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鉤藤的功效主治
鉤藤,(拉丁學(xué)名: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 ex Havil.),別名鉤丁、吊藤、鷹爪風(fēng)、倒掛剌等。是茜草科鉤藤屬常綠藤本植物,攀援狀灌木,莖枝方柱形纖細無毛,,葉紙質(zhì)呈橢圓形,頭狀花序。鉤藤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鉤藤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歡迎閱讀。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藥 材 名】鉤藤
【英 文 名】Gambir Plant
【拉 丁 名】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
【別名】釣藤,吊藤,鉤藤鉤子,釣鉤藤,鶯爪風(fēng),嫩鉤鉤,金鉤藤,掛鉤藤,鉤丁,倒掛金鉤,鉤耳
【名稱考證】鉤藤 (《本草原始》),釣藤(《本草經(jīng)集注》)、吊藤(陶弘景)、鉤藤鉤子(《小兒藥證直訣》)、釣鉤藤(《滇南本草》)、鶯爪風(fēng)(《草木便方》)、嫩鉤鉤(《飲片新參》)、金鉤藤(《貴州民間方藥集》)、掛鉤藤(《藥材學(xué)》)、鉤丁(《陜西中藥志》)、倒掛金鉤、鉤耳(《湖南藥物志》)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
【藥用部位】鉤藤或華鉤藤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枝條。
【性味歸經(jīng)】甘,涼。①《別錄》: "微寒。"②《藥性論》: "昧甘,平。"③《蜀本草》: "味苦。 "
入肝、心經(jīng)。①《綱目》: "手、足厥陰。"②《本草經(jīng)疏》: "手少陰、足厥陰經(jīng)。"
【功效分類】平肝息風(fēng)藥
【功效主治】清熱平肝,熄風(fēng)定驚。治小兒驚癇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不宜久煎),1.5~3錢;或入散劑。
【用藥忌宜】①《本草新編》: "最能盜氣,虛者勿投。"②《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用藥配伍】1、配天麻,治肝風(fēng)內(nèi)動,風(fēng)炎上擾之頭暈?zāi)垦?,頭重腳輕,走路不穩(wěn),手足麻木。2、配薄荷,祛風(fēng)熱,利咽喉,平肝風(fēng),對小兒初起風(fēng)熱有預(yù)防抽搐之效。也可治療風(fēng)陽上擾之頭脹頭痛,頭暈?zāi)垦!?、配牛膝,一清一補,清上補下,平肝熄風(fēng),可治頭暈?zāi)垦?,頭脹頭痛,半身麻木,膝軟乏力。4、配全蝎,清熱熄風(fēng),通經(jīng)止痛,可治肝風(fēng)內(nèi)動,頭暈,口眼歪斜,四肢抽搐,煩燥不安等癥。5、配菊花,一疏一清,平降肝陽,清熱祛風(fēng),對外感風(fēng)熱或內(nèi)傷肝陽上亢引起之頭暈?zāi)垦?,均可?yīng)用。6、配紫草,透疹之力較強,用于疹出不暢。
【炮制方法】揀去老梗、雜質(zhì),洗凈,曬干。
【資源分布】①鉤藤分布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等地。②華鉤藤分布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藥材鑒定】①鉤藤:為干燥的帶鉤莖枝,莖枝略呈方柱形,長約2厘米,直徑約2毫米,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環(huán)狀的莖節(jié),稍突起,節(jié)上有對生的兩個彎鉤,形如船錨,尖端向內(nèi)卷曲,亦有單鉤的,鉤大小不一,基部稍圓,徑2~3毫米,全體光滑,略可見縱紋理。質(zhì)輕而堅,不易折斷,斷面外層呈棕紅色,髓部呈淡黃色而疏松如海綿狀。氣無,味淡。以雙鉤形如錨狀、莖細、鉤結(jié)實、光滑、色紅褐或紫褐者為佳。②華鉤藤:性狀與鉤藤大致相同。惟莖枝呈方柱形,徑約2~3毫米,表面灰棕色,鉤基部稍闊。尚有多種同屬植物的帶鉤莖枝亦作鉤藤使用,主要的有以下幾種:①披針葉鉤藤,枝有狹翅;鉤光滑。②類鉤藤,鉤光滑,托葉裂片狹三角形。③大葉鉤藤,參見"大葉鉤藤"條。④毛鉤藤,枝、鉤及葉下面被粗毛。⑤無柄果鉤藤,花冠管無毛,裂片外面密被絹毛,枝、鉤被疏毛。⑥攀莖鉤藤,枝、鉤密被柔毛,葉下面被長柔毛。顯微鑒定:莖枝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皮層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常含紅棕色物;有的含草鈣砂晶。中柱鞘纖維束斷續(xù)成環(huán),纖維壁較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層紋明顯。韌皮部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射線細胞充滿草酸鈣砂晶。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分布不甚規(guī)則,木纖維、木薄壁細胞及木射線細胞壁均木化。