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_養(yǎng)生學(xué)堂>養(yǎng)生知識>健康飲食>功效作用>

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 芨芨草的功能主治

時間: 玉鳳2635 分享

  芨芨草,拉丁文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 Nevski 禾本科、芨芨草屬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須根。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僅供參考。

  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Jī Jī Cǎo

  【英文名】Stem of Lovely Achnatherum

  【別名】枳芨草、枳機草、席箕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芨芨草的莖、根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Nevski

  采收和儲藏:采收加工 莖、根全年均可采,種子秋季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密叢生草本。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沙套的須根。稈直立,堅硬,內(nèi)具白色的髓,高50-250cm,徑3-5mm,節(jié)多聚于基部,具2-3節(jié),平滑無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黃褐色葉鞘。葉鞘無毛,具膜質(zhì)邊緣;葉舌三角形或尖披針形,長5-10(15)mm;葉片縱卷,質(zhì)堅韌,長30-60cm,寬5-6mm,上面脈紋突起,微粗糙,下面光滑無毛。圓錐花序長(15-)30-60cm,開花時呈金字塔形開展,主軸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細弱,2-6枚簇生,平展斜向上升,長8-17cm,基部裸露;小穗長4.5-7mm(除芒)灰綠色,基部帶紫色,成熟后變成草黃色;穎膜質(zhì),披針形,頂端尖或銳尖,第1穎長4-5mm,具1脈,第2穎。第3穎長6-7mm,具3脈;外種長4-5mm,厚紙質(zhì),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被柔毛,具5脈,基部鈍圓,具柔毛,長約0.5mm,芒自外種間抽出,直立或微彎,粗糙,不扭轉(zhuǎn),長5-15mm,易斷落;內(nèi)種長3-4mm,具2脈而無脊,脈間具柔毛;花藥長2.5-3.5mm,先端具毫毛?;?、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4500m之間的微堿性的草灘及沙土山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芨芨草適應(yīng)性強,耐旱、耐寒。耐鹽堿。對土壤要求不嚴,荒山、陡崖均可栽種。

  栽培技術(shù) 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法。播種繁殖:春播和秋播均可,秋播于9月下旬來種,隨采隨播;春播于5月上旬進行。播后覆土約2cm。分株繁殖:3-4月或9-10月,將老珠挖起,分成數(shù)叢,按行殊距20cm×15cm開窩,栽前剪去莖稈和葉,栽后蓋上。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拔除雜草,并結(jié)合除草進行間苗。一般不行追肥。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尿路感染;尿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莖15-30g;種子,10-15g。

  【各家論述】

  1.《內(nèi)蒙古中草藥》:利尿。治尿路感染,尿閉。

  2.《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莖:利尿清熱?;ǎ褐寡?/p>

  【摘錄】《中華本草》

  芨芨草的介紹

  植物形態(tài)編輯

  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須根。稈直立,堅硬,內(nèi)具白色的髓,形成大的密叢,高50-250厘米,徑3-5毫米,節(jié)多聚于基部,具2至3節(jié),平滑無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黃褐色葉鞘。葉鞘無毛,具膜質(zhì)邊緣;葉舌三角形或尖披針形,長5-10(15)毫米;葉片縱卷,質(zhì)堅韌,長30-60厘米,寬5-6毫米,上面脈紋凸起,微粗糙,下面光滑無毛。圓錐花序長(15)30-60厘米,開花時呈金字塔形開展,主軸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細弱,2-6枚簇生,平展或斜向上升,長8-17厘米,基部裸露;小穗長4.5-7毫米(除芒),灰綠色,基部帶紫褐色,成熟后常變草黃色;穎膜質(zhì),披針形,頂端尖或銳尖,第一穎長4-5毫米,具1脈,第二穎長6-7毫米,具3脈;外稃長4-5毫米,厚紙質(zhì),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生柔毛,具5脈,基盤鈍圓,具柔毛,長約0.5毫米,芒自外稃齒間伸出,直立或微彎,粗糙,不扭轉(zhuǎn),長5-12毫米,易斷落;內(nèi)稃長3-4毫米,具2脈而無脊,脈間具柔毛;花藥長2.5-3.5毫米,頂端具毫毛。花果期6-9月。5-3.5mm,先端具毫毛?;?、果期6-9月引。[1]

  生長習(xí)性編輯

  生于微堿性的草灘及砂土山坡上,海拔900-4500米。[1]

  地理分布編輯

  產(chǎn)我國西北、東北各省及內(nèi)蒙古、山西、河北。蒙古、蘇聯(lián)也有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蘇聯(lián)外貝加爾。[1]

