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杠桿教學教案有哪些
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同科質量,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物理杠桿教學教案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物理杠桿教學教案一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教材第12章分別各用一節(jié)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jié)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nèi)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繼續(xù)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經(jīng)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并解決生產(chǎn)、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是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精神。
根據(jù)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力臂和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 力臂的引入,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部分 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jié)課主要運用研究體驗式創(chuàng)新教學法,包括發(fā)現(xiàn)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輔之其他教學方法,研究體驗式創(chuàng)新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使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實現(xiàn)。并采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素材放入學校FTP服務器上,并建好文件夾,學生在FTP上建立自己的實名文件夾,并下載相關素材到文件夾中。
第三部分 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程序分四個環(huán)節(jié)
?、拧 ?chuàng)設情景 引入問題
教師以復雜的機械都是由簡單的機械組成為話題,提出疑問。展示最簡單的是桿,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杠桿。由簡單到復雜是我們認知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⑵ 研究發(fā)現(xiàn) 展示新知
通過兩張圖片來認識杠桿。第一張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第二張是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杠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兩張圖片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杠桿是什么?你會用杠桿嗎?杠桿會省力嗎?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注意力會迅速集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讓學生通過FTP服務器下載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文件,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杠桿,讓同學們觀察并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借助洪恩多媒體教室管理系統(tǒng)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杠桿的概念。這種發(fā)現(xiàn)學習法樣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同學掌握了杠桿的概念后,進入問題教學。
列舉生活中你熟悉的杠桿?
學生將答案上傳于服務器,教師點評。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了解杠桿,提出要掌握杠桿的五要素。讓學生將下載的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仔細觀察。介紹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讓學生拔釘子,知道當支點O到動力作用點A的距離相等時,動力F1和F2的作用效果不同,引出力臂的概念。然后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借此讓學生掌握杠桿的五要素。接下來進入練習。教師監(jiān)控屏幕,予于指導。
通過練習1讓學生知道: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練習2讓學生明白動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與力的大小有關之外,還與力臂有關。。帶著力的大小與力臂有怎樣的關系的問題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
?、?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本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jié)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學生通過嘗試,可以得到很多種方法:只用一種工具或幾種工具的組合。讓學生明白使用杠桿可以省力,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杠桿可以省不同的力。
探究活動二:我準備好一個書包、一根1.5長的桿,請兩位同學做體驗撬書包的方式和感覺,預測:書包和肩很近,學生感覺輕松;書包和肩很遠,學生感到吃力。讓學生明白杠桿在不同的情況下既可以省力,還可以費力。不同的方式達到都把書包撬起的相同效果,引出問題: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讓學生再觀察剛才同學的表演并猜想,學生的回答的結果可能會很多,這時要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
探究活動三:杠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將教師到不同的小組了解學生的設計方案,不管用哪種方法,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chuàng)新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通過嘗試,,參與并指導實驗, 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杠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于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來教師監(jiān)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F1與L1的乘積與F2與L2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教大。教師要對不同的結果分析。
最后得到結論:F1×L1=F2×L2
運用結論解決前面設置的問題。
(4): 變式訓練 發(fā)散思維
采用電子舉手與學生互動,檢驗學校效果。而第四題通過演示,讓學生觀察蠟燭在鐵絲上的運動情況?,F(xiàn)象:蠟燭在鐵絲上左右晃動。讓學生分析原因?讓學生明白杠桿的平衡是由四個物理量共同確定的。
第四部分 反思與小結
在學生談體驗和收獲的基礎上,教師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總結如下1:概念建立2:轉化思想3:(反思)學習方法4:(反思)學習表現(xiàn)
布置作業(yè) 必做題和選做題,課外題是學生觀看本節(jié)的課程輔導。
教學設計
接下來我談談我的教學設計:為了盡快走進新課改,走進新課程,我在教學設計時,在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方式上進行了大膽嘗試,1給學生時間與空間放手學生實踐,由概念的得出到課堂實驗,教師始終關注每一位學生參與探索問題的全過程,完成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咨詢者與合作者。只有完成這種轉換,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物理教學是物理思維活動的教學,本節(jié)課,力求做到在教學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
最后是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杠桿教學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課件、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教學方法] 引導、討論、展示、演示、實驗探究
[教學和活動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設計意圖 預計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展示幾種工具(鐵鉗、扳手、羊角錘、木棍、開瓶器等),請哪兩位同學選用工具幫老師完成以下目的:1、將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拔出;2、打開瓶裝可樂。 學生上臺演示拔釘子、開可樂 從生活走向物理 5min
新課教學 剛才兩位同學演示的時候都很準確地選擇了生活中最適合最有效的工具,我們來看看他們的選擇有什么特點,在應用是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分析、回答 從現(xiàn)象抽取物理概念 3min
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了解杠桿的五要素 4min
課件演示尺規(guī)畫力臂
畫力臂并展示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畫法 5min當一根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演示:
(1)這兩種情況是平衡狀態(tài)嗎?
