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管理論文>

基于文化核心維度的中美文化差異研究論文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文化維度是荷蘭國際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長霍夫斯塔德及其同事在對文化因素進行定量研究時采用的概念。1980年,霍夫斯塔德在調查66個國家的117,000位IBM員工的工作價值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個文化維度,即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剛柔性。在隨后他和Bond 確立了第五個文化維度。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于文化核心維度的中美文化差異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于文化核心維度的中美文化差異研究全文如下:

  一、引言。

  Hofstede(1980)[1]認為,如果人的大腦是“硬件”的話,那么,文化就是“思維的軟件”,因為它是“如此自然,以至于只有當人們真正遭遇到其他文化時才能意識到這種差異”。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一般來說,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合。狹義的文化,是指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與經濟、政治并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和科學等精神方面的內容[2]。

  在 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著名電子雜志 《電子世界》 進行了一次題目為“什么是全球市場成功的最大障礙”的企業(yè)咨詢,對法律法規(guī)、價格、信息、語言、交流、外匯、時差和文化差異這八個因素進行選擇,其調查結果顯示,文化差異是最大的障礙。中國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兩大“主要推動力”,相互間經濟合作、投資發(fā)展和貿易往來增長迅速。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中美雙方管理者不能回避如下問題:中美之間的不同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如何產生的?中美文化差異又是怎樣通過文化沖突表現(xiàn)出來的?實現(xiàn)跨文化有效管理的路經是怎樣選擇的?跨國公司企業(yè)文化是怎樣重塑的?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價值觀的員工是如何溝通和交流的?通過何種方式或手段實現(xiàn)跨文化有效管理的目標?要回答如上問題,首先就要了解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到底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

  二、文化核心維度的構成。

  1. 文化顯性維度。

  探討文化,離不開語言,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 Sapir(1921)[3]在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一書中寫道:“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他認為語言是一種非本能的、后天形成的“文化”功能,是人類所特有的、非本能地使用自發(fā)創(chuàng)作的符號溝通思想,表達情感和愿望的交際手段。Brown(1994)[4]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是語言的一部分,兩者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Nida(1998)[5]則認為語言和文化都是符號,表達著我們在語言中所說的任何事情的含義,或者外延或者內涵,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人類文化才得以產生和傳承。

  從文化的角度分析語言和文化關系,可以說文化包括語言,文化的發(fā)展影響語言的發(fā)展。由于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與承載形式,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在 Hofstede 的洋蔥理論中,洋蔥的最外表的一層象征物(Symbols)層中,就包括服裝、語言、建筑物等。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也可以借用冰山理論來解釋,在文化冰山理論中,如果說冰山就是整個文化的話,那么語言就是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它反映著水面之下那一部分的內涵,也就是說,語言是整個文化體系中最為外顯的部分,但是又是整個冰山的一部分。在 GLOBE 文化維度測量中,House,R.J.等人將瑞士分別以英語為母語和以法語為母語的受試者分兩次測量,從而得出不同的結果,這正是因為語言是用來定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致“[6,7]。因此,在研究中美文化差異時,語言的差異作為文化的顯性方面,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 文化隱性維度。

  Steers,R. M. 和 Nardon,L. 于 2006 年 在 《Managing in theGlobal Economy》 一書中,提出了與全球經濟中的社交和商務實際相關 5 個問題[8],這 5 個問題是:

  (1) 人們如何看待他們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他們的目標是控制或掌握周圍環(huán)境還是與之和諧共處?

  (2) 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什么?個人和集體?社會如何組織集體行為?

  (3) 權力和政權在社會中如何分配?這種分配是基于等級制與平等的概念嗎?關于平等和特權的社會信條是什么?

  (4) 為了規(guī)范行為,與其他因素,比如個人關系或不同環(huán)境下的獨特情形相比,社會認為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正規(guī)程序有多大重要性?

  (5) 人們在社會中如何安排時間來執(zhí)行工作與非工作活動?人們是以線性還是非線性方式來進行工作?

  根據(jù)上述五個問題,可將各維度的含義進一步分析如下:

  第一,與環(huán)境關系: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社會層面來看,人們如何看待周圍世界?如何看待與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他們的目標是控制周圍的環(huán)境還是與外部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和諧共處?

  第二,社會組織:指的是個人為中心還是集體為中心作為社會關系的基礎。社會基本構成是什么?個人還是集體?社會如何組織集體行為?

  第三,權力分配:指的是社會中權力與權威的分布。主要關注社會中權力與權威是如何分布的?這種分布基于等級制度還是平等主義?關于平等和特權的社會信仰是什么?

