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教育論文>

生命教育初探論文(2)

時間: 堅烘0 分享

  生命教育初探論文篇二

  《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已成為社會的一大熱點,各高校的相關數(shù)據不斷攀升。自殺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壞的標志,當生命破壞的量積累到一定限度就會產生死亡。大學生自殺的緣由主要有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壓力、個人信仰的偏失以及心理素質脆弱。為此,高等教育必須凸顯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加強心理咨詢與引導,并適時開設生命教育課程。

  關鍵詞:自殺;大學生;生命教育

  一、引言

  長期以來,充滿青春激情、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大學生被視為“天之驕子”,他們在“象牙塔”內一邊忘我地吸納人類知識精華、探尋社會發(fā)展真理,一邊盡情展示活力四射的亮麗才華。毋庸置疑,擔負著民族復興重大責任和神圣使命的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國家最寶貴、最緊缺的人才資源財富,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今天大學生的發(fā)展狀況昭示著國家明天的發(fā)展前景。但是,近年來大學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自殺的事件卻頻頻出現(xiàn)于各種媒體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2年4月,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化學系一名研三女生服毒輕生,第二天該校經濟學院金融系又一名研一女生跳樓輕生[1];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用兩條毛巾系在一起自縊于宿舍的衛(wèi)生間,從而結束了自己30歲的生命;2010年3月,北京郵電大學2009級博士研究生吳某(屬碩博連讀的高才生)從該校本部主樓跳樓身亡;2012年3月,僅10天內,南京就有兩名女大學生先后自殺身亡[2]。

  大學生自殺已成為吸引社會眼球的一大熱點,其數(shù)據不斷攀升。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1-2005年,全國共有281名大學生自殺,其中存活72人,死亡209人,自殺死亡率為74.4%;2006年,大學生自殺事件劇增到130起之多,被稱為自殺“高發(fā)年”;2008年,教育部直屬高校發(fā)生大學生自殺事件63起,其中上海、北京各23起;2009年,北京僅上半年就有14名大學生自殺身亡,而上海這一年則發(fā)生了21起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13人死亡;2010年,江蘇省教育廳在新學期新聞發(fā)布會上披露,僅上半年江蘇高校學生自殺人數(shù)就超出了40人[3]。由于就業(yè)壓力、畢業(yè)論文、戀人分合等因素的交織影響,每年5月發(fā)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最多。故而,這個石榴怒放、熱情似火的5月被稱為大學生“黑5月”。

  二、自殺現(xiàn)象的哲學省思

  自殺,這一極具悲情色彩的沉重話題,不僅是教育家、心理學家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社會學家、哲學家高度重視的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自殺現(xiàn)象幾乎成了一種“社會瘟疫”,全世界每年每十萬人中就有16人死于自殺,而自殺未遂者卻是自殺“成功”者的20倍。就中國而言,自殺現(xiàn)象極其嚴峻,每年約23-25萬人自殺身亡,自殺未遂者高達200萬人,每2分鐘就發(fā)生8起自殺未遂事件,1人自殺死亡。據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危機干預專業(yè)委員會披露,自殺已成為繼呼吸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然而,在15-34歲的死亡人群中,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并非是醫(yī)學上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癥,而是令人震驚的自殺[4]。2012年3月,重慶交通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廖桂芳教授主持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構建課題的研究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重慶十余所高校的980名大學生中,針對“腦中是否有過自殺念頭”這一問題,41.09%的學生選擇“偶爾有”,18.95%的學生選擇“經常有”;而在“是否有過自殺行為”一項中,17.39%的大學生選擇曾經有過自殺行為[5]。在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當今社會,人們不再為果腹之食、蔽體之衣而終日憂慮與奔波,不少中產階級女性為了追求“波瀾起伏”的身材體形每天殫精竭慮地搜尋瘦身、整形與美容的最佳方法。在這樣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逐漸攀升的自殺率不得不讓社會學家、哲學家們陷入沉思。

