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與方法
文言文對于很多高考考生來說都是一個特別頭疼的問題,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與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與方法一
虛詞的推斷方法
1.對照比較法
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虛詞判斷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們可以熟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薄白訉O視之不甚惜”等三個句子,我們可以分清它們的用法分別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了解了這些用法,下面的三個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衮緹o爪牙之利。
?、诜驎x,何厭之有。
?、矍种?。
2.語境推斷法
就是聯(lián)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判定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的方法。
?、籴樶槄布?,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胺伞奔础胺谀抢铩?。
3.“刪”“換”“代”法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連詞。
4.語法分析法
根據(jù)語法知識判別虛詞意義,首先將句子主干抽出,劃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虛詞的功能。一般來說,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浯;副詞充當句子的狀語;介詞往往與名詞、代詞組合構成介賓短語充當句子的狀語、補語;連詞在句子中只起連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動態(tài)或語氣。
?、傥崞拗牢艺?,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诒百v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鄙賤之人”中,“人”是中心詞,“鄙賤”是定語,所以“之”應是助詞,相當于“的”。
5.句式分析法
?、俣嘤谀袭€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
是介賓短語后置句,“于南畝之農(nóng)夫”介賓短語,“于”是介詞“比”的意思。
?、谑H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
是定語后置句,“石”是中心語,“鏗然有聲者”是定語,“之”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6.對句互推法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僦圻b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
“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
?、谝蚶吮?,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乘著的意思。
高三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與方法二
一、如何讀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選擇題(往往落足在對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二道題。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以“事件”為依據(jù)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文段后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1、【文言實詞題】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2、【性格表現(xiàn)題】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xiàn)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
3、【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lián)系全文。
總之: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歷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目就不要鉆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沒什么!
二、文言文翻譯題
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jù)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后通順。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信”)
?、诜g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jié)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jié)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墼賹⑦@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xiàn)代人說話習慣。(“達”)
④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⑤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三、文言文題型分析及解題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見的考點與題型不外乎字詞解釋、斷句、語句翻譯、文意歸納、寫法分析、人物與作品評價等內容。下面就復習和解題方法提幾點建議:
1.準確解釋字詞含義。注意利用注釋,利用平時積累的實詞虛詞知識,利用拓展聯(lián)想和關聯(lián)組詞,確認字詞在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
2.正確、順暢地翻譯句子。翻譯句子,第一,要內容正確,符合文意;其次,譯出來的句子要表達準確,得體流暢。
3.概括文意。往往通過填空、回答問題的方式,考查對文章層次、景物特點、內容要點(如湖北武漢卷10題:年羹堯善于用兵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吉林卷15題: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記敘的范仲淹讀書時的軼事)、人物性格特征與感情態(tài)度、作品意義、閱讀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這是除了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之外考查頻率的點。解答時務必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于從細微處著眼,篩選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要點,同時要推敲答案用語的準確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煩,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較閱讀。這是近幾年較為常見的一種題型。常用的是兩段材料比較,材料的相關點一般在于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手法、社會意義等方面。有的以課內散文為主,鏈接課外相關材料(如江蘇常州卷《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成侯鄒忌為齊相》,湖北黃石卷《出師表》與《諸葛亮言家事》);有的兩篇都是寫景的游記(廣西柳州卷《三峽》與《與朱元思書》);有的是同一作者寫不同景點的文章(如湖北潛江卷袁宏道的《滿井游記》與《虎丘記》);有的用相關主題的兩段材料(如山東濱州卷《魚我所欲也》與《晏子諫景公》,福建廈門卷用兩段賞荷的材料)。
比較閱讀只是一種形式,在兩段或幾段材料之間有一種互補或互襯的關系,有的從兩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題,有的是各自單獨命題,題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間沒有比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內容上或題量上的補充??键c基本與單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遷移。為了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命題??疾閷ι⑽闹黝}與人物思想感情的評價,要求考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對某些觀點的看法。解答這類題目,要善于從古代史料中讀取人物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從事件中讀取寶貴的人文精神,用發(fā)展的眼光評價其社會意義,同時也要注意到時代的局限性,恰當?shù)厝∩?,合理地揚棄。