  第四,規(guī)則導向:指的是個人和社會控制機制以減小不確定性。社會如何通過成員的行為來確??深A見性?主要依賴一致應用的規(guī)則、政策、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來實施控制還是更多得依賴個人聯(lián)系紐帶和獨特環(huán)境?關系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為了規(guī)范行為,與其他因素,比如個人關系或不同環(huán)境下的獨特情形相比,社會認為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正規(guī)程序有多大重要性?

  第五,時間模式:指的是對時間和工作的安排與利用。在一個社會中人們如何組織和管理時間以安排工作活動和非工作活動?人們以線性還是非線性方式來完成工作?時間節(jié)奏如何?

  3. 文化核心維度構成。

  綜上所述,對于文化的理解,可以從文化的顯性及隱性角度來分析。顯性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方式,比如語言、色彩、標志、空間等,是容易被對方所感知與獲得的;而隱性文化則指的是文化的內在核心部分,通常是隱藏在文化表層之下,不易被對方所感知,需要一定時間與實踐的積累或者后天努力才能獲得的,又稱為根基文化。文化就如同一朵花,其中土地之下的根莖屬于文化的隱性部分,土地之上的部分為顯性部分,開出的花朵,長成的綠葉等,都屬于顯性文化。文化的顯性特征采用溝通這一因素加以分析,其中語言屬于花朵部分,可以稱之為主文化;非文字語言溝通,如色彩、標志、體態(tài)語等其他部分屬于綠葉,為次文化。文化的隱性特征則是從文化的核心維度來探討,即不同文化的權力分配、社會組織、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間模式以及規(guī)則導向五個層面,見表 1 所示。

  三、中美之間文化差異體現(xiàn)。

  1. 文化顯性差異。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所以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人類之間的交流離不開語言。溝通要恰當?shù)剡\用語言,因為語言是溝通的主要工具和人類最主要的溝通方式。語言就是力量,語言哲學有個概念叫”話語霸權“,所指的就是語言的力量。按奧地利心理學家 Alfred Adler(1907)[9]的說法,人終生需要和其他人來建立合作的關系,而統(tǒng)治人類,需要通過語言的方式。人是通過語言的交流,通過語言的方式建立起來政治體制,建立起來整個社會模式等。

  跨國經營企業(yè)中最常見和最公開化的文化差異,就是來自行為者雙方的象征符號系統(tǒng)之間的差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表達方式所含的意義不同而引起的差異。這些表達方式通常是通過語言、神態(tài)、手勢、表情和舉止等表現(xiàn)出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相同的文化符號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因為文化不只限定了誰與誰交談、交談什么、溝通如何進行,而且它有助于確定人們如何譯碼、他們擁有的信息的意義、條件與情景。在這種條件與情景下,不同的信息或許被發(fā)送、注意及翻譯,或許不被發(fā)送、注意與翻譯。事實上,我們擁有的所有溝通行為都較大地依賴于培育我們的文化??缥幕芾淼挠行贤ㄖ校⒄Z總是潛在的阻礙,對那些英語為非母語的說話者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不僅僅是因為兩種語言的詞匯、語法、發(fā)音等的區(qū)別,主要在于英語和漢語的詞匯、語法及句子結構等不對等現(xiàn)象。

  美國在華的跨國公司中,往往兩種語言都在運用,但是有時候,英語使用的比例更大一些。如果英語不能夠流利掌握并運用,那就很容易被忽視,很多中外合資企業(yè)或外國獨資企業(yè)中都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在外企工作的中國員工總感覺自己沒有”話語權“,搶不到說話的機會,常常是自己的話還沒出口,外籍員工已經先把說話的機會搶走了。因為說話是在上司 (通常是外籍人士) 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失去說話的機會就意味著在上司心目中得分會低,評價會差,以后加薪或晉升的可能性就縮小。從公司發(fā)展的角度,如果始終聽不到來自不同文化員工的聲音,也對公司無益。因為作為跨國公司,要在各地都運作順利的話,必須充分利用本地人才的智慧。

  所以,溝通不暢,語言是最大的障礙,而英語為非母語的說話者,往往又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英語為母語的說話者,思考過程用英語進行,信息反饋到大腦時也是英語,對于英語語言之間微妙之處或者俚語、俗語的使用都能深入體會其真正含義,因此,信息總是能夠被清晰而有效地傳達并接受;但是針對英語為非母語的中國說話者來說,思考時使用漢語,需要表達時,信息首先需要在大腦里進行翻譯轉換,這期間還要受有限的詞匯量所約束,等到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還要考慮詞匯選擇、語法轉換、語氣使用等等。因此,時間上就存在”滯后性“。而且由于對語言所內涵的文化背景以及引申含義等的不能達到充分理解,故信息不能總是被清晰明確地理解,有時還會造成歧義現(xiàn)象。

