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教育心得 >

家庭社會教育心得:誰來拯救我們的孩子

時間: 家志1175 分享

  學習啦: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靠成績作為最終的指標,對于孩子來說還有許多更加重要的東西,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誰來拯救我們的孩子》。

  五月,刮了多日的狂風,在今晚稍作歇息。

  佇立窗前,月光如流水般穿過窗戶瀉在房間,恐慌不安瞬間堆積成墻,悲愴如藤蔓攀附墻上,開始肆意瘋長。

  家長會上,大家侃侃而談的情景如月光的影子交錯、重疊。對于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如何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等等,大家是暢所欲言。這些問題,包括這種形式的家長座談會,于我而言,其實更像家長和老師完美的表演,幾十號人,包括我自己,似乎沒有一個人想著來談談在狠抓孩子成績的基礎上,如何正確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其實我是多么想站起來,告訴大家我的憂慮。然,最終我選擇了沉默,我擔心被別人視為杞人憂天,庸人自擾,又恐懼刻入骨子里的那份傳統(tǒng)教育,早以被與時俱進的思想所代替。

  我只是一個家庭主婦,沒有驚座四起的美貌,更無阿諛奉承的嘴臉,我生怕自己荒繆的論調(diào),和才疏學淺的發(fā)言,給孩子帶去不必要的麻煩……可我又是如此渴望,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大家能和我達到共識。

  看到2016年5月13日,某報刊刊登的《嚇壞家長,10歲孩子入QQ群看黃片》的新聞,再瀏覽到2017“染艾”的最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我國15~24歲的孩子已成為“染艾”人群中的大軍。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豈能忽視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問題?

  社會在進步,孩子的道德修養(yǎng)卻在退步。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和信仰,就在我們這代人依舊倡導以“仁,孝,禮,信”倫理思想為核心時,西方文化“追求個性自由,主張個人榮譽,以自我為心”就像鴉片侵蝕著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孩子對于網(wǎng)絡世界的沉迷,對低俗藝術的追捧,勝過一個個虔誠的信徒。父母和孩子之間,似乎早已建起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他們嘴里談論的不是學習,而是這個“歐巴”,那個“歐尼”。學生打扮的像老師,老師打扮的像學生,父母就差喊孩子為祖宗……這是何其悲哀的教育!是父母的失職,還是孩子的墮落?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我們一味地談孩子的成績,真的有意義嗎?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該更親近我們民族的文化底蘊?現(xiàn)在的孩子,最缺乏的亦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強烈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对鰪V賢文》中寫道,“養(yǎng)兒不教如養(yǎng)驢,養(yǎng)女不教如養(yǎng)豬”,孩子的教育,我們不能只靠喝點心靈雞湯來慰籍自己,偶爾吃點苦苦菜,憶苦思甜是不是會更好?

  “飯飽思欲,饑寒求生”,過去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年代,我們每個人為了生存,有使不完的勁,干不完的活。能在露天的麥場,看場《鐵道游擊隊》會興奮幾天;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吃個白面饅頭,那味道全是幸福的回憶;即使再臭美的女孩,臉上搽的不是棒棒油,就是蜂蜜。不管男孩還是女孩,腳上穿的,永遠是母親納的千層底布鞋;衣服是父母用布票換來的,最好的就是“的確良”布料。看看現(xiàn)在的孩子,十幾歲女孩濃妝艷抹的裝扮,實在是與年齡那么不甚匹配,讓人不由得心生惋惜。男孩身上,不是大紅就是大綠,頭上再頂一個嬉皮士的發(fā)型。華燈初上,冷飲店,麥當勞,上演著一部部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大劇……如果你不幸撞見這樣的場面,作為父母你還能熟視無睹?麻木不仁?我們終究會老去,真正陪伴孩子一生的,不應該只是糟粕的身體,更應該讓他們有個體面的靈魂。

  我欣賞這樣一句話“知識決定你飛多高,而教養(yǎng)取決于你走多遠”所以,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和發(fā)展,請不要再自詡于己無關。社會在日益進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要靠我們的孩子。孩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我們父母和社會團體是不是都應該進行深刻反思?

  公眾號:甘寧界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


395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