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近代史論文>

《檗谷黃氏族譜》對黃景昉家世的補正

時間: 詩琪1201 分享

  《檗谷黃氏族譜》對黃景昉家世的補正,希望下列文章能幫到你。

  黃景昉,字可遠(黃景昉,字可遠的記載僅見《檗谷黃氏族譜》),又字太穉,號東崖,福建晉江人,是崇禎五十相中,少數(shù)能"克保令名者"[1](P6506),且宦績貫穿于啟、禎兩朝,自編修以至臺輔,幾與崇禎一朝相終始。南明隆武時期,唐王以其"敏慎弘亮,才堪救時"[2](P45),力聘其復職,而后因與鄭芝龍不合,并且局勢已無可挽回,于隆武二年八月再次致仕。迄今為止,學界對黃景昉的研究僅限于對其生平的簡單介紹[3],并且多據(jù)《明史》本傳,因而其生平仍然模糊不清。而《檗谷黃氏族譜》作為檗谷黃氏家乘,對黃景昉生平記載詳備,足資補充。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檗谷黃氏族譜》(下稱"《族譜》")的利用,補正《明史·黃景昉傳》的缺失,并據(jù)以簡述黃景昉的家世。

  一、《檗谷黃氏族譜》概述

  《檗谷黃氏族譜》不分卷,為檗谷黃氏的長房家乘[4],光緒庚子(1900)年由二十世裔孫黃秀勳重修,檗谷村村委會藏有原抄本。該譜據(jù)《光緒庚子修長房家乘凡例》編纂,譜前錄有黃氏"始封""始肇""始分"之圖,其次為歷次編修族譜的序文,再次為世系及列傳,五世為一圖,圖后附以列傳?,F(xiàn)將《凡例》撮要錄之如下:舊譜五世一圖,惟首圖只有四世而已,不合圖數(shù),謹將瑀公為始祖,方得五世一轉(zhuǎn)。蓋明知太乙公有所自出之父湮沒弗彰,恐在天之靈爽,亦不安于龕中,故易舊圖為新圖,雖僭改前譜,然于敬祖之心,亦少慰追遠者也。

  舊譜大叔公、二叔公二派,附在譜末,而道成公樓下一派,字行不差,惟資成公安海派,差一世,同安前山派差四世,故改之俾與五世一圖合式。知我者其此更訂乎?罪我者亦此更訂乎?然不改未免叔侄字行顛倒,何若改之,昭穆分明之為愈也。

  舊譜,或子長父年二十余歲,妻長夫年六十余歲,弟先于兄,叔后于侄,核其年月,皆記者之誤,故易其序次,方合年紀。

  舊譜,五世一圖,長房長者合并書之,長房二者合一書之,長房三者錯綜書之,長房四者籠統(tǒng)書之,今將前人所修者,依原次序。惟新修者,兄弟同胞則并書,余者挨次分書,俾昭穆易明,覽者一目了然。

  舊譜,親生之子則朱枝,承繼之子亦朱枝,惟抱養(yǎng)之子則黑書,再傳而后仍按朱枝明其為我后者,不敢外視也,今則旁書。若者為外甥入承、外姓入承以黑書之,至於同姓入承者,何公之第幾子,出繼載于名下何公之子,第幾來承,記于所承之名下以別之,庶閱者易于按圖,后世方知其所自出。

  舊譜,無地圖、山圖、田圖、墓圖,今將黃始封之地圖之,黃始肇之地圖之,黃始分之地圖之。嘉樂山、云衢嶺、缽巖山、萬安山各繪其圖以昭后世,而田圖墓圖了如指掌。

  舊譜,不分圖數(shù),世系難稽,今將五世一圖,自始祖起,至二十三世,共分六圖,旁注首圖某公起,幾世至幾世,蟬聯(lián)挨次而下,俾閱者易于披覽。至于舊譜,以仙舉公為一世,今雖以瑀公為始祖,然世次一依舊譜恐更易未免紛紜,后之修譜者,其按圖以修之可也[1].

