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語文學習>國學知識>史學>

中國古代文化史論文(2)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中國古代文化史論文篇二

  中國古代文學的線性空間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即以語言為媒介來塑造藝術形象,以實現(xiàn)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把握和主體思想感情的表達。語言作為文學的媒介和工具,是在時間的序列中綿延的線條。于培杰說:“語言的線型性質使它在反映現(xiàn)實生活時必須改變、扭曲對象的實際狀態(tài):共時性的現(xiàn)實存在變成了歷時性的語言流動,三維空間的形體,被擠壓到一維時間的線條中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外一切文學都具有“線”性特征,而且時代越早,

  “線”性特征越明顯。但是,在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與繪畫、雕塑等藝術樣式一樣,西方文學逐漸將“線”演變成團塊結構,而中國古代文學則沿著原始敘事文學原初的“線”路,發(fā)展并凝固成“線”性結構??梢詮膬蓚€方面加以認識。其一,“線”性敘事;其二,白描出神。

  1、“線”性敘事

  文學的敘事方式,大略地劃分,有兩種類型,線型和非線型。中國古代文學的敘事方式屬于前一種。

  中國古代文學的敘事方式主要是線性敘事。中國文學從原始勞動歌謠、遠古神話到《詩經(jīng)》中的敘事作品,從標志著中國小說成熟的唐傳奇、變文,直到宋元話本、元代雜劇、明清長篇小說,在敘述事件時,通常采用時間順序方式,有頭有尾,強調情節(jié)單一和完整性。體現(xiàn)出鮮明的“線”性特征。如《吳越春秋》所載的一首《彈歌》:

  斷竹,續(xù)竹,

  飛土,逐宍。

  四句八言,描寫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獵工具,然后用彈丸去追捕獵物的整個勞動過程。再如見于《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的神話《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是一個悲壯的英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對事件過程的單向的時間描述。又如《詩經(jīng)·采薇》篇前三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奠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盛,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這三章分別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開頭,從薇之“作”(萌芽)到薇之“柔”(幼苗鮮嫩狀)到薇之“剛”(長成堅硬的莖),依時間順序描述薇的生長過程。又由“歲亦暮止”到“歲亦陽止”,即從歲暮年終到夏歷十月,這樣便將戍邊生活置于一個綿延連續(xù)的時間段中,由薇的生長周期與寒來暑往的時節(jié)轉換來暗示戍邊生活的長久。再如《濤經(jīng)·衛(wèi)風·氓》篇,這是一首棄婦詩。全詩以這不幸女子的口吻敘述了她與氓從求愛,定婚。結婚到受虐待,遭遺棄的全過程,是一種典型的單向性時間敘述過程。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也是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全詩敘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從美好婚姻走向悲劇結局的線性過程,自始自終,首尾連貫?!赌吧仙!分?ldquo;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完全是順序展開?!赌咎m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面面俱到,務求完整。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當然,最能體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線”性結構的還是小說。小說作為一種最典型的敘事文學體裁,包括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三個最基本的要素。中國古代小說最重視的還是情節(jié),最看重歷時性的生活流程,當然也有環(huán)境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但環(huán)境是作為情節(jié)展開的氛圍而出現(xiàn)的,而人物則是以情節(jié)——事件的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參與者,執(zhí)行者和完成者而出現(xiàn)的。相對于情節(jié)而言,環(huán)境和人物已退居次要地位,環(huán)境和人物從來不會沖淡情節(jié)之“線”的綿延,相反。環(huán)境和人物都被納入、融合于情節(jié)之中,共同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情節(jié)結構中,中國古代小說大都遵循自然時空順序,“按照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來安排結構,雖然其中也有插敘、倒敘,但插敘、倒敘都不影響情節(jié)的線性發(fā)展,所以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線式結構形式。在這種結構形式中,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即‘始’是向著‘終’行進的,空間總是有其連續(xù)性,作家依循著時間的一維性和空間的連續(xù)性來結構小說。”如白行簡的傳奇小說《李娃傳》,寫貴族公子滎陽生赴京應考,與妓女李娃相識相愛;當資財蕩盡后,李娃遵照鴇母旨意,設計棄逐滎陽生,致使滎陽生由一個世家公子淪落為挽歌郎;繼之在京遭父鞭撻,淪為乞丐;后與李娃邂逅重逢。李娃悔悟,遂救滎陽生于危難,并助其應考得官,成就功名,最后二人結為夫妻。作者將滎陽生和李娃由相愛到終結連理這一復雜的過程一步步展現(xiàn)出來,曲折有致地描繪其所遭遇的磨難和坎坷,線索清晰,時空順序連接有序。再如《柳毅傳》作者通過神奇而優(yōu)美的想象,精心結撰了書生柳毅傳書龍女,并與龍女化身分氏結為夫妻,最后變成神仙的故事。《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描寫的是一個悲劇愛情故事。主人公白娘子是蟒蛇精,出于對人間愛情生活的向往,遂化為美麗多情的少女與許仙結為夫妻。但她的舉動冒犯了天條,為了她所追求的愛情理想,決不逆來順受,而是起來抗爭,她盜官銀、財物、戲弄道土、驚嚇心懷不軌的李將仕,驅逐蛇先生,最后勇斗法海,直到被鎮(zhèn)于雷峰塔下。無論是大團圓式的浪漫愛情。還是棒打鴛鴦式的悲劇愛情,作者都是按時間的自然順序,有頭有尾,自始至終地展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一條“線”,讀者可以循著這條“線”去尋繹愛的美麗與凄婉。

