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2)
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篇4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認為在大學學習中除了知識外,最關鍵、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際交往能力恰恰是我們大學生應該必備的一項,擁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走進社會最強有力的條件。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系、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校園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環(huán)境,將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和發(fā)展健康的個性品質。在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我將在這里對我們所學習的人際交往心理學淺談一點心得和體會。
經過了人際交往心理學的學習,從中收獲了很多,作為大學生的我深刻的意識到良好的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的技巧,這令我很高興,我將對我所學知識做一個總結。
人際交往的功能
人際關系屬于心理學范疇,是個人與他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情感上的關系兩者相互影響作用。社會關系制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作用(正反向)于社會關系。
人際交往是個體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個體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個體事業(yè)成功的重要保證,個體自我認知的有效方式,良性發(fā)展的必要保證,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劑。
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的了解人與人交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太復雜的過程,但為什么有很多人還是覺得無法與周圍人交往呢?這是因為在人認知事物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
人們每天都要和其他人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這些印象往往與真實情況不徑相同,而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就是一些“效應”.了解人際心理學知識,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應”,我們可以學會怎樣留給他人一個好印象,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以下是部分“效應”的內容: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在這種交往情景下,對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稱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應對人的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初次見面,我們會根據對方的表情、體態(tài)、儀表、服裝、談吐、禮節(jié)等等,形成對方給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來的印象與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時候我們會自然地服從于最初的印象。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響著我們對他人以后的評價和看法。有時我們會聽見朋友抱怨:“壞就壞在沒有給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無法改變。”
由于首因效應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與人交往時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衣服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其次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鍛煉和提高自己交談技巧,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
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于人的出發(fā)點。我們不僅要學會一些技巧,同時,我們要知道,與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長的事,無論什么人都有可能成為好朋友,為了保持這份長久,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應有一顆真誠的心。
近因效應
第一印象產生的“首因效應”,一般在交往初期,即雙方還彼此生疏的階段,特別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是雙方已經彼此十分熟悉的情況下,近因效應就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所謂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
我們在交往過程中,常常用近因效應整飾自身的形象。例如,雙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時候,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甚至將以往的恩怨化解。
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給參加實驗的人一些人物相片,這些相片被分為有魅力、無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種,讓實驗者評定幾項與外表無關的特征,如婚姻、職業(yè)狀況、社會和職業(yè)上的幸福等等。結果,幾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評價,僅僅因為長得漂亮,就被認為具有所有積極肯定的品質。這就是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對別人做評價的時候,常喜歡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fā),擴散出全部好全部壞的整體印象,就像月暈(或光環(huán))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所以有時也稱為月暈效應或光環(huán)效應。
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錯誤,產生一個人一好百好的感覺。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要善于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防備暈輪效應的負作用。同時也可以利用暈輪效應的影響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與人交往時,可以采用先入為主的策略,讓對方了解我們的優(yōu)勢,以獲得以肯定積極為主的評價。
暈輪是美麗的,讓我們在其美麗的光環(huán)下,冷靜、客觀地透視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應
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有“無奸不商”之說;教授常常被認為是白發(fā)蒼蒼、文質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認為是聰明伶俐、隨機應變的;北方人則被認為是性情豪爽、膽大正直的……我們在認識和判斷他人時,并不是把個體作孤立的對象來認識,而總是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員,使得他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認為他具有某一類所有的品質。因而當我們把人籠統(tǒng)地劃為固定、概括的類型來加以認識時,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積極作用在于它簡化了我們的認識過程。因為當我們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時,常根據該人所屬的人群特征來推測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這樣雖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確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簡化認識過程。但刻板效應更多地帶來的是負面效應。如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等。它常使人以點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產生判斷上的偏差和認識上的錯覺。
定勢效應
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盜,于是觀察他走路的樣子,臉上的表情,感到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斧頭的賊。后來農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丟失的斧頭,他再看鄰居的兒子,竟覺得言行舉止中沒有一點偷斧頭的模樣了。這則故事描述了農夫在心理定勢作用下的心理活動過程。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的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
