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篇)
學習語文是通向文明的鑰匙,它能夠讓我們深入探索人類思想與文化的寶庫。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篇1
一、激情導入
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弊怨乓詠碓S多文人墨客都喜歡游山玩水,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yōu)美詩文。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边@些優(yōu)秀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今天,我們要走進的這篇文章,更是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既像畫又是詩,那會是一篇怎么樣的文章呢?我們一起來感受和學習這篇《答謝中書書》
二、解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兩個“書”字連一起,這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前一個“書”與“謝中”連讀指的是一個人,最后一個“書”是指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以抒情,如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著有《陶隱居集》,被稱為“山中宰相”。
補充簡介: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微)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自己讀不準的字。)
頹(tuí)歇(xiē)鱗(lín)與(yù)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及停頓。
a、四字句兩兩停頓
b、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學生齊讀。
(4)學生個別讀。(教師做適當點評)
四、小組活動
找出你們組不理解的句子和詞語,然后提問
⑴重點字詞:
談(贊嘆);欲:將要;俱:都;競躍:爭著跳躍;
交輝:交相輝映;奇:指奇山異水。
四時(四季);歇(消散);
鱗(魚)用魚身上的魚鱗來代指魚,這種寫法是我們學過的哪種修手法???生:借代。;
自(從);未復(不再);與(參與,這里是欣賞)。
⑵重點句子
A、實是欲界之仙都。
譯: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B、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種美景的人了。
C、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D、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譯: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E、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找個別學生口譯文章。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5)帶著想象再讀課文。
五、探究學習
(1)剛才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是一副“清麗的山水畫”,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個字來概括它的特點?
明確:美。
師:既然這個字概括了它的特點,那么這個字就是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師:而這個字所在的一句話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師:顯然這句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統(tǒng)領全文。
(3)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
明確:四季,晨昏。
寫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教師: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有山、白云、水、石壁、樹木、竹
教師: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景物的。
教師:首先,請同學們告訴老師,寫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師:這句是從哪個觀察角度描繪的?(仰視)
教師: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這里的水又是怎樣的?文中寫水的句子是——清流見底
教師:這句是從哪個觀察角度描繪的?(俯視)
教師:明靜的溪流清澈見底,突出了水之凈。
教師:好,那么老師考考你《答謝中書書》中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嗯很好,同學們,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靜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師: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運用夸張,從形體上描繪秀美景色,表現了山水相映之美。(板書)
教師:寫石壁、樹木、竹的句子是——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教師:這句是從哪個觀察角度描繪的?(平視)
教師: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如果單一會使人感到冷寂。但這里的景色,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多像兩幅綴以碧玉翡翠的巨錦,絕美無比。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
教師: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從色彩方面描繪秀美景色,表現了色彩配合之美。(板書)
教師:同學們,由此我們看出作者描繪景物不是雜亂無章的,作者由仰視到俯視再到平視的順序和來寫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師:那么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還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
(由早到晚)
教師:引用原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教師: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清晨白霧繚繞,既而如帶如絲,最后只見晨曦不見霧紗,這時隨著一輪紅日的噴薄而出,萬物都恢復了勃勃生機,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這是怎樣的一幅畫卷啊。
教師:夕陽欲頹,沉鱗競躍——傍晚夕陽夕下,飛鳥歸林,猿猴也在樹上休息了,一切都將歸于寂靜之時,多情的魚兒在水中爭相跳出水面,給晚景增添了生命的靈動。
教師:“亂”字用的好不好?為什么?
“亂”把猿鳥的動作、聲音活動的狀態(tài)準確的表現出來。
教師:“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這幾句描寫(表達效果)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表現了晨昏變化之美。(板書)
教師: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三種美交匯融合,給山川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同學們如果你能在細細揣摩的話,你會發(fā)現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結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結合?——動靜
教師:(板書:動靜結合之美)
教師:你看,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如此絕妙的動靜搭配之中作者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又兼顧了晨昏,繪盡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真可謂是山水奇文啊!由此我想到兩句對聯: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教師:難怪這篇美文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流動的山水詩”。的確是一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的江南山水畫,四字一句呈現為詩歌的形式。
教師:那么文中對這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的江南山水畫的贊美、感慨之句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教師:我記得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優(yōu)美的景語寄喻著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師: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悅歡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師:這在表達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寫、抒情
教師;短文除用描寫、抒情外,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議論
教師:能指出議論句是哪句嗎?
