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你們猜,在美國學校的家長會上,老師和家長最先談到的話題是什么?是孩子的詞匯量增長了多少?是孩子的數(shù)學題有沒有都做對?還是孩子能讀多少字的文章?其實都不是!家長和老師最先討論的并非是孩子在學業(yè)上的表現(xiàn),而是他的人際交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美國小學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美國小學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1、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大致來說,人際交往是指孩子的社會能力,為人能力,溝通能力,自我情緒表現(xiàn)和控制能力,以及對別人情緒的感受。
具體說來有很多的方面。比方說:這個孩子在班里有沒有朋友?他和不同的小朋友能不能玩到一起?他在學校是否尊重同學和老師?別人說話的時候,他是不是能先安靜地聽,然后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全班討論的時候,他很安靜還是敢于在很多人面前發(fā)言?他能不能主動地和別人溝通?他看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會不會去幫助別人?他受到不友善的待遇時,是不是能勇敢地和對方講道理?他和伙伴一起完成老師安排的事情時,是不是能有效地和別人一起合作?他在學校開心嗎?碰到不如愿的事情,比如抽簽抽到了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是否會板起臉,還是欣然地接受?
以上這些,真的很重要嗎?
作為一個教書多年的老師,我認為這對于孩子的的培養(yǎng),極其重要!這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更能影響到他們今后的人生。 為什么呢?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在班里不受到尊重;考試不好就被老師貼上“拖后腿”的標簽;小組合作的時候又發(fā)生矛盾,不知該怎么用言語去解決;體育課跑步摔倒了沒有人來扶;他怎么會真心地愛上學校,愛上學習呢?
相反,如果每個孩子都受到尊重,無論學習成績是否領先,別人難過時總會去安慰別人;有好東西總會和他人分享;在小組活動中與別人愉快合作和玩耍,那班級的大環(huán)境就會充滿友誼、尊重和關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就會喜歡學校,從而也覺得更快樂。
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關心孩子在學校是否快樂。我們知道只有快樂,孩子才會真正喜歡學校,才能發(fā)自內心地愛上學習,從而吸收新知識也會更快。而快樂的來源,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孩子在教室的環(huán)境中與別人交往是否順利。從成人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在工作單位中和同事相處都很好,合作順利;自己在某一方面作了貢獻,受到同事的真心贊賞;與同事討論中發(fā)生分歧也可以友善解決等等,那我們上班的心情總是愉悅的,工作效率也會更高。 中國有句老話叫“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美國學校中對于人際交往的重視,正是我們古人對于“學做人”的重視。 國外有一些科學家在這個方面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其中一名是在2000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寺淌?Dr.James Heckman)。在他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個人離開學校以后,還可以繼續(xù)學習、創(chuàng)新、從事優(yōu)秀的工作,并向成功一步步邁進,他所真正依靠的是一系列的“軟能力”,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中的分數(shù)。而這些軟能力則包括了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人際交往。 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沒有得到這方面的教育,以后再重視起來,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軟能力”越早培養(yǎng)越好,它會跟隨孩子一輩子。這些能力可以幫助一個4歲的孩子順利度過幼兒園的一天,它也可以幫助一個30多歲的成人在職場上得心應手,事業(yè)有成。
2、從尊重說起
我們先來分享一下美國某學校的校訓:歡迎,安全,尊重。就這些嗎?是的。就這六個字。 咱們國內的校訓一般都包括些什么呢?“勤奮”,“拼搏”,“上進”,“求知”…… 其中可能“勤奮”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
從校訓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側重點的不同。中國的校訓要求學生注重自身的努力,要好好讀書,提高考試成績;美國的校訓則強調營造一個整體大環(huán)境,以及對于人與人之間彼此交流的注重,而不鼓勵學生“單打獨斗”。從“歡迎”和“尊重”兩個詞,尤其能看出這一點。 因為,尊重他人是人際交往的開始。
在教室里,美國老師是怎么培養(yǎng)學生尊重彼此的?就拿早會開始。
每天早上,小朋友在教室前排好隊,老師站在門口,一個一個和他們握手,微笑著說:“某某,早上好!”歡迎每一個人走進教室。小朋友們進去以后,放好書包,稍作休息,就來到教室中間的地毯上坐成了一個圓形。這樣大家可以看到彼此,聽到每一個人說話,有一種集體的感覺,而不只是老師-學生單向的交流。然后大家開始問好。 問好的時候,對小朋友有這樣的要求:
1.用3號聲音 (教室聲音)問好。
2.和人問好的時候,請看著他們的眼睛說話,這樣表示:我們尊重他們。
3.握手請用力一點,不要甩手,也不要軟綿綿地和別人握手。 問好以后,開始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分享。每天有一個不同的問題,老師先問一個小朋友,然后他再問下一個人。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其他人都要看著他,認真聽,尊重說話的人,不隨便打斷。講完以后,再提出自己的問題。
由于會經常鼓勵孩子每天與不同的人坐在一起,孩子們也慢慢適應與教室里的每一個人交流,而不只是自己的好朋友。通過這些,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組織表達,在公眾前講話,以及和不同的人談話的能力。學會和人有良好的溝通,也是培養(yǎng)孩子人際交往的基礎。
3重視書本之外的能力從現(xiàn)在開始據(jù)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目前有超過30萬中國學生在美求學。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還沒踏入美國之前就已經吃了不少的苦。為了進入一流的學校,不但要在課業(yè)上盡力門門取得好成績,還要在課外學托福、雅思,考GRE,一路走來,真可謂“過五關斬六將”。
來到美國之后,接下來的路是不是就會順暢起來呢?其實不然,更多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其中之一就是:怎么適應新的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
對于許多吃力想融入新環(huán)境的孩子來講,語言是第一個問題。在國內長期受到“重語法,輕聽說”的教學影響,自然不可能一踏上新的土地就能很快與人對答如流。
除此之外,更大的問題在于:怎么上課參加課堂討論、在小組中如何與組員溝通協(xié)商共同完成任務、怎么交新朋友等等。 這些都需要很好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而這恰恰是許多中國孩子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從一個主要看成績的體制環(huán)境中,來到一個更注重自我表達、思想交流、團體合作的環(huán)境中,怎么才能迅速度過轉型期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成為了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而這些讀書之外的能力,其實是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的。
大家知道,由于我國長期的“獨生子女”政策,家中很容易把唯一的孩子當作生活中心。獨生子女備受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呵護,要什么有什么,在家里想怎樣就怎樣。這樣在蜜罐子里長大的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同時也失去了那些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優(yōu)勢。
有兄弟姐妹,孩子在家里自然而然有更多的機會要去交流、表達、溝通、傾聽、分享、協(xié)商、討論。由于家中不會把某個孩子作為重心,孩子就更有可能意識到,要友善對人,尊重別人和關心別人。因此對于我們大批獨生子女來講,培養(yǎng)他們怎么與人交往就更加重要。
美國人認為培養(yǎng)孩子人際交往比學習更重要
有的家長朋友說:“沒朋友比學習差更可怕。”由此看來,把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納入課堂之中是極有必要的。可惜的是,在我們依舊嚴格的高考教育制度下,分數(shù)仍然是決定性因素。一個學生高考得了多少分,就基本決定了這個孩子會去上什么大學,而大學和其所擁有的教育資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個孩子將來的求職以及未來一步步的發(fā)展。
在這種壓力之下,還有教師少學生多的現(xiàn)實情況,再加上很多教師僅擁有本專業(yè)學科的背景,沒有接受過幼兒教育的培訓,這些最終導致學校和老師都會把學生成績視為最重要的目標——更關注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學生是否理解并具備做題能力,在考試中能有多少達標。許多學校對于教師的評鑒標準自然也就很大程度參考學生的考試成績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孩子的情商和考試之外的能力就被嚴重忽略了。
試卷還沒有時間來講完,哪里有時間談什么人際交往、培養(yǎng)情商呢?但是,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到了大學,或者有一天自己出國留學,GRE的閱讀幾乎達到滿分,但卻還學習怎么與人接觸交往,溝通合作,自己蹣跚摸索鍛煉社交能力,會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這一代孩子長大后所面臨的社會,將與我們過去的社會大有不同。在過去,一個人掌握了一門手藝或者一門技術,便可一輩子靠其生存。而如今,在術業(yè)高度“有專攻”的全球化社會,人們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一起合作。不管是一個公司內的人與人之間,或者是公司與公司之間,以至國家與國家之間,都需要大量的交流、溝通、和合作。這些讀書考試之外的能力,往往比一個學生會讀書更為可貴。
全面培養(yǎng)孩子成為21世紀的人才,讓我們盡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