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語文學習>國學知識>哲學>

關于水的哲學論文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以水作為譬喻闡發(fā)哲學范疇“道”的含義,這是老子的專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水的哲學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水的哲學論文篇一

  陳鼓應是一位引發(fā)爭議的專家,他一直堅持的“文化儒家,哲學道家”的見解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但他說,中國的第一位哲學家是老子而非孔子,老子關于宇宙本源、本體論的構建,在孔子身上看不到。他自己在這本書的第二次修訂版序中寫道:近五六年,在我已發(fā)表的論文里,有兩個論題引起學術界廣泛的爭論:一是《易傳》學派性質(zhì)的問題,一是道家主干說。前者,我連續(xù)寫了十幾篇文章,推翻《易傳》是儒家作品的舊說,而論證它是道家學派之作(現(xiàn)已匯集成冊《易傳與道家思想》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后者,我曾撰文論說中國哲學的主干部分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今后幾年我將在這一課題上,繼續(xù)探討。在我近來寫的文章里,我曾經(jīng)一再提到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認為中國的“哲學的突破”始于老子。事實上,對于整個中國哲學史,越往下探索,越深入研究。就越會認識到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遠超過其他各家。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陳鼓應先生的研究旁征博引,邏輯縝密,譯文優(yōu)美,雅俗共賞,作為一家之言,確有發(fā)人深省的闡釋和嚴密的論證。我們沒有資格評價這本著作,但我們可以從中感悟到許多。

  作為一個讀過書的普通人,一談及老子,往往都會想到“無為”和“無不為”。至于到底該如何理解這些話,卻見仁見智。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尋找理解這句話的切入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以水作為譬喻闡發(fā)哲學范疇“道”的含義,這是老子的專利。老子的“水”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他將具備天性物性的“水”,與人的心靈相結合,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從而表現(xiàn)了老子富有哲學底蘊的理想人格。

  老子眼中的水有七種善性:“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八章》)在老子看來,人的行為應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應像水一樣善納百川而深沉淵默(心善淵),品德應同水一樣能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應如潮水一樣準確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應如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做事應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和(事善能),善于把握機會,應時而動、應時而止(動善時)。只有這樣才能“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八章》)圣人如果真正做到如水一樣,就會心平持正,不會被外界所擾。

  “柔”是老子理想人格的一個重要特征。水無孔不入、充盈于宇宙萬物之間,“滴水穿石”便是最好的例證。“柔”體現(xiàn)了一種韌性,只有具備韌性的人,才能夠屈伸自如、游刃有余,人生只有后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而這種退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更好的進。這種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思想就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形象體現(xiàn)。“柔”是后退,是“無為”,但它能克強,這便是“無不為”。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

  “下”有兩層含義:一是謙虛包容的意思。具有謙下品德的人,才能招能聚賢,從而成就自己的偉業(yè)。二是道德約束力的意思。水往低處流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也是客觀規(guī)律所致,它不是主觀能動作用的結果。如同人生活在社會里,就必然要受到特定社會道德的制約。如果沒有“下”的約束,水會無形漫流而永遠不會成江海。所以,順從的“謙下”便是一種道德的修養(yǎng)方法。它表征著人格逐步完善的一面,體現(xiàn)了老子“無為”的德行。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老子・十五章》)

  虛靜是老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靜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即寧靜安詳是浮躁的主宰。只有安靜于自然才會使人生親善之心;只有臨事冷靜,才不至于手足無措;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凝靜淳樸、謹嚴審慎。同時,虛靜也是涵養(yǎng)修持方法的核心。

  以無求有,以靜求動,方能顯示出圣人的本色。所以,達到“虛靜”的境界便達到人生理想的升華。虛靜真正體現(xiàn)出了老子理想人格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和哲學底蘊。

  老子抓住水的本質(zhì)特征,突出水的三性――柔、下、靜,以表達他的“無為”和“無不為”之間的關系。他將水性與人性緊密結合,強調(diào)理想人格的三種能力,實現(xiàn)了理想人格中的真、善、美的統(tǒng)一。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片面地把老子的“無為”僅僅理解為消極的無所作為。

