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
教案是取得理想的地理教學效果,評定地理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范文
1.3美洲(1)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jīng)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3、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huán)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地形圖、統(tǒng)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2、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nèi)部的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事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特點。3、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四、教學重點: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jīng)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huán)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五、教學難點: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jīng)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六、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shè)情境法、自學指導法綜合法
七、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jù)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塔,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板書:第三節(jié) 美洲
(二)教授新課
?、?新大陸
(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diào)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1-31總結(jié)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抛畋痹诒睒O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jīng)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侵饕挥谖靼肭?、北半球。
南美洲:
?、抛畋痹诔嗟酪员?,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侵饕挥谖靼肭?、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jù)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有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鼓勵學生講解,鍛煉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平日中對地理事物、地理問題的搜集、思考。逐步養(yǎng)成獨立自主思考地理問題的習慣
4、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鎸Ρ确治瞿厦乐蕖⒈泵乐薜牡匦翁卣?/p>
1、運用地形圖1-35、1-36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qū)的名稱。
2、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qū)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 阿巴拉契亞山脈。
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3、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
? 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
? 地勢起伏較大
?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
? 世界第四(600米)
? 地勢起伏一般
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4、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qū),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出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qū)
? 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 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
? 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chǎn)物。
5、練習:
教材27頁第1、2、3題。
小結(jié):
強調(diào)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6、作業(yè):
列表對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三)總結(jié)本節(jié)課內(nèi)容(對于知識的回憶要積極主動。)
九、板書設(shè)計:
七年級地理知識各個省份的由來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shè)京東路,后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shè)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shè)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shè)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shè)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shè)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shè)河北路,后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shè)大名府路;元設(shè)燕南趙北道;明設(shè)北平省,后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設(shè)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shè)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shè)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shè)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民國仍之;建國后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shè)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shè)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后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shè)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shè)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shè)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nèi)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shè)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shè)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后設(shè)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shè)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guān)內(nèi)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后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陜西行都司;清分陜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后設(shè)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shè)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云南】以在云嶺之南得名。漢即設(shè)云南縣,為云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后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shè)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shè)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shè)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恳郧嗪:妹L扑螌偻罗?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wèi)藏地,后分設(shè)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shè)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陜西】以陜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guān)內(nèi)道;宋初設(shè)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shè)永興軍路,以軍事重鎮(zhèn)延寧、環(huán)慶、秦鳳、熙河五路設(shè)陜西五路經(jīng)略使;元設(shè)陜西行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shè)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guān)內(nèi)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后以舊地設(shè)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后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wèi);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shè)寧夏將軍;民國初設(shè)甘邊寧夏護軍使。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shè)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后設(shè)海南特別行政區(qū),仍屬省;建國后設(shè)海南行政區(qū),仍屬省,1988年為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shè)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設(shè)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shè)臺灣府及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臺灣島,后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shè)臺灣省,后為日占,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shè)都司等;清初稱衛(wèi)藏,衛(wèi)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shè)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內(nèi)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xiàn)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tǒng)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nèi)地稱內(nèi)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qū),后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nèi)蒙古東部設(sh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tǒng)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shè)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后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