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選5篇
語文學習幫助我們培養(yǎng)文字修養(yǎng)和言辭優(yōu)雅。通過研讀名人名言和經(jīng)典文學作品,我們能夠?qū)W習到優(yōu)美的表達方式,提升自己的言辭魅力和修辭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1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2.在自讀中質(zhì)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guān)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解說:作為自讀課,本文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diào)讓學生養(yǎng)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yǎng)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diào)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學習側(cè)重點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學習探究學習方法。
4.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解說:根據(jù)新教材編排的特點,初中學習的第五學期,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各類文章的能力。根據(jù)新教材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這一要求,確定學習側(cè)重點1、2。依據(jù)新大綱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確定學習側(cè)重點3、4。)
[自讀程序]
1.作者介紹(學生運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自制電子作品,介紹丁肇中人物小傳和圖片)。
2.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觀一帆風順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nèi)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3.研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nèi)容,并標注符號。
(2)分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注:分小組討論解疑時,有條件的多媒體實驗班級可以利用電腦查詢資料,尋求解答。)
4.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lián)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如果課堂討論不夠深入,可讓學生以《淺析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5.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nèi)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①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②儒家思想淺探。
③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fā)展史上的作用。
④東西方學生素質(zhì)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jié)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jié)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wǎng)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xié)助學生完成小組內(nèi)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guān)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shù)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jié)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6.課堂小結(jié),重申學習重點。
(解說:在“自讀程序”設(shè)計中,力求突出以下特點: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工具書,讓學生完成生字詞的自學;動筆墨讀書,用圈點批注法完成對內(nèi)容的自學;用討論交流法,實現(xiàn)對自學內(nèi)容的反饋與糾正。2.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創(chuàng)設(shè)平等民主的自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敢于質(zhì)疑問難;利用信息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在主動探索實踐中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學生自學中,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zhuǎn)換。在學生知識建構(gòu)中,教師是學生經(jīng)驗建構(gòu)的促進者;在信息資源利用中,是學生資源的設(shè)計者和查詢者;在協(xié)作討論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自讀點撥]
1.作者簡介及文章寫作背景
丁肇中,美國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zhí)安州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lǐng)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新粒子(J/qr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guān)的新粒子的發(fā)現(xiàn),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fā)言稿,節(jié)選時省略的內(nèi)容是:“我非常榮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p>
2.“格物致知”注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抖Y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币庵^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云?!眹缽汀对瓘姟罚骸邦?/p>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fā)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同學們,陽光明媚、山花爛漫的春天即將過去,我們又將迎來驕陽似火的夏季。誰還記得我們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勝收。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ù虺鎏一▓D片)
(打出伊拉克戰(zhàn)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xiàn)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zhàn)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quán)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guān)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3
教法建議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對于古文內(nèi)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通讀、讀熟,達到背誦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內(nèi)容。具體說,理解課文內(nèi)容,可分為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掃清語言障礙,把文章讀順暢,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線索,理清結(jié)構(gòu),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語句,想像故事的發(fā)展過程;第三步,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如:漁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還是無意?漁人何以敢入洞?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后,為什么“皆嘆惋”?既然漁人出來時“處處志之”。為何后又找不到?等等,通過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聯(lián)系作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zhì),是如何在文中體現(xiàn)出來的,并認識作者的理想的意義和局限性。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十分準確精練,用詞精析。不少句子簡潔而又內(nèi)容豐富,要仔細體會其中蘊含的內(nèi)容。如山里人問漁人從何而來,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桃花源的經(jīng)過,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像這樣的例子不少。要通過閱讀,聯(lián)系上下文,細細體會用詞的精到。如寫桃花源人見到漁人后,僅用“乃大驚”三字,就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類似的例子也有不少,當通過品讀,細細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實詞和省略句式,對于實詞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徑仍然是閱讀,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誦讀。這樣,要不了幾個反復,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進行分類歸納整理,進行專項練習,如分古今詞義變化、多義詞等類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儼然阡陌鬢邑詣驥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