  當然,中國古典小說并非都是如上所舉的單一的線型故事,還有復線型故事、環(huán)線型故事等等。

  復線型故事,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就每個故事而言,采用的仍然是“線”性描述。在古典小說中,諸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至于……按下不表”、“且說”、“卻說”、“再說”等轉承語比比皆是。無論套了多少小故事,整個情節(jié)(大故事)中仍有一條貫串始終的依時間順序展開的主線,決沒有西方小說的倒敘、斷開、閃回等敘述方式。如《水滸傳》的結構,“英雄排座次”以前是若干個英雄人物的傳記故事,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地先后連接。就每個傳記故事來看都相當完整,自成段落,情節(jié)為單線發(fā)展。就整部《水滸傳》來說,從“逼上梁山”到轟轟烈烈的英雄偉業(yè),最后接受招安,英雄末路,主線明晰,仍然只有一個敘事方向。再如《三國演義》,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章回體長篇小說的初步定型,盡管卷帙繁浩,但“演義”的整體線索是相當清晰的。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從蜀、魏、吳三國之間征戰(zhàn)到三國的漸次消亡,這是一個風云變幻、峰巒疊起的“過程”,對這一“過程”曲盡其致的敘述,形成了《三國演義》的線性結構。另一方面,每章每回的情節(jié)展開都是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之“線”。整部小說的“線”就是由這一段一段

  的“線”連接而成的。

  環(huán)線型故事,不像單線型故事和復線型故事那樣具有貫串始終的主線,而由許多小故事連綴成篇。這些小故事或是上下鉤連的連環(huán)式結構,即由一個故事引出另一個故事;或是獨立的平行的故事,前者可以《官場現(xiàn)形記》為代表,后者可以《聊齋志異》為代表。

  關于《官場現(xiàn)形記》的連環(huán)結構,可參考胡亞敏教授在她的《敘事學》中所引述的西方學者唐納德·霍洛齊的分析:

  《官場現(xiàn)形記》是由彼此相關的十個環(huán)形構成的,每個環(huán)形包括四到九個事件,限于某一群人物或某一地域,當出現(xiàn)一個新主人公或一個新的 環(huán)境時,就標志著一個環(huán)形轉向另一個環(huán)形。比如第一個環(huán)形是對官場內部關系的介紹,第二個環(huán)形是官場對外關系問題,第三至第八個環(huán)形依次具體展示了官場活動的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第九、十個環(huán)形則是一種結論性的 總結,指出了官場的腐敗與奴性。這樣,小說的焦點不斷地從一個環(huán)形移向另一個環(huán)形,中國晚清官場內幕也一次一個方面地逐步得以揭示。這種環(huán)形式情節(jié)類型的統(tǒng)一原則在于事件的語義安排。

