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體育運動 > 武術 > 武術基礎 > 武術運動的鍛煉價值有哪些

武術運動的鍛煉價值有哪些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武術運動的鍛煉價值有哪些

  中國武術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武術運動的鍛煉價值,希望你們喜歡。

  武術運動的鍛煉價值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候﹐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的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wèi)﹐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后來人們?yōu)榱嘶ハ酄帄Z財富﹐進而制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zhàn)斗﹐不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義的技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武術也隨之加以傳承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包括劍舞,刀舞在內的兵器運用和包括散打,詠春等格斗功夫。

  武術的傳承源遠流長,武術的價值更是隨之改變。今天的武術雖然沒有抵御外敵保家衛(wèi)國的功能,但是新的時代賦予了武術鍛煉新的價值。武術在當今社會為什么能夠獲得這么快速的發(fā)展, 這和國家的支持、武術工作者的無私奉獻以及全社會的理解是分不開的; 更重要的是, 武術有其自身獨有的人文價值、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娛樂價值及經(jīng)濟價值, 這些社會價值是武術得以迅猛發(fā)展的內在原動力。

  武術鍛煉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外宣傳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 傳統(tǒng)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遠而流長,進入現(xiàn)代體育領域的武術運動當然要遵循奧林匹克精神和現(xiàn)代科學文明,使武術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代體育文明和體育道德。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這為武術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武術除了文化上的價值,現(xiàn)在人們更關注的是武術在強身健體上的益處。武術鍛煉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要該選擇怎樣的武術鍛煉呢?如何有效的利用武術呢?這些都是跟我們息息相關也是最實際的問題。

  人類社會進入了新世紀,由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大大加速了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然而,伴隨著現(xiàn)代文明而來的不單單是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精神財富的涌現(xiàn),更有現(xiàn)代“文明癥候”的尾隨?,F(xiàn)代“文明癥候”主要指的是心、腦系統(tǒng)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F(xiàn)代“文明癥候”的形成主要來自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物質因素,在物質欲望得以實現(xiàn)的時候,人們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已過于肥胖,四肢卻正在萎縮。即而再仰望天空、環(huán)顧四周便又發(fā)現(xiàn),藍天白云、火紅的斜陽、清新的空氣不見了,澄澈的河水渾濁了,不僅如此,接踵而來的便是“溫室效應”、能源危機、耕牧地退化等,這些伴隨著現(xiàn)代物質文明而來的始未意料到的“負產品”,使人們不知所措、傾銷乏招。其次是精神因素現(xiàn)代生產的高科技化,帶給人們的是來自工作、社會及不同方位的精神壓力,造成人們人格和身心的雙重異化,使人們無法擺脫來自心、腦系統(tǒng)和非傳染性疾病的襲擊,成為形成“文明癥侯”的內因,決定了“癥侯”的必然出現(xiàn)。再次是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商業(yè)化、政治化、非大眾化,正在成為社會競爭意識的催化劑,加劇著人們的身心異化。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系統(tǒng)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jié)內環(huán)境的平衡,調養(yǎng)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習武實踐和多年的科學研究證明,武術由于注重內外兼修,對身體有著多方面的良好影響,經(jīng)常練習能達壯內強外,身心兼修的效果,這是因為民族傳統(tǒng)武術是寓意陰陽、身心兼修的活動,傳統(tǒng)武術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動作隨心所欲,出神入化,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例如長拳類套路,包括屈伸、回環(huán)、跳躍、平衡、翻騰、跌撲等動作,通過內在神情貫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的積極參與,不僅能提高身體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還對人體的反應速度、力量、靈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太極拳則柔和、緩慢、均勻演練起來,自然流暢、圓活連貫。用意不用力,韻味無窮,引人人勝是內外兼修、抗老益壽、怯病健身東方式健身的運動,它的健身思想、動作規(guī)律、運動方式,可謂民族傳統(tǒng)武術文化中的精品之作。隨著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武術以不可拒之勢馳入了世界發(fā)展的快速道。武術的價值取向是積極、健康、完善人際關系與現(xiàn)代人類社會和平友誼健康發(fā)展趨向一致,它的健身思想有著豐富哲學內涵,技術手段有著雄厚的人文、心理學基礎,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巨大的健身價值,無論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是呼吸、血液、循環(huán)、消化、內分泌等系統(tǒng)都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和健身價值。

