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家庭教育很復雜,名人是怎么教育他們的孩子的呢?下面學習啦小編收集了一些關于名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陳景潤育子
陳景潤不僅是數(shù)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
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 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也望子成龍。
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yǎng)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父子民主, 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 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fā)展才獲得成功。
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 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 肅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 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 對。”
兒子上小學后,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 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后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 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
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yǎng)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huán)境、不同性格,教育的 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shù)學家的過人之處。
現(xiàn)在他兒子小學快畢業(yè)了,學習成績好,品行也優(yōu)良,正準備考中學。陳 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 不開。
這是經驗之談,值得廣大父母借鑒
名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戴高樂夫婦和他們的弱智女兒
法國前總統(tǒng)戴高樂,不僅是法蘭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稱贊的父親。
戴高樂夫人將要分娩,不幸遇到了車禍,當場昏死過去,經醫(yī)生的搶救才轉危為安。不久,女兒小安娜便誕生了,遺憾的是,由于夫人在治療過程中服用大量的藥物,致使小安娜生下來就是一個遲鈍弱智的孩子。而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戴高樂夫人沒有一點厭煩的表示,她對丈夫說,寧可放棄自己所有的地位和金錢,也要讓安娜享受一個正常孩子的歡樂。戴高樂十分同意妻子的解釋,他激動地說:“不是安娜自己要求到人間的,我們兩個人的責任,就是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幸福。”
為了使安娜生活在一個更祥和、無人打擾的環(huán)境里,戴高樂夫婦購買了一處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住宅,使安娜既可以避開眾人的目光,又可以安靜地與父母在一起。戴高樂身材魁梧,智力超群,身居高職,外表看上去十分威嚴,似乎令人難以接近,但對這個女兒卻十分慈祥。他對安娜的每一個要求盡量滿足,從不拒絕。隨著小安娜的逐漸長大,每天飯后,戴高樂總領著女兒的手圍著花園散步,還不時地為她講故事、唱歌兒和表演啞劇。小安娜雖然不能說話,但在高興的時候,也會像別的小孩子一樣,歡快地笑出聲來,而爸爸是惟一能使她發(fā)笑的人。當安娜玩得疲倦時,她便伏在爸爸的懷里睡著了。戴高樂陪伴女兒的時候,從來沒有急躁和厭煩過,即使在二戰(zhàn)流亡期間,也把安娜帶在自己身邊。他總是以神圣的父愛,撫平小安娜心靈的創(chuàng)傷。戴高樂一生節(jié)儉,卻為安娜設立了專用的委托金,并以自己撰寫回憶錄的版權費作了抵押。
安娜在即將歡度20周歲生日的時候,不幸被肝炎奪去了生命。安葬儀式結束后,戴高樂夫婦含著熱淚,站在女兒的墓前久久不愿離去,好像還有許多話要和孩子傾訴。天已經黑了,戴高樂才對妻子說:“走吧,現(xiàn)在她已經和別人一樣了。”安娜去世后,戴高樂總統(tǒng)在痛苦中決定,將安娜生前住過的房子改建為“安娜·戴高樂基金會”辦公處,決定繼續(xù)幫助和女兒一樣弱智的孩子。
名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毛澤東家教二三事
毛澤東共有過10個子女,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其中大半都夭折或失落了。幸存下來的只有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及李敏、李訥倆姐妹。但是,毛澤東對他們的教育都是非常嚴格,對最小的女兒李訥也是如此。
1947年,李訥才7歲,便跟當兵的一樣行軍,一樣風餐露宿,一樣的經受飛機轟炸,聽慣了子彈的嘯叫,聞夠了硝煙的辛辣。行軍之余,舉著小搪瓷杯,和眾多戰(zhàn)士一樣,排隊從大鐵鍋里領一份黑豆。在戎馬倥傯的戰(zhàn)爭生活的間隙,李訥頭扎花頭巾,腰系繩子,“隆格里格”地唱一曲《打漁殺家》。
我國三年困難時期,毛澤東的兩個女兒正上學、吃住都在學校。一天,李訥從學?;丶腋嬖V父親毛澤東:“我的(糧食)‘定量’老是不夠吃。菜少,全是鹽水煮的,油水還不夠。上課肚子老是咕嚕嚕叫。在學校我一頓能吃三個饅頭。”毛澤東聽完女兒的訴說后,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困難是暫時的,要和全國人民共度難關。”
1963年初,李訥在給父親的信中匯報了自己的思想,談起課程中學到《莊子-秋水》篇的體會,認為其中的主人公河伯(傳說中的黃河水神)鼠目寸光,自高自大,是不可取的。毛澤東看了這封信后,深為女兒的進步感到高興,他立即回信予以鼓勵。信是這樣寫的:李訥娃:剛發(fā)一信,就接了你的信。你痛苦,憂傷,是極好事,從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憂傷,表示你認真想事,爭上游,鼓干勁。一定不要轉到翹尾巴、自以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動權就在你的手里了。沒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這就好了,這是大學比中學的好處。中學也有兩種人,有社會經驗的孩子,有嬌生慣養(yǎng)的所謂干部子弟,你就吃了這個虧?,F(xiàn)在好了,干部子弟翹尾巴的,吃不開了,尾巴翹不成了,痛苦來了,改變態(tài)度也就來了,這就好了。讀了秋水篇,好,你不會再做河伯了,為你祝賀!
