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原創(chuàng)作品專欄>科普知識>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十五篇:玉版論要之二(中)

時間: 陳響897 分享

  SW23——《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23—C0101→C0113‖→‖SW15‖遷移說明:

  1、原篇《宣明五氣》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所論為內(nèi)容廣泛之歸納要論,作為《玉版論要》組成,遷入本篇,正當(dāng)其位。

  ‖SW23—C0109(名曰……不治)‖→‖SW23—C0108(陰出之陽則怒)‖→‖SW15‖遷移說明:

  1、原位C0109“冬得長夏脈”句后,與前后文意不屬,竄簡,當(dāng)遷出;

  2、對照《九針論》LS78—Q0422“陽入于陰病靜,陰出之于陽病喜怒。”可知:本句為《宣明五氣》SW23—C0108句漏簡,作此遷移,則遷出位、遷入位義理皆通。

  C0102噫:噯氣。

  C0102肝為語:《全本黃帝內(nèi)經(jīng)》譯:“肝氣失調(diào)會多言語。”

  C0102噦:yue3,嘔吐象聲詞,干嘔。

  C0102水:水脹,詳見《脹論》。

  C0102癃:《宣明五氣篇》SW23—C0102“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即為本解。

  C0107五病所發(fā):本句與《九針論》LS78-Q0421句重簡,義同。

  C0108痹:與《九針論》LS78—Q0422“血痹”有異,存疑待考。

  C0108巔疾:與《九針論》LS78—Q0422“癲疾”有異,存疑待考。

  C0108瘖:yin1,通喑,啞,失聲。

  C0109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1、原位C0109“冬得長夏脈”句后,詳見遷移說明;

  2、據(jù)《靈樞.行針》LS67—Q0401曰:“多陰者,多怒。數(shù)怒者,故曰頗有陰。”可知:全句意即名叫陰氣出現(xiàn)在陽區(qū),病易怒,不能治愈。

  C0110腎藏志:與《九針論》LS78—Q0423作“腎藏精、志也。”有異。因腎將膀胱、三焦兩腑,故當(dāng)從《九針論》“腎藏精、志”之義。

  SW24——《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24—C0101‖≈‖LS78—Q0425‖→‖SW15‖遷移說明:

  1、 原篇《血氣形志》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 《血氣形志》篇,似可遷入《調(diào)經(jīng)論》,然《調(diào)經(jīng)論》論述完整,無可容之位。而六經(jīng)血氣歸納著之玉版,形成要論,名至實歸;兩節(jié)雖有重簡,所論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對照。寧重勿刪,此之謂也。

  ‖SW24—C0102‖≈‖LS78—Q0427‖→‖SW15‖遷移說明:

  1、 原篇《血氣形志》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 《血氣形志》篇,似可遷入《調(diào)經(jīng)論》,然《調(diào)經(jīng)論》論述完整,無可容之位。而所論十二經(jīng)陰陽表里關(guān)系及刺法著之玉版,形成要論,名至實歸;

  3、 兩節(jié)雖有重簡,所論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對照。寧重勿刪,此之謂也。

  ‖SW24—C0104‖≈‖LS78—Q0411‖→‖SW15‖遷移說明:

  1、 原篇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 《血氣形志》篇,似可遷入《調(diào)經(jīng)論》,然《調(diào)經(jīng)論》論述完整,無可容之位。而所論形志之苦樂歸納著之玉版,形成要論,名至實歸;

  3、 兩節(jié)雖有重簡,然所論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對照。寧重勿刪,此之謂也。

  ‖SW24—C0105‖≈‖LS78—Q0426‖→‖SW15‖遷移說明:

  1、 原篇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 《血氣形志》篇,似可遷入《調(diào)經(jīng)論》,然《調(diào)經(jīng)論》論述完整,無可容之位。而所論六經(jīng)血氣歸納著之玉版,形成要論,名至實歸;

  3、 兩節(jié)雖有重簡,所論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對照。寧重勿刪,此之謂也。

  C0101夫人之常數(shù)……此天之常數(shù):本節(jié)與《九針論》LS78-Q0425、《五音五味》LS65-D0408重簡且文字稍異,錄以奉考。

  C0101多氣少血:本句與《九針論》LS78—Q0425“太陰多血少氣”相反,而據(jù)《血氣形志》SW24—C0105“刺太陰出氣惡血”可知:當(dāng)從“多氣少血。”

  C0102心主:

  1、《內(nèi)經(jīng)校釋》注:“指手厥陰經(jīng)。”

  2、心主即膻中,即手厥陰心包經(jīng)。依據(jù)如下:

  A、《陰陽離合論》SW06-Q0102“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B、《脹論》LS35-Q0502“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C、《周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黃帝內(nèi)經(jīng)》與《周易》所言,似具明顯的母系社會特征,“心主”之名或與此有關(guān),錄以奉考。

  C0104醪:汁渣混存之濁酒。

  C0104嗌:yi4,咽喉。

  C0104苦:《內(nèi)經(jīng)校釋》注:“有疾病或痛苦的意思。”

  C0105刺太陰出氣惡血:

  1、本句與《九針論》LS78—Q0426“刺太陰出血惡氣”相反,存疑待考;

  2、因太陰多氣,氣有余而當(dāng)瀉;太陰少血,血不足,故惡出血。

  LS78—《九針論第七十八》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78—Q0411‖≈‖SW24—C0104‖→‖SW15‖遷移說明:

  1、所遷與原篇《九針論》所論九針主題不符,顯見漏簡,宜遷出;

  2、《黃帝內(nèi)經(jīng)》歸納之要論,遷入本論本位,作為《玉版論要》組成,名至實歸;

