確更利于求職、就業(yè)和生存。但沒有必要為了頌揚技術而貶低人文,而這正是當下之現(xiàn)狀。哈佛大學學長德魯・福斯特曾經說過:“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為大家提供‘第六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耶魯報告中也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義“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職業(yè)所需,而是為所有職業(yè)的共同點奠基”。[4]將高等教育過于專門化、等同于職業(yè)教育的理念與做法過于簡單粗暴,短期內可能會有利于提高就業(yè)率,但忽略知識的全面汲取終將導致人的單向度的片面發(fā)展。從長遠來看,不但損害了學生在文化層面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對社會進步也造成了滯礙,會導致整個社會人文精神的缺失。蘇聯(lián)、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就曾遇到到此類問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聯(lián)、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國家與社會需要大量實用型的專門技術人才,對教育提出功利性要求,大量高校開設社會所需要的技術專業(yè),文理分科成為政策,并影響至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至今仍有相當市場。但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這種功利主義的教育觀造成了整個社會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了諸多社會問題。其中種種,值得反思。
三.人文教育路在何方
要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發(fā)展,必須要改變狹隘的教育觀,從根源上克服狹隘的科學觀。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絕不是太多的學生追求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長時間內也并不被視為女孩子或富貴家庭子女的專利。如前所述,人文教育原是希臘、羅馬時代定下來的基本教育方針,與中國古代的“六藝”及儒家的教育思路相似,長久以來在東西方盛行,緣何遭遇全球性寒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文教育受輕視的原因有很多,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層面,但狹隘的科學觀和人文觀也是狹隘的教育觀的重要根源之一。真正的人文教育,應當包括科學與人文,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歷史、文學、哲學等學科,還包括物理、數學等學科。但近代以來,人文教育最大的變化就是對科技主題的排斥。在這個方面,東西方保持了驚人的一致。“包括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在內的狹隘的科學觀與包括現(xiàn)代西方人本主義和現(xiàn)代新儒家在內的狹隘的人文觀,不僅是導致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分離的重要根源,而且也是導致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分離的重要根源。”[5]體現(xiàn)在教育結構上,就是重視工科,輕視理科,漠視文科。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狹隘的科學觀與人文觀,實現(xiàn)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目前人文教育邊緣化的情況。滋養(yǎng)文化精神,培養(yǎng)獨立人格,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教育,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美)法里德・扎卡里亞著,梁棟譯.為人文教育辯護[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1.
[2](美)法里德・扎卡里亞著,梁棟譯.為人文教育辯護[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3.
[3](美)法里德・扎卡里亞著,梁棟譯.為人文教育辯護[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1-2.
[4]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ction in Yale College (New Haven,CT,1828):14.
[5]孟建偉.試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離的根源――從科學觀與人文觀的角度看[J].教育研究,2004(1):26.
(作者介紹:潘曉玲,大連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高等教育;李丹,大連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高等教育)
看過“淺析人文教育論文”的人還看了:
3.人文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