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形勢與政策論文>

形勢政治論文:反分裂法勾勒臺海新局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反分裂國家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2005年3月14日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2 0 0 5年 3月 1 4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頒布該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形勢政治相關(guān)論文范文:反分裂法勾勒臺海新局。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反分裂法勾勒臺海新局全文如下:

  每當出現(xiàn)地區(qū)緊張局勢,美國總會習慣性地說:“派一艘航空母艦過去。”近些年,它們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亞太。圖為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

  半個世紀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始終充斥著兩個互相矛盾的聲音:一個沉穩(wěn)理智地喊“保持接觸”;一個喧囂雜亂地叫“遏制中國”。半個世紀后的今天,這兩個聲音逐漸合流形成了第三個聲音———“接觸+扼制”。這一聲音或許是“理性”的,但卻充滿城府和權(quán)謀:

  目前中國處于非敵非友、可敵可友的不確定狀態(tài),未來兩國間合作與沖突并存、危機與轉(zhuǎn)機相伴,因此美國新的對華政策既不單純接觸也不能單純扼制,而采取明里接觸和暗里扼制的雙重手法,胡蘿卜和大棒并舉。

  這種聲音目前已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流。在白紙黑字的蘭德報告里,在字斟句酌的美日涉臺聲明中,在令人刺耳的白宮對反分裂法的臆測中……第三個聲音日漸高調(diào),而在這樣的聲音中,臺灣的身影也越發(fā)清晰。

  臺灣關(guān)注美國臉色

  快速發(fā)展的中國必須盡可能防止因臺灣問題被迫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作出選擇?!斗捶至褔曳ā罚蛟S是中國的未雨綢繆。它力圖通過壓縮漸進式“臺獨”的空間,擴展兩岸交流的空間,為中國的和平發(fā)展贏得寶貴的時間。

  的確,由于這部法律清晰界定了對臺政策的底線,因此也勢必激起島內(nèi)“臺獨”勢力的強烈反彈。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為什么民進黨會選在在《反分裂國家法》出臺近兩周后,才發(fā)動游行?這顯然并不利于民進黨在第一時間煽動民眾,因為兩周時間足以讓許多臺灣人對《反分裂國家法》冰釋誤解和回歸理性。

  原來,民進黨高層認為必須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日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tài)度,從而決定陳水扁是否全程參加游行,以及陳水扁的演講內(nèi)容,以免弄巧成拙再被國際社會視為“麻煩制造者”。

  最為“臺獨”勢力看重的當然是美國。因此,陳水扁決定等到3月21日賴斯訪華結(jié)束之后再明確下一步的動作,臺當局最關(guān)切的是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國務(wù)卿賴斯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tài)度,這三人的言行將成為美國對臺政策的風向標。

  于是,從3月上旬開始,大批臺灣駐美記者就已經(jīng)開始“圍剿”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因為拉氏素來直率,少用圓熟的外交語言,并且被視為對華強硬派。他早在2001年接掌國防部長之始就宣稱:

  “中國是美國潛在的敵人,為了應(yīng)付未來可能爆發(fā)的臺海危機,美國的軍事重點將由歐洲向亞州轉(zhuǎn)移。”   臺灣當政者和記者當然想知道,拉氏對《反分裂國家法》會作出一番怎樣的表態(tài)。一次拉氏在結(jié)束國會軍事委員會聽證后,臺灣媒體兩度追問他對《反分裂國家法》的看法,沒想到這位國防部長此次卻打起了“太極拳”:

  “我沒有看到這個法,也沒有人向我匯報,恐怕無法對此發(fā)表任何看法。”

  然后,拉氏來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突出臺灣記者的“十面埋伏”。

  其實就在兩天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倫已經(jīng)表示對中國政府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感到不安,美軍會考慮調(diào)整在東亞地區(qū)的兵力部署,包括在西太平洋海域長期派遣一支航空母艦作戰(zhàn)群,以應(yīng)付東亞地區(qū)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危機。

  據(jù)分析,拉氏有望在今年訪問中國,在美國期望恢復(fù)“六方會談”和兩軍建設(shè)性關(guān)系的背景下,拉氏對《反分裂國家法》的低調(diào),是希望為未來的訪華營造良好氣氛。

  同樣,美國政界應(yīng)答《反分裂國家法》也和軍界一樣,形成分工默契,即訪華的高層官員在應(yīng)答時措辭克制和謹慎,挑釁的話則由國務(wù)院和國防部助卿層級以下的人去說。

  如此次賴斯訪華,對《反分裂國家法》聲稱“no good”的同時,一再重申美國希望看到一個自信、強大的中國,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只是主管亞太事務(wù)的副助卿薛瑞福被臺視記者追問時,才稱“這項立法是錯誤的”。