  2. 文化隱性差異。

  (1) 與環(huán)境關系。

  掌控導向 vs 和諧導向。掌控導向:控制自然,集中于改變或控制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在追求個人和集體目標時強調競爭,喜愛變化和不容置疑的創(chuàng)新,強調物質擁有是成就的標志,強調自信、積極、陽剛 (男性化解決方法),傾向于以績效為基礎的外部報酬。和諧導向:與自然和諧相處,集中于生活在和諧氛圍中,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而進行調整,關系比成就重要,強調社會進步、生活質量和他人福利,保護傳統(tǒng),對改變持懷疑態(tài)度,強調經濟、和諧、謙虛,強調被動、消極、陰柔 (女性化解決方法),傾向于論資排輩的內部報酬。這一維度主要分為和諧導向和掌控導向。

  在比較中美兩國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中,分析這一維度對中美兩國的差異時,主要從人與大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尋求改變和控制或是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和諧生活入手。美國人專注個人奮斗,喜歡競爭,而中國人則重視和諧,正如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xié)調,和凝為一。“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文化中發(fā)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認為西方文化似乎沖突性更大,而中國文化則調和力量更強,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沖突的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處,相互調劑。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國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特性。

  中國———和諧導向:被動、不積極、集中于與自然和諧相處并適應環(huán)境、強調社會關聯(lián)、和成就相比更看重關系、小心謹慎、對改變持懷疑態(tài)度。

  美國———掌控導向:決斷性、前瞻性、喜歡競爭、追求個人目標、偏好于績效回報、高度重視物質財富、變化導向。

  (2) 社會組織。

  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相信通過個人努力取得個人認同,集中于實現(xiàn)個人目標,制裁加強獨立和個人的責任,以合同為基礎的協(xié)議,傾向于低語境交流(直接、坦率) 和個人決策。集體主義:以集體為中心,相信通過集體成員取得個人認同,較之個人權力相比更愿意保持社會和諧,集中于實現(xiàn)集體目標,制裁加強集體規(guī)范的一致性,以關系為基礎的協(xié)議,傾向于高語境交流 (間接、敏感) 和集體決策。

  這一維度主要分為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主要強調了個人和組織的作用:社會關系強調個人權利和責任還是小組目標和集體行為。如前文所述,集體主義是影響中國文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國家和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關鍵時刻,”舍棄小家為大家“;中國人具有妥協(xié)甚至中庸的民族性格;講求以”和為貴“的統(tǒng)一與和諧,善于運用平衡、協(xié)調解決沖突和對立;重視倫理與道德,講究等級秩序;推崇集體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鄙視個人主義和享樂思想。而美國的社會文化以個體為基本單位,在美國,人們強調自我與個體,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控制力等。

  中國———集體主義:以集體為中心、主要對家庭和組織忠誠、集中于集體目標、加強團體規(guī)范一致性、傾向于保持集體和諧,關系定位協(xié)議、高語境交流。

  美國———高度個人主義:個人先來、堅定相信個人職責和控制力、加強個人責任、對他人低信任度、協(xié)約關系、低語境交流。

  (3) 權力分配。

  等級制度 vs 平等主義。等級制度:中央集權制,相信權力在社會中是按照等級分配的,相信最終權力的歸屬和繼承在機構內部,強調縱向組織和專制與集中,強調領導者地位,接受權威,不愿意質疑權威。平等主義:分散集權制,相信權力在社會中應該相對平等分配,相信最終權力在人民內部共享或經選舉,強調橫向組織和參與決策,強調誰是最合適的,拒絕或懷疑權威,愿意質疑權威。這一維度主要分為等級制度還是平等主義。主要關于社會中的權力分配:一個社會中權力是等級制分配的還是更平等和參與形式的程度。

  實際上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權力距離,中國倫理文化的基本架構是儒家學說,而三綱五常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盡管現(xiàn)代社會有時出現(xiàn)少數(shù)”子為父綱,妻為夫綱“的現(xiàn)象,君為臣綱也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但這種文化是巨大而深遠的,在一定程度上距離和等級構成了社會秩序的基礎,處處規(guī)范著人的行為,并引導著人們的奮斗目標,即向更高的等級奮斗。而美國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人與人的平等是美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例如美國小孩對于長輩的稱呼一般就是直呼其名,這在美國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在中國則是無法想象的,因為這將是不孝順、不懂事、大逆不道的。[論\文\網(wǎng)LunWenData\Com]

