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語文學習>國學知識>哲學>

藝術與哲學關系的論文(2)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藝術與哲學關系的論文篇二

  摘要:矛盾的解決在于通過自由理性思考發(fā)現(xiàn)對立的兩個方面之間的普遍性,揚棄各自的片面性,最終達成二者的和諧與統(tǒng)一。藝術和宗教看似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而哲學通過自由的思考把這兩方面統(tǒng)一起來了。

  關鍵詞:藝術;宗教;哲學;關系

  Abstract: The solution lies in through the free thinking discovery of general between two opposition, discarding their limits, reach a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two. Art and religion seems to be two aspects of a contradiction, and philosophy through the freedom to think these two aspects unify.

  Keywords: art;religion;philosophy;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B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在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里,最高真理,絕對,和神是一回事。”在黑格爾哲學體系的第三個層面——精神哲學上,黑格爾又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絕對理念是不受限制的絕對精神,它是一種思想活動,可以獨立存在;它是上帝,黑格爾把____的神轉(zhuǎn)變?yōu)榫?,具有基督____精神是黑格爾哲學的出發(fā)點?!斑@些形式的分別伏源于絕對心靈這概念本身。心靈是自在自為的,它不是一種和客觀世界對立的抽象的東西,它是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本質(zhì)的那種有限的事物,因此它本身也是本質(zhì)的和絕對的有限事物。這種認識的第一種形式是一種直接的也就是感性的認識,一種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形式和形狀的認識,在這種認識里絕對理念成為觀照與感覺的對象。第二種形式是想象(或表象的)意識,最后第三種形式是絕對心靈的自由思考?!?/p>

  由此可見,藝術,宗教,哲學是屬于絕對精神層面的三個階段,三種方式,而藝術進入到哲學的過程,也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正如精神否定自然,自然成為精神的對象那樣(精神一邊否定自然,一邊把自然內(nèi)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這是第一次否定,這時的精神又否定自身,變成了一個具象的精神,精神不斷否定自己,又回到自己,而這時的自己和最初的自己是不同的),藝術是理性的感性顯現(xiàn),是藝術家用感性形象化的形式將真實也就是心靈顯現(xiàn)出來。然而,藝術卻不是顯現(xiàn)真實的最高形式,人類認識真理過程就是超越有限,達到無限的過程。人們都不會滿足于現(xiàn)實,總會提出一個又一個目標,每個人都有永遠達不到的理想。社會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人的五種需要,而需要的重要性與它們未被滿足的程度有關,低層次的需要被較好地滿足后,高層次的需求就變得更加重要。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進而會追求社交需求,在此之后就進入到宗教的需求。心靈通過不斷否定自己而得到滿足??梢娝囆g本身還有一種局限,因此要超越這種局限而達到更多的認識形式。所以,藝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終結(jié),因為藝術完滿地表達出供觀照的形象后,心靈就產(chǎn)生出更高層面的需要,因而朝著更遠方向瞭望的心靈就不滿足于這種客體性的表達而轉(zhuǎn)向于內(nèi)心生活的思辨,朝著宗教,哲學發(fā)展。所以如果說藝術是心靈的感性形象顯現(xiàn),那么宗教則是在這種感性形象化上加上了虔誠態(tài)度,也就是有客觀的外向化的顯現(xiàn)轉(zhuǎn)入內(nèi)心的思考,客體突破了客體事物本身似乎變成了內(nèi)心自己的東西,成為內(nèi)心思辨的產(chǎn)物。在這個程度上,感性觀照的對象被宗教否定,擺脫了客觀性相,形而上變?yōu)橹黧w情感和觀念的內(nèi)容,成為膜拜者的虔誠心情。宗教是對藝術的否定,而最高級的認識形式——哲學,又否定了宗教側(cè)重主體意識的片面性,通過自由思考把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都統(tǒng)一起來,人們就是通過不斷地否定之否定,最終真正認識到理念。

  藝術家否定自然并且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感情對象,成為自己心靈的一部分,然后將真實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再現(xiàn)出來。“感性關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征,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xiàn)于意識,而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這種顯現(xiàn)本身里就有一種叫高深的意義。因為正式這概念與個別的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才是美的本質(zhì)和通過藝術所進行的美的創(chuàng)造的本質(zhì)。這種統(tǒng)一固然不僅靠感性的外在事物,而且也靠觀念因素?!?/p>