  1、全世界芨芨草屬共有23種1變種,分為5個組。

  2、屬的地理分布,最北為北緯62°(羽茅、毛穎芨芨草),最南為北緯26°(林陰芨芨草)。就海拔而論,分布最低的海拔記錄為120m(雀麥芨芨草),分布最高的海拔記錄為4600m(干生芨芨草和藏芨芨草)。

  3、根據(jù)塔赫他間世界植物區(qū)系區(qū)劃,統(tǒng)計了每個區(qū)的種數(shù),明顯看出伊朗-土蘭區(qū)種類(18/24)是第一位,東亞區(qū)(14/24)居第二位。中國有17種,橫斷山脈地區(qū)、華北地區(qū)和唐古特地區(qū)種數(shù)最豐富(10種和9種)。

  4、研究結(jié)果表明:

  (A)從種的分布格局分析可見,橫斷山脈地區(qū)北部、唐古特地區(qū)東部和華北地區(qū)西部的交匯地是芨芨草屬分布中心。

  (B)根據(jù)芨芨草屬形態(tài)特征演化趨勢分析和地史學(xué)資料推測橫斷山脈地區(qū)北部是芨芨草屬的起源地。

  (C)有三條路線向外散布:

  a)從橫斷山脈地區(qū)向西沿喜馬拉雅山脈,經(jīng)克什米爾地區(qū)抵達地中海和中歐;

  b)從橫斷山脈向西北經(jīng)祁連山、天山、塔里木盆地西側(cè)山地,抵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c)由橫斷山脈向東北經(jīng)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北和東北、抵達西伯利亞。

  在我國北方分布很廣,從東部高寒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區(qū),以及青藏高原東部高寒草原區(qū)均有分布,如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北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四川西部、西藏高原東部等,在國外,芨芨草分布于亞洲中部和北部,如蒙古、俄羅斯等。[3]

  栽培技術(shù)編輯

  芨芨草為無性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后,生長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別是根部可殘留一年甚至幾年,可使芨芨草草場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廣泛生態(tài)可塑性,在較低濕的堿性平原以至高達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從干草原帶一直到荒漠區(qū),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進入林緣草甸。在復(fù)雜的生境條件下;可組成有各種伴生種的草地類型,它是鹽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種。

  根系強大,耐旱;耐鹽堿、適應(yīng)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的分布與地下水位較高、輕度鹽漬化土壤有關(guān),地下水位低或鹽漬化嚴重的地區(qū)不宜生長。芨芨草可為牧區(qū)尋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灘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區(qū),為主要的冬春營地。總蓋度可達35—50%,在100平方米內(nèi)可有35叢左右。

  生物學(xué)特性

  芨芨草適應(yīng)性強,耐旱、耐寒。耐鹽堿。對土壤要求不嚴,荒山、陡崖均可栽種。

  栽培技術(shù)

  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法。播種繁殖:春播和秋播均可,秋播于9月下旬來種,隨采隨播;春播于5月上旬進行。播后覆土約2cm。分株繁殖:3-4月或9-10月,將老珠挖起,分成數(shù)叢,按行殊距20cm×15cm開窩,栽前剪去莖稈和葉,栽后蓋上。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拔除雜草,并結(jié)合除草進行間苗。一般不進行追肥。[3]

  主要價值編輯

  本種植物在早春幼嫩時,為牲畜良好的飼料;其稈葉堅韌,長而光滑,為極有用之纖維植物,供造紙及人造絲,又可編織筐、草簾、掃帚等;葉浸水后,韌性極大,可做草繩;又可改良堿地,保護渠道及保持水土。[1]

  藥用價值

  性味:甘、淡,平。

  《內(nèi)蒙古中草藥》:"味甘淡,性平。"[4]

  功用主治

  清熱利尿。主治尿路感染;尿閉

  1.花:止血。主治尿道炎。芨芨草莖基部50克,水煎服。

  2.初生兒小便不利:芨芨花、車前草、小麥穗桿(去麥粒),各5克,水煎服。

  3.止血:芨芨花25~50克,水煎服。

 ?、佟秲?nèi)蒙古中草藥》:"利尿。治尿路感染,尿閉。"

 ?、凇吨袊衬貐^(qū)藥用植物》:"莖:利尿清熱?;ǎ褐寡?。"[4]

  用法與用量

  4.內(nèi)服:煎湯,莖、花25~50克。種子15~25克。[4]

  選方

 ?、僦文虻姥祝很杠覆萸o基部50克,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谥文蜷]:芨芨草子15克,水煎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