  《聊齋志異》則不同,功名失意的蒲松齡“于耳目所者者見記,里巷所流傳,同人之籍錄,又隨筆撰次而為此書。”(蒲立德《聊齋志異》跋)其故事來源駁雜,體裁不一,主題多樣,人物各異。如果說。從《官場現(xiàn)形記》和《儒林外史》中我們看到的“線”是上下鉤連,左右綰結的 網(wǎng)絡式的“線”,那么。從《聊齋志異》中我們看到的則是一束自由律動、平行 發(fā)展的“線”。

  2、白描出神

  中國古代 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繪畫中的“白描”手法,在描寫景物、刻畫人物時,用粗線條勾勒的方式略貌取神,或營造意境或表現(xiàn)人物的典型性格。如《世說新語》寫阮籍與晉文王同坐,坐席間嚴肅莊重。唯阮籍“箕踞嘯歌,酣放自若”,只用了八個字就勾勒出阮籍不拘札法,任達簡傲的性格。再如,司馬遷《史記》就用極其簡練的筆墨,一兩句話甚至幾個字就能生動地表現(xiàn)人物的情態(tài)或 心理。如寫荊軻刺秦王失敗反被秦王所擊,“斷其左股”、“被八創(chuàng)”而荊軻卻“倚柱而笑,箕倨以罵”,僅八個字就活脫脫地展示了一個俠義之士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氣概。其他如《三國演義》寫關羽溫酒斬華雄,著墨極少,關羽勇猛善戰(zhàn)形象便躍然紙上。《水滸》中魯提轄魯智深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一段,“打”的過程極為簡練,魯智深的勇武便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出來了?!都t樓夢》第33回寶玉挨打后寶釵來探望,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有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一個“也”字包含有愛憐、矜持、羞澀、圓通,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效果。黛玉來時只說了一句話:“你可都改了罷!”語短情長,表面上是責備,心底卻是說不盡的痛楚和珍惜,比起寶釵,則顯得更為知已,更為貼心。再如第74回抄檢大觀園時,晴雯:“挽著頭發(fā)闖進來。‘啷’一聲,將箱子掀開,兩手提著底子,往地下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來。”探春:“一語未了 ,只聽‘拍’的一聲,王家的臉上早著了探春一巴掌。”寥寥數(shù)字的動作描寫,就將晴雯的不甘屈服和探春的凜然不可侵犯的性格特征展現(xiàn)出來了。

  古代詩詞多以冷靜客觀的筆觸圖山范水,輕描淡寫。簡約入神,不施粉黛,自得風流。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由遠及近,如同素描,極形象地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恬靜、優(yōu)美。再如,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寥寥幾筆就勾勒了一個畫面,表達了一個意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則近于水墨畫,以粗線條把握整體印象。氣勢雄豪,令人稱奇。

  在表現(xiàn)情感和哲理方面,古代詩詞亦多用簡筆。柳永《八聲甘州》中“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一句道出了“妝樓颙望”的佳人執(zhí)著深沉的思念和無奈、惆悵、失望、寂寥的心境。李清照《聲聲慢》中開頭的一組疊字將孤苦無依,清凄哀怨、沉痛悲涼的境遇和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具有一唱三嘆,蕩氣回腸的抒情效果。辛棄疾《摸魚兒》中“閑愁最苦”四字傳達的是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幽怨和憤懣,摧剛為柔,潛氣內轉。晏殊《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lián)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與時俱逝,這是極其自然的,也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生總是交織著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往往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既如此,我們就不必為一時的失意而自暴自棄,也不必為一時的成功而趾高氣揚。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高處不勝寒”、“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等,都通向 哲學和理趣,言簡意賅,給人們以多方位的深層啟迪。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文學側重歷時性時間流程的敘事模式和白描手法的運用。鑄就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線”性品格,并以此與西方文學的團塊模式區(qū)別開來。

中國古代文化史論文相關文章:

1.傳統(tǒng)文化論文范文

2.淺談古代文學論文范文

3.50年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論文

4.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5.關于古代教育論文

24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