  至于布什本人則一直在媒體面前保持沉默,這和布什曾公開指責陳水扁是“麻煩制造者”形成鮮明對比,臺灣當局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

  紙上的“統(tǒng)獨戰(zhàn)”

  總的來說,美國此次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反對聲音,更像是一種溫和的“例行外交辭令”,賴斯如期來訪就說明美國實際上默認中國有權(quán)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就連大批臺灣駐美記者也發(fā)現(xiàn),白宮發(fā)言人鮑徹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每一次評價,都不是主動發(fā)表聲明,而是在媒體發(fā)問后才被動表達的。鮑徹同時也針對臺灣“3.26”游行,重申希望避免過激反應(yīng)升高緊張氣氛。

  甚至連鮑徹對《反分裂國家法》使用的英文詞句也是新華社的用語“anti-secession law”,而非臺灣“陸委會”翻譯的“anti-separation”。

  “secession”是一個很能讓美國人觸景生情的詞。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提到南方分裂運動,其用語即是secession,含有分裂、叛國的意思。而臺“陸委會”選擇的“separation”雖然同樣具有分裂的意思,卻意指一個國家分裂為兩國,“兩國論”潛臺詞隱隱。“anti-secession law”雖然未必一定會讓美國人聯(lián)想起南北戰(zhàn)爭,進而產(chǎn)生“知君命不偶,同病又同憂”的感慨,但鮑徹和世界各國的外交發(fā)言人一樣選“secession”棄“separation”,卻不能不說是默認《反分裂國家法》的潛臺詞。

  從美國政界和軍界此次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反應(yīng),已可以清楚感覺到“接觸+扼制”政策的身影。一方面,在《反分裂國家法》出臺后,美國務(wù)卿依然如期訪華,國防部長回避評論,總統(tǒng)三緘其口,這樣就可以保持中美在最高層的良性互動,確保美國在朝核、反恐等問題上和中國保持接觸與合作;另一方面,為了扼制中國大陸,美國又不想丟開臺灣這顆棋子,為了安撫驚恐不安的臺灣當局,他們又必須擺出干涉的面目,讓低一級的軍政官員出面對《反分裂國家法》說三道四,從而為臺灣當局撐腰———可謂用心良苦。

  白紙黑字的“接觸+扼制”

  在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一份題為《美國與崛起的中國:戰(zhàn)略與軍事影響》的專項研究報告中,這種“接觸+扼制”政策早已成為放在美國高官案頭和枕邊的白紙黑字。這份報告的主要起草者為美國國防部前副部長幫辦蔡邁。哈利勒扎德,他在這份報告中寫道:

  “鑒于中國未來是敵是友難以預(yù)料,美國應(yīng)選擇一種超越兩種戰(zhàn)略(單純接觸和單純扼制)的第三條道路,即‘接觸+扼制’戰(zhàn)略,這種戰(zhàn)略的核心是一如既往地吸納中國進入國際體系,同時準備應(yīng)對中國崛起的挑戰(zhàn)。具體方針是——

  1.繼續(xù)奉行接觸政策,美國應(yīng)與中國保持在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上的聯(lián)系,尋求加強軍隊與軍隊之間的交流,強調(diào)互惠原則。

  2.避免任何直接幫助中國發(fā)展軍事力量的事,尤其是尖端武器和技術(shù),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強出口控制。

  解讀這份蘭德報告,我們警覺:在最壞的情況下美國可能誘發(fā)兩岸沖突,即使毀了臺灣也要遏制中國大陸的和平發(fā)展。

  從這份報告中,人們也許就不難明白美國為何如此堅決地阻止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從這份蘭德報告,也清晰地折射出美日涉臺聲明的潛臺詞。

  在中國審議《反分裂國家法》前夕,美國和日本首次宣布把臺灣問題列入日美安保的涵蓋范圍,這次日美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有三項直接提及中國軍力和臺海問題,它包括:歡迎中國在地區(qū)及全球扮演負責任及建設(shè)性的角色;鼓勵兩岸透過對話和平解決臺海問題;鼓勵中國提高軍事透明度等。

  在這三項聲明中“接觸+扼制”政策依然清晰可見。究其原因,中國的發(fā)展勢頭以及近期的東亞局勢讓日本倍感“威脅”,害怕在東亞日益邊緣化。而忙于收拾伊拉克殘局的美國對臺海也未免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了解當前臺海局勢危險性的美國把日本推到臺前,支持日本重整軍備,充當干預(yù)臺海的“同路人”,以共同扼制中國。同時,在朝核問題等事務(wù)中日本也需與中國合作,因而對中國“接觸+扼制”也將在一定時間內(nèi)成為日本對華政策的主流聲音。

  3月19日,賴斯在日本上智大學的演講形同一篇美日涉臺聲明的解說詞,她說:“中國的崛起是全球政治的新要素。盡管美國將中國視為伙伴,并希望中國日益繁榮,但中國的政治走向并不清晰,為保證美國在亞洲戰(zhàn)略的一貫性,美國必須增強與日本、韓國和印度的聯(lián)系。”

  中國和平發(fā)展的試金石

  那么,上述國家會如賴斯所說,成為美國對中國“接觸+扼制”的“一環(huán)”嗎?

