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經濟學論文 > 行業(yè)經濟 > 有關傳媒經濟學論文

有關傳媒經濟學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有關傳媒經濟學論文

  傳媒經濟是新世紀的一個朝陽產業(yè),是新經濟的的重要構成部分,蘊含著無窮的影響力和巨大的經濟潛力,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有關傳媒經濟學論文,歡迎瀏覽。

  有關傳媒經濟學論文篇一

  《 淺析傳媒經濟研究 》

  【摘要】當今我國傳媒經濟研究正處于百家爭鳴的起步階段。筆者針對周鴻鐸教授的觀點/傳媒經濟不是經濟學科,認為傳媒經濟研究的范式與進路是一個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討論一個研究對象必須把它置于恰當的學科話語框架內才有意義。研究指出:傳媒產業(yè)經濟學和媒介經營管理應是傳媒經濟研究的兩個主要范式,而選擇媒介產品作為研究起點是最佳的進路。

  【關鍵詞】傳媒經濟;范式;進路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4-0027-2

  一、傳媒經濟研究的范式

  傳媒產業(yè)經濟學它以經濟學為主導,以產業(yè)經濟學和系統(tǒng)經濟學為理論支持,并輔以傳播學。傳媒產業(yè)經濟學可以借助一般產業(y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但也有其特有的規(guī)律,因為提供信息產品的傳媒產業(yè)具有與其他產業(yè)所沒有的特殊性。傳媒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整個傳媒業(yè)及其相關的產業(yè)政策和總體經濟。這里有一點要特別提出,傳統(tǒng)經濟學是無法對傳媒經濟進行準確描述和深入研究的。因為在傳統(tǒng)經濟學里有一個很重要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但對傳媒經濟卻不適用,如對信息產品的消費是不符合這一規(guī)律的,它是可以反復使用并且邊際效用往往是遞增的。

  況且,傳媒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傳媒經濟系統(tǒng),而傳媒經濟系統(tǒng)的構成是由以傳播過程為載體相伴發(fā)生的一些經濟過程或者經濟增值活動。所以我們只能運用系統(tǒng)經濟學理論來研究它。系統(tǒng)科學中的老三論(信息論、系統(tǒng)論和控制論)和新三論(突變論、協(xié)同論和耗散結構)都可以在傳媒經濟研究中大展拳腳。它還可細分為報業(yè)經濟學、電視經濟學、廣播經濟學、網絡經濟學等多個分支學科。目前,這些學科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傳媒管理經濟學它以管理學為主導,以管理學和微觀經濟學為理論支持,并輔以傳播學,研究對象為媒介實體以及消費者。管理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經濟學理論與企業(yè)管理決策的橋梁。傳媒管理經濟學是媒介經營管理研究的經濟學基礎,常常被包含在媒介經營管理中。由于經濟管理一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所以許多人誤以為經濟學和管理學大同小異。事實上經濟學和管理學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兩門學科。它們對行為主體的基本傾向、行為主體的關系的界定方面都有很大的區(qū)別。經濟學理論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統(tǒng)一性較強;管理學的權變性、藝術性、多樣性較強。

  認識兩者的區(qū)別有助于兩門學科的相互借鑒和各自完善,也有助于兩門學科的交叉或邊緣學科的研究?,F在我國許多新聞院校都開設這門課程,但名稱五花八門,有些叫媒介經營,有些叫媒介管理,有些叫媒介經營管理,筆者認為叫媒介經營管理較合適,而且這門課在新聞學本科開設較為適宜,傳媒產業(yè)經濟學則應設為研究生課程。媒介經營管理實際上是企業(yè)管理的翻版,在西方,傳媒就是企業(yè),可以直接移植企業(yè)管理這一套較為成熟的理論。當然,在我國則不一樣,事業(yè)單位企業(yè)管理的中國傳媒必然面臨更復雜的問題。

  傳播政治經濟學它以傳播學為主導,融合新聞傳播、文化批判、政治經濟等多學科理論,研究對象為傳媒制度、文化影響和政府政策等。這一學科有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經濟學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對前面兩個學科理論的批判與修正。這里有兩個概念需要澄清,傳媒經濟中的傳媒兩字包括三層含義:作為產品的傳媒、作為企業(yè)的傳媒和作為產業(yè)的傳媒。而產品、企業(yè)和產業(yè)都是經濟問題,因此,傳媒經濟本質上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如果把傳媒作為產品、企業(yè)和產業(yè),新聞傳播學解決的是傳媒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而經濟學解決的是傳媒的經濟問題,兩者分工明確,涇渭分明。

  因此,傳媒經濟學就不是一門交叉科學。說傳媒經濟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實際上是混淆了傳媒和傳播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把具有經濟屬性的傳媒理解成傳播,從而把傳媒經濟學當成了傳播經濟學。綜上所述,以經濟學為主導的傳媒經濟學研究范疇實際上僅限于傳媒產業(yè)經濟學和傳媒管理經濟學這兩個學科。

