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

時間: 曉芬0 分享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精選5篇】

語文學習培養(yǎng)了我們的文責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了解文學作品中的社會問題和人類情感,我們能夠更加關心社會問題,并主動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整體感悟,發(fā)表見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節(jié)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學習本文由寫實到寫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shù)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xiàn)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nèi)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fā)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教學方法

1、多媒體助學

2、誦讀導學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民間舞蹈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zhuǎn)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今天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著安塞腰鼓的節(jié)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

二、研習課文

(一)首先請大家欣賞全文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同時,根據(jù)板書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斷,聽全文朗讀(配樂、配畫面)。

2、引導學生劃分結(jié)構(gòu)層次。

3、劃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話: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二)講讀,重點突破。

1、過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與力量的禮贊,為了表現(xiàn)生命掙脫束縛、沖破羈絆、撞開閉塞的雄渾粗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與內(nèi)容的和諧。我們重點品讀其中一個片斷,感受作者是怎樣造成一種快速躍動的節(jié)奏、排山倒海的氣勢,來與所要歌頌的生命的力量相輔相承的。

2、精讀第二部分第一層次。

①播放范讀片斷(配樂、配畫面)。

②指導朗讀,結(jié)合具體語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辭的表達效果。

問: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排比。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節(jié)奏感強,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請同學朗讀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讀準重音,讀出節(jié)奏、氣勢。

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ㄔ鰪姎鈩荩?/p>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節(jié)奏感強,渲染動感形象)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ǜ星槌渑?,富有感染力)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訉油七M,一氣呵成)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排山倒海,氣勢磅礴)

小結(jié):本文段使用排比,將安塞腰鼓的力與美推到極致。

③配合音樂、畫面齊聲朗讀。

⑤安塞腰鼓不僅帶給我們視覺形象上的刺激,更帶來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磥硭囆g(shù)欣賞不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們再來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將寫形與寫意結(jié)合起來,從不同角度、側(cè)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驟雨,如旋風,如亂蛙,如火花,如斗虎——這是安塞腰鼓的“形”;

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聯(lián)想和想象是聯(lián)結(jié)“形”與“意”的紐帶。

3、小結(jié):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節(jié)奏、氣勢與激情,再現(xiàn)“安塞腰鼓”的恢弘氣勢,又運用由寫實到寫意的藝術(shù)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F(xiàn)在請大家快讀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語句,說說自己對安塞腰鼓的感受。(解決課后練習三)

三、布置作業(yè)

自由選擇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讀、背誦。

附板書設計:

(靜)安靜的腰鼓

(動)火爆的腰鼓→

(靜)寂靜的腰鼓

如驟雨、如旋風、如亂蛙、如火花、如斗虎寫實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聯(lián)想和想象

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寫意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氣勢。感受鏗鏘有力、富有節(jié)奏感的語言,并了解排比、反復及短句的表達效果。

2、過程與方法 :看表演、聽錄音、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贊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動和力量,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重難點

重點:1、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韻律和氣勢。

2、品味語句,體會語言的節(jié)奏美和詩意美。

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教學手段 :多媒體powerpoint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讀課題,點撥多音字“塞”

師:同學們?nèi)绻蠋煾嬖V大家安塞腰鼓被譽為“天下第一鼓”說說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安塞腰鼓是怎么敲得?安塞腰鼓是什么樣的?它為什么被稱譽為天下第一鼓……

就讓我們帶著這些期待進入今天的學習吧!

二、積累字詞(自主學習)

幻燈片展示題目,學生自主完成,指名學生回答,最后幻燈片展示規(guī)范答案。

三、賞視頻,談感受。

同學們!安塞腰鼓是一種承載著黃土高原地域特色、地域文化信息非常豐富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它以鏗鏘的鼓點、奔放的舞姿,宣泄生命的力量。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看《安塞腰鼓》的一段視頻錄像。欣賞完了這段安塞腰鼓的視頻錄像,我想聽聽同學們觀后的感受。(隨便說)(/場面呢?/擊鼓的聲音呢?/擊鼓的人呢?)