  學術界對自殺現(xiàn)象進行深入系統(tǒng)研究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特別是精神分析學領域。就社會學領域而言,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是系統(tǒng)研究自殺的第一人,1897年他發(fā)表的《自殺論》可謂是研究自殺的第一本經典力作。他在該著中有力地反駁了有關自殺的自然主義、心理主義和種族主義的解釋,深刻指出其解釋的缺陷性,故而不能自圓其說。他認為自殺與心理狀態(tài)、自然條件、種族、遺傳素質、精神病、個人素質、氣候變化等并無直接關聯(lián),而是與社會環(huán)境(主要涉及政治危機、社會動蕩、婚姻變遷、經濟危機、工作變更等)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并將其概括為“自殺的社會性質”[6]。迪爾凱姆把自殺作為一項極其嚴重的社會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超越了以往或簡單經驗式歸納或主觀臆想式的研究。但是,不無遺憾的是,他只對與自殺有關的各種社會因素(比如降職、失業(yè)、離婚等)進行線性描述,而沒有對自殺原因從社會學的角度作出“徹底的和有說服力的解釋”。

  心理學家采取迥異于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方法尤其是致力于精神分析學領域的學者們努力從人格特征、無意識、本能以及早年的經驗等場域試圖揭開自殺的神秘面紗。奧地利杰出的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自殺是個體極度的自我攻擊。他認為當個體處于焦慮、憂傷、抑郁寡歡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釋懷時,他就會采取自我懲罰、自我攻擊的方式分散、轉移心中郁積的愁怨。在此基礎上,他把自殺解釋為個體與生俱來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身上皆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這二者分別代表人格系統(tǒng)中的建設性傾向和破壞性傾向,當人格這架天平因破壞性傾向超重而失衡時,個體就會出現(xiàn)病態(tài)而走向或自殺或殺人的危險之極端。美國的卡爾·門林格爾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觀并進一步發(fā)展了該理論,他認為人性中固有的破壞沖動總是要竭力尋求宣泄途徑,當這種宣泄對外受阻時他就會轉過身指向自己,當自我宣泄的能量積累到一定的“度”時,就會發(fā)生悲慘的自殺行為[7]。在中國心理學界,學者們主要認為自殺是個體人格障礙的結果。當自殺行為發(fā)生時,他們置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于不顧,總要追溯到自殺者患有某種程度的抑郁癥;反之,當某人抑郁寡歡,人們就會擔心他有朝一日會走上危險的自殺之路。

  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學說從“死亡本能”的角度解釋自殺現(xiàn)象,雖然在邏輯結構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經驗層面卻難以得到證實。因為生命的本質是維系生命對永恒的追求,即活得越長越好。那么作為具有高級理性思維能力的鮮活的個體何以舍生求死?我們認為自殺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壞的標志,當生命破壞的量積累到一定的限度就產生死亡,因此痛苦的本質是死亡。失戀是精神上的痛苦,失業(yè)是因物質損失而產生的肉體上的痛苦,降職是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痛苦。當生命產生痛苦時,理性思維就會支配他尋找解除痛苦的良方。當沒有別的更為有效的方法可以讓主體擺脫痛苦時,死成了一種選擇,于是就產生了自殺。當然,以獻身為目的的自殺不在此討論之列(比如公元前278年自投汨羅江的屈原,又如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灣蹈海自殺的陳天華等,這樣的自殺其實是一種生命的轉換,即以犧牲生物生命而換取社會生命)。

  三、大學生自殺緣由探析

  盡管從哲學的視角審視自殺,發(fā)現(xiàn)自殺源于個體對痛苦的解脫,即以死亡的方式解除痛苦的折磨。但是,我們從自殺者的遺書以及與自殺未遂者的深度交流中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個選擇自殺的大學生的背后都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錯綜復雜的因素,只有解開這些撲朔離迷、催促自殺的“死結”才能喚醒每一個試圖自殺的大學生熱愛生活、抵制憂傷、拒絕自殺。