 ?、壑纬跎鷥盒”悴焕很杠富?、車前草、小麥穗稈(去麥粒)各5克,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④止血:芨芨花25~50克,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4]

  飼用價值

  芨芨草為中等品質(zhì)飼草,對于中國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區(qū),解決大牲畜冬春飼草具有一定作用,終年為各種牲畜所采食,但時間和程度不一。駱駝、牛喜食,其次馬、羊。在春季,夏初嫩莖為牛、羊喜食,夏季莖葉粗老,駱駝喜食,馬次之,牛、羊下食。霜凍后的莖葉各種家畜均采食。但在生長旺期仍殘存著枯枝,故降低可食性,也給機械收獲帶來困難。芨芨草生長高大,為冬春季牲畜避風臥息的草叢地,當冬季矮草被雪覆蓋,家畜缺少可飼牧草的情況下,芨芨草便是主要飼草。因此,牧民習(xí)慣以芨芨草多的地方作為冬營地或冬春營地。大面積的芨芨草灘為較好的割草地,割后再生草亦可放牧家畜。開花始期刈割,可作為青貯原料。產(chǎn)草量各地有顯著差異,據(jù)測定,在騰格里沙漠湖盆低洼地,

  畝產(chǎn)干草65—135公斤,在鄂爾多斯地區(qū),一般畝產(chǎn)200公斤左右。就飼用而言,芨芨草質(zhì)量不高,主要是與它的莖葉粗糙且韌性較大有關(guān),家畜采食困難。白質(zhì)和胡蘿卜素含量較豐富,拔節(jié)至開花以后這些成分逐漸降低,而粗纖維含量增加。適口性下降。在拔節(jié)期間,芨芨草粗蛋白質(zhì)的品質(zhì)較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表1—2),大約與紫苜蓿的干草不相上下。因此,芨芨草作為放牧或割草利用時,應(yīng)在抽穗、開花前期進行。芨芨草的莖、根和種子都可以入藥,主要治療尿路感染和尿道炎。[4]

  主要變種編輯

  短芒芨芨草(秦嶺植物志)圖版80:4-8

  Achnatherum breviaristatum Keng et P. C. Kuo, 秦嶺植物志1 (1) : 151. 442. 圖119. 1976.

  多年生,須根堅韌。稈直立,高約150厘米,具2-3節(jié),基部具有草黃色光滑而堅硬的鱗芽。葉鞘光滑無毛或微糙澀,長于節(jié)間;葉舌長圓狀披針形,長達13毫米;葉片長達50厘米,縱卷如線狀,上面有小刺毛,下面平滑,邊緣具細刺。圓錐花序直立,緊縮,長約30厘米,寬約5厘米,主軸每節(jié)具數(shù)分枝,短者基部即著生小穗,長者達10厘米,自中部著生小穗;小穗柄長2-10毫米,具細小刺毛;小穗長6-6.5毫米;穎膜質(zhì),邊緣透明,基部熟時呈淺紫色,第一穎長約6毫米,基部具5-7脈,第二穎長約6.5毫米,基部常具5脈;外稃長約5毫米,具5脈,頂端具2微齒,裂齒間著生長3-4毫米的芒,背部兩側(cè)脈附近密生與稃體約等長的白毛,基盤鈍圓,具細毛;內(nèi)稃與外稃等長,脈不顯著,背面近基部亦具柔毛,鱗被3,披針形,帶黃褐色;雄蕊3,淺黃色,花藥長3.5-4毫米,頂端具毫毛;子房平滑,具毛刷狀柱頭?;ㄆ?月

  產(chǎn)甘肅(岷縣)。生于山坡草地和干燥河谷中,海拔21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岷縣。[3]

  小芨芨草(擬)圖版81:1-4

  Achnatherum caragana (Trin. et Rupr.) Nevski in Act. Inst. Bot. Acad. Sci. URSS ser. 1. fasc. 4, 337. 1937. ——Stipa caragana Trin. et Rupr. in Mem. Acad. Sci. Petersb. ser. 6 (1) : 74. 1830.