(3)一詞多義:舍、尋;
(4)辨析同義詞: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能力目標
1.借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guān)詞的意思。
2.培養(yǎng)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xiàn)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
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的精神。
2.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教學方法——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復述
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用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得故事更加豐腴——用這種復述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能課文的理解程度,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這兩種復述方法也可以結(jié)合起來。
課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
作者寫桃源境界并不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而是幽深奧秘,迂回曲折。開始寫有一條很長很長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兩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寬多長;在林盡水絕之處,有一座大山,擋住去路,人世間好像到了盡頭。再仔細一看,山有一小口,鉆入洞內(nèi),剛剛能通過一人,走數(shù)十步,忽然開朗起來。作者所寫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個無人區(qū),十分潔凈、清新、美好,它隔斷了現(xiàn)實社會喧囂污穢的生活,為桃源的隱蔽幽深作了過渡性的描寫;同時,為讀者進入桃源境內(nèi)造成心理上的準備,不致使人感到突兀。
在進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寫也極有層次:先寫田園風光,遼闊的土地,整齊的房屋.縱橫的田間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陰的桑竹;然后再寫桃源人民的服飾、勞動、情操、意趣。從遠到近,從田園風光到社會人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同時。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寫出漁人的行進過程,一會兒水路,坐船逆水;一會兒山路,鉆洞爬山。
當乘船沿溪走得忘了遠近時,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轉(zhuǎn),就把讀者帶到一個美麗靜謐的桃花仙境;再當漁人鉆進漆黑狹窄的洞內(nèi),感到絕望疑懼時,作者以“豁然開朗”的神來之筆,又把你帶到一個開闊、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樂土,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這種跌宕起伏的筆觸,使讀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隨之驟變:當你進入桃花林時,它使你“喜”;當你走到水窮路絕的隘口時,它使你“疑”;當你鉆入桃源見到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時,它使你“驚”;當你再想去尋訪這個境界時,它使你“迷”。這一喜、一疑、一驚、一迷的種種復雜情感變化,正是作品所產(chǎn)生的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shù)力量。
《桃花源記》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首句至“欲窮其林”,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作品一開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你非跟著漁人這個導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從“林盡水源”至“不足為外人道也”,寫漁人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nóng)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fā)對劉裕弒君篡位暴行的不滿,并由此產(chǎn)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的主體和核心。作者是通過形象的描寫,神話式的虛構(gòu)故事和美的激情來打動讀者心靈的。
第三部分,從“既出”至末句,寫漁人離開桃源后,數(shù)人聞訊再訪而不可得其路徑的種種情景。以此作結(jié),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這結(jié)尾,也可能是暗示讀者:這美好的境界在現(xiàn)實中是并不存在的。
課文內(nèi)容概述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shè)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皬颓靶?,欲窮其林”,又設(shè)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俺鯓O狹,才通人”,又設(shè)下懸念:里邊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三折)。
接著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shè)下懸念:漁人出去后對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為之遺憾(四折)?!疤丶辞踩穗S其往,尋向所志”,又設(shè)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這樣一個有頭有尾、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語言夠精練的了。
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陶淵明(約365~427年),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的黑暗現(xiàn)實,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他的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這篇文章寫于421年,即南朝劉裕弒君纂位第二年。陶淵明對劉裕政權(quán)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文言知識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漢語中,附在描寫聲容情態(tài)的詞語之后,作為構(gòu)詞的輔助成分,與現(xiàn)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豁然開朗”中的“豁然”,是“開闊、敞亮的樣子”的意思。
“屋舍儼然”中的“儼然”,是“整齊的樣子”的意思(“儼然”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另一義為“十分象……的樣子”,如“儼然一個正人君子”)。
“怡然自樂”中的“怡然”,是“悠閑、安詳?shù)臉幼印钡囊馑肌?/p>
“欣然規(guī)往”中的“欣然”,是“高興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主語、賓語的省略。
(1)省略主語。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人)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省略賓語。例如:
①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②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③余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
在古漢語中,省略掉主語賓語,并不會導致語意含混、引起誤解,反顯出語言的簡練、緊湊。但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卻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補出來。
3.古今詞義的異同
在本文中,重點是理解與區(qū)別那些同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義不同的詞組。
例如:
在古漢語中,這類雙音詞的每一個詞素都有獨立的意義,翻譯時都必須準確地譯出。古今義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須了解其不同之處,否則容易“以今釋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錯誤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熱愛農(nóng)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4、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難點】
1、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學方法】
1、閱讀第一法──質(zhì)疑法(提問法)。
2、聽錄音法、朗讀法。
3、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
3課時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憚 dàn 歌吹 chuì 漂渺 piāo miǎo 歸省 xǐng 潺 chán 皎潔 jiǎo 攛攝 cuān duo 絮叨 xù dāo 鳧水 fú 行家 háng 糾葛 jiū gē 怠慢 dài 家眷 juàn 蘊藻 yùn zǎ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⑴ 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shè)。
⑵ 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 估計。
⑶ 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⑷ 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⑸ 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tài)度冷淡。
