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通用學習方法>學習經(jīng)驗>

語文乞巧的知識點

時間: 維維0 分享

乞巧,農(nóng)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 ,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jù)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語文乞巧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語文乞巧的知識

一、詩人簡介。

林杰,字智周,唐代詩人,代表作有《乞巧》《王仙壇》。

二、注釋。

乞巧:指的是農(nóng)歷七月初七,又名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相傳這一天女孩子會在庭院里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所以這一天被稱作“乞巧節(jié)”。

碧霄:指的是青天。

三、詩意。

七夕的夜晚,人們望著碧藍的天空,想象著天河兩邊的牛郎織女,終于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該有幾萬條吧。

四、古詩解析。

這首詩描寫了民間七夕乞巧的盛況,開頭兩句敘述的是七夕晚上,人們望著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后兩句描寫的是家家戶戶一邊賞月,一邊乞巧的情景,形象生動。

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人們的各種心愿,而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的心愿。

五、拓展。

1、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

2、與節(jié)日有關的詩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乞巧的讀后感

《乞巧》是人教社新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nóng)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今天就鶴峰實小向玲老師執(zhí)教的《乞巧》談談我個人的收獲: 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向老師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導入新課很自然。上課伊始,向老師以自然的教態(tài)向?qū)W生娓娓講述關于七夕節(jié)的傳說,正當大家陶醉在美麗的民間故事時,很自然的導入詩歌的學習。這個導入過程水到渠成,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語言學習的特點之一——運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語言遷移走進詩歌語言。 新課標指出,重視字詞教學,將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三維目標貫穿于字詞教學。在課例中,向老師抓住學習“乞”和“巧”揭示課題,強調(diào)讀準字音和理解字詞的意思,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字詞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強化,還能促進學生在字詞教學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智慧,讓字詞教學變得更生動有趣。 古詩的特點就是語言的高度濃縮,向老師為了突破“理解詩歌語言”這一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讀古詩。學生通過自由讀、欣賞范讀、教師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反復訓練,最后達到了熟讀成誦的學習目標。經(jīng)過這樣一個訓練過程,學生很快樂地學習古詩、積累古詩,在此基礎上詩情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fā)濃厚的情趣,學生自然地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自然的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我想,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定會油然而生。 我也非常贊同前邊深谷幽蘭(巴東光明小學吳俊賢)的觀點:向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讓學生運用資料袋等手段,自己學習理解課文,給了學生一個拓寬想象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乞巧》主題

是唐朝詩人林杰的詩,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間,表達了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90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