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表現在人們用一種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例如:我們與老年人交往中,我們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跟不上時代;而他們則會認為我們年紀輕輕,缺乏經驗,“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與同學相處時,我們會認為誠實的人始終不會說謊;而一旦我們認為某個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對你表示好感,你也會認為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心理定勢效應常常會導致偏見和成見,阻礙我們正確地認知他人。所以我們要“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來看人處事。
投射效應
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于是一到公眾場合就向別人熱情推薦芹菜,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但是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犯類似這樣的錯誤,“以己度人”。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并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愿意背??梢姡@些學生將自己的態(tài)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guī);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
為了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到嚴于律己,客觀待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對方并非如我們所想象,只有嘗試了才會知道。
三、人際交往中的途徑
在所有身體語言中最真實有效地反映人的內心世界。目光很難人為控制。目光可以:表示對對方的注意和重視。表達各種情感。目光接觸的時間和次數可以反映溝通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熟悉程度;表情;動作,如搖頭--否定,點頭--肯定,昂頭-自信,趾高氣揚,低頭-羞怯自卑,搔頭-困惑,難辦,雙手握在一起-團結親密友好,雙手橫展開-阻攔,舉起右手,拳-宣誓,右手放在胸前-忠誠,拍肩膀-關切、信賴、親密,搭肩膀摟抱-感情密切,聳肩-無所謂,無可奉告;姿勢;空間距離,如親密距離:0-0.5M ,個人距離:0.5-1.2M ,社交距離:1.2-3.5M ,公共距離:3.5-8.3M
如何改進非語言溝通的效果
與交流者形成一定的角度,調整高度與距離,尊重人的個人空間范圍習慣
坐(站)成直角要比直接面對著好。直接對面或在他們上方會使人產生下意識的對抗意識
盡可能在交談人相同的水平。居高臨下會形成威脅感。無法改變位置時應使距離開些,以開放的姿勢和身體語言進行交
大學中交朋友也應該有一定的技巧,談話盡是符合別人的興趣:談話興趣與關注焦點是漸進過程,需要雙方都將注意力投向對方,而不是只集中在自己身上;避免摻雜過多評論;過多評論傷害對方情感,特別是否定性評論,其效果常使對方感到別人正借此顯示其高明;評論本身也是一種壓力,使對方不能按原想法真實談話;所以最佳反饋不是評論而是作描述性的問答,或以簡潔的語句復述對方的談話;給予更多積極反饋;學會贊美別人;互幫互助,禮尚往來。
交友注意細節(jié),不言而無信,不過河拆橋,不親疏分級,庸俗的實用主義交友觀應遭到唾棄,不自命不凡,不斤斤計較,不苛求于人,不要不拘小節(jié)
做到上面所提到到交往技巧,我想你一定是交際高手了!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賈曉波教授認為,調查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到,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經成為求職路上的攔路虎。據賈教授介紹,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質與人際交往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地接受系統(tǒng)訓練才能習得。而目前,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恰恰是教育教學內容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交往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前提,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交往不僅僅是單一的語言交流,他已經變成無所不在的東西。大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與人交往。當我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物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持、幫助,這里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我以為,我們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培養(yǎng)自己與同學、與教師、與領導、與職工打交道的能力。與同學交談,可以論爭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談對社會現象的不同認識,在論辯中提高自己的思辯能力;與老師交談,可以交流讀書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認識,可以從中受到啟迪;與領導交談,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也許可以鍛煉自己在領導面前不怯場;與職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狀況和不同的心態(tài)。善于與人交際,你會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人際交往心理學教給我從來沒有的知識,讓我如醍醐灌頂般感受到增強自己的交往能力迫在眉睫。 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友愛,大家都力圖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對象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由此而導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劇。此時,積極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般說來,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積極的人際交往,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tài)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討論理想、人生,訴說喜怒哀樂。人際交往正是實現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過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大學生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并產生對集體和他人的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獲得充實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
人際交往是交流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量之大,信息價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擁有各種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隨著信息量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增長。通過人際交往,我們可以相互傳遞、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豐富經驗,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想。
(2)際交往是個體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人際交往,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自己對別人的認識。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彼此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認識了對方。同時,又從對方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中認識了自己。交往面越寬,交往越深,對對方的認識越完整,對自己的認識也就越深刻。只有對他人的認識全面,對自己認識深刻,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同情、關懷和幫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實現。
人際交往是一個集體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于蕓蕓眾生、茫茫人海中,彼此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實在是緣份。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說是一種幸運。 我們應該珍惜這份緣份,更應該學好人際交往心理學,為自己在未來美好的人生道路上增加動力,也為這個和諧的世界送上一份厚禮。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