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間的石油戰(zhàn)略博弈
內容摘要: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面臨著日益擴大的石油消費缺口的約束。通過對當前全球石油輸出來源與消費競爭格局以及中美石油戰(zhàn)略博弈現狀的分析,指出中美之間在石油問題上的博弈是一種遏制與反遏制的博弈,中美石油博弈應該追求一種理性的戰(zhàn)略均衡。中國在實施石油進口多元化戰(zhàn)略的進程中,還應結合使用其他有效的戰(zhàn)略措施強化石油進口戰(zhàn)略的安全性,盡快營建中國的全球能源多邊合作體系。
關鍵詞:中美 石油 戰(zhàn)略 博弈
全球石油供需環(huán)境及中國石油安全戰(zhàn)略
全球石油資源分布與消費概況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關于全球石油資源儲量、產量及消費量的統計(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4, Oil 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總儲量為1567億噸,主要分布在中東、南美、俄羅斯、北非及中亞等地,其中OPEC成員國儲量為 1204億噸(約占總儲量的79%)。在世界石油儲量十強國家中,OPEC成員國就占了八席,其余兩席為俄羅斯(95億噸,居第七位)和美國(42億噸,居第十位);前五名國家位于海灣地區(qū),依次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儲量均在130億噸以上,約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場的產量和價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為首的OPEC組織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國的探明儲量為32億噸,約占總儲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總產量約為36.97億噸,其中歐佩克(OPEC)國家產量約為9.975億噸(占27 %),原油產量超過1億噸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億)、伊朗(1.901億)、委內瑞拉(1.534億)、阿聯酋(1.178億)、科威特 (1.102億)、尼日利亞(1.072億),伊拉克產量為0.659億噸(受伊拉克戰(zhàn)爭的影響而大幅下降,2002年為1.015億噸)。除了委內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亞(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東海灣地區(qū),這與該地區(qū)富庶的石油資源儲備極其相稱。石油產量世界十強的非OPEC國家有:俄羅斯產量為4.214億噸,美國3.411億噸,墨西哥1.888億噸,中國1.693億噸,加拿大1.419億噸。
2003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首次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達2.752億噸,僅次于美國的9.143億噸。從原油貿易的供給方面看,現今石油凈輸出國前十名中,中東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聯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爾0.395億噸),俄羅斯居第二位(2.967億噸),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億噸),北非中亞亦各占一席(阿爾及利亞0.69,哈薩克斯坦 0.427億噸),這也從供給能力上解釋了當前石油戰(zhàn)略爭奪的焦點地區(qū)的所在。從原油貿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費缺口而言,2003年中國排在第四位,為1.059億噸。美國以其龐大的經濟總量,長期占據著石油消費量和消費缺口的榜首位置,這也是美國尤其重視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國石油安全戰(zhàn)略
2003年中國原油凈進口8330萬噸,原油外貿依存度高達30.3%。中國現在的原油進口結構為:中東原油占進口總量的56%,非洲占22.5%,亞太地區(qū)占14%。石油進口運輸主要通過海路,且多集中于波斯灣(經霍爾木茲海峽) →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臺灣海峽一線(占總進口量近80%)。
鑒于當前過于倚重海上運輸的單一進口路線所隱藏的巨大風險,我國正加緊實施進口多元化戰(zhàn)略,即從進口的來源和運輸途徑上進行多元化的選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口風險。該戰(zhàn)略目前主要通過地緣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開展積極主動的石油外交,改善中國現有的石油進口格局,避免對中東、非洲和海上線路的過分依賴。積極尋找更多的石油貿易伙伴國:如盡快推進哈薩克斯坦→中國、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哈薩克→中國的陸上石油運輸管網的建設。努力改善石油進口通道:如進一步加強和擴大中俄石油鐵路運輸貿易,積極推進中俄遠東石油管線的建設;促進中巴在石油管線運輸方面的合作,將進口自中東/非洲的石油,借道巴基斯坦敷設陸上石油管線進入中國新疆,既避開了海上咽喉要道馬六甲,又降低了運輸成本。多維開展國際能源合作:如加強同東北亞地區(qū)能源消費大國日本、韓國的能源合作,避免惡性石油競爭;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成員國優(yōu)勢,努力開展同東盟各國的石油能源合作;加強同拉美地區(qū)石油輸出國的能源合作等。通過實施進口多元化戰(zhàn)略,預計到2020年中國原油進口的構成為:中東45%~50%,非洲25%,亞太5%、俄羅斯和中亞20%~25%。當然,也存在同南美進行石油能源合作的可能性。
值得重視的是,在全球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中國是惟一尚未建立起戰(zhàn)略石油儲備體系的國家。一旦發(fā)生能源危機,石油供應中斷,后果將不堪設想。目前,美國石油儲備可以維持150天的緊急狀況,日本石油儲備可供165天使用,德國儲備規(guī)模達112天,韓國96天 。
