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后感
編者按: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做到游刃有余,做到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為自己的事業(yè),為自己的人生增貼光彩。
有些人卻處理不了與別人的關系,常常得罪人,導致別人不愿與之交友,導致別人的敬而遠之,擁有非常少的朋友。
為什么會出現有人是萬人迷,有人是孤獨者呢?究其原因是我們對于人際交往中,溝通之道的理解。溝通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缺少跟他人的接觸是對一個人最殘酷的懲罰。
我們經由與人溝通,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也通過人際溝通中他人的回應來建立自我認同。
在人際關系中,我們溝通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如何讓他人按照我們的方式去表現。
比如,我們去應聘,希望獲得人事經理的認可;當和朋友或同事有觀點沖突的時候,我們有能力化解,并且能說服別人。
可是,我們常常因“糟糕的溝通”而失去很多機會;明明是好心,卻經常被朋友或同事誤解。這是為什么呢?
阿德勒著的《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這本書,為我們指出了人際溝通的本質,并有具體的應用方法。
良好的人際溝通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跳舞,取決于同伴的參與,而不是僅僅取決于主導(領舞)的那個人。一個舞者的成功,在于彼此的配合。那么,在人際溝通中,如何使別人樂意配合你,而接受你這個人及你的思想呢?
這本書從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間等人際溝通的圈過程,全方案三方面闡述人際溝通。
1.看入人里看入人里主要是講述的是溝通雙方或多方中自身的內容,主要是認同——自我塑造與展現、知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情緒——適時適當地傳達感覺三方面講述人際交往中自身方面的修煉。
日常生活中,從別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在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我們借著和別人比較來決定我們是優(yōu)于別人還是劣于別人,是萬人迷還是丑八怪,成功者或失敗者,聰明還是愚笨。。。。。。我們借著這些和自我比較的人來測量自己。
在與別人的測量比較中,需要我們彼此之間的在溝通上的認同。通過展現自我,進而與別人讓別人認同我們,我們同時也會模仿別人,認同別人,進而與別人建立聯(lián)系,這就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我們每個人對于現實都有不同的經驗,對別人的觀點產生誤解可能造成彼此在實際上和關系上的雙重問題。知覺的差異同時也能增進人際關系,通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你便可以得到不同的領悟。
一個人的知覺通過心理特質、個人需求、興趣、偏見等方面塑造。我們通過從環(huán)境中選擇刺激,將它們組織成有意義的形式,參考過去經驗,對人類行為的假設、期望、知識、個人心情來形成我們的詮釋,并借由我們與別人分享的敘事來跟別人協(xié)商這些資訊。
“思考現于言辭,言辭化為行動,行動形成習慣,而習慣根深蒂固為性格,所以,用心關照思考和它的狀態(tài)。。。。。。我們想什么,就會是什么。”
——《法句經》
有些情緒是有益的,而其他情緒是無益的,而且會抑制有效行為。對于成人而言,有時全部將情緒表達出來是不對的,我們需要通過辨別感覺、說話和行動之間的差異,做出合理的情緒表達。
>>>下一頁更多精彩“讀《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