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傈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傈僳族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并不算很大的族群,對于傈僳族的民族文化你可否了解呢?一個民族的文化無非就是體現(xiàn)在他的穿著,飲食,文字還有節(jié)日上,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傈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傈僳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1.刀竿節(jié)
刀竿節(jié),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滬水一帶傈僳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一天。刀等節(jié)由來已久,相傳明朝外敵入侵云南邊界,當時的兵部尚書王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戰(zhàn)場上,依靠當?shù)乩圩迦嗣駡F結(jié)戰(zhàn)斗,一很快取得了勝利。不料班師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為了紀念反侵略的英烈,當?shù)厝嗣褚陨系陡蛠肀硎颈Pl(wèi)祖國疆土、反對入侵者的決心,定此日為刀等節(jié)。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廣場中央燃起四準通紅的炭火。五個保悍而又靈巧的中年男子赤腳在火堆中間跳躍,時而騰空,時而落下,時而撲向火海,時而翻滾前進,無數(shù)金光燦爛的火星,在他們的身邊腳下飛舞。他們用雙手捧起通紅的火球;先6快地在臉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飛快地把功揉搓。周圍的觀眾在歡呼聲中欣賞院火的絕技。
節(jié)日里,婦女們穿著鑲花邊的黑色上衣和點綴著各種銀飾物的花裙,佩戴耳環(huán)、項鏈等首飾,風(fēng)采過人。男人穿著麻布短衣褲,腰系紅黃長帶,)小腿系吊簡,腰佩長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節(jié)目的廣場上,堅趄兩根二十米高的樹干,四周用藤蔓拉緊固定,樹桿上廠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長刀,作為向上攀登的橫檔,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謂之“刀竿午間。鞭炮齊鳴,鑼鼓震天”。身穿大紅抱、頭纏紅布包頭、赤腳的五名“玩火者”,齊涌至等下,圍繞刀竿唱歌跳舞,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飛上刀竿。雙手緊提刀面,運足氣的腳掌斜置在鋒利的刀刃上,勇敢、靈巧地向上攀登。全場鴉雀無聲,大家屏住。呼吸仰面觀看。對他們的氣功絕技贊嘆不已。僻僻叭叭的鞭炮聲來自竿項優(yōu)勝者,響徹云霄。全場歡呼跳躍,爭相向爬桿者敬獻美酒。對歌、跳舞、蕩秋千活動為節(jié)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丟煙包(煙盒)活動別具一格,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擲煙包,始饗告將小伙的煙包收藏起來,說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愛慕。
2.盍什節(jié)
“企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企什節(jié),是傈僳族人民的節(jié)日。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于漢族春節(jié)。
傈僳族身居層巒疊蟑、百川匯流、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區(qū)。當?shù)赜忻艿纳趾捅姸嗟恼淝莓惈F。傈僳族男子大多具有狩獵本領(lǐng)。傈悍的男子著短在、及股褲,以青布包頭,手持弓彎,腰左側(cè)佩砍刀,腰右側(cè)掛箭袋,勤勞勇敢。善采集的傈僳族婦女,上穿右枉大襟短衣,下著多褶長裙,頭戴紅、白料珠串帽,胸前佩有彩色料珠項圈,十分美麗大方。節(jié)日期間,青年男女聚集在搭有彩門的村寨廣場。儀式中最重要的是“射灣”比賽。一般在初一至初三舉行。兩男一女為領(lǐng)隊,一男肩上扛弩弓,包頭上斜插一只箭,一男兩手舉著飾有彎弓和箭標志的紅白兩色旗。選手列隊通過彩門進入廣場,圍著旗桿向紅白兩色旗祭酒,跳集體舞,舞罷開始比賽。油煎粑粑和肉片當靶,射手按順序比賽,射中“獵物”歸己.收獲最多的人被喻為“最優(yōu)秀的射手”。節(jié)日期間,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彈著琵琶、四強等樂器高歌,跳一種無伴奏的舞蹈,這種舞動作矯健有力,節(jié)奏感強,生動活潑。蕩秋千活動為節(jié)日增添樂趣。傈僳族年初一中午,金家圍坐吃團圓飯。
3.闊時節(jié)
“闊時節(jié)”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相當于漢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過節(jié)的日子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各村寨過節(jié)的時間各不相同,一般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這段時間內(nèi),前后約有一個月。這期間正是櫻桃花開的季節(jié),所以每年櫻桃花開時就是傈僳族過年的日子。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條例》頒布實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為傈僳族“闊時節(jié)”的法定節(jié)日。此后政府每年都為傈僳族同胞舉辦慶祝活動。
傈僳族在云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當?shù)氐睦圩迦罕娺^春節(jié),家家都要舂秈米粑和糯玉米粑,釀制香醇的水酒。為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秈米粑放一點在桃樹、梨樹上。除夕這天,不能到別人家吃飯,否則就會像月亮一樣消失。所以當天晚上,每個家庭成員都不能在外邊,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塊吃團年飯。在傈僳族、怒族的古老傳說中,是狗給人間帶回來谷種,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時還要把一碗飯、一塊秈米粑、一塊肉先祭祀狗,表示對狗的回敬。