  (一)就業(yè)壓力

  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強大的就業(yè)壓力是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出生“草根”階層、沒有任何社會關系而又債臺高筑的大學生,在畢業(yè)前夕由于不能順利就業(yè),故而往往會助推走向不歸的自殺之旅。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直到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的是“統(tǒng)招統(tǒng)分”制度,在此期間,大學生只要能夠順利畢業(yè),政府會給你安排一個相應的就業(yè)崗位。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9年高?!皵U招”以來,大學生就業(yè)壓力日甚一日。1998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108.3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9.8%;2010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6.5%,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661.76萬人,招生人數(shù)是1998年的6.7倍。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很多并非熱衷科學研究的本科生選擇考研以緩解就業(yè)壓力,當碩士畢業(yè)時由于就業(yè)崗位與理想崗位落差較大故而選擇考博。博士研究生一般年齡較大,學業(yè)任務繁重,如果再疊加上經濟拮據、就業(yè)前景不樂觀等因素,常常會使其走上不歸路。

  2010年3月22日,北京郵電大學2009級博士研究生吳某從該校本部主樓13層樓上縱身跳下,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吳博士緣何自殺,其遺書明白顯示,“這個世界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我在這里再怎么折騰也激不起半點漣漪。所有的奮斗都面臨著舉步維艱”。他多么希望年邁的母親“不用再為了我去撿垃圾、拾破爛,不用再去給人家工地上做飯賺錢瞧人家白眼……”可是,畢業(yè)后的窘境使他不能回報含辛茹苦的母親,在強烈的自責意識驅使下,他選擇了以死謝罪。北郵吳博士因對前途隱憂而自殺一事令人扼腕嘆息,而劉偉的自殺則直指就業(yè)受阻。石家莊學院的大三女生劉偉(專科),來自威縣農村,2009年1月23日自溺于一個傾倒垃圾的狹小水池。劉偉自殺身亡后留下多達10萬字的日記,其日記顯示,令劉偉自殺的直接原因是找不到工作——畢業(yè)前夕的就業(yè)壓力,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8]。目前,中國高校每年有600多萬的高校畢業(yè)生,再加上歷年的累積,待就業(yè)的高校畢業(yè)生逾700萬。浩浩蕩蕩的就業(yè)大軍面對十分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心理素質較差、自身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則會萌生出自殺輕身的念頭。

  (二)學業(yè)壓力

  在對自殺大學生輕生緣由的深度探討與挖掘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業(yè)壓力(尤其是女生)是一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原因。很多跨入大學校門的“天之驕子”在此前接受長達12年的基礎教育的過程中成績優(yōu)秀,出類拔萃,既得到教師的肯定、家長的夸贊,同時更讓同學們羨慕不已,在伴隨著鮮花與掌聲的成長過程中自我優(yōu)越感非常突出。然而進入高校后,由于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學習集體皆發(fā)生了“哥白尼式”的變化,昔日那些鶴立雞群的優(yōu)秀生變得不再優(yōu)秀,成績平平,故而心里產生了一種強大的落差遂萌發(fā)輕生之念。

  另一類大學生進入高校后,由于學校管理寬泛,自己或沉浸于網絡游戲而荒蕪學業(yè),或廣泛交友,成天穿梭于不同的校園,或盲目瘋狂考證等,從而導致專業(yè)欠缺,“掛科”紅燈頻頻閃亮,當自我良知發(fā)現(xiàn)后,悔恨交加,遂以死謝罪。2010年3月,西安某高校一男生因兩度拿不到畢業(yè)證,遂服藥自殺。2010年3月28日,南京林業(yè)大學一黃姓女生在宿舍內上吊身亡,其死因與考研壓力有關。2010年4月5日,北京科技大學大三女生陳蕾從本校逸夫樓的九層跳下,結束了自己21歲的生命。學校教務檔案顯示:截止到大三當年,陳蕾還有60多個學分沒有修。大三時,陳蕾11門功課全部不及格(缺考兩門)[9]。