髓部大,髓周細胞壁木化,紋孔明顯。粉末:淡紅棕色。①皮部薄壁細胞成片,細胞延長,界限不明顯,壁稍厚,次生壁自初生壁脫離,呈螺旋狀或規(guī)則扭曲。其間有含砂晶細胞。②韌皮纖維較長,直徑16-42μm,壁極厚或稍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溝不明顯。③韌型纖維甚長,直徑15-24μm,壁木化,斜紋孔明顯。④螺紋、網(wǎng)紋、梯紋及具緣孔導(dǎo)管直徑約至68μm。⑤草酸鈣砂晶細胞有的連接成縱行。此外,木射線、髓部及木化薄壁細胞壁稍厚,微木化,具多數(shù)圓形單紋孔;纖維管胞具緣孔稀少;表皮細胞棕黃色。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原始》。①《唐本草》: "鉤藤,出梁州。葉細長,莖間有刺,形若釣鉤者。 "②《本草圖經(jīng)》: "鉤藤,《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出梁州,今興元府亦有之。葉細莖長,節(jié)間有刺若釣鉤。三月采。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又《廣濟》及《崔氏方》療小兒驚癎諸湯欽,皆用吊藤皮。"③《綱目》: "鉤藤,狀如葡萄藤而有鉤,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鉤,取其力銳爾。"
【化學(xué)成分】帶鉤莖枝葉含鈞藤堿(Rhynchophylline)、異鉤藤堿、柯諾辛因堿(Corynoxeine)、異柯諾辛因堿、柯楠因堿(Corynantheine)、二氫柯楠因堿、硬毛帽柱木堿(Hirsutine)、硬毛帽柱木因堿(Hirsuteine)。異鉤藤(isorhynchophylline)、賽雞納堿(corynoxeine)、異賽雞納堿(isocorynoxeine)、毛帽柱木堿(hirsutine)、去氫毛帽柱木堿(hirsuteine)、兜花木堿(corynantheine )及二氫兜花木堿(dihydro-corynantheine)。
【化學(xué)鑒定】本品粗粉適量,加甲醇10ml冷浸24h,甲醇提取液回收至干,加鹽酸溶液(1→100)5ml 溶解,濾液分別滴加碘化鉍鉀試液、碘化蕩汞鉀試液,均有沉淀發(fā)生。(檢查生物堿)
【相關(guān)選方】①治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延齡散)
?、谥涡后@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半兩,龍齒一兩,石膏三分,梔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上藥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鉤藤散)
?、壑沃T癇啼叫: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揀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姜、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服。(《普濟方》鉤藤飲子)
④治小兒盤腸內(nèi)釣,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鉤藤湯)
?、葜胃哐獕海^暈?zāi)垦#?a href='http://regraff.com/yangsheng/shenjingnake/' target='_blank'>神經(jīng)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后溫服。(《圣濟總錄》鉤藤湯)
?、咧稳砺槟荆恒^藤莖枝、黑芝麻、紫蘇各七錢。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原生形態(tài)】①鉤藤木質(zhì)藤本,常綠,高1~3米。小枝四方形,光滑,變態(tài)枝成鉤狀,成對或單生于葉腋,鉤長1~2厘米,向下彎曲。葉對生;紙質(zhì),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1厘米,寬3~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圓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脈腋有短毛;葉柄長0.8~1.2厘米;托葉2深裂,裂片線狀錐尖,長0.6~1.5厘米。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總花梗長3~5厘米;花萼長約2毫米,下部管狀,先端5裂,裂片長不及1毫米:花冠黃色,管狀,長約7毫米,先端5裂,裂片近圓形,外面被粉狀柔毛,喉部內(nèi)具短柔毛;雄蕊5,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藥基部呈耳狀,先端尖,花絲極短:子房下位,紡錘形,花柱線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頭頭狀。蒴果倒卵狀橢圓形,長5~6毫米,疏被柔毛。種子數(shù)枚,細小,兩端有翅?;ㄆ?~7月。果期10~11月。生長于山谷、溪邊的疏林下。