各地傈僳族過“闊時節(jié)”各不相同,就是怒江州內(nèi)各地也不一樣。福貢、碧江的傈僳族過“闊時節(jié)”,從年節(jié)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個月。過年期間全家都休息,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慶祝節(jié)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開展打秋千、跳高等體育競賽。男青年懷抱琵琶,邀請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邊的沙灘上進行“江沙埋人”的游戲和劃竹筏競賽。老人則喝酒“唱調(diào)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會兒,接著再唱,一連唱幾天幾夜。年節(jié)的第七天是婦女休息日,這天婦女不背水不做飯;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飯,不上山打獵。這種女七男九輪回相沖的習(xí)俗,是傈僳族代代相傳的古老風(fēng)俗。
在過“闊時節(jié)”期間,瀘水縣的傈僳族有“春浴”的習(xí)慣。凡是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他們歡聚沐浴的場所,自治州首府六庫附近的“峽谷十六湯”,也為“春浴”提供了絕佳的場所。六庫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會”,至今有好幾百年的歷史。“闊時節(jié)”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帶上行李,準備好食物,到溫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溫泉邊,洗溫泉澡。為了洗溫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附近幾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這里,分成男女兩組,對歌賽歌,或翩翩起舞。餓了,就吃自己帶來的美酒佳肴;累了,就到臨時搭起的帳篷中休息。吃飽了,睡足了,再盡情地唱歌跳舞。同時,還舉行打秋千、射弩、文藝演出,男女青年通過各種活動交流感情,選擇伴侶。
云南保山地區(qū)騰沖縣的傈僳族,還會舉行“上刀山、下火?!北硌?。他們選擇72把鋼刀,先試一試是否鋒利,不鋒利的不要。然后把鋼刀牢牢拴在兩棵桿子上,扎成一把“刀梯”,樹立在一塊平地上固定好。赤腳的傈僳族漢子,腳踏鋼刀,一步一步爬上刀梯頂端,在上面表演各種動作,把桿頂插著的紅旗擲向四方。然后又一步一步下來,兩腳毫發(fā)無損。晚上,他們在地上堆出一片燒得通紅的木炭,赤著腳從熊熊炭火上不緊不慢地走過去。看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不僅感到心驚肉跳,而且深深為他們的勇敢折服。
4.澡塘賽歌會
“澡塘賽歌會”又稱“春浴節(jié)”,也是傈僳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盛會?,F(xiàn)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舉行。地點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庫市以北10余公里處的登埂、馬掌河等溫泉。屆時,鄰近各縣、區(qū)的群眾身著盛裝。攜帶干糧、行李,甚至炊具紛至沓來。平時寂靜的溫泉,此時處處帳篷林立,人頭攢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過去以洗浴治病為中心的春浴節(jié),如今成了人們休閑度假、歌舞狂歡的節(jié)日。尤其是風(fēng)華正茂的年輕人,幾十人一幫、數(shù)百人一伙,賽歌、對詩,尋找愛的伴侶,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僳僳族的由來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傈僳族為氐羌族后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chǔ)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間文學(xué)豐富多彩,《創(chuàng)世紀》、《我們的祖先》等神話、傳說,是研究傈僳族遠古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中國民間文學(xué)寶庫中的珍品,其詩歌比較講究韻律節(jié)奏和整齊仗。在一些雙關(guān)語的詩句中,常巧妙地包含著意境清新的隱喻,這是傈僳族詩歌最突出的特點。
傈僳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繡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獲、結(jié)婚、出獵和蓋房等時節(jié),他們都要盡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光。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闊什節(jié)(過年)、刀桿節(jié)、收獲節(jié)等。傈僳族郵票人物。傈僳族非常喜愛唱歌對調(diào),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說。民歌樸素感人,曲調(diào)豐富,傳統(tǒng)舞蹈多為集體舞,有模仿動物的,也有表現(xiàn)生產(chǎn)生活的。傳統(tǒng)樂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蘆笙等。
傈僳族以從事農(nóng)業(yè)為主,種植玉米、水稻、蕎麥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____、天主教。
傈僳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原來居住在金沙江兩岸。16世紀以后開始遷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稱唐代即已見諸史端。作為民族自稱音譯的“傈僳”二字,歷史上曾有“栗粟”、“力蘇”、傈僳族“”、“力些”、“力梭”、“黎蘇”、“俚蘇”等不同寫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先后使用過三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制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農(nóng)民創(chuàng)造的音節(jié)文字,還有一種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新創(chuàng)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