生:熱情、奮放、雄壯、壯觀、野氣、火烈、熱鬧、有激情、氣勢磅礴、有活力。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的不錯,那如果用語言文字再現(xiàn)這一藝術(shù)形式,并且還表現(xiàn)出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那種感受的話,該怎么寫呢?

四、品語言,尋美感。(合作探究)

1、請勾畫出能印證剛才觀后感受的句子。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點評。(可從用詞、句式、修辭、寫法、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進行評價,說得越多越好。)

2、歸納出本文寫作技巧:

從用詞方面說:疊詞、反義詞的運用

從句式上說:鏗鏘的短句、獨詞句

從修辭上說:比喻、排比(有句內(nèi)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反復

五、深探究,尋難點。(拓展提升,情感升華)

1、第一部分“安靜的腰鼓”和最后一部分“寂靜的腰鼓”中的“靜”是否一樣?

明確:第一個“靜”看似靜,卻是生命在積蓄激情,等待爆發(fā);第二個“靜”是安靜。

2、文章最后“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有什么作用?

明確:當鼓聲停止時后,人們?nèi)猿两诩で橹?,好像熾熱后的沉寂,這時以“雞啼”來反襯寂靜。

3、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的搏擊著。文中為什么不用“敲擊”,而用“搏擊”呢?

明確:因為他們不僅僅是在敲擊腰鼓,他們是在用樂觀向上的精神在貧瘠的土地上與苦難的命運進行著搏擊。

4、你認為本文除了歌頌安塞腰鼓還在歌頌什么?

明確:陜北人民、黃土高原

六、同步達標

出示幻燈片,學生完成達標題。

七、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學了本文,你有什么收獲呢?請把它寫下來吧!

2、作業(yè):

學習本文的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描寫一段你所見過的精彩熱烈的場面。(如一場舞蹈、運動會等)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教學難點:本文結(jié)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正音;

2、朗讀課文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四、小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節(jié)是什么?圍繞這一中心寫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詳寫?那些事情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3、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作者為什么說“在我是樂土”?

4、作者寫月下行船是從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么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

6、文章結(jié)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边@“戲”真的好看嗎?請結(jié)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解說。

四、檢測延伸:練習鞏固(見導學案)

五、作業(yè)布置:

熟讀課文,對“下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中喜愛的片段進行批注賞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見導學案)

四、檢測延伸(見導學案)

五、作業(yè)布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積累寫作素材,寫一篇題目為“童年的花兒”的作文,500左右。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3.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重點)

2.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nóng)民,受到他們的啟發(fā)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農(nóng)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渡鐟颉肪托蜗蟮乇憩F(xiàn)了迅哥兒和農(nóng)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zhì)。

3.知識鏈接

社,舊時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戲,舊時某些地區(qū)的農(nóng)村中春秋兩季迎神賽會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廟臺或在野外設臺演出。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jīng)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讀課文,解決重點字音。

歸省(xǐng)  不憚(dàn)   行輩(háng bèi)

棹(zhào) 怠慢(dài) 攛掇(cuān duo)

鳧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糾葛(jiū gé) 漁父(fǔ) 蘊藻(wēn zǎo)

5.解釋詞語。

絮叨:形容說話啰唆,來回地說。

寬慰:寬解安慰,使解除煩惱、苦惱或憂慮。

怠慢:待客態(tài)度冷淡而考慮不周。怠,輕慢;慢,態(tài)度冷淡。

委實:實在。

朦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詞。這里活用為動詞。

依?。耗D:?。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而和諧。

掃興:正在高興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興致低落。

6.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jù)線索劃分課文層次。

明確: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因此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看戲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戲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戲后(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據(jù)小說三要素,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nèi)容。

明確:本文記述了“我”在鄉(xiāng)村和農(nóng)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jīng)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

明確:樂土。

2.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xiàn)有哪些?

明確:①“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yōu)待;②可以免讀《詩經(jīng)》之類難懂的古書;③可釣蝦、放牛,體驗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3.在這里除卻這些樂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么呢?