?、谌A鉤藤木質(zhì)藤本,高達3米。小枝四方形,全體光滑無毛;鉤近于葉腋生,長約1.5厘米。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17厘米,寬5.5~9.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兩而均無毛;葉柄長約1厘米;托葉膜質(zhì),圓形,全緣,外反,長達1.5厘米。頭狀花序直徑約4厘米;花序柄長5~8厘米,無毛;花萼管狀,先端5裂,裂片長橢圓形或卵形,長約1.5毫米,密被灰色小粗毛;花冠管狀,長1.2~1.5厘米,先端5裂,裂片近圓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絲比花藥短;子房下位,花柱線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頭頭狀。蒴果棒狀,長0.8~1.2厘米,被緊貼的長柔毛。種子細小,兩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10~11月。生于山谷疏林中。
【參考出處】《本草原始》,《本草圖經(jīng)》,《綱目》,《唐本草》
【功效分類】平肝息風(fēng)藥
鉤藤的介紹
形態(tài)特征編輯
藤本;嫩枝較纖細,方柱形或略有四棱角,無毛。
葉紙質(zhì),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5-12cm,寬3-7cm,兩面均無毛,干時褐色或紅褐色,下面有時有白粉,頂端短尖或驟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有時稍下延;側(cè)脈4-8對,脈腋窩陷有粘液毛;葉柄長5-15mm,無毛;托葉狹三角形,深2裂達全長2/3,外面無毛,里面無毛或基部具粘液毛,裂片線形至三角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5-8mm,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jié),苞片微小,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5cm;小苞片線形或線狀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疏被毛,萼裂片近三角形,長0.5mm,疏被短柔毛,頂端銳尖;花冠管外面無毛,或具疏散的毛,花冠裂片卵圓形,外面無毛或略被粉狀短柔毛,邊緣有時有纖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棒形。果序直徑10-12mm;小蒴果長5-6mm,被短柔毛,宿存萼裂片近三角形,長1mm,星狀輻射。花、果期5-12月。[2]
產(chǎn)地生境編輯
常生于山谷溪邊的疏林或灌叢中。產(chǎn)于中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湖南、湖北及江西;國外分布于日本。[2]
生長習(xí)性編輯
鉤藤適應(yīng)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在一般土壤中能正常生長,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良好。常生長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邊、丘陵地帶的疏生雜木林間或林緣向陽處。[3]
繁殖方法編輯
分株
鉤藤地下根粗壯發(fā)達,根部前端有自然萌發(fā)小芽的習(xí)性,但數(shù)量較少。分株繁殖時,可于春季選擇生長健壯者作為母株,在其根際旁邊,用鋤頭適當(dāng)將根挖傷后覆土,促使根上萌發(fā)不定芽,產(chǎn)生新枝,并加強管理,約經(jīng)1年再用快刀切取帶根的新枝,作種苗定植。[3]
扦插
在3月初腋芽萌動時期,選比較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背風(fēng)向陽的沙質(zhì)壤土作苗床地。起廂寬1.2m,高25cm,長根據(jù)苗圃地具體情況而定,要求苗床透氣、保溫、保濕、平整。撿盡雜草及雜物,耙細,使土壤細碎疏松后起廂。扦插株行距15cm×20cm左右,扦插深度為插條長度的2/3,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插條與地面角度成60°,頂端順著插床方向。扦插完畢后,對整個苗床進行澆水。最后搭遮陰棚,棚高50cm。[3]
種子
播種前種子進行特殊處理,首先日曬2天,用手把蒴果搓爛,使種子
鉤藤的圖片
鉤藤的圖片(20張)
從蒴果內(nèi)搓出,經(jīng)細篩將種子篩出,再用白布包好,放人溫度為50-55℃的水中浸泡5h,讓種子充分吸足水后,從水里把種子取出,放在盆里拌草木灰進行消毒和打破種子表面蠟質(zhì)層,然后拌河沙,有利于種子撒播均勻。
播種方式為撒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均可,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播在廂面上,然后用竹枝捆成掃帚把來回掃動,使細小的種子落人土壤縫隙中即可,不能另外蓋土,播種量一般15kg/hm²。[3]
栽培技術(shù)編輯
選地整地
選地
