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隨筆寫作 >

課堂教育隨筆:致自己的良知

時間: 家志1175 分享

  學習啦:當一個自律 人,真的很不容易。但是,當自律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人絕對可以變得很強大。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致自己的良知》。

  課堂上,我安排好了任務,走在教室的走道里巡視,答疑解難。這時,看到一個女生低著頭,頭發(fā)披散著,遮掩了神情。我以為她睡著了,走近一看,結果她在玩手機。

  我就站在旁邊,靜靜站了一會,旁邊同桌偷偷笑,女生才發(fā)覺,猛一抬頭,手機就要往桌兜里揣。我笑著說,拿出來吧,都看到了。她把手機遞過來,我把手機拿在手里,看到手機屏幕已經破碎不堪,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玩的。

  我拿著手機,朝她晃了晃,問,你怎么不換個屏幕呢?都碎成這樣了,手機拿在手里,扎手,還對眼睛不好。學生的頭直往桌兜里面浸。同桌紛紛笑出聲。

  我接著說,你要是不知道哪里換屏幕,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地方,沿著商城大道,快到北轉盤時,兩邊全是修理手機的。你這個手機屏,也就一百塊左右。要不要把店鋪的名字告訴你?

  邊上的學生,有的已經使勁兒捂著嘴巴笑。我問,那手機是我先保管,還是你接著玩?她輕聲的說,老師你先替我保管吧,等高考結束后,我再去拿。那行,我就先保管。

  結果,這件事搞忘了,手機在文件包里放了三天,收拾東西時,才發(fā)現。那個屏幕碎的一片雪花白的手機,莫無聲息地躺在辦公桌上,電量不足的紅色閃光燈,閃閃發(fā)亮。

  哎,手機都慘成這樣了,不能爛在我手里啊!下課后,我把她叫出來,問,手機還要不要了?答,老師先保管著吧,我一定好好學習,不再玩了!那行,晚自習前交一份檢討,然后到辦公室領手機。

  晚自習前,她拿了一份七八百字的檢討,一個勁的道歉。我把手機遞給她,說,以后好好學習,想玩手機的話,一定在課下玩,另外,溫馨提醒,先換個屏幕。

  這個學生以前見到我,還是很有禮貌的,低頭,微微彎腰,喊老師好。沒收手機事件之后,再見我,明顯尷尬,甚至小跑躲著。

  看著這一幕,我就想:這樣的學生,其實都是有得救的,或者說,在一定的外力約束下,還是能夠做出一些成績的。

  他們內心深處,還是有一個是非的標準,只不過在特殊的情況下,欲望戰(zhàn)勝了正確的判斷,結果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段,做著錯誤的事情。

  事情忙完后,如果有空虛感,或者被老師領導逮著了,如果會有尷尬感,那就說明,他還是懂得上進,有“良知”的。這里的良知,并非單指道德層面,人的所有的行為,都會受到良知的約束和影響。

  良知,是王陽明心學里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致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

  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王陽明認為,任何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內心深處其實都有一個直觀的判斷,是非曲直,黑白對錯。只不過,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外在因素的侵入,良知被蒙蔽了。人需要做的就是撥開層層云霧,讓良知暴露在陽光下。

  世間事,紛繁復雜,人之心,欲望迷失。很多的時候,我們做著一些自己本能都認為是錯誤的事情,內心反而一遍遍欺騙著自我:我這是放松,就一會;此時的休閑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和進步。

  結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本能認為是錯誤的選擇,卻在欲望的深淵里,漸漸沉淪。

  早晨一睜眼,內心告訴自己,該起來了,該鍛煉了,改上課了,結果,貪睡溫暖的欲望,戰(zhàn)勝了內心的聲音,不得已了才起床,結果,要么早讀遲到,要么浪費了美好光陰。

  拿起手機的瞬間,內心告訴自己,這一刻得查閱資料,閱讀文章。結果,劃開手機屏幕的瞬間,朋友圈,或者頭條的異聞趣事,立刻讓人的良知喪盡。朋友圈,一遍遍刷,光陰一點點殆盡。

  人世間最悲哀的事情,莫過于此:知道這樣做不好,或者這樣做不對,但是依然義無反顧地做。做完之后,還能為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便下次接著做!

  公眾號:戴月荷鋤歸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


396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