  多年生,須根較粗韌,有時具砂套。稈直立,叢生,較細,光滑,高50-90厘米,徑1.5-3毫米,具3-5節(jié)。葉鞘短于節(jié)間,平滑無毛;葉舌長0.5-1毫米,截平,頂端不規(guī)則齒裂且具細短纖毛;葉片縱卷,長15-30厘米,質(zhì)地較硬,直立,粗糙。圓錐花序疏松開展,長15-25厘米,分枝細,微粗糙,2-4枚簇生,斜向上升或平展,長5-13厘米,小穗柄長2-5毫米,粗糙;小穗長4.5-5.5毫米,淡綠色;穎近等長,披針形,光滑,先端漸尖,具3脈,脈間有小橫脈;外稃長3-4毫米,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生短柔毛,具3脈,諸脈于頂端裂齒處匯合,并向上延伸成1直或微彎的芒,芒長8-12毫米,微粗糙,基盤鈍圓,長約0.2毫米,具短毛;內(nèi)稃長約3毫米,具2脈,脈間被毛;鱗被3;花藥長約2毫米,頂端生毫毛?;ü?-8月。

  產(chǎn)新疆北部。生于干旱石質(zhì)山坡,海拔900-1200米。蘇聯(lián)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里海東岸。[3]

  細葉芨芨草(秦嶺植物志)秦氏芨芨草(禾本科圖說)

  Achnatherum chingii (Hitchc.) Keng ex P. C. Kuo, 秦嶺植物志1 (1) : 152. 圖121. 1976. ——Stipa chingii Hitchc. in Proc. Biol. Soc. Wash. 43: 94. 1930. ——Achnatherum chingii (Hitchc. )Keng,禾本科圖說595.圖533, 1959, et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l19.圖7076. 1976. comb. illeg.[3]

  藏芨芨草(新組合)圖版80: 9-14

  Achnatherum duthiei (Hook. f.) P. C. Kuo et S. L. Lu, comb. nov. ——Stipa duthiei Hook. f. Fl. Brit. Ind. 7: 232. 1897.

  多年生,根細弱。稈直立,叢生,平滑無毛,高50-80厘米,徑2-3毫米,具3節(jié),基部宿存短的枯萎的葉鞘。葉鞘微粗糙;基生葉舌平截,長約0.5毫米,稈生葉舌鈍,長圓形,頂端微2齒裂,長約2毫米;葉片縱卷,長10-30厘米,寬1-1.5毫米,平滑無毛;圓錐花序狹窄,長20-25厘米,寬約1厘米,分枝2枚,直立,貼向主軸,平滑無毛,長3-10厘米,小穗柄長3-7毫米,具微毛;小穗長9-14毫米,淡黃白色,基部帶紫褐色;兩穎近等長、膜質(zhì),狹長披針形,具5脈,上部微粗糙;外稃長8-9毫米,背中部以下密生長柔毛,上部疏生短柔毛,頂端具2齒裂,齒頂端及邊緣生短纖毛,具5脈,中脈與兩側(cè)脈在頂端匯合,向上延伸成芒,兩邊脈直達于2裂齒內(nèi),芒較粗硬,長14-18毫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且被細小柔毛,芒針粗糙,基盤尖銳,長約1毫米,具柔毛;內(nèi)稃長6-7毫米,具2脈,基部被柔毛,頂端具短毛;鱗被3,長約2毫米,披針形。穎果圓柱形,長約5毫米。花果期8-9月。

  產(chǎn)西藏、四川。生于山坡草甸及針葉林下,海拔4300米。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西部。[3]

  遠東芨芨草(禾本科圖說)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ex P. C. Kuo,秦嶺植物志1 (1) : 153. 1976. ——Stipa extremiorientale Hara in Journ. Jap. Bot. 15 (7) : 459. 1939.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禾本科圖說590.圖524. 1959, et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116.圖7062. 1976, comb. illeg. ——Achnatherum effusum (Maxim.) Y. L. Chang,劉慎諤等, 東北植物檢索表486. 圖版178:圖7. 1959. ——Stipa sibirica (Linn.) Lam. var. effusa Maxim. in Prim. Fl. Amur. 326. 1859.

  多年生。須根細韌。稈直立,光滑,疏叢,高達150厘米,徑3-3.5毫米,具3-4節(jié),基部具鱗芽。葉鞘較松弛,平滑,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長約1毫米,平截,頂端常具裂齒;葉片扁平或邊緣稍內(nèi)卷,長達50厘米,寬4-10毫米,上面及邊緣微粗糙,下面平滑。圓錐花序開展,長20-40厘米,分枝3-6枚簇生,細長而微粗糙,基部裸露,中部以上疏生小穗,成熟后水平開展;小穗長6-9毫米,草綠色或紫色;穎膜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尖,幾等長或第一穎稍短,平滑,具3脈;外稃長5-7毫米,頂端具不明顯2微齒,背部密被柔毛,具3脈,脈于頂端匯合,基盤鈍圓,長約0.5毫米,具短毛,芒長約2厘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且具短微毛;內(nèi)稃背部圓形,無脊,具2脈,脈間被柔毛,成熟時背部裸出;花藥黃色,長4-5毫米,頂端具毫毛。穎果長約4毫米,紡錘形。花果期7-9月。