  傳播政治經濟學,從嚴格的意義來說,它不能算是傳媒經濟學,它只是傳媒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校正器。這里讓我們再回到周鴻鐸的觀點傳媒經濟不是經濟學科,他理解的傳媒經濟實際上是以傳播學為主導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盡管周鴻鐸是我國較早提出傳媒經濟的學者,但我們認為:無論是誰創(chuàng)立了所謂的傳媒經濟學科,無論一個研究者愿意用什么樣的視角和方法來從事研究工作,都不影響別人借鑒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傳媒經濟現象。至此,我們可以把杭敏和羅伯特·皮卡特的劃分作了進一步的推演和完善,把傳媒經濟學的研究范式限定在傳媒產業(yè)經濟學和媒介經營管理學這兩個學科上,如表加粗部分。

  二、傳媒經濟研究的進路

  在明確傳媒經濟研究的范式之后,我們還必須選擇研究的進路。那么,該如何選擇有力推進傳媒經濟研究和學科發(fā)展的最佳進路呢?目前,我國傳媒經濟學研究的路向五花八門,主要的大致有如下幾種:

  1.致力傳媒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如吳克宇的電視媒介經濟學,金碚的報業(yè)經濟學等,以周鴻鐸編著的傳媒經濟系列、媒介經營與管理系列叢書(共2部)最為龐大。這些系統(tǒng)性的研究盡管還稍顯粗糙,但其開拓性是值得稱道的。

  2.將新經濟理論如注意力經濟、競爭力經濟引入傳媒經濟研究中,提出傳媒競爭力、傳媒影響力等概念。這些研究往往從國外經典案例出發(fā),有很大的借鑒和啟示。

  3.通過對傳媒產業(yè)的數字化定量描述,試圖作出對傳媒產業(yè)走勢的判斷。近年來數百種傳媒市場實證調查研究報告問世。以中國傳媒大學黃升民、清華大學崔保國、中央電視臺張海潮等人的定量分析,為我國傳媒產業(yè)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

  4.對跨國傳媒與國外傳媒經濟的介紹和研究。主要是對國外傳媒經濟個案研究和國外傳媒經濟學專著的翻譯。這些研究充分說明了我國傳媒經濟研究仍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方面不同學術專業(yè)、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紛紛轉到這個新興領域里來,另一方面大多數學者的經濟學訓練明顯不足,因此也不難理解如皮卡特所說的理論性不足。從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除了研究的范式外,我們還要解決研究的路徑,即進路問題。

  目前,我國對媒介產品是商品,媒介業(yè)是產業(yè),媒介是企業(yè)已逐漸形成共識,但對于新聞商品屬性認識還不盡一致。新聞無疑是最重要的媒介產品,它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既是信息產品,又是服務產品。但它是商品嗎?如果不是,那么又如何經營它呢?周鴻鐸對此進行這樣的推論:在社會主義國家里,新聞不是商品,這是由無產階級新聞性質決定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任何一種新聞的使用價值都是為了滿足-生產.這種新聞的階級的自身需要,并不是為了他人。馬克思主義的商品理論告訴人們,任何一個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使用價值都是為別人而生產的,自己希望得到的只是商品的價值。這就是說,為了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的勞動產品不是商品。由此,他推斷新聞節(jié)目是不可以直接盈利的,它只能是其他節(jié)目經營的基礎、前提和保證,只能間接地經營。

  按照這一論斷又如何解釋央視新聞神六直播狂賺5個多億的廣告呢?又如何解釋我國購買BBC、CNN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呢?討論同一研究對象必須把它置于在同一學科話語框架內才有意義。周鴻鐸把作為傳播行為的新聞報道和作為信息產品的新聞節(jié)目混為一談,實質上是在新聞學和經濟學兩個范式內推理同一樣東西。過去,我們一說到新聞是商品,馬上就會想到它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其實這只是它的一個方面,通過廣告置換和媒介之間的購買是實現新聞商品價值十分重要的另一個方面。

  新聞作為產品,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它有兩重屬性:一是政治屬性(或意識形態(tài)屬性),二是商業(yè)屬性。如中央電視臺購買BBC的電視新聞(信息產品),可以用其畫面(包括部分聲音)這一信息載體作為新聞素材,體現它的商品屬性;然后用我們的觀點重新撰稿配音,體現它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傳媒經濟研究主要討論它的商品屬性及運行規(guī)律,當然也要考慮其他屬性對它的影響。因此,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新聞就是商品,但同時我們也要指出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特殊性就是新聞這一媒介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它不會掩蓋它的商品屬性,但可以影響它的商業(yè)運行。作為信息產品的媒介產品還與其他傳統(tǒng)產業(yè)的產品有很大的區(qū)別,比如,新技術對媒介產品的影響日益顯著。