  哲學用思想表達思維,藝術用感性形式表達思想。概念是思想以抽象形式表達出來的產(chǎn)物,思想的外化。意識決定環(huán)境,事物是存在的,關鍵看人們怎么看它。對黑格爾來說,藝術表達的內(nèi)容就是思想,是心靈;精神是思想的外化,是理性的感性形式。

  藝術作品可以表達精神,表達神圣的真理?!白诮掏盟囆g,來使我們更好的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這種情形之下,還必須說,藝術既以真實,即心靈,為其特有的對象,它就不能通過個別的事物本身,來產(chǎn)生對這種現(xiàn)象的關照。藝術家們替希臘民族建立了關于神的事跡,生活和影響的明確觀念,因此也就是替他們建立了明確的宗教內(nèi)容。”

  在這一階段,藝術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有緊密聯(lián)系,和當時的思潮息息相關。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藝術與民族,地理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密切相連。所以,藝術表達的是一個民族的思想,是民族心靈的感性表現(xiàn)。東方民族性格溫和,強調(diào)與自然和諧的境界,所以東方的藝術作品大都講求意境,充滿含蓄神秘的理性韻味,而西方講求和自然的沖突以及冒險精神,其作品不乏對人體的贊美,強調(diào)人的主體作用,所以古典繪畫中,風景多是作為肖像的背景出現(xiàn)。又比如服裝,東方的服裝講求含蓄,與自然合二為一,所以東方的服裝以寬松的包裹式為特征;而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標榜人性的復歸,其服裝有強烈的性別對立意識,將人體廓型夸張的表現(xiàn)出來,所以西方服裝以立體為其特征。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用藝術的形式把他們心里醞釀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所以無論是一流的藝術形式——音樂,繪畫以及雕塑,還是二流的藝術形式——文學作品,我們都可以從中讀出作者的心路歷程。也許有人會質(zhì)疑,古代的藝術都是從屬于宗教或者封建王權(quán),為了統(tǒng)治階級服務,但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特別是我們所見的聞名于世的傳世名作)的過程中并不是純粹的描摹,客觀事物首先會經(jīng)過作者的構(gòu)思,作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創(chuàng)作作品,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知名的藝術家的作品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我們看到的傳名畫的肖像,實際是作者把心中的形象通過精湛的技法提供給觀眾觀照。達芬奇用《蒙娜麗莎的微笑》把人文主義的概念表達出來;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的作品盡管多數(shù)為教堂,君主服務,但是他的作品不是純粹的照貓畫虎,他雕刻出的是自己心中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和大主教;當代中國著名畫家張林海的作品充滿了不安,憂郁的情緒,這和他早年的不幸經(jīng)歷有很大程度上的聯(lián)系,他把早年經(jīng)歷的痛苦和因此產(chǎn)生的悲觀情緒融入到其創(chuàng)作之中了。因此,藝術是心靈的感性顯現(xiàn),而飄忽不定的不是藝術只能作為噱頭,吸人眼珠。比如現(xiàn)代走紅的網(wǎng)絡名人,通過賣丑,用自己的夸張的滑稽行為取悅觀眾,用諸如緋聞,“曝光”黑幕之類的行為來使自己走紅,這不是藝術,我們只能說這種行為褻瀆了藝術。

  “最接近藝術而比藝術高一級的領域就是宗教。這種從藝術轉(zhuǎn)到宗教的進展可以說成這樣:藝術只是宗教意識的一個方面。換句話說,如果藝術作品以感性方式使真實,即心靈,成為對象,把絕對的這種形式作為適合它的形式,那么,宗教就在這上面加上虔誠態(tài)度,即內(nèi)心生活所特有的對絕對對象的態(tài)度。虔誠態(tài)度是教眾崇拜的最純粹最內(nèi)在最主體的形式,在這種崇拜里客體性相好像被吞食消化了,客體性相的內(nèi)容脫離了客體性相本身而變成了心胸情緒所特有的東西。” 佛教所說的宗教是分開來講的,宗,教二者并舉偏重指代禪宗的“見性明心”,“頓悟圓修”;而今天廣泛使用的“宗教”來自拉丁文religio,其原意是“小心翼翼”,“認真考慮”,用來指涉神靈崇拜上的嚴肅認真。因此,在西方的拉丁語時代,宗教就是人對神的敬仰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間存在某種溝通的意思;而在古代漢語中“宗”的本意是尊祖廟,“教”的本意是教化。從神學的角度看,宗教被視為與神圣真實體驗深刻的相遇,是人與那種神圣力量的獨特關系。弗洛伊徳認為宗教出自一種自欺欺人的心里機制,人民借以控制自己的無助感,對犯罪行為的恐懼以及性的能量。綜上所述,宗教不僅作為一整套公認的社會形態(tài)對人格的發(fā)展產(chǎn)生作用;而且,宗教作為人類的精神活動,本身亦反映了人類追求人格完善與心靈升華的傾向。