學生:最后一句。
教師:齊讀
教師:那么這句議論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說明能夠欣賞山水之美的人很少。點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師: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其言外之意嗎?
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師:好了,這篇短文,作者僅用了六十八個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按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從形態(tài)、色彩、聲音三個方面描摹。既描繪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種生命與自然相融的愉悅表達得淋漓流暢。
教師:主題——本文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師:這么美的文章,這么美的語言,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讀一讀,背一背呢?對嗎?
師:齊讀
師:齊背
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一個美麗的世界,傾聽著陶弘景為謝征描繪的江南美好山水風光,跟著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我們感受到了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所難以感受的純凈和平和。讓我們?yōu)檫@份無盡的美麗而陶醉、而感動吧。請記?。喝绻愀桧灻?,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會有聽眾。
教師:在課結束之時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讓我們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熱愛生活吧,因為四季美景皆是畫,春夏秋冬都是詩呀。
板書設計
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四仰視——高峰如云
答季俯視——清流見底
謝寫之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書
書景曉霧———猿鳴
晨昏之景夕日————沉鱗
抒懷——欲界之仙都
檢測反饋
1、用原文填寫下列句子。
(1)《答謝中書書》中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答謝中書書》中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見底。
(3)文中的靜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動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對這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的江南山水畫的贊美之句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嘆世人追逐功名,無暇欣賞奇麗的山水,從而曲折的'表達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答謝中書書》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寫景極富特色: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與此同時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變化、色彩的配合、動靜的相襯等,使景物呈現出極強的立體感。
(2)寫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對偶、夸張)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對偶、借代)
(3)“實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眱删涞谋磉_方式是:議論、抒情。
(4)將“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蓖卣钩梢欢蝺?yōu)美的景物描寫,注意展開聯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背誦課文,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復雜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學會查找并利用資料多角度解讀文本,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并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fā)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字詞,學習寫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記承天寺夜游
一、導入新課。
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一軸精品《記承天寺夜游》。
二、預習展示,把握文章內容。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從字音、節(jié)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
2、請一位同學大致通譯課文內容。
3、交流填寫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內容。
夜游的時間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戶,想邀人取樂
夜游的對象
貶官之人張懷民
夜游的地點
黃州承天寺
夜游的內容
庭院賞月
三、自主學篇。
2、學生結合導學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自主學習要求:
找出文中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
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錯縱橫?!?/p>
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里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懷。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文章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談談你的感受。
方法指導:
1)抓關鍵詞。如:欣然、念、亦、蓋、但、閑人……
2)聯系背景。如:念無與樂者,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感同身受。關鍵是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寫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
其實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還是比較復雜的,你能從文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復雜情感的一個詞來嗎?(閑人)如何理解“閑人”?
師出示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閑人的含義:
資料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歲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瀾。
43歲(元豐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誹謗嘲諷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獄。
44歲(元豐三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資料二:
蘇軾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蘇軾因反對王安石,主動自請外任,被貶職,任杭州通判,遷知密州、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臺詩案”罪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有名無實。
提示:①生活清閑。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
②閑情雅致。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F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梢?,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2、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獲,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
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jié)奏輕快,淡淡喜悅。
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閑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
五、課堂小結——悟曠達胸襟。
師出示相關資料:
1)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2000年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論)
2)這是一種飽經憂患仍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的豪邁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的曠達情懷;這是一顆即使在艱難歲月中也始終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時時刻刻發(fā)現美、欣賞美、體會美的敏感心靈……
師:大家靜靜地看,靜靜地想,面對著在順境中不浮不驕,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面對著一生始終擁有一顆閑心領略江山風月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獲。
師:同學們,《記承天寺夜游》不僅是一幅清閑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去舒”的曠達情懷……盡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tài)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游,記住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讓我們帶著對蘇軾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全篇!下課!
