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學心得:以“故事力”啟蒙文言閱讀力(3)
生2:可能是因為李白喜歡喝酒,而汪倫又是釀酒的,他在家里特地為李白釀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釀好,急急忙忙地給李白送了過去。
師:已經(jīng)在酒店送過行了,但他覺得就這樣把李白送走還不夠。他想我是寫一封信把人家騙來的,現(xiàn)在人家走了我就這樣送別情意不夠?于是再次趕到桃花潭邊踏歌相送。
生3: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李白的名氣很大,所以汪倫想組織一個很大活動來告別李白。
師:你的想象當中,不是汪倫一個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個村子的人都組織來踏歌相送。那個場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來都要走了,突然聽到一陣陣歌聲傳來,李白坐在船上還坐得住嗎?
生(齊聲答):坐不住。
師:李白站起來,跳上岸去,握住汪倫的手說:“汪兄啊,你真是對我太好啦! 這樣的情意我怎么表達呢?我一介書生,沒有什么可以送給你,拿筆來。”于是,李白即興揮毫寫下了《贈汪倫》。我們一起來吟誦一下。”
從這個課例我們可以看出,古詩文的閱讀理解,最需要的就是教師能夠提供一個撬動文本、達成形象理解的支點。從這個意義上說,讀者的閱讀,其實就是對生活的另一種復活。而閱讀,就是召喚讀者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閱歷去重構(gòu)文本的意義和形象。伴隨著故事的古詩文學習,相信孩子會多一份親切。故事蘊含的生動形象和豐富情感,也往往會成為兒童打開文言之門的金鑰匙。
四、以事件嫁接趣讀成誦
任何的學科知識都是偉大的。文言教學一樣需要散發(fā)出獨特的知識魅力來吸引學生。如果一個孩子很少體驗學習文言文的樂趣,那他只能感受到無趣,接下去的反應就是“回避”。讀誦作為文言教學的基本手段,很容易讓孩子心生厭煩。如何讓孩子通過故事元素的運用,,以事件為線索,把孤立的文本進行疊加鏈接,使得文本在讀誦中鮮活起來,不失為吸引孩子積累文言、運用文言的一種好策略。
如一位老師執(zhí)教張志和的《漁歌子》是這樣進行讀誦設計的。
老師簡單先介紹張志和,然后交代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出示古詩:全班讀)
師:先自由的讀一讀,哥哥在勸弟弟干什么? 這樣吧,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shù)艿軓堉竞汀N襾泶叽吣銈?,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中的語句?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由慢到快)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生: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 ,弟弟啊,為何不歸?
……
師:這首詞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很多詩人都向往這樣的悠閑風光,詩人徐俯來尋找張志和了!(生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