  從《凡例》中可看出,該譜的修纂目的已與明代和清中前期有所不同,如正德元年的《族譜凡例》即與此《凡例》不同,錄之如下,以作對比:凡世次冠于正宗之首,則朱書之,所以綱維族屬而大一統(tǒng)也。

  凡大宗則正書,小宗則旁書,所以重宗支而崇先祖也。

  凡父子則連書,兄弟則并書,所以序昭穆而一血脈也。

  凡有爵者則圖像之,為其立身揚名顯祖榮宗也。

  凡有德者則圖之,為其敬老慈幼保族宜家也;有功者圖之,為其興衰立業(yè)御侮捍災也。

  凡有后者書子,無后者書絕,立后者書繼,小則書殤,大則書卒,所以謹世系也。

  凡五世同一宗,高玄同一圖,所以明遠近而存世澤也。

  凡子孫寓居于外者則書其地,時常往來者則書其后,不往來者則除其后,以見其自絕于宗也。

  凡男子四五歲則書其名,冠則書字、書行、書娶、書德、書子、書歲、書卒、書葬,所以備人道之終始也。

  凡婦人不書名,因夫而附書之;妾母不書,因子而附書之;女子不書,因壻顯者而附書之,所以備陰陽之大義也。

  凡眾子不立傳,有爵者傳之,有德者傳之,有功者傳之。

  凡婦人有孝有德貞烈節(jié)義者,傳之,所以別賢否垂世教也。

  凡養(yǎng)子不書名,明其非后也;惡子不書歲,惡其幸生也;放子不書卒,斥其先死也;出子不書葬,罪其失所歸也;放謂極惡大罪,為父所逐出,謂遠離父母,業(yè)于異端是也。

  凡庶子雖長不許承宗,其無嫡子,則旁書之,所以垂世嫡也[1].

  從這兩篇《凡例》中即可看出,正德《凡例》注重"序昭穆,明親疏,辨貴賤,別賢否",而光緒庚子的《凡例》則更重于"敬祖"和"明昭穆".這一趨勢也可從《族譜》的序文中看出[2],如明永樂元年纂修族譜的序言中,開篇即說"家之譜,國之史類也,昭穆非是不明,疎戚非是不辨,賢否非是不分,故本支魚貫,昭穆位矣。伯仲雁次,疎戚著矣,賢否志實,善惡判矣,是諸譜之所為作也"[3].乾隆癸亥年的族譜前序亦云:"家之譜,與國之史同也,所以序昭穆,明親疎,辨貴賤,別賢否,所關(guān)大矣。稽我檗黃之譜,如系凡例、譜議以及諸譜序,歷代聞人,垂之家乘者,固已詳而且盡矣。"[4]

  而嘉慶以降,族譜的修纂則逐漸偏重于"敬祖"和"明昭穆",而"辨貴賤""別賢否"則不再強調(diào),如《嘉慶乙亥新修族譜序》即曰:"家之譜猶國之史,……但吾譜失修歷有七十三載,沿今不舉,后此愈失其真……俾世遠年湮無昭穆之,或紊已耳。"[5]

  光緒辛卯年重修譜承襲了嘉慶乙亥年修譜的宗旨":譜牒之設(shè),昉於誰乎?夫自結(jié)繩之俗弛,書契之文興,人之因生賜姓,而別其祖之所自出,譜隨以立焉。天下至大,以輿圖收之;人民至眾,以版圖定之。矧人之本乎祖,不設(shè)譜以志之,子孫莫知其為始也。"[6]