六、作業(yè)設計
課外閱讀:⒈閱讀散文《蘇東坡突圍》,選自秋雨散文《山居筆記》。
⒉閱讀林語堂著《蘇東坡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事: 尋友賞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寧靜空明澄澈
情: 閑人 復雜情愫曠達胸懷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全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通過正解蘇軾,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2、培養(yǎng)豁達的人生觀。
三、課前準備:ppt、歌曲。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兩分鐘,聽歌曲《我想去桂林》
師生交流歌詞,小結:
看來人生無奈啊。當我們有錢又有時間的時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個現代人的一生)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當子女長大成人的時候,這個現代人已經怎么樣了?
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是否很無趣?
(二)、了解蘇軾生平,導入新課:
(出示引號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讀書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誰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可憐啊,是不是?我們接著看,他也買了房,“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征著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后,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大家說這個人的一生怎么樣?
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tài)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p>
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出示蘇軾圖片)
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出示圖片,課文)
(三)、推薦的學生讀課文
讀完評價并注意頓號功能。
頓號前后什么關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讀準停頓,讀出節(jié)奏感。我們全班齊讀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
(四)、讀完感知(樂在何處?):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從文章里面找一個字回答?
同學來完整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我們知道東坡“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
東坡深夜起行為的是與朋友分享“樂”,那他為何找一個被貶的人?兩個人同病相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來看一段資料。(出示文字)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了,東坡找張懷民真是找對了,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課文,仔細看看他們的樂是什么?
學生齊讀課文。
說到樂,人們總是想到“吃、喝、玩、樂”,東坡他們的快樂是什么呢?
我們具體來找一下,東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體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閑”的含義。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東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與竹柏影”,東坡看著這美景開始發(fā)感慨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钡f的這句話我不大明白,請這個同學來幫我解釋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沒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們這個校園里就沒有竹子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邏輯問題?它是一個病句?
這句話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們只是一個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沒有美?只是缺少閑人罷了。這我就明白了。不過我還有點困惑:書上注釋“閑人”是“清閑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沒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點資料
(出示資料)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庇钟小白孕ζ缴鸀榭诿Α敝洹?/p>
大家看,蘇東坡要養(yǎng)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黃麻桑樹,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他是閑人?
東坡不是閑得無聊之人,他是富有閑情雅致之人。讓我們再來讀一下這篇短文。不過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讀的更好一點,在讀出節(jié)奏之外,我們還需要讀出什么呢?
讀這篇文章要有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齊讀課文。
(六)、拓展延伸,培養(yǎng)豁達的心境:
現在讓我們再來聽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邊聽邊思考一下,老師為什么要在這節(jié)課里反復給大家聽這首歌曲?這首歌與課文有什么關系?
來填兩個空吧(出示題目:“桂林”=課文中的=。)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什么時候我們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幾個條件?用一下這個句式:只要……,就……。
為什么“只要你有閑心,就什么時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有閑心,就什么時候都能去桂林!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現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資料)
現代人的旅游
他們穿著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著草帽和太陽鏡,提著野餐水壺以至于急救用的藥品箱等等,鄭重其事地出發(fā)。但是。他們一路只是馬不停蹄地跟著大隊的人們,象競走一樣,又象要趕著去參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會議一樣,目不斜視地匆匆趕路,并不停下來留神一下周圍的景色。他們在做什么呢?難道他們這樣裝扮了出來一趟,只是為趕路嗎?
現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條件是“閑”?,F代人呢?給他們找一個“閑”的反義詞。
“忙”,他們忙得傻到在“桂林”競走。我們真應該好好勸勸他們。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后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一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看來在“桂林”,我們也應該做一些這樣的牌子,大家一起把這六個字念一下吧。
學生齊讀。
“閑”,看來很難做到啊。怎樣才能“閑”?東坡有沒有在文章里告訴我們?