  產(chǎn)東北、華北、西北及安徽。生于低矮山坡草地、山谷草叢、林緣、灌叢中及路旁,海拔800-3600米。朝鮮、蘇聯(lián)西伯利亞地區(qū)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黑龍江流域。[3]

  異穎芨芨草(禾本科圖說)圖版81:5-7

  Achnatherum inaequiglume Keng ex P. C. Kuo, 秦嶺植物志1(1) : 151. 443.圖120. 1976——Achnatherum inaequiglume Keng,禾本科圖說596.圖534. 1959, et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852. 1976. nom. nod.

  多年生,須根細韌而較稀疏。稈直立,叢生,高30-65厘米,徑0.8-1毫米,具2-3節(jié),基部膝曲。葉鞘緊密裹莖,常短于節(jié)間,無毛或上部常具微毛;葉舌膜質(zhì),長0.5-1毫米,先端截平或具裂齒;葉片直立,縱卷如線形,長4-12厘米;基生者長達20厘米,寬1-2毫米,無毛或上面生微毛。圓錐花序較狹窄,長7-13厘米,寬約1厘米,分枝細弱,斜向上升,長0.5-3厘米,短枝于基部即生小穗,小穗柄短,密生短毛;小穗淡綠色或灰白色;穎膜質(zhì),披針形,先端漸尖,具3脈,上部及中脈粗糙,第一穎長7-8毫米,第二穎長5-6毫米;外稃長3-4毫米,背部密被短柔毛,其近頂端之毛長3-4毫米,先端微2裂,具3脈,脈于頂端匯合,基盤鈍圓而短,長約0.3毫米,具短毛,芒細弱,長1.5-2厘米,下部1/3-1/4處彎曲而不明顯扭轉(zhuǎn);內(nèi)稃等長或略短于外稃,具2脈,脈間被微毛,無脊;雄蕊3,花藥長2-2.5毫米,頂端無毛;雌蕊的花柱不明顯。花果期7-9月。

  產(chǎn)甘肅、四川。生于干山坡,海拔900-215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理縣。[3]

  醉馬草(基爾氏:華英字典)

  Achnatherum inebrians (Hance) Keng,禾本科圖說593.圖529. 1959;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118.圖7065. 1976 comb. illeg. ——Stipa inebrians Hance in Journ. Bot. Brit. et For. 14: 212. 1876.

  多年生。須根柔韌。稈直立,少數(shù)叢生,平滑,高60-100厘米,徑2.5-3.5毫米,通常具3-4節(jié),節(jié)下貼生微毛,基部具鱗芽。葉鞘稍粗糙,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鞘口具微毛;葉舌厚膜質(zhì),長約1毫米,頂端平截或具裂齒;葉片質(zhì)地較硬,直立,邊緣常卷折,上面及邊緣粗糙,莖生者長8-15厘米,基生者長達30厘米,寬2-10毫米。圓錐花序緊密呈穗狀,長10-25厘米,寬1-2.5厘米;小穗長5-6毫米,灰綠色或基部帶紫色,成熟后變褐銅色,穎膜質(zhì),幾等長,先端尖常破裂,微粗糙,具3脈;外稃長約4毫米,背部密被柔毛,頂端具2微齒,具3脈,脈于頂端匯合且延伸成芒,芒長10-13毫米,一回膝曲,芒柱稍扭轉(zhuǎn)且被微短毛,基盤鈍,具短毛,長約0.5毫米;內(nèi)稃具2脈,脈間被柔毛;花藥長約2毫米,頂端具毫毛。穎果圓柱形,長約3毫米?;ü?-9月。

  產(chǎn)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多生于高草原、山坡草地、田邊、路旁、河灘,海拔1700-4200米。模式標本采自賀蘭山。

  本種有毒,牲畜誤食時,輕則致疾、重則死亡。在青藏高原3000-4200米的草原上,有時形成極大的群落。[3]

  干生芨芨草(新組合)圖版80:15-19

  Achnatherum jacquemontii (Jaub. et Spach) P. C. Kuo et S. L. Lu, comb. nov. ——Stipa jacquemontii Jaub. et Spach Ill. Fl. Or. 4: 60. 1851; Bor, Grass. Burma Ceyl. Ind. Pakist. 645. 1960. ——Lasiagrostis jacguemontii (Jaub. et Spach) Munro ex Boiss. Fl. Or. 5: 506. 1884.

