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勵志>成功學>成功故事>

因為自信而成功的故事_自信與成功的故事

時間: 小蘭676 分享

  自信的人,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依靠著必勝的信心,在艱苦的搏擊中,駛向成功的彼岸。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xiàn)自己的成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因為自信而成功的故事,歡迎閱讀!

  因為自信而成功的故事1: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做成事情,這就是自信。索菲亞·羅蘭說過:“自信心的含義是勇氣和自制力之間的一種平衡。真正的自信心經常給人一種純樸和誠懇的感覺。當你精力旺盛時,你的自信心會油然而生。”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投資300萬美元,在我國西部打下了七口井而毫無所獲。于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布萊克·威爾教授斷言:中國絕不能產生大量的石油。而年輕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他說:“美孚的失敗并不能證明中國無油可采。”在這種強烈自信心的支配下,李四光開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提出了地質沉降理論,并在東北平原找到了石油,還預言西北有石油。自信心給了李四光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他推翻了美國權威的言論,為國家找到了石油。

  初唐杰出詩人陳子昂年輕時,離開老家到京都洛陽。雖然他才華出眾,詩文寫得很好,卻無人賞識。一天,他花了三千錢,高價從一位老者那里買下一把琴,并對周圍的人說:“我叫陳子昂,明天早上,我在住所宣德里為大家演奏此琴,請諸位蒞臨指教。”第二天一早,來到他那里聽琴的人很多。陳子昂取出琴,猛地一摔,頓時弦斷琴裂。正當人們驚異時,陳子昂高聲說道:“我陳子昂從小飽讀詩書,熟知經史,不想來到京都屢受冷遇,今日不過是以琴為由,想請各位觀看我的詩文。”說完,從箱中取出一大沓詩文稿,分給大家。大家讀后,大加贊賞。從此,陳子昂的名字,傳遍了洛陽城。之所以陳子昂敢于這么做,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詩文有自信,他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夠發(fā)光。

  自信心能激發(fā)人的潛能。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錢致榕來華時談起他中學時代的一段經歷。那時很多學生考試作弊,不求上進。一位責任心很強的老師就從300個學生中挑選出60人組成了榮譽班。錢致榕也在其中。當時他明確宣布,是因為他們有發(fā)展前途才被挑選出來的。對此,這些人很高興,踏實學習,后來大多成了才。后來,錢教授遇到那位老師時,才知道這60位學生是隨意抽簽決定的。這件事說明了,由于學生被告知他們是很有發(fā)展前途的才被選了出來,這就使這些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信心,因而自尊、自愛、自強而終于成才。由此可見,自信心是學生走向成才之路的第一步。

  自信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使一個人走向成功。

  因為自信而成功的故事2:

  幾乎所有認識孫宇晨的人都覺得,他考入北大是個奇跡。

  2007年2月,他因獲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而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試時,面試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讀的惠州一中位于哪個省份。

  成績倒數(shù)怎樣考上北大在這所在他之前從未有人考入過北大的學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績始終徘徊在二三十分之間而不得不改學文科。此后,他的成績有所好轉,但直到高三上學期結束時,仍然排在全年級100名開外。

  大一時,他在《萌芽》雜志寫下《一道論證題》,試圖向人們證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請中學生和他一道證明這道題目。文章發(fā)表后兩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萬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將以北大歷史系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結束4年的本科學業(yè)。

  沉浸于文學世界不可自拔

  成績在全班穩(wěn)居倒數(shù)前十

  整個中學階段,孫宇晨從來都不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初中時他就讀于一所寄宿制學校,他對3年初中生活的記憶,大多與網(wǎng)游有關。為了玩網(wǎng)游,他常常裝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親熟睡后溜去網(wǎng)吧,再在清晨父親睡醒之前趕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覺醒”,用功學習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進入高中后,他對網(wǎng)游的熱情驟減,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新的興趣點——小說。受在大學中文系任教的父親影響,他接觸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開始瘋狂閱讀各類小說。他說:“沉溺于小說的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一個引誘者,我的引誘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引誘”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學的世界中不可自拔。除了班主任的英語課不方便逃課外,其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圖書館看小說。全班48個人,他的成績“穩(wěn)居倒數(shù)前十”,老師們對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學)、沖汕大(汕頭大學)”。