  我們從“水”的特性中,可以體味到老子“無為”的真諦,我們從“無為”的追求中更可以觀照到老子的榮辱之心。

  老子的辯證榮辱觀??煞譃槿齻€層次。一是對榮譽的看法,如“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老子-二十六章》),“至譽無譽”(《老子・三十七章》);二是對恥辱的看法,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三是論“榮”和“辱”的關系,如“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十三章》),老子深刻認識到榮辱使人驚心,使人欲望騰起。因此,提出“知其榮,守其辱”(《老子・二十章》)。

  老子的“榮”,重在對外在的聲名利祿的批判和超越。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說的就是“道”是實在的、自然的,而“名”卻因人而異,因物而變,一旦用因人而異的“名”去解說“道”,這個“道”就不再是原本的“道”了。“道”與“名”的關系,就是“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關系。老子說:“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老子・十四章》)因為“名”是虛的,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呼吁人們要看淡名利、超越名利,復歸自然。“水”的“謙下”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虛名”認識的覺醒。

  陳鼓應先生認為:“老子說到‘道’體時,慣用反顯法:他用了許多經(jīng)驗世界的名詞去說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這些經(jīng)驗世界的名詞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顯出‘道’的精深奧妙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1984)老子對世俗世界的否定,是通過大量否定性言詞來表達的,如無為、不爭、不自生、無身、無知無欲、不恃、不有、弗居、不仁、不盈等,這些獨特的表達方式與佛教有著驚人的相似。

  “知足”是老子榮辱觀的另一個表現(xiàn)。所謂“知足”就是不要為名利所累,不貪婪,不妄得。“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與人不爭,謙沖貴柔,避免紛爭,從而遠離困辱,遠離不幸,獲得生命的長久。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老子的知足不爭,實際是一種柔性的美德,寬容的涵養(yǎng),以柔克剛的智慧,它體現(xiàn)了老子“上善若水”(《老子・八章》)的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

  老子認為,執(zhí)著于世俗生活中的“榮”與“辱”都會使人迷失本性,挫傷人的尊嚴,它是引起人們爭斗和扭曲人性的根源之一。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

  ‘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十三章》)“榮”是外在聲名的獲得,“辱”則是聲名的丟失。想得到好名聲,心自然靜不下來;得到了怕失去,心還是靜不下來;一旦失去了,心更靜不了。因此,對于外界的榮辱,要做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老子・二十八章》)這就是老子倡導的“水”性的“虛靜”。只有“靜”,才能保持身心和諧。

  榮與辱雖然相互對立,但彼此又能夠相互轉(zhuǎn)化,禍福相倚,榮辱與共,這種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反映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認識到了事物內(nèi)部的矛盾運動及其轉(zhuǎn)化規(guī)律。換句話說,老子所說的“榮”代表的是“無不為”的一面,而“辱”則代表“無為”的一面。以“守其辱”來達到“知其榮”,則是說只要立足于“無為”之地,那么“無不為”的境界自然不會遠。

  由此可見,以“水”為切入口,不失為了解老子哲學的重要途徑。同時,“水”也可以把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從不同的側(cè)面串聯(lián)起來。換句話說,對“水”的特性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做進一步了解。

  管子提出以水為本原的宇宙觀,認為水是“萬物之本原”、“群生之宗室”。無生命的物體、有生命的草木禽獸以至宇宙之花的人類,全都來源于水。管子認為治世如治水。治世的關鍵在于認識人性,順應而不可違背人性,猶如治水的關鍵在于認識水性,順應而不可違背水性一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管子,水地》)。

  先秦諸子對人性的認識有“性善”、“性惡”兩派,但不管哪一派,都會從“水”的特性中引申出切合自己觀點的比喻。比如,孟子主張性善,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guī)律來證明人性善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荀子主張“性惡說”。在對教化的認識上,荀子用盆水來做比喻,說:“人心譬如�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故導之以理。養(yǎng)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荀子・性惡》)強調(diào)人心就像盆水一樣,盆放得正,濁污就會沉淀在下,上面的水就清澈得可以照人;如果搖晃振蕩,就好比受到誘惑,水底的污濁就會翻上來,面上的清水也會隨之變得渾濁了。以此說明水底的污濁就是天性中的“惡”,只有良好的教化,才能使盆水擺平,面上的水變清。