1958年初,李訥因患急性盲腸炎打針,針頭斷在肌肉里,連續(xù)做了兩次手術,手術不順利,引起傷口感染,發(fā)燒。毛澤東為此非常擔心,工作一通宵,臨睡前,為解除李訥的思想負擔,揮筆草書一信。信中寫道:“李訥:念你。害病嚴重時,心旌搖搖,悲觀襲來,信心動蕩……意志可以克服病痛。一定要鍛煉意志。你以為如何?……”信末還抄錄詩一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毛澤東要李訥充分體驗意志的力量,通過與疾病作斗爭,使自己意志更加堅強。
名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李苦禪教子
李苦禪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兒子。在李苦禪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畫壇脫穎而出,也頗有造詣。 “人無品格,下筆無方”
李燕子承父業(yè),也迷上了繪畫,李苦禪便經常對兒子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后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秦檜并非無才,他書法相當不錯,只因人格惡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齒痛恨,見其手跡無不撕碎如廁或立時焚之。據(jù)說留其書不祥,會招禍殃,實則是憎惡其人,自不會美其作品了”。
李苦禪自己說到做到,率先示范。一九三七年北京淪陷了,偽“新民會”妄圖拉攏社會名流為其裝點門面,派人來請李苦禪“出山”:“您要答應了,有您的官做,后頭跟個挎匣子(槍)的,比縣長還神氣哩!”李苦禪不為所動,凜然拒絕。此后,他斷然辭去教學職務,以賣畫為生。
父親的言行,兒了看在眼里,聽在耳里,記在心里,化為行動。““””結束后,有天,李苦禪叫來兒子,說有關部門通知前往認領散亂的查抄物品。他對兒子再三叮囑:“上次葉淺予和陸鴻年把錯領的那些東西都退給咱們了。這正是看人心眼兒的時候,咱們要錯領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讓李苦禪說著了,在李燕領到的“雜畫一批”中發(fā)現(xiàn),一卷二十件黃賓虹未裝裱之作,上有二三件書有李可柒的上款。李燕遵未囑,當即交還工作人員,并立即通知李查柒。李可柒見心愛之物璧還,喜不自勝。李苦禪聽說后,也非常高興。當時在場的友人開玩笑說:“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討幅牛?”原來李可染畫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禪連連說:“物歸原主是做可!”李苦禪逝世后,李燕曾在《風雨硯邊錄──李苦禪及其藝術》一書中詳細談到此事。由此可見,父親的品格教育對他的影響之深。
“干藝術是苦事”李苦禪教育兒子從藝,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對兒子說:“干藝術是苦事,喜歡養(yǎng)尊處優(yōu)不行。古來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窮出身,怕苦,是不出來的。”接著,他結合自己從藝過程,說:“我有個好條件──出身苦,又不怕苦。當年,我每每出去畫畫,一畫就是整天,帶塊干糧,再向老農要根大蔥,就算一頓飯啦!”在父親的教導下,李燕不怕風吹日曬,不畏爬山涉水,長期堅持野外寫生。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