種植地一般選擇在100-800米海拔的荒山荒地或疏林地。根據(jù)鉤藤的生長習(xí)性,宜選擇在半陰半陽、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而無污染的微酸性砂質(zhì)壤土陰坡地種植。也可與密度稀、樹冠還不很大的中幼松杉或核桃等林木間套種植。[4]
整地
在種植前一個月先放火煉山,翻土1次,進行曬或凍,撿凈雜物和細碎土塊。按株行距1.5m×2m或2m×2m挖植苗穴,穴長、寬、深均為30cm。每畝222穴或167穴左右,每穴施入土雜肥或腐熟農(nóng)家肥2千克,三元復(fù)合肥0.15千克,并用表層土與肥料混合拌勻施人穴中,然后覆土稍高于原地面,整成龜背形。[4]
定值
幼苗高50-100cm時即可定植,苗高40cm處截干利于定植,保持苗芽。定植前適當(dāng)控水,進行蹲苗。取苗時如遇苗床干燥,須先行澆水,使土壤濕潤松軟,便于起苗,帶土移栽者,成活率更高。定植時先在原來的穴中間挖小穴,穴長、寬、深以苗根系能在穴中自然舒展為度,栽時每穴1株,扶正苗木,用熟土覆蓋根系,當(dāng)土填至穴深1/2時,將苗木輕輕往上提一下,以利根系舒展,再填土滿穴,踏實土壤,澆定根水。
田間管理
補苗
移栽后及時檢查,發(fā)現(xiàn)缺苗或死苗應(yīng)及時補栽。[3]
追肥
定植返青后,每株施尿素0.05kg,以后每年春季再追施1次復(fù)合肥,每株0.1kg。冬季株施腐熟的豬牛糞適量,施肥時先在植株根旁挖小穴,放入肥料后培土。[3]
除草
鉤藤
鉤藤
種植后1-2年內(nèi)植株分枝少,株間易生雜草,土壤板結(jié),每年在春秋各進行1次除草和松土,夏季用農(nóng)達除草劑噴施。3年后植株枝繁葉茂,每年除2次草,第1次在春季,進行除草中耕時,將植株四周的雜草用鋤頭除去后,抖盡泥土,覆蓋于鉤藤的根部,保持水分。第2次在夏季用農(nóng)達除草劑噴施,噴頭要帶護罩,避免傷鉤藤植株。[3]
修剪打頂
第一年鉤藤長至1.5m時,用鐮刀及時打頂,使鉤藤多分枝。3年產(chǎn)鉤后,每年在采收時,對莖蔓約留60cm長短截,促使剪口萌發(fā)更多的健壯新梢,以提高產(chǎn)量。[3]
病蟲防治編輯
病害
病害主要為根腐病,多發(fā)生在苗期,受害后,幼苗根部皮層和側(cè)根腐爛,莖葉枯死。防治方法:開溝排水,防止苗床積水。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銷毀,病穴用石灰消毒,或用50%多菌靈1500倍液全面澆灑,以防蔓延。[3]
蟲害
蚜蟲
4月份,幼苗長出嫩葉時發(fā)生,7-8月份為害植株頂部嫩莖葉。可用10%吡蟲啉300
鉤藤-藥用
鉤藤-藥用
0倍液防治。[3]
蛀心蟲
幼蟲蛀入莖內(nèi)咬壞組織,中斷水分養(yǎng)料的運輸,致使頂部逐漸萎蔫下垂。防治方法:發(fā)現(xiàn)植株頂部有萎蔫現(xiàn)象,應(yīng)及時剪除,從蛀孔中找出幼蟲滅之,發(fā)現(xiàn)心葉變黑或成蟲盛發(fā)期,可用95%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3]
毛蟲
6月份成蟲開始為害,可將新發(fā)莖枝葉片吃光,影響產(chǎn)量。發(fā)生時可人工捕殺或用50%敵敵畏1000倍液噴殺。[3]
黑絨金龜子
5-6月成蟲將初發(fā)新葉咬成孔洞,可用20%甲氰菊酯3000倍液噴殺。[3]
主要價值編輯
觀賞
鉤藤是藤本植物中的一種,藤本植物(Vine)又稱攀援植物,通過主莖纏繞或攀援器官攀緣它物升高。鉤藤是垂直綠化的好材料,用枝葉茂盛的藤本植物鉤藤作日曬的綠化屏障,看了使人賞心悅目,同時改善視覺衛(wèi)生條件,美化環(huán)境,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5]
經(jīng)濟
鉤藤在市場上供不應(yīng)求,價格不斷上漲。鉤藤的市場前景良好,全國鉤藤年銷售量100-120萬噸,鉤藤交易價由2000年的5-7元/kg,已上漲至18-22元/kg。[6]
鉤藤種植投資少、易管理 、經(jīng)濟壽命長,不占用農(nóng)田,是 一項適合農(nóng)村農(nóng) 群眾選擇發(fā)展的好產(chǎn)業(yè),能促進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發(fā)展、農(nóng)民增收。[6]
藥用
鉤藤以干燥帶鉤莖枝入藥 。具有鎮(zhèn)靜、降壓、清熱平肝、息風(fēng)定驚的功能,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 、驚 癇抽搐,妊娠子癇,高血壓等癥 。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首選藥材之一,臨床上有著悠久的應(yīng)用歷史。[6]
藥理作用
1、鎮(zhèn)靜作用:鉤藤煎劑0.1克/公斤給小鼠腹腔注射,能產(chǎn)生明顯的鎮(zhèn)靜作用,但無明顯的催眠作用,劑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劑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運動障礙,與現(xiàn)有的催眠藥、鎮(zhèn)定藥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御運動性條件反射也證明,鉤藤煎劑1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表現(xiàn)在使部分大,鼠陽性條件反射破壞,條件反射時延長,對分化抑制和非條件反射皆無顯著影響。用索庫托夫氏家兔后肢屈曲反射的方法也證明能降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使其沖動總合能力減弱。