⑹ 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⑺ 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⑻ 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⑼ 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⑽ 歌吹:歌聲和樂聲。
⑾ 屹立:高聳而穩(wěn)固地立著。屹:山峰高聳的樣子。
⑿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⒀ 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 興致。
⒁ 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1、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 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
2、寫作背景: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依據(jù)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初識課文
聽錄音,弄懂字音,了解課文大意。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jié)):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1層(第1節(jié)):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2層(第2節(jié)):交代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層(第3節(jié)):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并為最大樂事──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jié)):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4~9節(jié)):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jié)):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jié)):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jié)):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節(jié)):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⑴ 六件事:
① 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② 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
③ 看社戲前的波折;
④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⑤ 去趙莊看社戲;
⑥ 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⑦ 六一公公送豆。
⑵ 詳寫的是:③④⑤⑥ 略寫的是:①②⑦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jié)詳寫,有的情節(jié)略寫? 討論并歸納: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jié)與看社戲關(guān)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jié)?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
⑴ 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 山”了;
⑵ 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
⑶ 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jié)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tǒng)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xiāng)間生 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yè)
1、練習一、練習二(可以不抄寫題目,答案要詳細準確)。
2、課后詞語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認識魯迅筆下一群淳樸可愛的農(nóng)村孩子的形象,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整體感悟能力和詞句分析能力。積累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內(nèi)容〗
一、導入
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jié)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討論探究以下問題,分析人物形象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
⑴ “我”在那里受到“優(yōu)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⑵ 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 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⑷ 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fā)。
⑸ 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nóng)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
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3、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討論并歸納:
⑴ 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xiàn)雙喜聰明。
⑵ 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 船又大
② 迅哥兒向來不跑
③ 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xiàn)雙喜反 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⑶ 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xiàn)雙喜聰明、細心。
⑷ 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fā)的意見──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發(fā)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xiàn)雙喜考慮周到。
⑸ 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到。
⑹ 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xiàn)雙喜做事有始終。
⑺ 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jié):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4、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jié)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么?
分析:這里,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yōu)秀品質(zhì)。阿發(fā)在地里“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xiàn)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zhì)。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xiàn)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征。
5、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設(shè)問:
⑴ 小伙伴們在什么地方“偷”?為什么“偷”?
⑵ “偷”誰家的?怎樣“偷”?
⑶ 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fā)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呢?討論并歸納:
⑴ 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⑵ 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p>
⑶ 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xiàn)了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明確: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jié)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巴怠?,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zhì)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討論并歸納:
⑴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弊C實雙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xiàn)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⑵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⑶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xiàn)六一公公好高。
⑷ 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jié):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7、文除了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其他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他們對我是怎樣的態(tài)度?
