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影評:關于家庭教育
《摔跤吧!爸爸》影評:關于家庭教育
編者按:觀影作為一種通俗的消遣方式拉近了觀眾與影片的距離,我們常常在觀看后或捧腹大笑,或唏噓不已,也常常只是轉瞬即逝。而作者將此納入生活認知的契機,青春感想,父母之情,已然被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終于,再期待了好久好久后可去影院觀看這部印度神級電影,看看它是否真的如此神乎其神。結果,它沒有辜負這樣的盛譽。
當你聽到《摔跤吧,爸爸》這樣堪稱奇葩的中文譯名時千萬不要被它欺騙了,它真的是一部頂著怪帽子的好片子。其實本片的故事內容并不多么出奇,甚至你從看過預告片起就好準了情節(jié)的脈。到你卻不能控制自己在吉塔比賽時心臟狂跳,不能控制自己在國歌響徹整個場館時淚流滿面,好的影片總是能讓你感動的一塌糊涂,后勁還大的讓你賊久賊久不能忘懷。
貫穿影片始終的是印度對于女性的歧視問題。影片中有一幕是吉塔和巴比塔同學的婚禮,婚禮上充滿歡聲笑語,難得偷溜出來的兩人羨慕著女友的漂亮禮服和輕松的生活,開心地舞著,唱著,而女友卻一直是一副要上刑場的悲壯表情。在兩人被父親逮到后同女友訴苦,女友終于放聲大哭,為自己十四歲嫁給陌生男子而泣,為自己一生要和鍋碗瓢盆的交道而泣,為自己沒有馬哈維亞這樣為自己著想的父親而泣……也正是這是吉塔和巴比塔主動走向自己的摔跤生涯的開始。當一次次在沙地摔跤中戰(zhàn)勝男孩子的吉塔榮譽歸來時,導演給了街上,樓上那些抱著衣服的女人一個又一個鏡頭,那種眼神,那是羨慕的眼神!羨慕她從此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有的人批評影片中的父親強行把自己的摔跤夢想壓到女兒身上。誠然,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父親是一個專制者的形象,不容反抗地剪掉女兒的頭發(fā),拉侄子為女兒做陪練,用二十五盧比買一百盧比的雞肉……很像我們的父母,不斷地逼迫我們去做我們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事實是我們錯了。影片中部吉塔開始反抗正如青春期的少年,可錯誤的判斷和對自己的放縱使她一天天地墮落,當她把父親打倒在地時她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終于贏了父親。其實,從這時起,她才開始輸了。當然,我們也不能把這樣的個例當成望子成龍的典范,分清何時該與時俱進,何時又該不忘出心才是我們應該學到的。
關于體育,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體育界滿是蛀蟲的印度,連一塊專業(yè)的摔跤墊都不肯準備;愚蠢又功利的教練;不得不因生活而轉行的運動健兒。我們需要做的不再是誰誰誰拿到金牌時對他大加贊揚,我們的社會應該給予所有從事體育競技者一份足矣活下去的保障。
關于成長“我們的青春,既不輝煌也不頹喪”,可誰又甘心接受自己注定平庸一生的事實呢?吉塔與巴比塔怎會相當自己會作為摔跤手為祖國爭光?我們都有那萬分之一的概率是那個將要改寫歷史的人,關鍵在于這萬分之一的概率你是否會去嘗試。
成長的路上,即使背后空無一人你是否依舊能支撐自己砥礪前行?吉塔的最后一戰(zhàn),沒有父親在看臺上的支持,也成功了。所以,即使你深感孤獨,也不要因此放棄前行。 最后,致敬那個五周減肥25公斤的阿爾米·汗!致敬那個為了一分鐘摔跤鏡頭苦練九個月的桑亞!致敬那個脫臼骨折擔心自己練不好被撤角堅持的法提瑪!致敬這部優(yōu)秀的影片!!!
評語:這是一篇不成熟的影評,全文沒有對影片的對白、音樂、光線、色彩進行所謂的專業(yè)分析;這是一篇真誠的影評,年輕的心被同樣真誠的影片打動,因為激動與感動,寫下了這篇方言與書面語交雜,評論與雜感互糅的“高氏影評”。短短千言,重新認識父母之愛,客觀評價制度缺失,動情傾訴成長艱難。這當是優(yōu)秀影片的魅力,讓我們從光影中探求現(xiàn)實;這當是動人文字的魅力,讓我們于書寫間重塑生活。(彭玲)
【本文作者:金慧(微信公眾號: 曲一奏雅】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