  多年生,須根柔韌。稈直立,叢生,平滑無毛,高30-50厘米,徑1-1.5毫米,具2-3節(jié)。葉鞘平滑無毛,緊密抱莖,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膜質(zhì),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有時2裂;葉片縱卷如細線形,長10-20厘米,寬約0.8毫米,平滑無毛。圓錐花序疏松開展,長10-15厘米,寬3-8厘米,分枝細弱,平滑,長2-7厘米,2至數(shù)枚簇生,斜向上升或平展;小穗柄短而平滑;小穗長5-7毫米,淡綠色或紫色;穎膜質(zhì),披針形,近等長,平滑無毛,第一穎具3脈,第二穎具5脈;外稃長4-5毫米,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被柔毛,具5脈,脈于頂端匯合,基盤短而尖,具短毛,芒長約2厘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且被短毛;內(nèi)稃膜質(zhì),短于外稃1/3,具2脈,脈間被毛;花藥長約2.5毫米,頂端生毫毛。穎果長約3毫米?;ü?-9月。

  產(chǎn)西藏。生于干旱山坡,海拔3300米。分布于喜馬拉雅西北部、喀什米爾、阿富汗等地。模式標本采自喀什米爾。[3]

  朝陽芨芨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井芨芨草(禾本科圖說)

  Achnatherum nakaii (Honda) Tatcoka in Journ. Jap. Bot. 30 (7) : 208. 1955; 禾本科圖說591.圖527. 1959;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117. 1976——Stipa nakaii Honda in Rep. First Sci. Exped. Manch. sect. 4. 4: 65. 104. 1936.

  多年生。須根較稀疏,有時具砂套。稈細弱,緊密叢生,直立,高40-60厘米,徑1-1.2毫米,具2-3節(jié),光滑。葉鞘平滑或疏被短毛,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長0.5-1毫米,平截,頂端撕裂;葉片直立,通常內(nèi)卷,光滑或邊緣微粗糙,長10-25厘米,寬1-4毫米。圓錐花序疏松,長12-20厘米,分枝細,微粗糙,多孿生,斜向上升或平展,下部裸露,中部以上疏生小穗;小穗長5-6.5毫米,草綠色或褐紫色;穎長圓狀披針形,近等長或第一穎稍短,頂端稍鈍,背部具微毛,具3脈;外稃長約4.5毫米,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被柔毛,具3脈,脈于頂端匯合,基盤較鈍,長約0.5毫米,具毛,芒長10-15毫米,一回或不明顯地二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且稍粗糙;內(nèi)稃近等長于外稃,具2脈,脈間具柔毛;花藥長約4毫米,頂端無毛或具少數(shù)毫毛?;ü?-9月。

  產(chǎn)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生于山坡草地及河灘砂地,海拔1200-1700米。模式標本采自遼寧朝陽。[3]

  京芒草(指示植物)京羽茅(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Achnatherum pekinense (Hance) Ohwi, Fl. Jap. 101. 1953;禾本科圖說593.圖528. 1959;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117. 圖7064. 1976; 江蘇植物志 (上) : 209. 圖355. 1977. ——Slipa pekinence Hance in Journ. Bot. 15: 268. 1877.

  多年生。稈直立,光滑,疏叢,高60-100厘米,具3-4節(jié),基部常宿存枯萎的葉鞘,并具光滑的鱗芽。葉鞘光滑無毛,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質(zhì)地較硬,平截,具裂齒,長1-1.5毫米;葉片扁平或邊緣稍內(nèi)卷,長20-35厘米,寬4-10毫米,上面及邊緣微粗糙,下面平滑。圓錐花序開展,長12-25厘米,分枝細弱,2-4枚簇生,中部以下裸露,上部疏生小穗;小穗長11-13毫米,草綠色或變紫色;穎膜質(zhì),幾等長或第一穎稍長,披針形,先端漸尖,背部平滑,具3脈;外稃長6-7毫米,頂端具2微齒,背部被柔毛,具3脈,脈于頂端匯合,基盤較鈍,長約1毫米,芒長2-3厘米,二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且具微毛;內(nèi)稃近等長于外稃,背部圓形,具2脈,脈間被柔毛;花藥黃色,長5-6毫米,頂端具毫毛?;ü?-10月。

  產(chǎn)東北、華北及江蘇、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生于低矮山坡草地、林下、河灘及路旁,海拔350-1500米。模式標本采自北京。[3]

  光藥芨芨草(禾本科圖說)圖版81:8-11

  Achnatherum psilantherum Keng,植物研究4(3): 198. 1984.禾本科圖說595.圖532. 1959. nom. nud.