  至光緒庚子年重修長房家乘",敬祖"和"明昭穆"已成為修改舊譜,編寫新譜的主要目的,故而該譜修纂之宗旨即在于此。

  二、黃景昉的家世

  入明以后,黃景昉家族,自其九世祖黃潤始有登第者,其后"登科凡八人","登第者三"[7].其祖父黃國彥舉隆慶元年(1567)鄉(xiāng)試,其長兄景明登崇禎七年甲戌科(1634)進士,次兄景曄及其弟景昭、景暿皆有文名,可謂儒宦之家。筆者通過對其家世的梳理,對于黃景昉影響較深者,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為政方面。黃景昉在崇禎年間的施政態(tài)度及措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家庭的教化中窺見,如其祖父黃國彥任新寧縣令時,豁田賦、均徭役;為泗州知州時,由于該州刑法嚴于他州",悉輕弛之".該州"歲苦澇",則"預為修賑".其母親謝太夫人,為萬歷庚辰科進士謝吉卿之女,她對諸兒為政頗有戒諭和期許:"澹叟公令長樂,戒勿煩刑,庭下稀棰楚聲,恒歡呼曰:'此太夫人賜也。'東厓公經(jīng)筵召對,面捄鄭司寇獄,旋奉旨嚴。信聞,合家皆驚,太夫人笑曰:'為講臣不當如是耶?'"長兄黃景明任廣東長樂縣知縣時"惟以受民為心",《族譜》中特舉其二事:"一日巡道過長樂,發(fā)審強賊三十余人,只審三人為真。時諸邑皆以獲賊多者為功,巡道曰':若此,則難為拿賊者矣。'公爭之曰:'若不如此,則難為做賊者矣。'又魏長廣者,為薄總所騙不遂,囑賊攀為窩家,諸所保生監(jiān)概誣為黨,悉伸其冤。"十四年八月外轉(zhuǎn)升任廣西按察司提督學政僉事,則盡心于人才之事",初試全州得黃龍躍一卷,即以榜首許之。及科試歸,撫院問榜首屬何人,以黃對。榜發(fā),果首選。通榜惟遺才五人,又三系首取。"[1]

  2.為學方面。黃景昉自幼聰穎力學,其家庭的影響亦不無關(guān)系,如其祖父黃國彥以才學著稱,"讀書警敏,瞥目便記,下筆滾滾".母親謝太夫人,更是嚴于諸兒的學業(yè)",課督諸兒縱令力學,每出就試有司,為浹旬不寐;試場屋,為浹月不寐".而長兄黃景明,幼年讀書即過目成誦,及長亦手不釋卷。次兄景曄,則以文辭見稱,《族譜》載辛酉主司李某的評價曰"公文在閩則冠閩,在天下則冠天下。"[2]

  3.為人方面。林胤昌曾評價黃景昉道:"有葉文忠之廣,而兼李文節(jié)之狷潔"[3](P347),其狷潔之處從其立朝為政及其自述晚年生活的《屏居十二課》和《夜問九章》中即可反映。通過對其家世的梳理,可以看到黃景昉與其家族成員間的共通之處,如孝行方面,其父黃宗彝對其祖父黃國彥即如此,"長史公既老病,伯子殤,諸孫出就省試,公獨侍晨夕,執(zhí)持浣廁,褕浹旬不解衣".長兄黃景明亦然,"天未明梳洗往寢所問安,立逾時方敢退。太夫人中年善病,每五鼓自往迎醫(yī),風雨不輟,醫(yī)感其意,率為之先行。"季弟景暿,更是跋涉數(shù)千里問母起居。再如起居方面,如其父黃宗彝在黃景昉入仕富貴后",猶以布衣與故人往還",而其母謝太夫人更是"綦縞樸素"以致新納的婢女認不出其為太夫人[4].

  從對黃景昉家世的梳理,即可發(fā)現(xiàn),自其祖父黃國彥始,為官則以愛民,為學則以文名,為子則以孝名。景昉任職于明季,卻能"和平中正,不榜門戶"[5](P12)而從其割俸金賻吳裕中,疏救鄭三俊、黃道周、劉宗周,則與其祖、兄相似。而其詩文"于閩人成派,別開生面"[6](P3256),于家學亦不乏淵源。