有人說“有”啊。(出示文字)這個人叫王國維,他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本褪钦f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讀出李白當時的心境嗎?
蘇東坡呢?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們先把他的景語念一下。哪幾句???
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現在大家思考1分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東坡了呢?讓東坡自己來告訴我們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這里有一句話,跟課本里一句話意思幾乎一樣。誰能找到。
“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钡扔凇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凈,就好象心非常干凈一樣?,F在東坡自己告訴我們了,要欣賞山水,就是要心胸開闊,心無雜念。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雜念呢?或者說心里忙什么呢?
司馬遷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錢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閑”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p>
(七)、總結全文。
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賞到無處不在的美呢?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閑呢?還是東坡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出示文字,這句出現在最上方)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八)、積累詩句。
看著屏幕上這三句話,把課文最后這四句話背一下,看誰第一個背出。
(屏幕上從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無一物”,“美,是到處都有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三句話。)
學生齊背最后四句。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鄙钪械教幎加性娨?,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的去領略生活。最后送給大家一段話。
(齊讀):“慢慢走,欣賞啊?!弊屛覀儼堰@句話也放在杭州的路標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淡薄名利,有一個詩意人生。
(九)、推薦閱讀。
最后讓我們來較為詳細的看看東坡。我給大家?guī)砹艘粋€東坡小傳,是寫東坡黃州時期的,現在發(fā)下來給大家看。
(發(fā)資料)
向大家推薦幾本書,想更詳細的了解東坡的同學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寫的《蘇軾傳》,這書相當詳細的介紹了東坡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書比較薄,網上能找得到。三,東方龍吟的文俠小說《萬古風流蘇東坡》,此書有點像武俠,應該很合大家的口味。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篇4
一.教材及學情的分析
《三峽》是山水游記的杰作,酈道元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長江三峽的壯麗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節(jié)選自《水經注· 江水》,編入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單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寫景的方法,體會語言運用的好處,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并要求“背誦詩文,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其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級學生已學習了近十篇文言文,還閱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學習本課打下一定的基礎。本課篇幅短小,層次清楚,詞義注釋較具體,適合學生自主閱讀。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第四學段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能“背誦”其中的優(yōu)秀者。結合初二學生的文言基礎,可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第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除課文文字障礙,找出其中有積累價值的語匯充實自己的文言儲備;
第二.在熟讀中理清思路,緊緊扣住課文內容,體會寫景的妙處,摸索寫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們多讀,熟讀以至背誦。因此,宜把“通過朗讀以至背誦課文,積累材料,培養(yǎng)語感”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課文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描繪,畫面感強,動人心魄,因此“領悟三峽景物的特點,體會寫景的妙處,做一點簡要的分析”宜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二。課文綜合運用多種景物描寫的方法,課文第二部分的內部層次安排的意圖,學生可能產生疑問,作為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及學法指導
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讀”,可采用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自由讀等方式,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熟讀成誦。學生學習小組討論,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解決課文中比較艱深的字句。
在重點難點的突破上,可采用發(fā)現法,不求學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導之下,學生能對寫景的方法有所發(fā)現,對層次的安排意圖有所領悟即可。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
在學法上,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養(yǎng)成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等排除文字障礙、疏通文句的習慣。學習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語句。
四.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步:認讀感知
首先要求學生暢讀課文五分鐘??刹捎酶鞣N朗讀形式,語速、語調可加以變化。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熟讀成誦,增強語感。讀要讀得正確、通順、流暢?;疽笫亲x音準確,不讀破句;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頓、速度、節(jié)奏合宜。
學生熟讀后采用自讀自譯的方式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譯。就文章中較難理解的句子,學生質疑,并盡量請學生說出譯文,老師評講。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讀探究