明確:去趙莊看戲。

4.讀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變化的詞語,并用四個字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高興——興高采烈;主要內(nèi)容:戲前波折。

5.細讀第十至三十自然段,這一部分寫看戲中的情景,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可將這部分分為三個層次,試各用四個字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

明確: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xiàn)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nèi)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4自然段的開頭“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gòu)成遞進兼有轉(zhuǎn)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然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做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2.本文依據(jù)事件的主次有詳有略地敘事。主線是看社戲,圍繞這條主線,文章一共寫了七件事。每件事對塑造人物、表達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止段 事件 詳略 人物(性格)

1~2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略寫 “我”、小朋友

3 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 略寫 “我”、小朋友

4~9 看社戲前的波折 詳寫 “我”、母親、外祖母、少年們

10~13 夜航看社戲途中 詳寫 “我”和小伙伴們(農(nóng)家子弟聰明能干)

14~21 在趙莊看戲 詳寫 “我”和小伙伴們

22~30 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詳寫 “我”、小伙伴們、母親

31~40 六一公公送豆 詳寫 “我”、雙喜、六一公公(淳樸善良、好客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

(三)品析詞語的感情色彩

著名語言學家黃伯榮、廖序東曾在《現(xiàn)代漢語》這本書中指出,“有些詞語除了它們的基本意義外,還具有褒獎或貶斥的感情”。

1.一般來說,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贊揚、喜愛、尊敬等感情,要用褒義詞;表示貶斥、憎惡、鄙視等感情,要用貶義詞。比如《社戲》中的這兩句話:

(1)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孩子們盼望著“好戲在后頭”,但老旦唱得遲遲不肯結(jié)束,孩子們“破口”而“罵”,這里的貶義詞直接表達了對老旦的厭惡之情。)

(2)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喝采”一詞,漁父對孩子們的褒獎贊揚之情溢于言表,是很明顯的褒義詞。)

2.詞語的感情色彩是人心靈的主觀投射。不過,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詞語原有的感情色彩會發(fā)生變化,有時褒詞貶用,有時貶詞褒用,非常有趣。如:

(1)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偷”是貶義詞,但在這里卻非常得體巧妙地表現(xiàn)了小伙伴的淳樸可愛,含有褒義。)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zhèn)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得意”常與“揚揚”“忘形”等構(gòu)成“得意揚揚”和“得意忘形”等貶義詞,但在這里卻看不出一點貶義,相反卻表達了褒義的效果。)

(四)少年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少年的形象應該是會“飛鳴”“會跳躍”的。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童年伙伴形象,如雙喜、阿發(fā)、桂生等,他們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農(nóng)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呢?

1.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情趣的,所以他們的語言也應該是清新活潑的。文中雙喜的語言亦極富鮮明個性。他說服大人讓迅哥兒去看社戲:“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快人快語,機智而又熱情。船回到平橋時,雙喜在船頭上就大聲地說:“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既寫出了他的能干、老練,又把孩子的那種“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現(xiàn)了出來。

2.人物動作——生動靈活。文中的一群孩子,都來自于農(nóng)村自由廣闊的天地,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表現(xiàn)出淳樸、能干的特點。如船出平橋一“點”一“磕”,委實是一個個“弄潮的好手”,靈活而又老練?;剞D(zhuǎn)船頭時,“拔篙”“點退”“架櫓”,搖起船來連老漁父都喝彩,進一步表現(xiàn)出水鄉(xiāng)少年是干練的弄潮好手,以及他們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性格。

3.人物心理——細膩真切。人物心理描寫對于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時,寫出了他們在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文中刻畫偷羅漢豆的心態(tài)最是細致。先是偷阿發(fā)家的,又怕偷多了挨阿發(fā)娘罵,于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罵,便又想出對付的辦法,孩子們聰明能干而又狡黠頑皮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幾段簡潔的語言、心理刻畫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藝術(shù)的真實性。

4.人物環(huán)境——貼切有效。在去看社戲的路上,“豆麥”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詩意的“月色”,“宛轉(zhuǎn),悠揚”的笛聲,以及宛若仙境的戲臺,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們要去看社戲的愉悅心情;向船尾跑去的“連山”則烘托出他們渴望很快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回家的路上依然寫景烘托,前后呼應,更顯奇妙。比如寫因為厭倦老旦唱而回轉(zhuǎn)時,卻又“回望”,寫戲臺如仙山樓閣,橫笛婉轉(zhuǎn)悠揚,真切地反映出孩子們雖然離去,卻又十分留戀的心理狀態(tài)。