  (三)個人信仰偏失

  大學生作為掌握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青年才俊,理應確立正確的世界觀、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待事物的運行發(fā)展。就個人的成長發(fā)展而言,必須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知識武裝頭腦,理性地辨別真仿,自覺地抵制歪理邪說,而不應該受社會上一些邪教組織所蠱惑。幾年前,非法邪教組織——“”利用參與者強身健體的初衷而傳播邪教,使部分是非觀念不正確、思想意志不堅定的人陷入消極厭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受蠱惑而成為犧牲品的人群中也不乏令人匪夷所思的大學生。

  安徽中醫(yī)學院一大四女生,在大學期間發(fā)現(xiàn)結腸脾區(qū)長有腫瘤,在安徽省著名的腫瘤專家直接指導下進行治療,病情迅速好轉。其后有人向該女生兜售“”,宣傳只要練功,不用服藥和做手術腫瘤就會自然消失,致使該女生停藥而“練功”。當病情惡化痛苦難忍時,該女生從醫(yī)院五樓病房自殺身亡。1999年7月4日,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生常浩馳,為求“”,在村外堆積樹枝,澆上汽油自焚身亡。上海鐵道大學醫(yī)學院學生呂濤,1997年開始練習“”并深陷其中,1998年6月15日凌晨從該校第二教學樓8樓跳樓身亡,時年24歲。由于個人信仰的偏失,在歪理邪教的蠱惑下,自殺身亡的大學生委實可惜、可悲、可嘆。

  (四)心理素質脆弱

  當前在校大學生的主體是“90后”,少部分屬于“80后”。無論是“90后”還是“80后”,獨生子女者占絕大多數(shù)。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除了爸爸、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愛外,還有爺爺奶媽、外公外婆的呵護、溺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極不利于其個性的健全發(fā)展,除了學習之外,其他的事情幾乎全被家人“承包”,實屬不折不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層層關愛的包圍下,孩子變得十分任性、唯我獨尊,由于沒有(很少)經歷挫折的磨練故而其心理素質十分脆弱。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單親家庭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家庭中的實際人口數(shù)進一步減少,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即由傳統(tǒng)的聯(lián)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轉變。迪爾凱姆指出,“在一個人口不多的家庭里,共同的感情和懷念不可能十分強烈。在這種家庭中,不可能形成作為聯(lián)系同一群體成員之間紐帶的強大傳統(tǒng)”。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大學生,每當遇到挫折時,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而這樣的大學生由于平常很少與同學交流、溝通,故而也難從同學那里獲得真誠的幫助。為此,不得不承認心理素質脆弱是導致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對大學生實施生命教育的舉措

  (一)凸顯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生命教育是指幫助個體科學認識生命,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在不斷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斷激發(fā)個體生命的潛能,努力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和生存能力,克服生命中所遇到的困難,最終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該貫穿于個體的一生。個體從出生到入學這一階段家庭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而在長達十多年的學校教育期間學校則是主要承擔者,個體成年后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高等教育在個體成長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肩負著實施生命教育的重大責任。然而,自近代以來,高等學校在工具理性主義(Tool Rationalism)的強勢沖擊下而重理工輕人文,博雅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漸下降,尤其是二戰(zhàn)以來更出現(xiàn)了“斷崖式”的下滑現(xiàn)象。近年來,頻繁的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折射出高等學校對生命教育價值的低估與漠視。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深刻指出:“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幫助生命個體的正常發(fā)展,教育是助長生命健康發(fā)展的一切作為。”[10]而印度詩人、哲學家泰戈爾則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苯逃某霭l(fā)點是個體的生命,歸宿點是生命的健康與全面發(fā)展。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敬畏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教育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愛生命是現(xiàn)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高等學校在引導學生探尋科學真理、剖析自然奧秘、不斷創(chuàng)造新知識新科技的同時更應關愛生命(生命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點),把生命教育放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位置,從而使個體愉快學習、健康生活、幸福成長。