  至少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就表示,韓國不會同意駐韓美軍將其作用擴大到朝鮮半島以外的東北亞地區(qū)。

  盧武鉉的高級顧問文正仁博士也認為,東北亞必須努力避免因美日把中國崛起當成威脅而演變成“冷戰(zhàn)”的局面。臺海一旦出現(xiàn)危機,美國可能從韓國調(diào)兵去臺海,但是韓國民眾不會支持韓國軍人參與對抗中國的軍事行動。文正仁說:“我們相信如果把中國當成戰(zhàn)略伙伴,那么中國就會把我們當作戰(zhàn)略伙伴。如果你把中國當成對手,它就會成為你的對手。”

  澳大利亞外長唐納也表示:一旦臺海爆發(fā)軍事沖突,澳洲不一定會支持美國;我們不希望臺灣采取極度挑釁的行動,如宣布“臺獨”。新加坡外交部在評價《反分裂國家法》時也表達了理解的立場。如此一來,美國在亞太的盟友———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都在臺海問題上表示了一定的獨立性。

  事實上,從亞太放眼世界,《反分裂國家法》已成為各國對待中國和平崛起的試金石。和中國一樣倡導(dǎo)多邊主義的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18日就《反分裂國家法》首次公開表態(tài),支持中國維護國家領(lǐng)土主權(quán)。普京還表示,一旦歐盟取消對華軍售禁令,俄羅斯可以和歐洲伙伴在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方面進行合作。

  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隨后宣布,法國贊成取消對華軍售禁令。德法兩國的一些外交官認為,若中國大陸有足夠的現(xiàn)代化武器,臺灣就不會輕舉妄動。歐盟應(yīng)該讓中國大陸擁有軍事優(yōu)勢,那么歐盟在華的經(jīng)濟利益就會得到保障。

  因北約東擴以及近來一連串的中亞“顏色革命”而倍感孤單的俄羅斯當然更需要中國這張牌,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反對單邊主義的德法兩國也在和和平發(fā)展的中國迅速接近。所有這些都為中國的和平發(fā)展,也為國際局勢的穩(wěn)定奠定了基礎(chǔ)。

  能突破和戰(zhàn)兩難嗎

  《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使中國大陸獲得了兩個戰(zhàn)略制高點,一個是大陸從此可用法律武器對“法理臺獨”進行威懾,警告島內(nèi)“臺獨”勢力不要因為誤判而在2006年企圖進行“公投制憲”;二是把大陸反“臺獨”決心上升為國家意志,通過向全世界宣示主權(quán)法,獲得了與美國的干涉法(指“與臺灣關(guān)系法”)相抗衡的法律平臺,而這個法律平臺下的民意土壤遠遠比“與臺灣關(guān)系法”在美國的民意土壤更堅實。

  在《反分裂國家法》出臺后,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民意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一半的民眾認為陳水扁參加“3.26”游行不適合;對于臺?,F(xiàn)狀的評估,有2/3的民眾覺得臺灣沒有宣布“臺獨”的資本;而民眾對于兩岸的看法則比較樂觀,主張兩岸應(yīng)加強交流的比率高達71%。

  對于這場“臺獨”的游行,泛藍明確表示不支持、不參加。在國際社會和大陸、島內(nèi)的三重壓力下,陳水扁雖參加了游行,但沒有發(fā)表任何演講。并在此次游行中,民進黨破天荒地首次用“中華民國”旗號,游行的規(guī)模也僅有27萬人,這和當局鼓吹的百萬相比大大“縮水”。

  然而,必須警惕的是,美國在壓臺灣當局克制的同時,又進一步強化了和臺灣的軍事聯(lián)系。3月28日,臺軍飛行員正式獲得美方同意參加“紅旗演習”,訓(xùn)練對抗俄式戰(zhàn)機的技巧。與此同時,美國也以《反分裂國家法》為借口向歐盟施加壓力,要求歐盟推遲解除對華軍售禁令。這背后體現(xiàn)的依然是“遏制+接觸”政策。那么,美國的對華政策究竟是希望造就一個伙伴,還是一個對手呢?

形勢政治論文:反分裂法勾勒臺海新局

《反分裂國家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2005年3月14日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2 0 0 5年 3月 1 4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頒布該法。以下是學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37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