(2)同學們能找出它們的力臂嗎?
(3)兩種情況下,那種情況能更容易測量出力臂的大小?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回答 (1)進一步掌握力臂;
(2)了解杠桿平衡狀態(tài);(3)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做準備,了解為什么要使得杠桿水平平衡。 3min
杠桿到底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達到平衡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同學們先自行了解下杠桿的結構和使用,搞清楚兩個問題:
(1)杠桿兩端裝置兩只可調節(jié)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為什么要求杠桿靜止時,要在水平位置呢?
學生觀察杠桿,討論交流杠桿的使用。 (1)讓學生體驗杠桿的調節(jié)方法;
(2)讓學生體驗調節(jié)杠桿水平平衡。 1min
同學們,請你改變動力、阻力及它們的力臂,看它們滿足什么條件時才能達到平衡。
(課件強調:1、在實驗前要通過調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水平平衡。
2、掛鉤碼后,不能再動平衡螺母。
3、讀數(shù)時,杠桿仍要求是處于水平平衡狀態(tài),以便直接讀出力臂的長度。) 學生實驗,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完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0min
有哪幾位同學能把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展示一下?
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3位同學)。 了解學生實驗的過程及不足。 3min
同學們,你們由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F1l1=F2l2
F1+l1=F2+l2
……………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準確的實驗結論 2min
你們覺得哪個結論更有普遍性呢? 學生討論回答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杠桿平衡時,有 F1l1=F2l2。從這也可以看出當 l1 與 l2大小不一樣時, F1與F2大小也會不同。 了解杠桿的分類 4min
當 L1 >L2時,由 F1L1=F2L2
知F1< F2,這樣的杠桿我們叫做省力杠桿。(演示特點) 學生舉例省力杠桿
當 L1
知F1> F2,這樣的杠桿我們叫做費力杠桿。(演示特點) 學生舉例費力杠桿
當 L1 =L2時,由 F1L1=F2L2
知F1= F2,這樣的杠桿我們叫做等臂杠桿。(演示特點) 學生舉例等臂杠桿
課件展示課堂練習 學生討論回答 5min
新課結束 課后同學們完成導學稿上的鞏固練習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12.2 滑輪
授課人: 黃瑞蘭
課程類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滑輪的作用;
3. 會根據(jù)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組。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滑輪的過程中,體會對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關心生產(chǎn)、生活中滑輪的應用,有利用滑輪的意識。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多媒體課件、滑輪、細繩、鉤碼、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板書等環(huán)節(jié)中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教學方法]
講授、小組交流討論法、實驗探究、引導發(fā)現(xiàn)法、歸納、對比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教學難點:使用和組裝滑輪組。
[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現(xiàn)象、操作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將思維充分發(fā)散,提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并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教學和活動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預習小組交流 教師在學生中指導 學生對導學稿自主學習內(nèi)容進行交流,2位學生上黑板前組裝滑輪 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臺上展示
新課引入 一、設置問題,引入新課
1、溫故知新:回顧杠桿的知識點
1)杠桿有幾類?
2)杠桿一定是直的嗎?
3)杠桿可以是圓的嗎?
學生快速回答三類杠桿的特點。
新舊知識聯(lián)系,為滑輪的學習打下基礎,從杠桿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圓的認識中自然引入本節(jié)課題:滑輪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滑輪
一)小組活動:
播放滑輪圖片,觀察滑輪的結構,讓學生說說滑輪的結構特點。
滑輪:周邊有槽、能繞著軸轉動的小輪。
讓學生觀察課本漫畫圖片
思考:小孩子通過滑輪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設疑:你能想出一個辦法,讓小孩子通過滑輪輕松地把物體拉上去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就能容易地解決這個問題。
(二)定滑輪、動滑輪
1、怎樣區(qū)分定滑輪和動滑輪?
演示:觀察小組展示的兩同學組裝的滑輪,分別提升物體有什么不同?
輔之動畫圖片理解。
師生一起歸納出定、動滑輪的定義。
定滑輪:軸固定不動。
動滑輪:軸隨物體一起運動。
學生體驗:讓一女同學通過定滑輪、動滑輪拉一袋沙子,感覺有什么不同?
