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科普知識 >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二)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二)

時間: 陳響897 分享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二)

  ‖SW22─Q0224‖→‖SW22—Q0222‖→‖LS63‖SW22—Q0224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這五味,有辛味、酸味、甘味、苦味、咸味,各有所利功能,有的發(fā)散、有的收斂,有的緩解、有的拘急、有的堅固、有的軟化。四時、五臟之病,各有所宜之五味。

  Q0223【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毒藥攻治病邪,五谷作為營養(yǎng),五果作為輔助,五畜加強正氣,五菜作為填充。病氣與五味相合而服用,以補充精氣、加強正氣。

  LS63—D0101黃帝問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舅嶙呓睢浚嗍持?,令人【癃】;

  黃帝請教少俞說:五味入口后,各有組織所耗,各有所生之病。酸味耗筋,過多食用,令人膀胱不利;

  D0102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咸味耗血,過多食用,令人口渴;

  D0103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辛味耗氣,過多食用,令人心泄;

  D0104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苦味耗骨,過多食用,令人變道而嘔;

  D0105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聞其故。

  甘味耗肉,過多食用,令人心悶。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聽其緣故。

  Y0101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少俞回答:酸味入胃后,其氣粗澀用于收斂,上居胃之上焦和中焦,不能出入。不能出即留在胃內,胃內消化正常、溫度適宜,就會下行注入膀胱。膀胱內膜薄而弱,遇酸就收縮、蜷曲,膀胱口緊束而不通,尿道不暢,就會膀胱不利。陰器,是生殖之筋聚集之終端,所以酸味入胃就要耗筋了。

  D0201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黃帝問:咸味耗血,過多食用,令人口渴,為什么?

  Y0201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少俞說:咸味入胃后,食鹽之氣向上跑入中焦之道,注入血管,就有血氣被耗。血液與食鹽相遇,就會凝聚,血凝就有胃汁注入經脈。胃汁注入經脈就會胃汁減少,胃汁減少就會咽喉焦干,就會舌根發(fā)干而易渴。血管,是中焦營氣之通道,所以咸味入胃便要耗血了。

  D0301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黃帝問道:辛味耗氣,過多食用,令人心泄,為什么?

  Y0301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之,營衛(wèi)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少俞說:辛味入胃后,其氣跑入胃之上焦。上焦,是接受精氣而滋養(yǎng)各陽處的。生姜、韭菜之辛味薰蒸,營衛(wèi)二氣不時受納辛味,久留心下,就會令人心泄。辛味與營衛(wèi)二氣同行,所以辛味入胃而與汗同出。

  D0401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

  黃帝問:苦味耗骨,過多食用,令人變嘔,為什么?

  Y0401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少俞說:苦味入胃后,五谷之氣,都不能勝過苦味。苦味進入胃之下脘,三焦之道,都會閉而不通,就要變道而嘔。牙齒,是骨骼之終端,所以苦味入胃就會耗骨。所以苦味入胃而反胃,便知多食苦味耗骨了。

  D0501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黃帝問:甘味耗肉,過多食用,令人心悶,為什么?

  Y0501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與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少俞說:甘味入胃后,其氣力微弱,不能升至上焦之道,而隨谷物留在胃內,是令人柔和、滋潤之味。胃柔就會胃內舒緩,胃內舒緩就有蛔蟲蠕動,蛔蟲蠕動就會令人心悶。脾氣外通肌肉,所以多食甘味耗肉。

  ‖SW74—D4301→Q4306‖→‖LS63—Y0501‖SW74—D4301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愿聞其【約】,奈何?

  黃帝問:六氣有多少,病情有盛衰,治法有緩急,藥方有大小,我想聽聽方制,怎樣?

  Q4301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

  岐伯說:邪氣有高下,病位有遠近,病證有內外,治療有輕重,以藥力能至病位為原則。

  Q4302《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要》云:君藥一味臣藥二味,這是奇方方制;君藥二味臣藥四味,這是偶方方制;君藥二味臣藥三味,這是奇方方制;君藥二味臣藥六味,這是偶方方制。

  Q4303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就是說:病位近者用奇制,病位遠者用偶制;出汗者不用奇制,下瀉者不用偶制;補上部治上部方制宜緩,補下部治下部方制宜急;病急就需氣味厚,病緩就需氣味薄,以藥力能至病位為原則,就是這意思。

  Q4304病所遠,而中道氣味【簸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病位遠,而中途藥力減弱的,食用需要加量,不要超過方制限度。

  Q4305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shù)少,小則數(shù)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以下是平治病氣之法:病位近而用奇方偶方,服用小方劑量;病位遠而用奇方偶方,服用大方劑量;大方就種類少而劑量大,小方就種類多而劑量少,多者九味,少者二味。

  Q4306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用奇方而病不去時,就用偶方,這叫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時,就用反佐之方治療。所謂寒熱、溫涼,是指反其病性用藥從治疾病。

  公眾號:其人頌經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387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