  無論東西方,宗教都寄托了人們心中的虔誠的崇敬感情。在這里,宗教使心靈拋棄了純粹的客觀的感性形象化的形式,形而上為一種虔誠的感情,一種內(nèi)心思辨的觀念。應該說,思想在這層面更純粹,更抽象了。從這種意義上看,這種觀點同中國佛教的“宇宙心”的觀念和陸王的“心學”比較相似。佛教的最終目的是引人成佛,講求萬物皆空,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只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真的,它才存在;個人的心和宇宙的心是融合在一起的,是“非有非無”的,在一個層次做出的論斷,到下一個更高的層次又予以否定。所以發(fā)展至禪宗,講求頓悟,用“去”領悟,從有到無,最終超越,達到頓悟。而陸九淵認為“心即是理”,陸王二人對于佛教的觀點進一步做了強調(diào),又結(jié)合了儒家的觀點,對于“致知格物”的觀點強調(diào)人的良知通過匡正自己行動實踐而得到延展。而“致知,格物”都需要真誠,所以要“正心”??梢姡枷氲搅诉@一層面拋棄了客觀的表現(xiàn)形式,真正上升到心緒的活動上了,因此宗教是理性思考的產(chǎn)物。

  “最后,絕對心靈的第三種形式就是哲學。我們必須把自由思考看做這種最純粹的知識形式,哲學用這種自由思考把和宗教同重要的內(nèi)容提供給意識,因而成為一種最富于心靈性的修養(yǎng),用思考去掌握和理解原來在宗教里只是主題情感和觀念的內(nèi)容。這樣,藝術和宗教這兩方面在哲學里統(tǒng)一起來了:一方面哲學有藝術的客體性相,固然已經(jīng)把它的外在的感性因素拋開,拋開前它已把這種感性因素轉(zhuǎn)化為最高形式的客觀事物,及轉(zhuǎn)化為思想的形式;另一方面,哲學有宗教的主體項,這種主體經(jīng)過凈化,變成思考的主體性了?!?/p>

  思想解決矛盾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主體就是整體。只有借取消這種自身以內(nèi)的否定,生命才能變成對它本身是肯定的?!币虼?,主體就是整體,要克服一切缺陷,把觀念變?yōu)楝F(xiàn)實,生命通過否定才能變成肯定積極的存在。絕對精神的最后一個層面就是自由的思考,然而自由和滿足時刻存在著獨立和沖突。一方面主體受到道德,法律的約束,一方面,主體又有主觀情感,欲望,所以主體不能完全自由地活動于天地之間,隨心所欲。正如陸王學派認為的,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但是人們之所以明知故犯,是私欲的緣故,所以人的良知只能通過匡正自己的行動實踐而得到延伸。

  結(jié)論:

  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把同宗教同樣重要的思辨精神提供給意識,但是另一方面它沒有否定藝術,通過否定宗教之于對藝術的否定,把客體的感性因素轉(zhuǎn)化為最高形式的客觀事物,而主體的精神否定自然,并且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后,再次通過否定回到自身的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主體了,它經(jīng)過心緒的思考凈化,變成了思考的,具象的主體了,這個過程就是藝術和宗教在哲學里經(jīng)過自由思考統(tǒng)一起來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129頁,商務印書館,2006

  [2]黑格爾《美學》第一卷129頁,商務印書館,2006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130頁,商務印書館,2006

  [4]黑格爾《美學》第一卷133頁,商務印書館,2006

  [5]沙蓮香《社會心理學》32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6]黑格爾《美學》第一卷133頁,商務印書館,2006

  [7]黑格爾《美學》124頁,商務印書館

  看了“藝術與哲學關系的論文”的人還看了:

1.對藝術與藝術哲學的“哲學”初探論文

2.藝術與哲學的關系論文(2)

3.藝術與哲學的關系選修論文(2)

4.藝術與哲學論文

5.哲學與藝術論文

255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