  三、黃景昉生平補正

  筆者所見有關(guān)黃景昉生平的傳記類文獻,依內(nèi)容詳略可劃分為四類:第一,《檗谷黃氏族譜》中的《景昉公傳》,其傳文對于黃景昉生平的記載最詳,凡家世、生卒、升遷、宦績、著作皆備載其中。第二,《石匱書后集》的《黃景昉傳》,以黃景昉入仕、升遷、致仕為主線,記述其生平之大概,雖然傳文較《族譜》為略,但其記載亦有補充《族譜》簡略之處。第三,《明史稿》《明史》的《黃景昉傳》及《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晉江縣志》中的《黃景昉傳》,這類傳文內(nèi)容大致相仿,僅記黃景昉生平之大事,并且存在后出之書因襲前書的情況。第四,則是簡單記述類,僅記黃景昉生平之大略,如《南疆逸史》《崇禎閣臣行略》《崇禎五十宰相》《小腆紀傳》等。由于《檗谷黃氏族譜》對黃景昉生平記載詳備,足資補正,而《明史》作為正史,影響最廣,因此,本節(jié)以《明史·黃景昉傳》為藍本,依據(jù)時間先后,劃分為萬歷、天啟時期,崇禎時期和南明時期,分別進行補正。

  1.萬歷、天啟時期。萬歷、天啟時期,《明史·黃景昉傳》僅記":黃景昉,字太稚,亦晉江人。天啟五年進士。由庶吉士歷官庶子,直日講。"[1](P6503)其中"由庶吉士歷官庶子,直日講"并非在天啟年間,而是在崇禎年間。

  《族譜》對此可作三處補充,第一,補充黃景昉中式前的經(jīng)歷,足見其孝友聰慧:"景昉公,宗彝公三子,字可遠,又字太穉,號東崖。幼為文,觀石公每奇之,夜飲為加爵。十六歲,謝太夫人連歲病羸,私為叩頭吁天,愿自減箕益母。十九歲,入泮。二十一歲,為萬歷乙卯科中式第十六名舉人。"此外,《族譜》也詳記黃景昉的出生年月及時辰:"生萬歷二十四年丙申十一月初六日卯時"[2].第二,則是黃景昉中式及改選庶吉士的詳細情況:"三十歲,為天啟五年乙丑科會試中式第九十三名,廷試二甲十八名,六月選改十八名為翰林院庶吉士,名列第三。"[2]

  第三,黃景昉在改選庶吉士后,不久即因吳裕中被杖之事,鑒于"逆珰肆橫",而請假告歸:"時逆珰肆橫,御史吳裕中以言事忤珰意,杖闕下,躬撫之榻前,比殆,楚人無敢臨其喪者,獨割俸賻之,念珰焰方熾,請假歸。"[2]

  2.崇禎時期。崇禎時期,為黃景昉仕宦經(jīng)歷的主要階段,由編修以至宰輔,直至崇禎十六年九月致仕,幾乎與崇禎一朝相始終。《明史》本傳的記載可謂詳備,但缺略亦有之,而《族譜》則詳述黃景昉由崇禎元年還朝以迄致仕的所有升遷經(jīng)歷及宦績,足補《明史》本傳之缺載。其中《明史》本傳對黃景昉崇禎十一年以前的仕宦經(jīng)歷僅記:"由庶吉士歷官庶子,直日講",其余未予記述;崇禎十一年以后,則僅記與時政有關(guān)之事。筆者據(jù)《族譜》將崇禎年間《明史·黃景昉傳》缺載之事表列如下:據(jù)表中所列履歷,首先,可清晰地看出黃景昉的升遷經(jīng)歷:崇禎元年,還朝,授為翰林院編修;崇禎四年至六年居鄉(xiāng)丁憂;崇禎七年服除,仍授編修;崇禎八年三月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八月題補日講官暨經(jīng)筵講官;崇禎九年正月,升任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十一年正月,轉(zhuǎn)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十二年秋,回家省母;十二年,筑屺湘公墳工竣還朝,臘月入京。十三年四月,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并以少詹事協(xié)理府事,并再次題補為經(jīng)筵講官。十四年四月,以原官改掌翰林院印,七月,題補為日講官。崇禎十五年五月,會推閣員名列其中。六月,召對中極殿,稱旨,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隨后題充實錄、會典總裁同知經(jīng)筵日講。崇禎十六年五月,升為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蔭子入國子監(jiān),并賜金幣;九月,疏請致仕。