中美石油戰(zhàn)略博弈分析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家,美國將其敏感的石油觸角探觸到了世界上任何一個石油輸出國或潛在的輸出國所在的地區(qū),通過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手段拉攏或逼迫這些國家作為其全球石油安全戰(zhàn)略體系的合作者或非對抗者,并積極遏制其所謂的非盟友石油消費大國的石油安全戰(zhàn)略的實施。基于我國進口多元化戰(zhàn)略的思想,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政治優(yōu)勢和強盛的經濟發(fā)展勢頭,在這場牽動國人神經的石油“大博弈”中,抓住機遇,拓展在相鄰地區(qū)的地緣經濟影響,努力成為一支重要的地緣政治力量。為此,中美之間在石油問題上的博弈是一種遏制與反遏制的博弈,主要體現在中東、中亞/里海等資源國的石油輸出及海灣、南亞等地區(qū)的石油運輸通道上。
中東石油來源
在中東,美國屯兵海灣,以其強大的海軍力量為其海上石油運輸提供安全保障。同時,為了控制該地區(qū)的石油資源,美國利用各種借口遏制兩伊,極力阻止其他國家進入兩伊能源區(qū)域,而伊朗是中國傳統的主要原油進口國,約占中國進口量的18%。美國在占領伊拉克后,已將目標瞄準了伊朗,并在積極尋找戰(zhàn)爭借口。一旦戰(zhàn)事爆發(fā),美國將切斷伊朗經波斯灣的石油出口。這對于石油消費缺口日益擴大的中國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哈石油管線
里海及其周邊地區(qū)巨大的石油儲量可緩解世界石油市場對中東的依賴。為此,美國聯合歐美的大型石油公司挺進里海地區(qū),同俄羅斯逐鹿中亞,展開激烈爭奪,并對石油需求急劇膨脹的中國保持高度的戒備心理。在里海諸國中,哈薩克斯坦又是爭奪的焦點。哈薩克斯坦石油資源豐富,陸上石油可采量為28.8億噸,里海地區(qū)可采石油儲量為36億噸,里海大陸架遠景儲量高達70億噸。根據哈政府的規(guī)劃,2010年將達到1.18億噸(可輸出1.03億噸),2015年約為1.8億噸(可輸出1.61億噸)。目前哈通過俄羅斯出口的石油約占其石油出口總量的70%,可以說在石油出口方面完全受制于俄羅斯。為減輕對俄羅斯的依賴,哈一直在尋求石油出口的多元化。由美國、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格魯吉亞和土耳其六國提出的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輸油管道設計過油能力5000萬噸,計劃于2005年完工。但是,哈原油經巴杰線的外運方案需要擴大發(fā)展油輪船隊和港口設施建設,加上該管線途經四國,運輸利益的協調也存在一定困難。
對于中國而言,中亞/里海地區(qū)的石油資源是中國實現多元化進口戰(zhàn)略、保障石油安全的關鍵來源,而中國日益膨脹的市場容量,也給中亞石油穩(wěn)定低成本的輸出帶來了可預見的光明前景,中哈石油管線的籌建就明確地印證了這一點。該管線將成為中國聯通里海、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甚至是海灣地區(qū)(如伊朗)石油資源的重要紐帶。目前,中國僅通過鐵路每年從哈薩克進口約150萬噸原油。中哈管線一旦建成,可將運力迅速提升至5000萬噸,除哈輸出的2000萬噸外,還可利用該管線從俄羅斯西西伯利亞進口原油3000萬噸,極大地改善中國的原油進口結構,并大大降低進口運輸成本。這條線路很有可能促成中俄石油對美合作博弈。此外,更具戰(zhàn)略意義的是,中哈石油管線有可能逐步發(fā)展成為泛歐亞能源橋梁,東銜亞太、西接中東,在現代全球石油安全戰(zhàn)略中,其作用可與古絲綢之路相媲美。
中巴石油運輸系統
美國在插手里海石油的同時,積極倡導的南向通往印度洋的土庫曼斯坦- 阿富汗-巴基斯坦石油和天然氣管道也已簽署協議,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口里海/中亞地區(qū)的油氣資源,使里海石油擺脫俄羅斯和伊朗的控制,并以此利誘巴國,影響修建中的中巴石油運輸系統,后者用于中轉從中東北非進口的石油,經巴基斯坦進入中國境內,以避開海盜猖獗、美軍重兵把守的咽喉要塞馬六甲海峽。
當然,美國在博弈中堅持突出“有效遏制”的特點,其目的是減緩中國的發(fā)展速度,以便為其對華戰(zhàn)略調整提供一個緩沖。中美雙方都強烈意識到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迅猛發(fā)展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正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對策建議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石油博弈直接關系到我國石油進口多元化戰(zhàn)略的實施,其中的關鍵在于中哈石油管線的建設。它不但可以拓展新的石油來源,更為中國的原油進口開辟出一條安全穩(wěn)定的通道,甚至是一座泛亞能源橋梁。從全球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角度出發(fā),中美能源博弈應該追求一種理性的戰(zhàn)略均衡。即,在全球生產一體化和市場一體化的條件下,不要過度強調自身的既得利益,應適當照顧到區(qū)域的、全球的合理利益,謀求共同進步,努力避免產生不良政治博弈帶來的惡性石油競爭,少數國家受益的格局必然被均衡發(fā)展所替代。為此,中國一方面應充分利用地緣經濟產生的積極影響,加強同俄羅斯、哈薩克等石油輸出國的能源對話,在適當認同其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突出能源多邊合作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借助能源合作的契機,推動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穩(wěn)健發(fā)展,達到雙贏的目的。另一方面,應盡快建立同美國、日本等石油進口大國的能源戰(zhàn)略協商機制。畢竟,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為世界上經濟發(fā)展最快的能源需求大國,中國經濟能否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不僅關乎中國的前途,也關乎日本經濟的復蘇、東亞地區(qū)的穩(wěn)定以及世界經濟的發(fā)展。
此外,我們還應結合其他措施有效強化石油進口戰(zhàn)略的安全性,如大力開展石油外交,改善與推進同石油輸出大國的友好政治經濟關系,為多樣化石油來源建立堅實的政治基礎;通過國際石油期貨市場進行“風險采購”,從目前的防御型體系向主動出擊型體系轉變,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建立海外石油戰(zhàn)略基地,盡快營建中國的全球能源多邊合作體系。
參考文獻:
1.丁福臣.中國的能源安全和石油戰(zhàn)略問題淺析.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03(3)
2.李垂發(fā).中國石油進口,“突圍”哈薩克斯坦 [N].經濟日報,200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