  傳統(tǒng)武術不僅在強身健體上有有著極大益處,更在在預防甚至根治一些慢性疾病上起著很大作用。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作為一種隱匿進展的流行性骨病,正在危害人類的健康。據(jù)專家推測,到2010年我國骨質疏松患者將有11480萬人。運動對骨質發(fā)育有一定的影響口,但是不同的運動方式對骨質的影響程度不同。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對提高我國人民體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對練習者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長期練習還可以提高鍛煉者的骨密度與骨硬度,對預防骨質疏松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同時,練習武術也能提高我們心腦血管的工作能力,研究表明,武術能有效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血管的活力,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武術健身對于預防和治療高血壓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練習武術也能提高我們心腦血管的工作能身體超重、高脂肪、高血糖等都是引發(fā)高血壓的重要原因,而武術運動作為一種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可以使人體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消耗脂肪,并增大肺活量,降低血粘稠,防止動脈硬化,從而達到降血壓的目的,為人體健康提供有力保證。 除了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以外,武術還有其他運動不具備如受時間、季節(jié)限制也很小等優(yōu)點。此外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quot;的特點,可以說能從內而外的鍛煉我們的身體,又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梢哉f武術不僅是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更應該把他當成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來推廣。

  武術運動的來源

  個人自保

  原始社會:強弱爭斗,一方動戈,繼而出現(xiàn)武。武,止戈為武,消停戰(zhàn)事而來。

  武術,消停戰(zhàn)事的技術。中國武術、中國傳統(tǒng)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傳統(tǒng)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安國強民武術課程

  國家、社群: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巨大作用,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關于武功

  武功,在個人,是制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武術運動的表演來源

  表演藝術,在電影未出現(xiàn)之前,主要是以舞臺戲劇形式呈現(xiàn)。中國戲劇的前身是中國戲曲,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繼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和明人魏良輔《南詞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戲劇,是自元代開始、才在民間蓬勃發(fā)展起來的。

  元代停止了歷年的科舉制度(包括文舉與武舉),元代的統(tǒng)治者漢文程度不高,看戲卻很高興,致使原來要考試的文人沒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雜技班、戲班子里面去編寫劇本維持生計。這些人里面,有關漢卿、有寫《西廂記》的王實甫、有寫《趙氏孤兒》的紀君祥、還有馬致遠這么一大群人,加上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致使中國戲曲(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迅速成為中國戲劇(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組成)。其結果是,從元代產生的戲劇,使中國的戲劇快速地趕上了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而補足了中國戲劇與世界戲劇比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雜劇,廣泛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

  而其中,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是不會讓元人學真正的中華武術的(是問哪個民族會將自己的御敵方略,去白白教會入侵自己的外敵呢?再傻蛋也不會!),于是,這些武指便搬來好一些京劇的戲班子、架子,并賦予其"武術"的名義、來招待元人,好看、好樂便是。這,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看到戲臺上的"武術'花架子的來源。真修習中華武術的人本身明白,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與"武"本身的關系不大,甚至其"舞術"里面有故意顛倒武的原旨所為。劇(劇),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武術一直之屬于皇室貴胄秘而不傳之技,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后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xiàn)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tǒng)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看了“武術運動的鍛煉價值”文章的人還看了:

1.太極拳的鍛煉的價值

2.八卦掌鍛煉的健身價值

3.競技武術對傳統(tǒng)武術價值的影響

4.練習武術的益處

5.影片《葉問》蘊含的武術價值

66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