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原創(chuàng)作品專欄>隨筆寫作>

岳麓版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及答案(文綜)

時間: 邱妹0 分享

惜光陰百日猶短,看眾志成城拼搏第一;細安排一刻也長,比龍爭虎斗誰為爭鋒?讓結局不留遺憾,讓過程更加完美!相信自己,你就是第一!戰(zhàn)勝自己,你就跨過了龍門。祝高考大捷!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脑缆窗娓呖細v史模擬試題及答案(文綜),希望大家喜歡!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

1.經法國啟蒙思想家改造,成為美國資產階級政體的理論依據的思想是對下列哪一理論的繼承發(fā)展()

A.斯賓諾莎的“天賦人權”

B.洛克的“分權制衡”

C.盧梭的“主權在民”

D.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解析: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這一理論(原則)繼承的是洛克的“分權制衡”學說。

答案:B

2.在斯賓諾莎、洛克和盧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傾向有()

①天賦人權思想②社會契約論思想③分權制衡思想④主權在民思想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比較、歸納能力。斯賓諾莎和盧梭的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權制衡思想;主權在民思想只是盧梭的思想。故選A項。

答案:A

3.17世紀中葉,英國思想家哈林頓說:“正像一個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必然會死亡一樣,君主專制政體到了一定的時候,也必然會崩潰?!边@種觀點根源于英國()

A.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B.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產生

C.君主專制的加強

D.宗教迫害的加劇

解析: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明確材料體現的是一種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是伴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的成長出現的。再由題干中的“根源”二字,可斷定選A項。

答案:A

4.“君主應為其人民服務”是啟蒙運動時期富有代表性的口號之一。下列對該口號理解最貼切的是()

A.分權思想

B.自然權利說

C.社會契約論

D.理性主義

答案:C

5.右圖是英國女王出巡照片。關于英國女王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①她是國家元首,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②她是國家的人格化,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③作為英聯邦元首,她起著維系英聯邦的紐帶作用④她掌握著議會,是英國權力的中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知道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含義。所謂君主立憲制,就是保留國君,但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英聯邦元首,并不擁有立法大權,行政權也被剝奪,實際上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①②③的表述都是正確的。④與史實不符,故選B項。

答案:B

6.一般認為,英國在16、17世紀時的社會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價值標準已經發(fā)展到適合于工業(yè)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圖亞特王朝前期實行的政治制度

B.“光榮革命”前夕實行的政治制度

C.由《權利法案》所確立的政治制度

D.議會選舉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解析:英國在17世紀所確立起來的,并對英國工業(yè)革命產生積極影響的是君主立憲制度,該制度建立的標志是《權利法案》的頒布。

答案:C

7.在美國,揭開了黑人民權運動序幕的事件是()

A.西進運動

B.《西北條例》頒布

C.美國內戰(zhàn)

D.“公共汽車罷乘”事件

解析:本題考查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罷乘”事件揭開了黑人民權運動的序幕。故D項正確。

答案:D

8.1898年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五書》中說:“若詔旨一下,天下雷動,士氣奮躍,海內聳望……如是則庶政盡舉,民心知戴?!睆牟牧现型瞥龅姆鲜穼嵉慕Y論是()

A.變法缺乏理論基礎

B.變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C.變法鼓舞了清軍士氣

D.維新派沒有認識到變法的復雜性

解析:由題干材料可知,康有為對變法想得過于簡單,認為“若詔旨一下……民心知戴”。因此,他沒有認識到變法的復雜性,對變法中存在的問題認識不足。

答案:D

9.我們說孫中山的民權思想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民權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主要是因為孫中山主張()

A.實現民主、自由和平等

B.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

C.改變清朝君主專制統(tǒng)治

D.建立資產階級國家政權

解析: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孫中山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故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屬于孫中山民權思想與維新派民權思想的相同點,不符合“進一步發(fā)展”的限制條件。

答案:B

10.1941年,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選舉邊區(qū)18名政府委員時,共產黨有7人,徐特立當即聲明退出。某班同學對他們退出的原因進行了以下推斷,其中最準確的解釋應是()

A.共產黨人高風亮節(jié)

B.共產黨人抵制高官厚祿的誘惑

C.中國共產黨善于發(fā)現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為了貫徹“三三制”原則

解析:從1941年起,敵后抗日根據地各解放區(qū)按照“三三制”原則改選或新建政權機構,故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11.下圖是1940—1947年中國報刊上“民主”出現頻率統(tǒng)計圖。其中1946年“民主”出現頻率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1940—1947年“民主”出現頻率