  在治國之道上,孟子講性善,是要說明“仁政”是順應人性的;莊子講人性自然,是要證明“無為”是順應人性的;以順應人性的辦法治人,這些比喻正是從以順應水性的辦法治水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引申而來的。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君民舟水”論,明確地把君王與臣民的關系形象地比作舟與水的關系,強調(diào)了不可忽視人民的力量。

  墨子講“兼愛”,則提出:“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墨子,親士》)要君王關愛和包容自己的臣民,同時還以江河成其泱泱巨流是由千川萬源匯納而成的事例,說明事物發(fā)展的過程本質(zhì)上是通過量變的積累實現(xiàn)質(zhì)變的。

  晏子則用石和水的特性進行比較,“人性有如石者、有如水者。如石者內(nèi)外皆堅”(《晏子春秋・問下》),而如水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晏子春秋,問下》),因為有容乃大,所以是可以長久存在的。

  在個人的修養(yǎng)方面,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孟子說,孔子所取水的比喻,不僅是贊嘆生命的永不停息,更是要說明人的修行要“有本”,大江大河滾滾東流,日夜不息地奔向大海,能夠永不枯竭,是因為“有本”。人也要“有本”,這里的“本”就是善,有了善,才能夠成為君子。人如“無本”,靠僥幸得到的名望地位也是不能長久的。

  孟子講人要厚積漸進,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用流水不注滿坑坑洼洼就不能繼續(xù)往前流的自然現(xiàn)象來比喻堅持不懈的品質(zhì);君子有志于行道,不經(jīng)過日積月累的學習修養(yǎng)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奮斗就不能取得成功。

  我們品味老子的“水”的哲學,不僅僅是為了掀開老子思想的神秘面紗,而且是為了更方便地學習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為此,再推薦幾本相關的書籍,供有志者學習參考。

  佳作鏈接: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龔鵬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本書獨辟蹊徑,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體氣、飲食、男女、家庭、社會關系、天人關系、歷史意識、思維模式、感性世界、德業(yè)擔當、文化實踐等各層面,說明古代文化在這些方面如何處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與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較中,又顯示出什么型態(tài)、有什么優(yōu)缺點;對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的一些誤解,則正本溯源,說明其致誤之由來;對華夏文明在現(xiàn)代變遷異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許。

  2,《(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廖名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本書分十五講,可為讀《周易》之入門?!吨芤住返奶卣?、學《易》的意義、學《易》的方法,盡在其中。本書更有對《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爻辭的解釋,有對《易傳》的解釋?!吨芤住方?jīng)、傳的要義在一講講中得以深入淺出地闡釋?!兑住贩欠婚g認為的算命之術,實乃修身以至治國之哲理所在?,F(xiàn)代人誠不可不學《易》,學《易》必有入門,此書便是。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水的哲學論文

關于水的哲學論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以水作為譬喻闡發(fā)哲學范疇道的含義,這是老子的專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水的哲學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水的哲學論文篇一 陳鼓應是一位引發(fā)爭議的專家,他一直堅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世界是怎樣的哲學論文
    世界是怎樣的哲學論文

    就哲學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學,意味著回歸哲學作為智慧之思的本原形態(tài)。世界哲學在植根于世界歷史這一背景的同時,也表現(xiàn)為從人類普遍價值的維度

  • 你我都是矛盾的個體論文哲學
    你我都是矛盾的個體論文哲學

    自相矛盾即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思維過程中,對同一論斷既給予肯定又給予否定,它是違反形式邏輯矛盾律的結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你我都

  • 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優(yōu)秀論文
    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優(yōu)秀論文

    當代對科學的反思主要有三種取向,即捍衛(wèi)科學的辯護,質(zhì)疑科學的批判,以及省視科學的審度。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科學技術哲學

  • 科學技術哲學論文選題
    科學技術哲學論文選題

    科學技術哲學并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科學技術哲學的產(chǎn)生有著深厚的學術淵源和歷史背景, 學界從不同視角闡述了科學技術哲學產(chǎn)生的淵源。以下是

268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