  說到新媒介產品,它與許多新經濟學概念是緊密相連的:信息經濟、網絡經濟、虛擬經濟、知識經濟等。再比如手機電視,早在1年前已經完成了它的技術準備,卻遲遲未能投入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運營。為什么呢?根本問題就在于我們對這一新媒介產品的經濟屬性及其市場運行規(guī)律認識還不夠,手機電視能給消費者提供什么樣的信息產品?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產品呢?不研究這些基本問題,我們是不能很好的找到它的運行規(guī)律和盈利模式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舍本求末的進路會使傳媒經濟研究顯得急功近利,華而不實,不能真正解決傳媒經濟運行中的實際問題,也不利于傳媒經濟的學科建構。在傳媒經濟學研究的范式內,通過對媒介產品屬性與功能的學理性分析,進而對產品投資、研發(fā)、生產、流通及衍生產品開發(fā)等整個產品價值鏈的考察,可以帶動我們對傳媒資本、傳媒產業(yè)、傳媒市場、媒介管理、傳媒制度及新媒介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研究,最終形成傳媒經濟學的整個學科體系。這就是傳媒經濟研究的最佳進路。然而,由于經濟學理論準備不足、范式運用不夠嚴謹和進路選擇不當等因素影響,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學者甚至是資深學者也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和論述。綜上所述,我國傳媒經濟學研究當務之急,就是要運用其范式研究傳媒經濟中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最佳進路不等于唯一進路,我們也不排斥其他進路,多樣化的研究必將促進傳媒經濟學的發(fā)展與繁榮。

  有關傳媒經濟學論文篇二

  《 試論新聞娛樂化對于傳媒經濟的影響 》

  所有經濟領域內一切真正的改革,都需要以市場為取向。近20年來,市場化大潮席卷了世界各個角落,各國的傳媒在市場經濟的促使下走的更遠、更徹底。一方面是大量涌現的純商業(yè)性質的媒介;另一方面是迫于市場壓力或減輕財政壓力下的國有、公營媒介的下海,實行商業(yè)化運作。這樣的市場化改革使很多的國家的媒介在運營模式、編輯方針和操作方法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業(yè)化的取向。在媒介內容上的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娛樂化傾向的強化,其中最危險最深刻的變化,就是新聞娛樂化的潮流。

  一、什么是新聞娛樂化?

  何為新聞娛樂化?第一,內容方面,偏向軟新聞(西方媒介稱為“大眾新聞”)或是盡力軟化硬性新聞。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減少嚴肅新聞數量,把暴力事件、災難報道、花邊新聞、體育新聞及名人趣事和各種犯罪新聞作為新聞重點,極力在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化中挖掘娛樂價值。第二,表現形式方面,過分地強調新聞故事性、情節(jié)性。在最初,只是適度地在新聞寫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強其貼近性,到現在發(fā)展成盲目追求新聞趣味性和娛樂性,強化其懸念、煽情或刺激的部分,使新聞故事化、文學化。如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辛普森殺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及克林頓總統(tǒng)的緋聞案,成為了傳媒娛樂化三大標志性之作。

  以上的闡述說明了新聞娛樂化現象三大特征:一,內容上是軟性新聞;二,極力挖掘新聞的娛樂因素;三,過分強調吸引力。從新聞傳播功能的角度看來,新聞娛樂化異化了新聞本身提供娛樂的功能,具體說來就是新聞娛樂化使娛樂新聞在媒介新聞整體中的地位被放大,在新聞價值中的人情味和趣味性因素也被放大,導致新聞娛樂功能的初衷的偏離。娛樂和迎合受眾成為了新聞娛樂化的主要目的。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已經在大眾媒介中屢見不鮮了。無論報紙、電視、廣播或網絡,“娛樂”成為主流,一切與之相關的節(jié)目也成為各媒體開發(fā)的重心。但是,在媒介過度娛樂化現象的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政治、經濟、文化和受眾等各個因素綜合地推動了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出現。下文將主要從傳媒經濟的角度分析,并且關注了兩者的關系及其相互影響。

  二、新聞娛樂化的經濟原因分析

  首先,從消費者的角度,消費者是市場經濟中很重要的概念,在媒介市場經濟中,“受眾”就是媒介產品消費者。首先從受眾心理和需求方面分析消費者。依據馬斯洛的心理分級理論,當人類的低級的、本能的心理需求,例如吃、穿、住等都得到滿足后,就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但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壓力增大,使人們開始追求工作之外的全身心的放松,對于精神放松的需求急速增長。另一方面,受眾還具有普遍的從眾心理和行為,從而娛樂逐漸成為時尚。