A.抗戰(zhàn)勝利后,民眾渴望和平民主

B.國共重慶談判,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

C.重慶政協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決議

D.全國規(guī)模的內戰(zhàn)爆發(fā),和平民主的呼聲高漲

答案:C

二、非選擇題(12題18分,13題19分,14題19分,共56分)

12.閱讀材料:

材料民主體制和隨之而來的自由,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演變。根據近代早期的英國法律,表達對政府的批評言論,無論書面還是口頭,都會受到懲罰。英國殖民者將上述法律帶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紐約報紙發(fā)行人彼得?曾格,因發(fā)表批評紐約總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論,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動誹謗。但是,曾格的律師成功地說服陪審團判曾格無罪,理由是曾格所發(fā)表的情況屬實??扑贡仍V曾格案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案例。

1791年,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規(guī)定,國會不得制定限制“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論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之一。由言論和出版自由的權利引申出一個新的權利訴求:“人民知情的權利”,即禁止政府對公眾獲取信息的來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權利與新聞自由密切相關?!叭绻衙裰黧w制理解為亞伯拉罕?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務實際就是人民的事務,而這也是自由的新聞機構的角色與公民的民主關注的匯合點”。

——摘編自梅爾文?烏羅夫斯基《人民的權利——個人自由與權利法案》

請回答: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新聞出版自由權利得以確立的歷史條件。(12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言論和出版自由”是美國民主社會的一個基石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1)有追求自由、民主的傳統(tǒng);受啟蒙思想影響;通過典型案例打破“因言獲罪”的法律;言論和出版自由載入憲法。

(2)是實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能對政府進行輿論監(jiān)督,促使政府公開和透明。

13.(2014課標全國Ⅰ)閱讀材料:

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準了預備立憲的方案,九年內計劃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設立諮議局、資政院,開辦地方自治,清理財政,推行普及國民教育,修訂法典,厘定官制、官規(guī),宣布憲法,頒布議院法、選舉法,進行上下議院議員選舉,等。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11月,清廷發(fā)布上諭:“今者,人民代表吁懇既出于至誠,內外臣工強半皆主張急進,民氣奮發(fā)……應即俯順臣民之請……著縮改于宣統(tǒng)五年,實行開設議院。先將官制厘訂,提前頒布試辦,預即組織內閣。迅速遵照欽定憲法大綱,編訂憲法條款,并將議院法、上下議院議員選舉法及有關于憲法范圍以內必須提前趕辦事項,均著同時并舉?!?/p>

1911年5月,責任內閣成立,13名國務大臣中滿人9人,其中皇族7人,漢人僅4人,時人形象地將此稱為“皇族內閣”。

——摘編自金毓黻《宣統(tǒng)政紀》等

請回答: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預備立憲安排上的區(qū)別,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預備立憲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9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末預備立憲的相關問題。第(1)問對比材料中1908年和1910年的內容即可得出預備立憲的期限和內容都有所變化,而且1910年增設內閣。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這是革命形勢發(fā)展和立憲派要求的結果,清政府也想借此化解危機。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革命已成為大勢所趨;從材料中“13名國務大臣中滿人9人,其中皇族7人”可知,清政府不是真的想實行立憲,只是借此維護統(tǒng)治;皇族內閣的出現則使立憲派對清政府更加失望,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參考答案:(1)區(qū)別:預備立憲期限縮短;調整預備立憲內容,增加設立內閣。

原因: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立憲派和部分官員的推動;清政府意圖化解統(tǒng)治危機。

(2)革命成為大勢所趨;清廷借立憲維護統(tǒng)治;立憲派大失所望。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試舉盧梭民約之大經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為平等而皆善,處于自然,則常如此……(丙)群之權利,以公約為之基;戰(zhàn)勝之權利,非權利也。

——嚴復

(1)材料一中嚴復認為盧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材料原文)(12分)

材料二盧氏(盧梭)之言,藥也;伯氏(盧梭學說反對者)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藥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藥證相反,則舊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藥不可不慎也。

——梁啟超(1903年)

(2)據上述材料并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實際,如何理解梁啟超“用藥不可不慎”的觀點?(7分)

參考答案:(1)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社會契約。

(2)理解:梁啟超認為,治病要對癥下藥。一種新思想的引進要切合國情,共和制不適合當時國情,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才是出路。但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思想在當時中國是行不通的。

岳麓版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及答案(文綜)相關文章

高考文綜備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2020高考文綜備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高考文綜歷史部分的答題技巧

高考文綜各科答題技巧

高考沖刺文綜答題技巧匯總

高二歷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練習試題

高中歷史選修一《走向世界的日本》期末練習試題

2019年高考全國I卷真題文綜參考答案是什么

高考文科各科答題技巧

2020高中文綜答題技巧指導

4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