在豚鼠的實驗性癲癇的治療中,用鉤藤乙醇浸膏后3~8天,能制止癲癇反應(yīng)的發(fā)生,停藥后3天恢復(fù)治療前狀態(tài)。其作用較為緩慢,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甚接近,因而治療期間,動物皆較軟弱,體重減輕。對中樞運動性分析器興奮性增高的狀態(tài),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鉤藤堿為吲哚類衍化物,故可能對精神方面有特異作用
鉤藤,有人將其與育亨賓、利血平作了一般藥理學(xué)試驗的比較,認為三者是不同的(如在蛙、鼠身上,利血平引起鎮(zhèn)靜,育亨賓引起痙攣,鉤藤堿則引起運動麻痹及呼吸抑制)
2、降壓作用:鉤藤煎劑對麻醉犬(0.05克/公斤)、免(2~3克/公斤)和實驗性大鼠(5克/公斤/日,口服)均有降壓作用。對在頸部切除二側(cè)減壓神經(jīng)、竇神經(jīng)后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壓的家兔,鉤藤煎劑的降壓效果與蘿莢木全堿相似。煎煮時間過久或不夠(最好煎15分鐘以內(nèi))會影響降壓效果。鉤及莖枝(即單鉤、雙鉤及與其相鄰之較細莖枝)降壓效果較好;老枝(無鉤,直徑在0.5~2cm)降壓效果很差。在分析鉤藤煎劑的降壓原理時發(fā)現(xiàn),降壓不受阿托品影響,而在切除頸迷走神經(jīng)后,降壓作用即顯著減弱。對離體蟾蜍心臟無顯著抑制。在離體兔耳的灌流上,亦無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故認為其降壓乃是反射性的(通過迷走神經(jīng)傳入纖維)抑制血管運動中樞而引起,大劑量則對后者起直接抑制作用。鉤藤堿的鹽酸鹽20毫克/公斤對麻醉貓靜脈注射,或20~50毫克/公斤給腎性高血壓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顯的降低血壓的作用。其作用與總堿或煎劑相似,鉤藤總堿在離體兔耳標(biāo)本上,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鉤藤堿對其他動物亦有降壓作用,但持續(xù)時間短,遠較利血平為差,降壓后可隨之為血壓上升。此外鉤藤堿能抑制離體腸管,興奮大鼠離體子宮。
文獻論述
1、《別錄》:主小兒寒熱,驚癇。
2.《藥性論》:主小兒驚啼,JI瘲熱壅。
3.《日華子本草》:治客忤胎風(fēng)。
4、《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fēng),除心熱,小兒內(nèi)釣腹痛,發(fā)斑疹。
5.《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6.《本草述》:治中風(fēng)癱瘓,口眼喎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jié)攣急。又治遠年痛風(fēng)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7.《<綱目: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fēng),手厥陰主火,驚癎眩運,皆肝風(fēng)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于肝木,風(fēng)靜火熄,則諸癥自除。
8.《本草匯言》:鉤藤,祛風(fēng)化痰,定驚癎,安客忤,攻痘XI之藥也。錢仲陽先生曰:鈞藤,溫、平、無毒,嬰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風(fēng)痰,開氣閉,安驚癎于倉忙頃刻之際,同麻、桂發(fā)內(nèi)伏之寒,同芩、連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樸消久滯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發(fā)痘XI之隱約不現(xiàn)也,祛風(fēng)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無力,俟他藥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頗得力也。去梗純用嫩鉤,功力十倍。
9.《本草新編》:鉤藤,去風(fēng)甚速,有風(fēng)癥者必宜用之。但風(fēng)火之生,多因于腎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補陰藥中,少用鉤藤,則風(fēng)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fēng)散火,則風(fēng)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
看了“鉤藤的功效與作用”的人還看了:
3.鉤藤的作用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