  中國———等級制:權力大小與等級相關、政權居于制度中、強調垂直組織、偏好專制獨裁決策、強調誰是領導、對權力高度尊重。

  美國———適度平等:對民主原則和平等權利的強烈規(guī)范、偏好參與決策制定、基于水平選人、拒絕專制獨裁、愿意質疑權威。

  (4) 規(guī)則導向。

  規(guī)則本位 vs 關系本位。規(guī)則本位:個人行為應該很大程度上受規(guī)則、法律、正式政策、標準操作程序和社會成員廣泛接受并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制約,強調法律合同和保存細致的記錄,破壞規(guī)則的容忍度低,決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觀標準。關系本位:盡管規(guī)則法律很重要,但是在運行和強制執(zhí)行中受重要人物或特殊環(huán)境影響而需要靈活性,強調人際關系和信任,不重視對記錄的保存,破壞規(guī)則的容忍度有節(jié)制,決策經常取決于主觀標準。

  這一維度主要分為規(guī)則本位還是關系本位。主要關于規(guī)則的相對重要性,行為受規(guī)則、法律、正式程序的規(guī)范還是受其它因素比如獨特的環(huán)境和關系的影響的程度。正如前文關于中美兩國文化特征里面所談到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重視關系的國家,人們習慣于依賴”關系“來得到自我的利益,而在美國,人們依靠規(guī)則、法律,強調彼此的合約,尊重合約和約定,對美國人來講,世界是由事實,而不是概念組成的,他們的思維是歸納式,由事實開始向理論發(fā)展。美國人更熱衷于搜集事實和數(shù)據(jù),更看重經驗和觀察的方式。

  中國———關系基礎:在社會水平上,中國廣泛使用規(guī)則和政策來降低不確定性;在小組水平上個人交流和關系更重要,規(guī)則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影響力人物的控制。

  美國———規(guī)則基礎:使用規(guī)則和政策來降低不確定性、高度需要確定、做事依靠書本、打破規(guī)則低容忍度、強調法律合約和記錄、客觀決策。

  (5) 時間模式。

  單一時間取向 vs 多重時間取向。單一時間取向:線性時間,對個人任務連續(xù)性關注,對工作、計劃和職責履行專一,精確的時間概念,守時,以工作為中心,對工作和組織承諾,工作與私人生活分開,工作方法集中耐心。多重時間取向:非線性,多個任務同時關注,對工作、計劃和職責履行交互進行,時間概念靈活,經常遲到,以人為中心,對人和人際關系承諾,工作與私人生活混合,工作方法有時不集中耐心。

  這一維度主要分為單一時間取向還是多重時間取向。主要是指人們對于時間感知與任務,關注人們對于一次完成一件任務的線性時間還是同時完成多件任務。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深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崇尚回歸自然,回歸過去,重視歷史,主張以史為鑒;此外,”性本善“論也使中國人容易向后看,意味著向善的本性復歸。因此,中國人重視和眷戀過去,做事喜歡引經據(jù)典,追本窮源。美國文化中的時間取向屬于很典型的單一時間,時間計劃性強,不易改變,隨意性很弱,只有在極大地意外事件,比如地震、恐怖襲擊、突發(fā)的事故等難以預料的情況下才有所調整。美國文化中對時間的安排比較明確,針對要點,比如,在學校,教授們往往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都做好了下學期或下學年的時間安排,有時甚至精確到小時,若是要跟教授探討會面,提前幾個月都可以預約。與中國人的”經驗(經歷) 驅動“相反的是美國人的”計劃驅動“,美國人不太習慣像中國人那樣花許多時間在回顧過去上,但他們對制訂計劃情有獨鐘。他們認為回顧過去是無濟于事的,只有展望未來,對未來作好打算和計劃才是明智之舉,因為未來才是具體而實實在在的。