學生繼續(xù)誦讀課文,教師出示閱讀思考題,要求學生先根據思考題自己品讀課文,獨立思考,勾畫出相應的語句并做一些簡要的分析,然后小組交流學習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讀課文,以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下六個問題根據各人學力求得解決:
(一)課文先總寫三峽地貌特點,再分寫三峽四季景色。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明確作者描寫對象的主體。(思考要點:“峽”者,兩山夾著的水道也。文章描繪的景物自然以“山”、“水”為主體,理解、讀背這篇課文,自然也以“山”、“水”為線。)
(二)請找出文章中描寫“山”的語句,用“從……我們可以看出三峽的山……”的句式做一點簡要的分析。(思考要點:從“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可以看出三峽的“山”夾江對峙、綿延不絕;從“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峽的“山”高峻挺拔、雄偉壯麗;從“絕讞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峽的“山”秀麗幽雅、郁郁蔥蔥……)
文章除了直接描寫“山”的語句,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到了三峽的山?(思考要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寫出三峽的“山”高聳陡峭,兩岸的山離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峽的“山”的方法,學生自己品讀三峽的“水”,找出語句并做分析。(思考要點:從“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可以看出三峽的“水”水勢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險惡;從“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峽的“水”清澈嫵媚,搖曳多姿;從“懸泉瀑布,飛溯其間”可以看出飛流直下的“水”給夾江對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機……)
文章除了直接描寫“水”的語句,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到了三峽的水?(思考要點:“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用夸張手法從側面寫出三峽的“水”水流疾速;“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寫出船行之快,也從側面寫出三峽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渾蒼涼,充滿陽剛之氣;水,浩蕩奔涌,蘊涵陰柔之美。我們面對平面的文字,眼前卻涌現出生動的畫面,這與作者寫景手法的高妙分不開。我們一同來探討課文寫景的方法,從中獲得有益的經驗。
(思考要點:寫“山”和“水”都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絕”的寫實概括,又有“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張;寫春冬的“水”側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綠”、“清”等;寫水不離山,寫山不離水,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五)課文第二部分寫三峽的四季,卻沒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順序寫,而是先從夏季寫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寫,這樣安排合理嗎?說說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點:夏季三峽中江水上漲,水急浪險,最能體現三峽風光的特點,所以放在前面寫。冬春兩季相連,冬末緊承春初,長江一帶冬春季節(jié)景色相近,合寫符合情理,也節(jié)省筆墨。)
(六)一山一水總關情,透過文章對山水的描繪,我們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動。說說我們體會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點:“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實在是有無窮的趣味啊”,作者面對春冬之時的山光水色的秀麗奇絕,實在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而從筆下自然流露出來,使讀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應用
用本課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記承天寺夜游》,意在培養(yǎng)遷移能力。通過閱讀方法的遷移,鞏固所學。
閱讀思路如下:
1.把握課文描寫的對象;
2.分析課文寫景的方法;
3.體會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課堂教學結束后,布置課外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課文中的美詞佳句;
2.收集課外古代詩文中描寫山與水的佳句;
3.以“我喜歡三峽的季”寫一段話。結合課文內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100字左右。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實詞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品味語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峽的美,激發(fā)熱愛祖國山河之情。
教學重點
積累實詞、品味語言、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兩個句子。
2.品味語言。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長江,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6300多公里,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沖開崇山峻嶺,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壯麗,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
欣賞“三峽風光”(多媒體展示),觀察山與水的特點,說說你的感受。今天,我們就隨著北魏的酈道元一起走進1500年前的三峽。
二、酈道元和《水經注》
酈道元是一個忠于國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悅趁雍州刺史蕭寶夤企圖反叛之機,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做關右大使,被拒.途中,蕭寶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兩個兒子一同殺害。
酈道元是一個治學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資料引書437種,輯錄了碑刻350種左右,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根溯源。
(學生根據故事評價酈道元其人)
《水經注》:1.是對《水經》的注釋,注:解釋說明。
2.《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還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壯麗山河。(以上內容幻燈展示。)
讓我們懷著對酈道元的崇敬之情來讀《三峽》。
三、朗讀訓練
1.根據多媒體上的字音提示,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2.教師范讀,生聽、注意哪些地方的斷句和你讀得不同?