  那時的孫宇晨認為,應試教育和文學理想是對立的,在他看來,接受“全面平庸”的應試教育近乎“奇恥大辱”,“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無法覆蓋諸多不擅長的學科,數(shù)學對于一個專于文史的人來說,真可謂是慘痛的悲劇。”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試成績,即使全科掛紅燈也無所謂。

  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

  盡管也許會將棱角沖刷干凈

  帶著二三十分的數(shù)學、物理成績,孫宇晨在高二時不得不選擇轉為文科生。此時的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時那樣不帶任何功利性地“為了看書而看書”,而已經開始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他堅信自己有著過人的才能,而身邊的很多同學卻“不知道這世界上除了做題還有何物”。

  但現(xiàn)實卻不斷地給他挫敗感,“400多分的成績,我連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強烈的挫敗感使他開始考慮與常規(guī)的升學之路徹底決裂,他開始想辦法給自己找一條出路,一條不是高考的出路。

  帶著極高的期望,他先后報名參加了第八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和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結果卻黯然落選。這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打擊,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盡管它也許會將我這塊石頭的棱角沖刷干凈”。

  他為自己定下五項要求:第一是把所有與應試無關的書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適的晚年談話錄;第二是絕對不進圖書館,所有課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對老師的愛憎,以獲得應試的知識為目的;第四是保證晚自修的時間,3小時積極進行應試訓練;第五是制訂每天的計劃,并嚴格完成。

  帶著450分左右的模擬考試成績和上述五項對自己的要求,孫宇晨進入了高三。他給自己偷偷定下沖刺目標:中山大學,“極限的非分之想”,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時間成功完成

  從三本到北大的沖刺

  孫宇晨執(zhí)行五項要求的初始階段,成效并不明顯。但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就像一個人臨死的時候,他只想活,沒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來,到了高三的沖刺期,方法已經是次要的,最關鍵的是態(tài)度和堅持。

  漸漸地,他的成績逼近了600分,但增長勢頭也就此放緩。他的成績在590分至600分之間徘徊了很久,他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瓶頸期。在廣東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績將意味著他很有可能無法考上重點大學。

  而就在此時,他獲得了第九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復試資格,當時距離高考還有6個月。

  老師和父母都勸他不要去上海參加復試,但孫宇晨覺得自己“理想主義開始重新萌動”,拋下所有顧慮,前往上海參加復試。

  事實證明,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他順利拿到一等獎,隨后的高校見面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程郁綴和招生辦公室主任劉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義,給予了他參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資格,可在高考時于錄取分數(shù)線下20分錄取。而這意味著,若想考入北大,他還需要在剩下的5個月內將成績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頭疼的英語,從參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試起就徹底沖破了瓶頸——此前他的英語成績從未上過100分,而自那次考試起,就從未下過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績,也都在穩(wěn)步提升。

  他后來如此解釋這種“完完全全的飛躍”:每個人的潛能其實往往是被過低的自我預期所壓抑,而過低的自我預期則源于外在制度壓迫。他覺得,應試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在于分數(shù)崇拜,強調全面平庸。“在應試教育話語體系中,所謂好學生皆是成績好的,壞學生皆是成績壞的,分數(shù)評價變成了道德價值判斷,人格被分數(shù)體系不斷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為奇了。”在他看來,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獎肯定,是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在他前進的腳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終考出語文115分、數(shù)學132分、英語130分、綜合146分、歷史127分、總分650分的出色成績,成功完成了從三本向北大的沖刺。

  在北大相對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中,他如魚得水。他先習中文,后學歷史,成績穩(wěn)居歷史系第一。他擔任北大西學社社長,代表北大赴荷蘭海牙參加世界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還曾獲演講十佳稱號。

  在那篇引來近萬封回信的《一道論證題》的結尾,他如此寫道:“我相信自己的才華從來沒有被應試教育的河水沖刷殆盡,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戰(zhàn)了應試教育。最后,我僅僅有兩點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現(xiàn)實低頭;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幫我做這道題目,我希望它在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成立。”

  因為自信而成功的故事3: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yōu)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fā)現(xiàn)樂譜錯誤并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fā)現(xiàn)了錯誤,但終因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40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