  其次,從生產者的角度,媒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有雙重屬性,經濟實體屬性被強化,這些媒體被推向市場時不僅扮演政治化的角色,同樣也需要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市場占有份額和利潤。為獲得市場就必須擁有消費者,要擁有消費者就要研究消費心理需求,即受眾心理需求。為了讓受眾消費,真正的新聞被市場改寫,導致原先的例如無虛飾、不空談等新聞觀念被拋棄,現在的新聞被媒體精心策劃、包裝成為新聞商品,娛樂因素成為市場主導。與以往編輯部爭論的焦點“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不同,現在更多的是關心“受眾想知道什么?想看什么樣的節(jié)目?”。

  因此可以看出,市場成為具有商業(yè)化傾向的媒介或是商業(yè)性媒介的主宰,一切與發(fā)行量和收視率等相關的指標成為媒體的生命線。為了追逐企業(yè)利潤最大化而追逐受眾群的需求,同時媒介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也遵循市場經濟商品的大數及通用的原則,即生產那些最好銷售,受眾最廣泛的產品。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在消費興趣各不相同的情況下,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媒介選擇了娛樂。無論男女老少,何種身份、階級、種族和國別等各方面的差異,都需要娛樂。因此娛樂產品在大眾化時代十分暢銷。在這樣的消費邏輯的引導下,媒介都表現出了日益明顯的娛樂化傾向,從最初的娛樂休閑節(jié)目和內容的比重上升,發(fā)展為將嚴肅的新聞也向娛樂化拉近,導致新聞和娛樂的界限日益模糊,就成為了所謂的新聞娛樂化。在近20年來的新聞的改革過程中,隨著我國媒介市場化發(fā)展加快,媒介大眾化和市場化浪潮興起,娛樂化日漸成為

  我國傳媒 經濟研究的一個新出發(fā)點。如同陳力丹教授所說:“娛樂新聞和娛樂類的版塊越來越成為傳媒經濟效益的增長點,這是大勢所趨。”

  三、新聞娛樂化對于傳媒經濟 發(fā)展的影響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都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新聞娛樂化現象出現的主因是媒介走向市場和傳媒經濟的發(fā)展,反之新聞娛樂化發(fā)展和泛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媒介經濟的發(fā)展。短期看來,新聞娛樂化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媒介經濟的短期繁榮,獲得了大量受眾的關注和注意力,獲得了廣告客戶,但是這樣的影響和發(fā)展方式能否獲得長遠的效益和發(fā)展仍然值得考慮。

  如今我們已經不僅是單純的大眾傳播時代了,隨著科技發(fā)展和 社會分工細化,傳播已走向分眾化時代。傳媒經濟作為經濟的其中一種形式,它擁有其自身發(fā)展的特性和屬性。喻國明教授曾指出:傳媒作為產業(yè)的經濟本質是“影響力經濟”,它擁有的是社會公眾給予的“注意力資源”。1衡量傳媒對于市場的價值的大小,關鍵在于它能夠通過受眾對社會 實踐和發(fā)展產生的“影響力”。就是說,計量傳媒市場的價值不僅是由它所凝聚的受眾人群數量多少決定的,這是因為人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動力和決策力、消費能力或“話語權”的差異,且有時差異巨大。顯然地,作為一個傳媒,能夠影響社會的主流人群,為其提供信息、知識以及智慧支持,從而影響社會進程、社會決策、市場消費和人們的社會行為的話,這個傳媒的價值就十分巨大了。

  不難看出,媒介受眾數量不能決定一切,重要的是媒介影響的受眾的質量。因此,媒介娛樂化的方式只是實現了普化,未達到精化,這樣的做法只能是低層次的。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對社會決策產生影響的人都對娛樂化的失誤沒有太多興趣和關注,無法影響這類受眾,就無法獲得有實力的廣告資源。這類主流人群的特征包括:較強的消費能力和 政治經濟權利、 文化精英、年輕人。這個社會群體并不需要零碎的娛樂化新聞,更多的是需要媒體解答各自領域的相關問題和需求。盡管這類媒體受眾數量并非最大,但是它的影響力最大,這類媒體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最大。因此媒介新聞娛樂化的方式并不是傳媒經濟長遠發(fā)展的正確選擇,單純追求娛樂化,并不能真正地提高傳媒經濟的質量。(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人 文學院)

  注解

 ?、?喻國明.影響力經濟——傳媒產業(yè)本質的一種詮釋.現代傳播,2003,(01):1~3.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關于傳媒發(fā)展和經營的一些宏觀認識問題.新聞界,2003,(01):29~30.

  [2] 林暉.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3):29~35.

有關有關傳媒經濟學論文推薦:

1.傳播學相關畢業(yè)論文

2.關于經濟類論文范文

3.淺談傳播學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4.淺談教育經濟學論文

5.關于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

6.有關經濟學的論文

7.淺談新聞傳播本科論文

174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