  其次,除《明史·黃景昉傳》所列宦績外,黃景昉仕宦經(jīng)歷仍有可觀之處,第一,是黃景昉在崇禎三年主考湖廣鄉(xiāng)試時,因《試錄》砭切時政得罪大學士溫體仁和兵部尚書梁廷棟,故而崇禎九年,循例應主考應天鄉(xiāng)試,而改考順天鄉(xiāng)試,實為首輔溫體仁欲借此以相苦":輦下習煩囂,口語嘈嘈,風波易起,烏程借以相苦也。"但黃景昉主考順天鄉(xiāng)試亦不因此而有所顧忌",所選策仍剴直如楚《錄》,加峻焉"[1](P99).第二,則是黃景昉值講筵時,因講敷時事,而深得崇禎皇帝的賞識,故而《族譜》說"綸扉之簡,實基于是".張岱在《石匱書后集》亦記黃氏為救黃道周,講筵時以"用舍喜怒之間,須再加斟酌"規(guī)勸崇禎皇帝之事[2](P134).而黃景昉在其自述中亦記道":行夕,(何吾騶)稱余在講筵風度有異,將來當大用,祝余自愛。時甫供事旬月,局蹐甚,不審公何自見賞,恒媿謝其意。"[3](P6584)可見《族譜》所記黃景昉因講筵時的表現(xiàn)而深受圣眷,實為不假。第三,則是為閣臣時力救劉宗周,使其免送刑部擬罪?!睹魇贰分袑Υ藘H記:"閣臣持不發(fā),捧原旨御前懇救,乃免,斥為民"[4](P6504),《族譜》中詳述此事,足補《明史》之缺略,亦可見黃景昉立朝非以奉迎崇禎皇帝之意為事。此外,《族譜》中對黃景昉致仕情形的記載,可見黃氏"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為官思想,在不受崇禎皇帝所信任時,毅然選擇致仕,但仍心憂朝政,故臨行仍以":發(fā)章奏,惜人才,稽古遜心,詢謀舍已"為祝。

  3.南明時期?!睹魇贰穼S景昉致仕后的記載僅有:"唐王時,召入直,未幾,復告歸。國變后,家居十數(shù)年始卒。"[5]

  《族譜》對黃景昉致仕后的記載雖然簡略,但仍有可補《明史》之處:隆武時,敘捐助功,晉勛階二級,遣陳中翰翔赍敕到家敦趨,旋有福京監(jiān)國之命,最后給假抵家,決意終隱,或詢朝政,弗答。居家十余年,以著述為事,所著有《湘隱堂文集》《甌安館詩集》《讀史唯疑》《國史唯疑》《連蜷齋嚏言》《古文篿卜》《古詩弋獲》《古今明堂記》《經(jīng)史對句》《館閣舊事》《宦夢錄》《經(jīng)史要論》《雙聲疊韻譜》《制詞》《奏疏》《試錄》《講章》等書。生萬歷二十四年丙申十一月初六日卯時,卒康熙元年壬寅七月二十二日戌時,享年六十八歲。臥病三日,絕粒不呼醫(yī),易簀之夕,口占二詠曰":國亡身合殉,家破弟先歸。傷心陵北望,松栢不成園。"(一首)"嬉游皆假合,啼笑亦隨緣。耿耿孤明處,佯狂二十年。"(二首)索紙筆,于膝上疾書,遂擲筆而逝[1].