  多年生。須根較細而柔韌。稈直立,叢生,細弱,高40-60厘米,徑1-1.5毫米,具2-3節(jié),基部具有分蘗 并宿存枯萎的葉鞘。葉鞘平滑,短于節(jié)間;葉舌膜質(zhì),長約0.5毫米,頂端截平,常具裂齒;葉片內(nèi)卷成細線狀,稍糙澀,莖生者長8-9厘米,基生者長達12厘米。圓錐花序稍緊縮,狹窄,長5-12厘米,寬約1厘米,分枝細弱,2至數(shù)枚簇生,略傾斜上升,長達2.5厘米,自下部或中部以上具少數(shù)小穗;小穗紫色,長約6毫米;穎幾等長或第一穎稍短,膜質(zhì),披針形,先端漸尖且白色透明,下部紫色,具3脈;外稃長約4毫米,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被短柔毛,具3脈,脈于頂端匯合,基盤短而鈍,長約0.3毫米,芒長約1.5厘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內(nèi)稃具2脈,脈間被微毛,無脊;花藥長約2毫米,頂端無毛?;ü?-9月。

  產(chǎn)甘肅,青海。生于山坡草地、河岸草叢及河灘,海拔2000-38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夏河縣。[3]

  毛穎芨芨草(禾本科圖說)

  Achnatherum pubicalyx (Ohwi) Keng ex P. C. Kuo, 秦嶺植物志1 (1) : 153. 1976. ——Stipa pubicalyx Ohwi in Journ. Jap. Bot 17 (7) : 401. 1941. ——Achnatherum pubicalyx (Ohwi) Keng,禾本科圖說590.圖526, 1959, et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117, 1976. comb. illeg.

  多年生。稈直立,叢生,在花序下微粗糙,高60-100厘米,具3-4節(jié),基部具有短鱗芽。葉鞘稍粗糙,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長約1毫米,平截,頂端具裂齒,有時具纖毛;葉片邊緣常內(nèi)卷,長達40厘米,寬3-5毫米,上面密生短柔毛,下面粗糙。圓錐花序較緊縮,長15-25厘米,寬2.5-4厘米,主軸粗糙,分枝細弱,稍粗糙,斜向上升,2-4枚簇生,長2-7厘米,自基部著生小穗;小穗長8-9毫米,紫紅色或淺褐色;穎膜質(zhì),近等長,長圓狀披針形,第二穎頂端稍鈍,背部貼生微毛,具3脈;外稃長6-7毫米,背部密被較長的柔毛,頂端齒裂不明顯,具3脈,脈于先端匯合,基盤頂端較鈍,長約0.8毫米,具毛;芒長2-2.5厘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且具細短毛;內(nèi)稃約與外稃等長,具2脈,脈間被柔毛;花藥長約5毫米,頂端生毫毛。穎果紡錘形,長約5毫米?;ü?-9月。

  產(chǎn)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青海、陜西(秦嶺東段)、山西、河北。生于山坡草地及林下,海拔600-2700米。也分布于朝鮮。模式標本采自朝鮮北部。[3]

  羽茅(日名)光穎芨芨草(東北植物檢索表)

  Achnatherum sibiricum (Linn.) Keng,禾本科圖說590. 圖525. 1959, et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117.圖7063. 1976. comb. illeg. ——Avena sibirica Linn. Sp. Pl. 79. 1753. ——Achnatherum avenoides (Honda) Y. L. Chang, 劉慎諤, 東北植物檢索表486. 1959. syn. nov. ——Stipa avenoides Honda in Rep. First Sci. Exped. Monch. sect. 4. 4: 103. 1936.

  多年生。須根較粗。稈直立,平滑,疏叢,高60-150厘米,具3-4節(jié),基部具鱗芽。葉鞘松弛,光滑,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厚膜質(zhì),長0.5-2毫米,平截,頂端具裂齒;葉片扁平或邊緣內(nèi)卷,質(zhì)地較硬,上面與邊緣粗糙,下面平滑,長20-60厘米,寬3-7毫米。圓錐花序較緊縮,長10-30(60)厘米,寬2-3厘米,分枝3至數(shù)枚簇生,稍彎曲或直立斜向上伸,具微毛,長2-5厘米,稀長達10厘米,自基部著生小穗;小穗草綠色或紫色,長8-10毫米;穎膜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頂端尖,近等長或第二穎稍短,背部微粗糙,具3脈,脈紋上具短刺毛;外稃長6-7毫米,頂端具2微齒,被較長的柔毛,背部密被短柔毛,具3脈,脈于頂端匯合,基盤尖,長約1毫米,具毛,芒長18-25毫米,一回或不明顯的二回膝曲,芒柱扭轉(zhuǎn)且具細微毛;內(nèi)稃約等長于外稃,背部圓形,無脊,具2脈,脈間被短柔毛;花藥長約4毫米,頂端生毫毛。穎果圓柱形,長約4毫米?;ü?-9月。[3]