四、課外拓展

根據(jù)你對《社戲》的解讀,用一句話來評價《社戲》:

《社戲》是一幅(    )的風情畫;

《社戲》是一曲(    )的人物贊歌;

《社戲》是一首(    )的童年抒情詩;

《社戲》是一個飽經(jīng)生活滄桑的人回憶童年生活所講的一個美麗的童話;是看倦了都市塵囂的都市人回歸(     )、向往(     )生活的動人心曲……

答案:五彩斑斕;深沉誠摯;熱情洋溢;自然;自由美好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能力的題目,主要是通讀文章內(nèi)容知曉文章大意,再從不同的角度,運用貼切的詞語進行概括。解答此題,先要分析出文章主要內(nèi)容。文章圍繞社戲,從盼看社戲、去看社戲和懷念社戲三個部分,回憶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并能夠?qū)⒛切╄蜩蛉缟那榫坝∮浽谀X海中,并從中截取一個個畫面,這樣能準確地概括出畫面了。解答此題時,可以從文章段落文字中找出畫面、人物等,再選擇準確的詞語進行概括。

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品味語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會的實質(zhì)。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1、2、3。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思考陶淵明為什么虛構(gòu)這一撲朔迷離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鄙钤跂|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簡介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大文學家,田園詩的創(chuàng)始人。他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后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終于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寫的詩文,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當然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quán)的征召,又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quán)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桃花源記》就是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傳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斷句與感情。

2.自由朗誦,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3.指名朗讀,讀準字音,準確斷句。

四、結(jié)合注釋閱讀,自己獨立翻譯課文,可以同時質(zhì)疑。

五、交流翻譯情況,進行互相評價。

六、綜合體會。

1.把握古今異義詞。

(1)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3)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5)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條件不同和結(jié)果不變。

2.出自本文的成語。

(1)落英繽紛:鮮花盛開,花瓣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2)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陰暗突然變?yōu)殚_闊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沒有人來詢問渡口。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虛構(gòu)的超脫現(xiàn)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保?)“復前行,欲窮其林?!?/p>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了解嗎?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保?)“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p>

3.人們根據(jù)漁人作的標志再去尋找桃花源,結(jié)果怎樣?

“遂迷,不復得路?!薄拔垂?,尋病終?!?/p>

八、根據(jù)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jīng)過。

九、鞏固與創(chuàng)新性應用。

1.復述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

2.用下列詞語造句:(1)無人問津(2)豁然開朗(3)怡然自樂

十、作業(yè)。

1.總結(jié)出古今異義的詞語。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聽讀,想象畫面。思考: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師生共同學習體味桃花源“美麗、快樂、奇異”的特點。

1.桃源之“美麗”。

(1)指名朗讀描寫桃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nèi)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請選擇一個景點描繪出在你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

參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土地肥沃,美麗的池塘中魚兒恣意暢游,桑林竹樹之間鳥兒盡情歡唱。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之間雞犬相聞。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yè)。老老小小無憂無慮,安其居。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寧靜祥和。

(3)教師小結(jié):在大家的描繪中,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環(huán)境幽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靜謐祥和。

2.桃源之“快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樂”?他們分別因什么而快樂?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無憂,頤養(yǎng)天年。孩子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2)學生小結(jié):桃花源的快樂在于這里民風淳樸,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3.桃源之“奇異”。

(1)引導:美麗而神秘的桃源在何處呢?

(2)評說:學生進行自由發(fā)言,教師可作適當啟發(fā)。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內(nèi)環(huán)境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后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

(3)教師小結(jié):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jié)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秘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層研討。

1.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處處志之”,而后來太守等人尋找桃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作者為什么將桃花源寫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gòu)的理想社會,現(xiàn)實社會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隱含了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無奈慨嘆。

2.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該怎么看?

(1)作者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自由快樂,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的理想境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這一理想是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根本無法實現(xiàn)。

四、鞏固與創(chuàng)新性應用。

要求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

五、作業(yè)。

1.研究性作業(yè):查找有關陶淵明的資料及其詩文,分析陶淵明的特點,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總結(jié)出來。

2.基礎性作業(yè):背誦課文。

201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