  3、與《血氣形志》重簡,所論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對照。寧重勿刪,此之謂也。

  ‖LS78—Q0425‖≈‖SW24—C0101‖→‖SW15‖

  遷移說明參Q0411。

  ‖LS78—Q0426‖≈‖SW24—C0105‖→‖SW15‖

  1、 《素問懸解》置于卷七《口問》篇末,黃元御云:“舊誤在《九針論》,此與《素問.血氣形志》相同。”從黃元御之識,不從其遷入位;

  2、 遷移說明參Q0411。

  ‖LS78—Q0427‖≈‖SW24—C0102‖→‖SW15‖遷移說明:

  1、 所遷與原篇《九針論》所論九針主題不符,顯見漏簡,宜遷出;

  2、 《靈樞懸解》置于卷七《口問》篇,并曰:“此與《素問.宣明五氣篇》同。”黃元御所識,甚是;

  3、 《黃帝內(nèi)經(jīng)》歸納之要論,遷入本論本位,作為《玉版論要》組成,名至實歸。

  ‖LS78—Q0412→Q0424‖≈‖SW23—C0101→C0113‖→‖SW15‖

  遷移說明參前。

  Q0402噫:《內(nèi)經(jīng)校釋》注:“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

  Q0411熨引:《內(nèi)經(jīng)校釋》注:“用藥物溫熨導(dǎo)引。”

  Q0411咽喝:據(jù)《血氣形志》SW24—C0104作“咽嗌”可知:“喝”為“嗌”之誤,當(dāng)從“嗌”。

  Q0411甘:據(jù)《血氣形志》SW24—C0104作“百藥”可知:“甘”為“百”誤,當(dāng)從“百”。

  Q0411筋脈:《血氣形志篇》SW24—C0104作“經(jīng)絡(luò)”,與本句“筋脈”有異,存疑待考。

  Q0411是謂形:《血氣形志篇》SW24—C0104作“是謂五形志也”,當(dāng)從。“是謂形”之下,當(dāng)脫“志也”二字。

  Q0412腎主欠: 與《宣明五氣篇》SW23-C0102“腎為欠,為嚏”有異,錄以奉考。

  Q0413膀胱不約為遺溺:與《宣明五氣篇》SW23—C0102作“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對照,顯見有“不利為癃”四字之脫,語譯從《宣明五氣篇》SW23—C0102之句,以括號()標明。

  Q0414淡入胃:《內(nèi)經(jīng)注評》注:“淡味在五味之外,因其優(yōu)先進入屬土的胃,當(dāng)與屬土的甘味同類。王遜:‘淡附于甘,故淡入胃’。”

  Q0421五發(fā):

  1、《靈樞集注》注:“即《調(diào)神論》之所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猶沉之義,蓋因本氣自逆而發(fā)病也……故言五臟發(fā)病,有因所生之母氣而為病者,有因本氣自逆而為病者,以五臟錯綜而論之,皆能為病者也。”

  2、本句與《宣明五氣篇》SW23-C0107“五病所發(fā)”重簡,義同。

  Q0421陰病發(fā)于骨:

  1、《靈樞集注》注:“王子律曰:‘腎為陰臟,在體為骨,故陰病發(fā)于骨。’”

  2、張隱庵將陰陽實指,此解經(jīng)之正法也,從之。

  Q0421陽病發(fā)于血:《靈樞集注》注:“心為陽臟,在體為脈,故陽病發(fā)于血。”

  Q0421陰病發(fā)于肉:

  1、 原作“以味發(fā)于氣”,與前后文例大異,義頗費解,疑為錯簡。

  2、 《全本黃帝內(nèi)經(jīng)》作“陰病發(fā)于肉。”

  3、 《靈樞集注》作“陰病發(fā)于肉”,并注:“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故陰病發(fā)于肉。”

  4、 《宣明五氣篇》SW23—C0107作“陰病發(fā)于肉”,從之。

  Q0421陽病發(fā)于冬:《靈樞集注》注:“肝為牡臟,逆冬氣則奉生者少,春為痿厥,故肝臟之陽病發(fā)于冬。”

  Q0421陰病發(fā)于夏:《靈樞集注》注:“肺為牝臟,逆夏氣則奉生者少,秋為痿瘧,故肺臟之陰病發(fā)于夏。”

  Q0422血痹:《宣明五氣》SW23—C0108作“痹”,錄以奉考。

  Q0423腎藏精、志:《宣明五氣》篇SW23—C0110作“腎藏志”,與本句有異。然考慮腎將膀胱、三焦兩腑,當(dāng)以本句“腎藏精、志”為是,從之。

  Q0425陽明多血多氣……少陰多氣多血:《內(nèi)經(jīng)校釋》注:“六經(jīng)氣血多少的論述,并見于前面《五音五味》及《素問》血氣形志篇。三篇論三陽經(jīng)皆同,而于三陰經(jīng)氣血的多少略異。古代醫(yī)家多認為以《血氣形志》篇的記載,較為準確,為慎重起見,本文未從改,備作進一步研究的資料。”

  Q0425多血少氣:與《血氣形志篇》SW24—C0101“多氣少血”相反,與《五音五味》LS65-D0408句重簡。宜從“多氣少血”,直譯且從原文,存疑待考。

  Q0426出血惡氣:與《血氣形志篇》SW24—C0105“出氣惡血”相反,與《五音五味》LS65-D0408句重簡。宜從“出氣惡血”,直譯且從原文,存疑待考。

  Q0427足陽明太陰為表里……是謂手之陰陽也:

  1、 《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本句之后有接“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瀉有余,補不足。”

  2、 《太素》后接之經(jīng)文,王冰置于《血氣形志》SW24—C0102句后部,錄以奉考。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387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