  芨芨草(蘭州植物志)圖版80:1-3

  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Nevski in Act. Inst. Bot. Acad. Sci. URSS ser. 1. fasc. 4, 224. 1937; 禾本科圖說589. 圖523. 1959;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116. 圖7061. 1976. ——Stipa splendens Trin. in Spreng. Neue Entdeck 2: 54. 1821. ——Stipa kokonorica Hao in Engl. Bot. Jahrb. 68: 583. 1938.

  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須根。稈直立,堅硬,內(nèi)具白色的髓,形成大的密叢,高50-250厘米,徑3-5毫米,節(jié)多聚于基部,具2至3節(jié),平滑無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黃褐色葉鞘。葉鞘無毛,具膜質(zhì)邊緣;葉舌三角形或尖披針形,長5-10(15)毫米;葉片縱卷,質(zhì)堅韌,長30-60厘米,寬5-6毫米,上面脈紋凸起,微粗糙,下面光滑無毛。圓錐花序長(15)30-60厘米,開花時呈金字塔形開展,主軸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細弱,2-6枚簇生,平展或斜向上升,長8-17厘米,基部裸露;小穗長4.5-7毫米(除芒),灰綠色,基部帶紫褐色,成熟后常變草黃色;穎膜質(zhì),披針形,頂端尖或銳尖,第一穎長4-5毫米,具1脈,第二穎長6-7毫米,具3脈;外稃長4-5毫米,厚紙質(zhì),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生柔毛,具5脈,基盤鈍圓,具柔毛,長約0.5毫米,芒自外稃齒間伸出,直立或微彎,粗糙,不扭轉(zhuǎn),長5-12毫米,易斷落;內(nèi)稃長3-4毫米,具2脈而無脊,脈間具柔毛;花藥長2.5-3.5毫米,頂端具毫毛?;ü?-9月。

  產(chǎn)我國西北、東北各省及內(nèi)蒙古、山西、河北。生于微堿性的草灘及砂土山坡上,海拔900-4500米。蒙古、蘇聯(lián)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lián)外貝加爾。

  本種植物在早春幼嫩時,為牲畜良好的飼料;其稈葉堅韌,長而光滑,為極有用之纖維植物,供造紙及人造絲,又可編織筐、草簾、掃帚等;葉浸水后,韌性極大,可做草繩;又可改良堿地,保護渠道及保持水土。[3]

看了“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的人還看了:

1.明日草的功效和作用

2.垂盆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3.香茅草的作用與功效

4.垂盆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5.車前草的功效與作用及常用配方

6.響鈴草的功效與作用

7.中藥防風草功效與作用

8.扁蓄草的功效與作用

9.夏菇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10.白花蛇舌草的功效、作用和食用方法

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 芨芨草的功能主治

芨芨草,拉丁文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 Nevski 禾本科、芨芨草屬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須根。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僅供參考。 芨芨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拼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虎尾蘭的功效與作用 虎尾蘭的功能主治
    虎尾蘭的功效與作用 虎尾蘭的功能主治

    虎尾蘭(學(xué)名:Sansevieria trifasciata Prain),又名虎皮蘭,錦蘭,千歲蘭、虎尾掌、黃尾蘭或岳母舌,是百合科虎尾蘭屬的多年生草本觀葉植物?;⑽蔡m的功效與

  • 靈芝草的功效與作用 靈芝草的功能主治
    靈芝草的功效與作用 靈芝草的功能主治

    靈芝草,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靈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G.japonicum(Fr.)Lloyd]等的子實體。靈芝草的功效與作用有

  • 胡麻仁的功效與作用 胡麻仁的功能主治
    胡麻仁的功效與作用 胡麻仁的功能主治

    胡麻科植物胡麻的成熟種子。胡麻仁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胡麻仁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僅供參考。 胡麻仁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

  • 艾片的功效與作用 艾片的功能主治
    艾片的功效與作用 艾片的功能主治

    艾片,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艾納香Blumea balsami era(L.)DC.的新鮮葉經(jīng)提取加工制成的結(jié)晶。艾片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的艾片的功效與

2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