2、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1)是否省力?
2)是否省距離?
3)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二)實驗前弄清下面幾個問題:
A、這個實驗需測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投影圖片和演示實驗,讓學生弄清拉力F、物重G 、拉力移動的距離s、物體升高距離h 如何測量。
(強調:物重=物體重+動滑輪重,拉定滑輪時,測力計用手托住向下拉)
三)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1)學生展示設計實驗表格
定滑輪
動滑輪
2)學生分大組組裝定滑輪、動滑輪進行實驗
物重G/N 物體移動方向 物體移動距離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動距離S/m
3)三組學生展示實驗數(shù)據(jù),師生共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結論1: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實質是等臂杠桿。
結論2: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 但費距離,且不改變力的方向。實質是省力杠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講解定、動滑輪的杠桿原理)
4)學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實例圖片,學生用得到的實驗結論分析生活中應用定、動滑輪的例子。
(三)滑輪組
1、小結引入
小結定滑輪、動滑輪的優(yōu)點,引入滑輪組。
提出問題:滑輪組在工作時有什么時特點?
通過實驗驗證猜測。
2、實驗探究滑輪組特點
1)學生展示預習組裝圖
2)學生觀察投影圖片,兩種組裝的繞線方式有什么不同?從四個方面思考:
A.繩子的起點 B.拉力的方向
C.拉力的大小 D.移動的距離
3)學生分兩大組進行實驗
物重G/N 物體移動方向 物體移動距離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動距離S/m
4)展示學生甲、乙兩圖滑輪組實驗數(shù)據(jù),分別取三小組實驗數(shù)據(jù)。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結論:使用滑輪組提起重物時,若繩子重和摩擦不計,動滑輪上有n段繩子承擔物重,提起物體的力就是物重的 ,但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物體升高高度的 。
教師強調繩子段數(shù)是繞過動滑輪承擔物重的繩子。
寫成式子:
S=nh
5)說一說,議一議。
投影幾組滑輪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繞線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計算繩子段數(shù)的規(guī)律。
讓學生觀察滑輪的結構
小組交流合作解決展示的問題,小組代表展示。
學生投影展示
分組實驗:學生動手實驗,邊實驗邊記錄數(shù)據(jù)并進行交流討論,歸納出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學生展示數(shù)據(jù),小組交流得出結論。
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實例,回答使用什么滑輪,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回答,猜測
學生觀察滑輪組組裝,繩子起點在動滑輪,拉力方向向上,起點在定滑輪,方向向下。
學生分兩大組分別完成甲、乙兩圖實驗。學生邊實驗邊記錄數(shù)據(jù)。
學生觀察小組交流得出數(shù)繩子段數(shù)的規(guī)律。
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思考、設疑,讓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邊演示、邊講解,學生通過實驗和
動畫圖片加深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定義。
利用學生體驗提出問題:為什么使用定滑輪、動滑輪提升物體用力不同?為學生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設疑、激趣。
如何測拉力移動的距離s、物體升高距離h對初二學生來說是個難點,
利用多媒體和演示讓學生清楚橾作。
表格設計所測物理量,讓學生初步掌握表格設計能力。
分兩大組分別實驗,可節(jié)約時間,也可從多個小組實驗分折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論的普遍性
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講解定、動滑輪的杠桿原理,因不是重點,可略帶過。
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理解。
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組裝滑輪組規(guī)律,為探究滑輪組特點操作打下基礎。
分兩大組分別實驗,可節(jié)約時間,也可從多個小組實驗分折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論的普遍性
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學生不容易總結,需教師引導一步步歸納,有利于學生理解。
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得出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
小結新課 三、課堂小結
教師出示課件小結本節(jié)所學知識點。小結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特點。
學生利用投影的知識框架進行小結回答。
學生在知識比較中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小結,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
課堂練習 四、課堂檢測
請同學們完成導學稿“課堂檢測”
完成導學稿“課堂檢測” 及時反饋,利用課件和導學稿,提高課堂容量和效率
結束新課 請同學們上交導學稿
初中物理杠桿教學教案三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力和運動以及重力、彈力、摩擦力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既可以對前面學過的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有所鞏固和加深,又可以對其他簡單機械以及功和能的學習打下的基礎,從教材的整體結構來看,杠桿這一節(jié)起到了一個聯(lián)系前后知識點的紐帶作用。作為力的應用——杠桿,是一種最簡單機械之一,后面介紹的其他簡單機械也是由杠桿引出,而復雜機械正是由簡單機械所組成,因此把杠桿安排在這一節(jié)的位置既符合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guī)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講解起來也比較容易被中學生接受。
2、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jù):根據(jù)對教材的分析,得知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加強知識間各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系,讓學生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認識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