  (二)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

  自20世紀末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fā)生了“哥白尼式”的變化,由傳統(tǒng)的穩(wěn)健發(fā)展模式(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9.8%)而駛進了跨越發(fā)展的快車道(2011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6.9%)。高等教育擴招極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水平與綜合素質,對高層次專業(yè)人才適時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對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高校擴招的持續(xù)推進,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則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與挑戰(zhàn)。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不少高校都以社會需求為專業(yè)設置的導向,同時在課程設置中也增大技能性、操作性課程的比例,尤其是許多高職院校更是恣意削減人文社科課程,使個體全面發(fā)展的天平發(fā)生了嚴重的傾斜。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人的任務、追求、價值與使命就是要不遺余力地全面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不斷發(fā)挖潛在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尚缺的能力。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而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想。馬克思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這一理想。他認為真正的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1]。就教育追求而言,亞里士多德把體育、德育和智育分別與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對等重視,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六藝”等,既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注解也是教育發(fā)展的本質追求。就中國高等教育而言,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在強化技能技巧、操作訓練的同時,更要夯實哲學基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從生命的本源與心靈深處維護大學生的健康,使其真正實現(xiàn)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三)加強心理咨詢與引導

  大學生在心理發(fā)展上介于成熟與半成熟之間,心理發(fā)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故而存在很大的波動性,他們常常易受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情緒、心理變化。此外,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的就業(yè)前景越來越嚴峻,學習成績不佳、失戀等因素的疊加可能成為心理障礙的推手。在對自殺未遂者的心理訪談、分析中,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為此,必須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引導。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實現(xiàn)自強自立的過程。通過心理咨詢,為大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xiàn)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通過心理咨詢與引導讓大學生正視現(xiàn)實,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使其在失敗、挫折面前能夠保持理性、正確的心態(tài),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改造環(huán)境,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四)開設生命教育課程

  作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的學科及其進程與安排的課程既是學校踐履正常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同時又是學校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基本保證,在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跑道”的作用。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不僅高等教育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而且為數(shù)不少的國家在基礎教育中也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中國港、臺地區(qū)很重視生命教育,中國臺灣曾宣布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大力推動生命教育走進課堂,走進生活。中國臺灣當局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主要包括《哲學與人生》、《生死關懷》、《道德思考與抉擇》、《宗教與人生》等,從而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內容體系。然而中國大陸由于對生命教育課程意義的認識不夠深刻,故而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所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并且課程體系很不完善,在現(xiàn)有的1280所高職(???院校中幾乎沒有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中國的第一本“生命教育”讀本誕生于武漢大學,該校把生命教育從思想道德教育中獨立出來,列為全校通選課之一。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對選修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進行測試,其結果顯示在導致學生產生心理痛苦的9項危險因素中,已經有8項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降趨勢。中南民族大學部分學院開設了生命教育必修課,強化對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梢姡袊咝1仨氁岣邔ι逃n程意義的認識,加強對生命課程的開發(fā),使其系統(tǒng)化與科學化,把對生命的關愛與呵護從日常生活走進正式的課程與教學進程。

  參考文獻:

  [1]陳海生,鐘梓毅.暨南大學兩名女研究生輕生:一人服毒一人跳樓[N].新快報,2012-04-18.

  [2]吳紀攀,黃昆. 南京10天內兩名女大學生先后自殺身亡[EB/OL].[2012-03-09].

  [3]黃永奎,張韻君.大學生生命教育應轉入快車道[J].高教研究,2011(2):31-35.

  [4]王衛(wèi)紅.抑郁癥、自殺與危機干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145.

  [5]黃軍.調查顯示重慶17%大學生曾有自殺行為[EB/OL].[2012-03-16].

  [6]迪爾凱姆.自殺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4.

  [7]卡爾·門林格爾.人對抗自己[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28.

  [8]楊繼斌.女畢業(yè)生的死亡日記[N].南方周末 ,2009-03-19 .

  [9]楊猛,姚歡.女大學生自殺:活著為何比死亡更痛苦[J].南都周刊,2010(19):62.

  [10]龍春平.新世紀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反思[J].時代教育,2012(1):21.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生命教育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生命教育的論文

2.淺談生命教育的論文

3.生命教育的相關論文

4.大學生生命觀教育論文

5.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

25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