討論明確:外祖母、母親、阿發(fā)、年幼的等許多小朋友。
三、小結(jié)
課文描繪了農(nóng)村少年的群像,著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fā)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
四、作業(yè)
1、練習三,抄題目,認真分析作答。
2、背誦12~14自燃段。
3、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qū),后來發(fā)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二、討論探究課文
1、齊讀課文第11~13節(jié),討論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的特征,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zhuǎn)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寫得有形 ;“起伏的群山”,“一叢松柏林”;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有味:豆麥的清香;有情 :“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作用: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清新優(yōu)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松、愉快、興奮的心情。
⑴ 景物描寫多側(cè)面,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cè)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chǎn)生
⑵ 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⑶ 達到了情景交融,也抒發(fā)了作者對農(nóng)村的熱愛之情。
2、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請找出來:
明確:
去時,最后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11節(jié))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么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jié)O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里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yōu)筆。( 23節(jié))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致續(xù)密。
3、天晚上的社戲到底好不好看?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20、21兩節(jié)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么“我”感到?jīng)]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
⑴ 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
⑵ 是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
⑶ 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F(xiàn)在環(huán)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拔摇敝再澝浪?,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贊美豆和戲,正是贊美農(nóng)民和農(nóng)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zhì),表現(xiàn)“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戲其實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jié)尾卻寫道:“真的,一直 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討論并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lǐng)、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nóng)村風光, 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guān)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里未曾見到過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 事的回憶,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三、總結(jié)(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我”與農(nóng)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nóng)民和農(nóng)家孩子淳樸的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yè)
1、《學習指要》。
2、熟讀課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教學性質(zhì):
教讀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設(shè)疑導入 。
1.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插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qū),后來發(fā)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社,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2.指導學生讀“預習提示”,概括要點: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jié)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p>
3.設(shè)疑引入:課文結(jié)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蹦且钩缘氖鞘裁炊??看的是什么戲?真的那么好嗎?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寫社戲的?請同學帶著這些問題聽教師朗讀,看看課文寫了什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二)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批畫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詞句。
(三)討論:課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寫看社戲?演的什么戲?戲真的特別好嗎?
明確:第17至21段,描寫看社戲。演的是什么戲,課文中也沒說。戲本身也并不好。“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引導:看戲本身也寫得不多,不詳,那么作者寫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難以忘懷呢?
(四)引導學生重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提示學生注意時間和地點的轉(zhuǎn)移。
(五)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之所以是“樂土”,是因為“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而且這里鄉(xiāng)風淳樸,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沒有封建禮教的束縛:“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薄皹吠痢敝羞€有樂事——釣蝦、放牛。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待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六)引導學生自讀第5至9段,畫出表現(xiàn)“我”心情變化的詞句,說說這樣詳寫的作用。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這樣寫突出了要去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為寫看社戲的樂趣做鋪墊。
(七)朗讀全文,體會課文所傳達的感情。
第二課時:
(一)回憶第一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朗讀第10段,討論這段中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了孩子們?nèi)タ磻驎r的興奮心情,也準確地寫出了這些農(nóng)家孩子駕船動作的敏捷和技術(shù)的熟練。
(二)教師示范朗讀第10至13段,要求學生認真體會。聽讀后要求學生小聲自讀,再體會、揣摩這段是如何寫景的?從哪些方面寫景,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學生思考,但不回答,在學生揣摩的基礎(chǔ)上,教師精講。
(三)指定學生朗讀第22、23段,引導學生體會討論這部分的寫景方法。
(四)引導學生自讀第24至30段。討論這段寫偷豆要表現(xiàn)什么?
(提示學生要抓住這段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分析人物。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重點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通過偷豆這一情節(jié),表現(xiàn)了農(nóng)家少年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五)學生自讀第31至40自然段,討論六一公公的形象。
(六)全班齊讀課文全文,并討論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jié)?詳略各是怎樣安排的?
提示:全文寫了以下七個故事情節(jié):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詳寫的情節(jié)是(3)(4)(5)(6);
略寫的是(1)(2)(7)。
另設(shè)問: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故事情節(jié)?
(七)朗讀課文中的景物描寫部分,學生自己領(lǐng)悟、歸納其特色。
導引:(1)景物描寫多側(cè)面?!渡鐟颉吩诿枥L農(nóng)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cè)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chǎn)生。
(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八)布置課后作業(yè):
1.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描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