?、?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杠桿。
?、?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及杠桿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唱主角,老師任導演,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達到這一點,課堂上的演示實驗請學生親身參與,之后的分組討論也由老師積極調動。讓學生改變以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guī)律的理解,真切的感受到物理規(guī)律的作用。
3、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杠桿的定義、力臂的畫法、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難點:杠桿的定義、力臂的定義及畫法。
初三學生對杠桿的定義應該不難理解,但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有時找不到動力和阻力,有時畫不出力臂,尤其是力臂的畫法更容易含糊不清,這需要教學開始就做嚴格標準的畫法示范,并用逐步啟發(fā)的辦法讓學生自己分清“力的作用線”、“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等的畫法。通過例題,習題,講練結合,層層深入。
二、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知識水平?jīng)Q定了他們對操作實驗和趣味故事感興趣,并且對事物的認識開始由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過渡。
三、 教法選擇
目標教學法: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我依據(jù)目標為導向、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啟發(fā)式教學:我在課堂教學中遵循課堂教學三為主(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練為主線)的原則,充分利用實驗、多媒體手段啟發(fā)學生思維,通過觀察分析規(guī)律讓學生從中領悟物理現(xiàn)象,理解物理規(guī)律。
討論法: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讓每一位學生在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吸收別人的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
四、 學法指導
在老師引導下,鼓勵學生主動觀察,激發(fā)學生想象力,還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見過、使用過的杠桿。引導學生探究并自己得出結論,使其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五、 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課題
“院子里有一塊大石頭,很多人都抬不動它,你能想一個可行的辦法幫助院子里的人把石頭抬走?”
用學生的筆袋模擬成巨石,讓學生想出辦法來。
有的學生會想到用筆或者是尺撬動它,于是引出新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是比其它的動物會創(chuàng)造工具,杠桿就是其中之一,介紹埃及金字塔的修建過程中就是人類智慧的象征,用到杠桿。讓學生舉例子生活、生產(chǎn)中還有那些杠桿。
剛才的實驗,讓學生用紙做成個杠桿,看看還能不能撬動筆袋?再讓學生觀察使用杠桿的過程中,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自己總結從而得出杠桿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常見到的問題,喚起學生濃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思考,激發(fā)興趣,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自然導入新課。
杠桿的定義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通過這樣的一個小實驗,學生自己動手得到的結論,印象深刻,理解上也更能容易些。
2.講授新課
在得到杠桿的定義后,通過實驗、圖片讓學生認識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杠桿的力臂的定義和畫法,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理解起來也不是十分容易。也可以通過實驗,“在剛才撬動筆袋的時候,要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樣呢?”讓同學用力的作用點依次向支點靠攏,但是每次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杠桿,感覺用力的大小?大小會不一樣,有的學生會說“作用點和支點的遠近有關,且距離越大,力越大”。(這個時候先不做評論)然后用力的作用點在杠桿上不變,改變力的方向,感覺力的大小?學生會深切的體會到力的大小是不一樣的,但是原因學生可能會說不清楚,可以提示學生在紙上畫出過支點O作沿F1、F2方向的直線的垂線段,可以在黑板上先做下示范,并且標出L1和L2,比較兩者的大小。這樣很自然的得出力的大小不是跟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有關,而是跟支點到剛才的直線的距離有關。力臂的概念也自然的得出了,關于力臂的畫法,在課堂上還要多加例題,讓學生多加練習。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一個完整的學生探究實驗,啟發(fā)學生按照教材的探究方法,和同學共同合作得出杠桿的 平衡條件。指導學生正確的畫出實驗的表格。
設計意圖是,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教師的啟發(fā)自己得出結論,會有很大的成就感,會使這部分知識有效的變成學生自己的,對以后的應用也會有幫助。讓學生感悟物理來源與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這樣的課堂演示和學生實驗還能很好的活躍課堂的氣氛。
例題
3.歸納總結
讓學生總結這堂課的知識點,旨在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整體感知和認識。
4.課堂檢測
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5布置作業(yè)
書上P68-1.3
設計意圖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和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6.板書設計
13.4杠桿
一、杠桿 二、杠桿的平衡條件
1.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 F1ÎL1=F2ÎL2
如果能繞固定點轉動,
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2.五要素
?、僦c
②動力
?、圩枇?/p>
④動力臂
?、葑枇Ρ?/p>
猜你喜歡:
初中物理杠桿教學教案有哪些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