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該如何教
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優(yōu)化教學過程,從課堂活動入手,加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知識,提高認識事物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的舞臺。下面小編就同大家聊聊關(guān)于高中語文該如何教,希望有所幫助!
1高中語文該如何教
1、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就是自己首先作為一個老師,為人師表,要受學生的歡迎
2、文史不分家,將語文的講解融化在歷史中,而語文中的歷史不要求孩子記人物事件時間,對他們而言就跟故事是一樣的,所以一個語文老師最好要通歷史,還能把歷史想說事一樣講出來,而不是只有人物時間之類的,《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3、以文言文為主,要求學生背誦詩詞古文
4、不要總是讓他們寫一些考試中的作文。作文,以段落描寫為主,用最短的話表達最準確就是高分,至于需要什么把那些段落串起來,這個可以放著以后慢慢教
2如何教好高中語文
一、情景創(chuàng)設(shè),引入課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因此,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產(chǎn)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興趣。 “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叫《我有一個夢想》,講的是作者的夢想。 同學們有什么夢想呢?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想呢? ”這樣能讓學生先說出自己的夢想,在學習課文時就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著,教師可讓學生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又有一個什么樣的夢想。 學生朗讀課文就能掌握文章的整體思路是“為什么要實現(xiàn)夢想-怎樣實現(xiàn)夢想-夢想是什么”.
二、培養(yǎng)合作意識
在學生整體掌握文章思路后, 教師應(yīng)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交流學生對文章背景相關(guān)知識的了解, 這樣可以鼓勵學生拓展知識面,提高主動學習興趣及合作意識。 同時,對背景知識的了解, 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內(nèi)容, 并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情況下揣摩作者的感情及語氣。
3怎么教好高中語文
一、從課堂活動入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活動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學生學習過程中,要使教學的內(nèi)容更易于學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過他們自己參與教學過程獲得。而課堂活動則是最好的實施辦法。高中新課程計劃在實施中強調(diào)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提高,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tài)度、能力、知識諸方面的學習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強調(diào)加強對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組織,大量增加觀察、實驗、操作、調(diào)查、討論等課堂學習活動,并把綜合實踐活動列為必修課,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優(yōu)化教學過程,從課堂活動入手,加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知識,提高認識事物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的舞臺。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guān)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提高社會適應(yīng)能力。
當然,課堂活動過程中,由于學生素質(zhì)、紀律觀念、教學條件等原因,活動操作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課堂混亂,冷場,答非所問,時間不夠用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精心準備、合理組織,研究教材,研究學情,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
二、從改善師生關(guān)系如手,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氣氛
在傳統(tǒng)觀念下,教師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嚴師,所謂"嚴師出高徒",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只要求學生尊重老師,所謂師道尊嚴,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割裂了師生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學生只有被動的服從,缺乏必要的溝通。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必然導致師生關(guān)系緊張,有些逆反心理強的學生甚至暗中和老師對抗,嚴重影響教學工作。新課程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zhuǎn)變。即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實施者、探索者。
4怎樣教好高中語文
重視對古文的教學
我們又該如何學習古文, 如何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其中的精髓呢?
(一)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
下面,以古文《勸學》為例來講解學習的步驟。 我們初次接觸一篇文章,有以下幾個要點需要掌握。 首先,我們要了解文章的題目及作者。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題目中讀到一些關(guān)于文章的中心大意。 《勸學》,顧名思義,是一篇講述有關(guān)學習的古文,知道了文章的中心,會對接下來的閱讀有很大的幫助理解的作用。 然后是作者。 《勸學》的作者是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卿”,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一個時代的作品就會包含那個時代的特點,所以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會便于我們認識整篇文章的風格和寫作手法。
(二)了解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及特殊句式
學習古文與學習現(xiàn)代文有很大的不同,而古文的重難點也就在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不像白話文一樣通俗易懂,相反,會有大量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一詞多義字詞、特殊句式等。 了解并體會了這些,我們閱讀文章便可以算是攻克了多半。 《勸學》“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句中的“生”通“性”,意為稟賦資質(zhì)。
通常,通假字的讀音也會發(fā)生改變,讀“xing”,整句的意思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相比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不過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有”通“又”,意為再次,“輮”通“煣”意為使彎曲,整句的意思是: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再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句中“博學”是一個古今異義詞, 其古義為廣泛的學習,今義為學士的淵博;“日”是詞類活用詞,名詞作狀語,意為每天;“而”是一個一詞多義的詞,在本句中作連詞,表遞進關(guān)系,意為而且;“知”為通假字,通“智”,意為智慧,整句意思為: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的言行檢查、 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而且行動也沒有過錯了。 在這提到一詞多義詞“而”,不妨讓我們來看看文中其他“而”的用法吧。 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中為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意為“卻”;在“吾嘗終日而思矣”中也為連詞,但表示修飾關(guān)系;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為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意為“就”.可以看出,一個字詞在不同的句子中雖然詞性相同但意思與用法去截然不同,足以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有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是本文中的倒裝句,屬于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白話文順序應(yīng)為“于藍取”“于藍青”. 而且,這句話可以延伸為我們現(xiàn)在運用較廣的一個成語“青出于藍”,比喻學生勝過老師。
高中語文該如何教相關(guān)文章:
高中語文該如何教
上一篇:高中語文應(yīng)如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