  《族譜》對黃景昉在隆武時期的復出,雖然記載有限,但仍能補充《明史》之缺載,其中"敘捐助功,晉勛階二級",筆者未見相關(guān)的傳記史料記載此事。而"遣陳中翰翔齎敕到家敦趨,旋有福京監(jiān)國之命,最后給假抵家",《族譜》記載雖略,而征諸南明史書則不難找到印證[2].對于黃景昉的致仕隱居及著作書目的記載,除黃氏所著《屏居十二課》外,僅見于《族譜》,而《族譜》所載黃氏臨終二詠及黃氏的生卒年月時辰,則為《族譜》所僅見。

  四、結(jié)語

  族譜作為一族之史",家之譜,國之史",其主要功能在于序昭穆、明親疏,辨貴賤、別賢否,但也因此對于族內(nèi)成員,特別是對"有爵者""有德者"較一般傳記資料有著更為詳細的記載?!堕薰赛S氏族譜》于此即體現(xiàn)其獨特的史料價值:

  1.對家族世系記載詳備。本文據(jù)此對黃景昉的家世進行梳理,反映出家庭教化在科舉時代對族內(nèi)成員有著深遠的影響,檗谷黃氏家族自九世祖黃潤登第以后,登科第者日多,其祖父黃國彥舉隆慶丁卯鄉(xiāng)試,外祖謝吉卿為萬歷庚辰科舉人,其兄黃景明則是癸甲連第進士,黃景昉更是官至宰輔。而黃景昉在其仕宦經(jīng)歷的表現(xiàn),也有著家庭影響的深刻烙印。

  2.對族內(nèi)成員生平記載詳備。族譜作為一族之史,對族內(nèi)成員生平的記載較其他史書為詳,而黃景昉在明崇禎年間曾位居內(nèi)閣大學士,在族中屬于"有爵者"者,故而《族譜·景昉公傳》對黃景昉生平記載尤為詳備。本文通過《族譜·景昉公傳》的記載對《明史·黃景昉傳》缺失之處進行補正,已能較為清晰地看出黃景昉的生平:黃景昉生于儒宦之家,少年時期已聰敏過人,且為人至孝;中年通籍,歷仕啟、禎兩朝,宦績亦有可觀之處,但因時局及崇禎皇帝性格所致,而未盡其用;晚年國亡,雖在隆武年間短暫復出,但知國勢不可挽回,即致仕歸隱,閉門不談國事,以著書為業(yè),但亡國之痛,未曾消退。而其在啟、禎年間的宦績,亦非止《明史》本傳所言之數(shù)事,其如割俸金賻吳裕中、《試錄》砭切時政、講筵敷陳時事、申救劉宗周于危難等,皆未在《明史》傳文中體現(xiàn)。

  3.糾正史書記載的訛誤。如全祖望在《國史唯疑跋》中記道:"晉江黃相國東厓《國史唯疑》,黎媿曾嘗見之,云有一尺許。周櫟園許為之刻而不果。相國歿后,媿曾訪之其子知章,云經(jīng)亂散失不全矣。"[3](P1317)而文中知章并非黃景昉之子,黃景昉在《睦宗十二志序》中說:"余仲兄子知章"即可為證。此一記載若無《族譜》的辯訛,則難以進行厘清。

  但是對于《族譜》的記載,也是需要鑒別地使用,如黃景昉之父黃宗彝的卒月即是錯誤的,《族譜》記卒于崇禎四年二月十二日吉時,而黃景昉在《宦夢錄》中即自記其父卒于崇禎四年五月朔日的前一天。又如黃景昉升遷的記載,《族譜》記黃景昉旋升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在崇禎八年,而經(jīng)筆者考證,則應在崇禎九年正月。雖然《族譜》記載同樣存在舛誤之處,但對于人物的家世、生平的記載則體現(xiàn)出較高的史料價值,故筆者認為在對人物或者家族進行研究時,如有可利用之族譜、家譜,在甄別去偽以后,應當予以借鑒。


近代史論文相關(guān)文章:

1.淺談大一近代史的論文

2.近代史綱要期末論文范文

3.大學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4.中國近代史人物演講稿

5.辛亥革命的議論文:一次偉大的革命

407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