A.清/榮/峻/茂
(單音詞,一個字等于一個詞,甚至等于一個句子的含義)
B.沿/溯/阻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峽》語言的特點,簡潔.語言簡潔,表意十分豐富,酈道元不愧為擅寫山水的大家。
3.學生練讀
規(guī)則:不讀破詞義,不讀斷韻味。
4.指名讀課文
四、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小組合作)
1.不會譯的、拿不準的、有疑問的寫在黑板上,或請老師幫寫在黑板上。
2.全班討論解疑。
實詞積累:闕、沿溯、襄陵、疾、絕讞、飛漱、屬引、傳響
難解詞義:峽:兩山這間從水 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
懸泉:從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懸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釋加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
重點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兩句合為一句,既精簡了字詞,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綠潭映倒影)
師總結:兩句均為合敘句。
五、思考題
“自三峽七百里中”,“其間千二百里”如何翻譯?這個問題可由學生提出,注意注釋3的提示。
第二課時
一、釋題導入
指名解釋“峽”字及“三峽”兩字的含義。
二、理清結構
1.指名讀課文,其它學生思考:本文寫了三峽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山”、“水”、“春冬景”、“秋景”特點的詞?
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用簡練的字概括:連、高、峻、奇。
師:山高峽窄,這就是著名的景觀“一線天”。有感情地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山的高峻與雄奇。
水:急語速略快,讀出水的雄渾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變化,讀出山水之美,山水動靜之趣。
秋:凄語調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厲。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鳴使人備感傷心。
學生總結出一條,我就趁熱打鐵,讓他們把自己的理解變成聲音。
讀出來,邊思邊讀,加深體會,升華主旨。當然,學生讀不到位的,教師示范,指導學生去休會,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較難)
三、品味語言
多媒體提示:1.從描寫角度:正面與側面動態(tài)與靜態(tài)。從聲、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寫山水的高明。
例如寫山的正面: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障 隱天蔽日
側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也可以說從哪個詞或哪一處景能打動你?例如“飛漱”飛流沖刷,具有動態(tài)美。
小結:三峽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寫卻又如此細膩,可見酈道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給我們留下一個1500年前美麗而又神奇的三峽。讓我們和酈道元一樣懷著一顆愛國之心,陶醉在祖國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體:讓學生們下課到網上了解“三峽懸棺”“三峽工程”和“今日三峽的景色”等內容,把課堂的余趣延伸到課外。
教學反思:
一、朗讀
朗讀是易于記住字形和字音,默讀易于理解,記住字的義,讀的多了,一些經典的散文、詩歌、片斷也會背了。每拿到一篇課文,我總會先大聲朗讀幾遍,每次上語文課我都會或多或少讀上一段;我的學生都很喜歡朗讀,也能大聲大膽地朗讀。讀是有魅力的,或充滿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讀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議論文和說明文,也能讓最調皮的學生常常目不轉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讀中。
我在語文課上讀的特別多,我特別講究讀出韻味,我常常設計出不同形式的讀、設計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嘗試讀不同風格的作品,讀幫助我提高了文素養(yǎng),也使我在語文課上牢牢的抓住了學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時代背景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離不開人,畢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們的故事和經歷本身人格的感召,可獲得精神的升華。借助作者的資料和時代背景來解讀文本,我在《聽潮》,《右溪記》,《小石潭記》,《故鄉(xiāng)》等課文中得到成功的嘗試,學生對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滲入到他們的靈魂中,“知世論人”,“知人論文”這種解讀文本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使他們對文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有了正確的方向。
三、課上生成的一個問題
“自三峽七百里中”
“其間千二百里”如何翻譯?
課文注釋3告訴我們,古代“里”這個單位比現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白匀龒{七百里”其實相當于現在的兩百公里左右。我們是按現在的“里”或“公里”來翻譯,還是按古代的“里”的單位來翻譯呢?
有的同學認為要換算,也有的同學認為不換算,在全文翻譯結尾做一個注釋就可以了。例注1:當時的七百里,相當于現在的兩百公里左右。
本來,我是贊同翻譯時,換算成現在“里”的單位的。聽學生做注釋一說,覺得妙極,真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