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說木葉參賽教案及反思

說木葉參賽教案及反思

時間: 楚君939 分享

說木葉參賽教案及反思

  《說“木葉”》是高中語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紹古典詩歌鑒賞知識的文章,它明確了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說木葉》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說木葉》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抓關鍵句,理清思路,概括觀點

  1、瀏覽全文,勾出關鍵句,理清思路,概括觀點

  關鍵句:

  1)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

  3)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5)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 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6)“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7)“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舉詩句,引出議論話題——“木葉”成為古詩意象。

  第2段:提出古詩中用“樹”“葉”“木葉”而不用“樹葉”的文學現(xiàn)象 (現(xiàn)象)

  第3段:提出要對“木”的來歷進行思索。 (質(zhì)疑)

  第4至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 (解疑)

  其一:藝術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風葉落季節(jié),含有落葉因素。

  舉例、比較:“高樹”——滿樹葉子、飽滿

  “高木”——葉子越來越少、空闊

  分析原因:詩歌語言有暗示性。

  具體闡釋:“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一致,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

  “木葉”——“木”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想起樹干,很少會想到葉子。“葉”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與“葉”的形象不一致,“木葉”暗示著落葉。

  其二:藝術特征之二:“木”有微黃、干燥之感。

  比較分析:“樹”——褐綠色,與葉接近

  “木”——微黃色,干燥

  舉例闡述:“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整個疏朗

  清秋的氣息。

  “落葉”——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

  “黃葉”——長滿樹上,有微黃顏色,沒有干燥之感,缺少飄零之意。

  “落木”——比“木葉”更空闊,洗盡綿密之意。

  第7段:小結(jié)——概念相去無幾的詞語,藝術形象幾乎是一字千里。 (總結(jié))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至3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4至6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第7段是小結(jié)。即:“木葉”現(xiàn)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結(jié)論:一字千里。

  第二—三課時

  教學重點:1、探討意象“木葉”,體會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相對穩(wěn)定的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教學過程:

  一、思考:閱讀課文,比較兩首詩,思考高木和高樹兩個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 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高木”則空闊;“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高樹”則飽滿,

  二、從課文中摘錄出所引用的下列詩句,思考詩句中“木葉”或“落木”的意象和“樹”、“綠葉”、“落葉”一類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點?這些文學現(xiàn)象說明了詩歌語言的什么特征?

  課文詩句: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3、木葉下,江連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5、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皎皎云中月,灼灼葉中華

  6、九月寒砧催木葉,十處征戍憶遼陽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7、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8、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9、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午陰嘉樹清圓

  明確:“木葉”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風掃落葉”的意境;③“木葉”和“落木”給人的感覺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氣息;④有色彩上“干黃”的感覺。

  “樹”、“綠葉”、“落葉”一類的意象① 都是樹葉茂密的感覺;②都是潮濕的感覺,都是屬于雨的、沉沉的陰天;③色彩上是“濕綠”的特點。

  小結(jié):①“木葉”往往形容秋天干黃的落葉,與秋風緊密相連,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ldquo;樹葉”一般是不在古詩中出現(xiàn)的,“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詩中往往要表現(xiàn)“枝繁葉茂”的意境就用一“樹”字直接表達了;

  ③“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木葉”與“落木”還有著一定的距離:“木葉”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是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曠的”,是“干燥的枯葉”即將落完的意境。

  說明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讀第五段: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說木葉》反思

  《說“木葉”》這篇課文理論性較強,課文內(nèi)容引用古詩文較多,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所以學生閱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墩f“木葉”》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學習這篇課文并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把握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是十分必要。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教學難點為全文表面上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屬于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作為“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在這一教學動態(tài)過程中,達成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但稍有教學實踐經(jīng)歷的教師都會有這種體會,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教學手段。提問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雖被廣泛地運用于普通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精心設計有效的提問進而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眾多語文教師醉心的追求。筆者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一般,分析問題、概括總結(jié)的能力較為薄弱,所以要比較好地閱讀理解文本、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能使學生充分閱讀文本,通過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筆者選擇了“以設置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的教學方法。由導入開始順著作者的思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一直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思考討論,帶著問題總結(jié)概括。并且問題的設計注意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學生看到引文多就產(chǎn)生畏難情緒的心理壓力,進而循著問題進行積極、主動甚至生動有效的學習,當一個個問題都依次順利解決的時候,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學習文藝性議論文的快樂,教學目標自然達成。無疑,這節(jié)課的提問設計是比較優(yōu)化、有效的。

  然而學生給出的反饋是,一是覺得沒意思,二是覺得思路不清晰。關于第一個問題,筆者覺得沒有必要進行過多的反思,筆者不能也不應該把每一節(jié)課都上的趣味橫生,首先筆者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其次,語文課應該有它本身那種語文味,而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語文味的敏感性,換句話說筆者不能為了迎合學生把課設計的沒有語文味。第二個問題,筆者想主要還是出在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上,近年來因為教師對教材鉆研地更深了,所以對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就特別在意,覺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將會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進去多少非文本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都是失敗的;其次,如果教師不深入研讀文本,那么就談不上上好這節(jié)課,尤其是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這節(jié)課來說,筆者給了學生大約10分鐘的時間讓他們看書,接下來通過探尋“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再次回歸到文本,但是這個環(huán)節(jié)總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給的時間少,二是問題問得不夠吸引學生,等于說筆者只給學生兩次閱讀文本的機會。還有一個文本本身存在的問題,因為這篇課文引用的詩歌特別多,而且很多詩意不容易讀懂,所以學生容易陷進弄懂這些詩歌意思的迷霧里,把重點放在讀這些詩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內(nèi)容上;另外,有些詞,比如“空闊”、“疏朗”、“感情飽滿”、“綿密”這些中國藝術評論獨有的詞語,給學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難度。

  在筆者看來,一是應當給全文做個總結(jié);二是應該仔細分析文中的一些詩句在用了“木葉”后到底好在哪。這樣的話可能會不那么枯燥,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

說木葉參賽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1.說木葉優(yōu)秀教案

2.學問與智慧優(yōu)秀教案設計

3.咬文嚼字優(yōu)秀教案設計

4.杜甫《登高》優(yōu)秀教案設計

5.核舟記優(yōu)秀教案

248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