  中國———適度多重時間取向:同時關注幾個目標、非線性方法、相對時間概念、工作和個人生活相結合、耐心、個人關系強有力的承諾。

  美國———單一時間取向:線性組織工作活動、高度工作集中、不耐煩、工作和個人生活分開、活著是去工作。

  四、中美文化重疊現(xiàn)象分析。

  在對文化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時,還要注意文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特征,尤其是文化”重疊現(xiàn)象“的產生,因為文化并不是靜止不變的,事實上,在各種文化中都會發(fā)現(xiàn)文化之間動態(tài)變化的差異。比如,人們習慣于將美國定位于高度個人主義國家,將中國定位為高度集體主義國家,但是,也有許多集體主義的美國人,同樣,也有很多個人主義的中國人,因此,在文化中,就容易產生”文化重疊“現(xiàn)象。”文化重疊“現(xiàn)象指的就是在兩種文化的交互影響下,其本身原有的獨特的特征已經逐漸不明顯,取而代之的則是文化的融匯現(xiàn)象,比如,一項針對青年中國經理人和美國經理人的工作價值觀定位的兩階段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中美兩國在集體主義傾向上有很強的一致性,中國大都市的高管人員的價值觀可能持有與美國高管人員類似的價值觀,但仍舊在文化上看重家庭安全 (嵌入性) 和尊重上級 (層級性)[10]。

  這些研究從另一方面也證實了文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特性以及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力,表明文化重疊現(xiàn)象已經在如今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存在并且繼續(xù)發(fā)展,并且不僅僅存在于個人主義傾向與集體主義傾向的研究中,同樣的,關于時間取向問題,許多國家都是單一時間取向和多重時間取向的混合體,中國也是如此,也在逐漸由多重時間取向過渡到單一時間,并且兩種時間取向相互影響。由此可見,文化重疊現(xiàn)象屬于動態(tài)發(fā)展現(xiàn)象,隨著時間的變化,文化也處于不同的相互變化、相互影響之下。

  首先,文化價值觀和信仰是人們做決策時的核心,人們根據(jù)價值觀采取行為,價值觀就是他們認為和相信重要的東西。其次,文化價值觀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整個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很大變化,文化價值觀也在隨之變化,中國社會如此,美國社會也是如此,但是,這種變化相對來說比較緩慢,因為人們在兒童時代所接受的價值觀比較持久,但隨著一個人的教育水平不斷增加,視野不斷擴大,周圍環(huán)境的不斷改變,之前的價值觀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圖 1 以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為例,形象地表現(xiàn)出中美文化重疊現(xiàn)象。

  五、結論。

  美國經濟學家 David. A. Felix 指出,幾乎所有的大型跨國公司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忽視了文化上的細微差異。美國著名管理學家 Peter Drucker 也認為,國際企業(yè)其經營管理 ”基本上是一個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多樣性相結合的統(tǒng)一管理。“文化差異是許多跨國公司入土中國后戰(zhàn)敗而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認為,跨國公司在不同國度運營,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的根本在于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在今后一段時期,跨國公司在中國會面臨更大的文化差異挑戰(zhàn),使基于在華跨國公司暴露于文化差異中的機會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跨文化沖突會全方位影響其經營運作,跨國公司對其在華投資的系統(tǒng)化管理也會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

  文化并不是靜止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在各種文化中都會發(fā)現(xiàn)文化之間動態(tài)變化的差異。特別是對于其母國與中國之間”文化距離“較遠、社會經濟政治環(huán)境差異較大的歐美跨國公司來說,在中國投資經營逐漸積累的知識與經驗大大降低了這些差異中所蘊含的風險,這使得跨國公司的進入方式從當初基于規(guī)避風險的合資企業(yè)方式轉向了基于全球戰(zhàn)略的獨資企業(yè)方式。這就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文化重疊“現(xiàn)象,要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差異,要變不利為有利,最大限度地在跨國公司進行跨文化管理,盡可能地減少文化沖突帶來的經營和運作的障礙,實現(xiàn)跨國公司效益的巨大提升。

  文化差異對跨國公司管理的影響屬于雙重性質的,文化的差異性在企業(yè)管理中可以為企業(yè)帶來更加多樣的管理風格和更加豐富的管理思想,因為文化差異除了可能帶來摩擦與沖突外,也能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客觀對待文化差異,盡量避免文化差異夸大化,正確認識和理解跨文化沖突,處理和化解跨國公司管理領域中的跨文化沖突與摩擦,實現(xiàn)跨文化管理的協(xié)調一致性,是跨國公司借助海外市場收獲母國與東道國雙贏或多贏結果的最重要選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國在華跨國公司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正視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重視文化沖突帶來的影響,全面實施科學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同樣,對于要走出國門,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yè)來說,重視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基于文化核心維度的中美文化差異研究論文

文化維度是荷蘭國際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長霍夫斯塔德及其同事在對文化因素進行定量研究時采用的概念。1980年,霍夫斯塔德在調查66個國家的117,000位IBM員工的工作價值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個文化維度,即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43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