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作文 > 作文評語 > 關(guān)于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6篇

關(guān)于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6篇

時間: 欣欣641 分享

關(guān)于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6篇

  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英魂,你有喜歡的歷史人物嗎,你是怎么樣評價他們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有關(guān)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篇一:武則天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協(xié)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親登帝位,自稱圣神皇帝,廢唐祚于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后執(zhí)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于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曌”字為武則天特別欣賞,拿過來作為自己的名字專用,任何人不得使用這字。從字形上看,“曌”象征著日月當空,象征著女皇君臨天下的氣勢。“曌”字拆開來看,又成“明空”?;?ldquo;空明”,頗含幾分佛理禪機,切合武則天向佛的心意。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quán)勢,豪奢的生活,滋養(yǎng)了她無限量的權(quán)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quán)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于書法,字態(tài)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后,則天行事干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fā)現(xiàn)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diào)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宮廷大事,并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quán)術(shù)。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fā)送長安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jīng)常往來于感業(yè)寺,并于兩三年后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nèi)宮的斗爭中穩(wěn)操勝券,并日促高宗立己為后。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后王氏,立則天為皇后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后,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

  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后。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于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自此,皇家內(nèi)宮大權(quán),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后寶座后,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quán)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fā)揮和發(fā)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余,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后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仆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quán)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托武后協(xié)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zhí)政,“黜陟生殺,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后,卻遙控了朝廷實權(quán)。后來,高宗后悔,圖謀收回大權(quán),并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謀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為警覺。

  由于則天武后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后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quán)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zhí)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采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于長子李弘。武后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干,武后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后則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后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于武后。

  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篇二:李白 杜甫 蘇軾 辛棄疾

  唐宋文明為吾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之顛峰,期間才人輩出。詩詞藝術(shù)臻于極致,四座高峰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當然還有諸如白居易、李商隱、杜牧、柳永之類的文人騷客不能盡述,以四子之比較一窺管豹對于吾等俗人已經(jīng)足矣。我很驕傲的是作為李白和蘇軾的同鄉(xiāng),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詠過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為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當然后來還要加入佛家(釋家),但是其要義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們夢想的是達濟天下和田園仙界的兼具。這一點其實李杜蘇辛四人都有。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詮釋的是藝術(shù)的驚人的想象力和直覺。杜甫是沉郁頓錯的思考者,他心懷家國天下,是個典型的傳統(tǒng)儒家信徒。蘇軾是儒道兩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發(fā)自己不同理念的大家。辛棄疾是個歌吟的武將,其豪氣和才智都令人欽佩。

  曾經(jīng)年少時,最愛李白的詩歌,以為《行路難》的壯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勇氣,散發(fā)弄扁舟的瀟灑,是我最喜歡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讀著、讀著,總覺得有一點點抵觸的情緒。我覺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對于社會而言,不僅有游戲規(guī)則,還有潛規(guī)則,李白可以說是連游戲規(guī)則也沒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可以說是個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氣質(zhì)是道家、釋家的一些。所以,他不為世俗社會接收,一生落魄。其實,中國歷史上,盛唐是很開明的,詩人(或者說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還是他的性格過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歡杜甫的詩歌。沉郁中充滿了頓錯的美感。天下間,傷心人多,更尤在亂世。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個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社會發(fā)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飽含一腔熱血,夢想著救國就民。一個悲苦的詩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島《回答》)是對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知道游戲規(guī)則的人,但是他可以說是不明潛規(guī)則的,或者說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亂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說對人的才華欣賞,我是在四個人中最欣賞蘇軾的。蘇軾先生的家離我的家鄉(xiāng)不過數(shù)十里之遙(曾經(jīng)算一個市的)。蘇軾琴棋書畫、佛理禪機、時政甚至軍事無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今天的蘇堤上,除了感慨東坡才華外無他。(如果是李杜,我以為是很難做好一個地方行政主管官員的)。蘇軾的詩詞,有發(fā)人思索的禪理、有豪邁的大江東去、有婉約的十年生死,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全面。東坡肉也是一道不錯的佳肴。蘇軾的悲劇也在于他的才情。他過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協(xié)調(diào)。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終老。如果是在一個現(xiàn)代政治體系下,我相信蘇軾是會生活的很好,事業(yè)上也發(fā)揮的不錯的,可惜他是在潛規(guī)則,利益協(xié)調(diào)的中國社會里生活。

  辛棄疾的詞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喜歡,可能是由于很多詞里用的典故太多,我總覺得不夠自然。但嫁軒先生的武略驚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說,對于未來的是依靠信仰,我覺得嫁軒就是這種信仰很強烈的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頑強的??上?,嫁軒連成為岳飛的機會也沒有。

  按照黑格爾的理解,藝術(shù)、宗教、哲學三者共同構(gòu)成了精神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三者區(qū)別在于,精神達到自覺的途徑和方式不同。哲學是“純粹的思”,藝術(shù)是“直覺的思”,宗教是“超驗表象的思”。藝術(shù)總歸是一種以直覺來體驗生活的方式,因此還是和生活的方式分離的。純粹的思和超驗的思還是不同的路徑。在不同的路上,我還是比較贊同黑格爾的看法的,哲學作為“純粹的思”是高于其他兩者的。這也是我對東坡評價更高,很喜歡杜甫的緣故吧。

  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篇三:張學良

  張學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假設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話,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

  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和一個國家的政治聯(lián)系的?,F(xiàn)在網(wǎng)絡上可以看出前蘇聯(lián)當年國內(nèi)的統(tǒng)治是一種紅色專制,中國,現(xiàn)在沒有當年蘇聯(lián)那么專制,也免不了對當年的歷史有所隱瞞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開教科書里那些主觀的判斷性的結(jié)論性的語句。網(wǎng)絡給了我們更多接觸歷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憶錄。

  首先,我不把張學良當成教科書中的“大英雄”來看待。俗話說,人非圣人,孰能無過。他出身軍閥家庭(而且是由土匪發(fā)展起來的軍閥家庭)盡管后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讓他身上有他父親-張作霖的土匪氣息。這在他后來的作為中有所體現(xiàn)。軍事將領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論,至少能先說出來,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應該說一下,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張學良能帶領他的東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緣故,他在東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齡叛變中,士兵見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幾乎放棄作戰(zhàn);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東北軍暴起,釀成二二事件。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軍隊,都是愿意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話,軍隊是回服從他的。

  從東北易幟開始說起,歷史書上說這是張學良系國仇家恨于一身,為民族大義而為。當時真的沒有別的想法嗎?軍閥,近代中國軍閥混戰(zhàn),為的是什么,無非是底盤和權(quán)利。當時,身后,日本在虎視眈眈;正面,蔣介石的軍隊—這支披著國民革命軍的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的軍隊,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親剛剛?cè)ナ溃约哼€沒有完全能控制的情況下,易幟,應該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對于蔣介石來說,即使張學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樣把東北軍指揮好,這支由生性剽悍的東北人百戰(zhàn)而出的軍隊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對方卻主動要求易幟,他當然高興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條件也就答應下來。

  當然,就算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也依然不能磨滅張學良的歷史功績,他選擇了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投降到當時實力遠超過蔣介石的日本,擾亂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可以想象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當時頂住了多大的壓力才能做到的事情。這里也能隱約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軍閥,但是我不賣國。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漢奸。

  >>>下一頁更多精彩“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

28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