6.寫法分析。包括語言品味、修辭賞析、結構分析、文章風格闡釋等等。答題時盡力借助已學過的課文,聯(lián)想已做過的訓練題,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尋求答案。
高三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與方法三
1、考綱
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考試內容"部分有關"古代詩文閱讀"的考試范圍包括"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
分析綜合包括: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能力層級為C級。
鑒賞評價包括兩點: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能力層級為D級。
2、解讀
?、?quot;篩選文中的信息"
"篩選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能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納,準確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這些重要信息包括:
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認識,
二是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和闡釋,
三是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即文章主旨的語句。
還有一些語句能有力地表現(xiàn)作者的觀點,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們也是重要信息。
篩選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圍一般是文中所寫的人物、時間、地點、議論、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點是對人物言行主張、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quot;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要點,概括中心,考查學生對選文整體或某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理解。這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是考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的綜合能力,其難度比正確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層。如果單純理解語言方面的內容,則只能講通字句,無法對閱讀材料的主旨有進一步的深入領會,更無法對之進行鑒賞評價。因而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對文意的歸納概括就顯得十分重要。
近年來,這種歸納概括往往是通過對文章的理解來進行的。對內容要點的歸納,考題選項往往是對原文內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準確地分析文章的內容,仔細體會,反復推敲,作出正確的判斷。
?、?quot;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這也是對閱讀材料內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綜合,它要求學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
作者寫文章,在材料的選擇、敘述的角度、句子語氣上及直接抒情議論中,都可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有時表現(xiàn)得直露而顯明,有時卻表現(xiàn)得含蓄而曲折,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也往往會相應增大。
3、命題導向
近年來,高考試卷均把對文意總體把握的考查作為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頭戲,一般有兩題,題型為選擇題和主觀題。
考查的內容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是考查對信息的篩選,最常見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人物言行主張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組。
二是考查對總體文意的敘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斷能力。
三是用主觀題形式考查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
綜合前邊的分析,高考對文言文閱讀"分析綜合"能力的考查將不會有大的變化,但每年仍有小的變化,考生只要讀懂了原文,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4、高考文言文分析綜合題錯項陷阱設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閱讀測試往往有一道題是分析綜合題。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閱讀材料內容與主旨的"壓軸題",年年必考。這道題常常以指出錯誤選項的形式來設置,因而探究命題人錯項陷阱設置的技巧,對提高考生的辨別能力,快速而準確地判斷出文意理解的正誤,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①無中生有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命題人在選項中故意編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jù)或者是捏造的情節(jié),以此來干擾考生思維。
如2011年北京卷第9題B項:代價與成功總是成正比,這在周公、齊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證。
原文引周公、齊桓和曹子的事例是為了論證"小過"不能"掩其大美",B項"代價與成功總是成正比"無中生有。
?、趶埞诶畲?/p>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將原文某人做的事、說的話"移花接木"到另一個人物身上,導致對象錯位。
如2011年江蘇卷第7題C項:淮南發(fā)生饑荒,安撫、轉運使指責壽春太守王正民救災不力,王被免職。繼任者陳公弼認為王正民無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陳公弼)安排他到鄂州做官"犯了張冠李戴的毛病,原文為"公至則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無罪,職事辦治。詔(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復以正民為鄂州"。
?、叟e時間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將原文敘述的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或不同事件之間的時間混亂表述。
我們來看2010年全國卷Ⅱ第10題D項:康保裔品行端正,嚴謹厚道。他待人接物講究禮貌,又擅長騎馬射箭,射飛禽走獸無不中,在與契丹血戰(zhàn)時,張凝、李重貴與他共同抗敵,敵軍這才退去。
根據(jù)文意,張凝、李重貴只是來"策應"保裔,當時,在與契丹血戰(zhàn)時,保裔已經(jīng)"為敵所覆",張凝、李重貴才趕去赴援,并非是張、李二人"與他共同抗敵"。此項在時間表述上混亂。
?、茴嵉鬼樞?/p>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將原文中沒有發(fā)生的或將要發(fā)生的事情當做已發(fā)生的事情,將原文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當做已出現(xiàn)或必然出現(xiàn)的情況來表述。
如2010年山東卷第12題C項:申甫到京師后屢遭挫折,后得到劉之綸、金聲等人的舉薦,被皇帝召見后授予京營副總兵的官職,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
C項中說申甫"被皇帝召見后授予京營副總兵的官職",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明顯將"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與皇帝授予申甫官職這兩件事的先后順序弄錯了。根據(jù)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勞以溫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炝⑹趧⒐珵閰f(xié)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為參軍,而甫為京營副總兵"可知,應該是申甫先被皇帝召見,他非常感動,表示愿意誓死為國效力,然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營副總兵的官職。
⑤故意誤譯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對原文某些文言詞語的含義或詞類活用現(xiàn)象等作不恰當?shù)慕忉?,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語句的意思。
如2011年浙江卷第18題D項:文章描寫了囚犯們因張文瓘貶謫移職而難過流淚的細節(jié),從一個側面表明張文瓘執(zhí)法公允、深得人心。
比照原文"后拜侍中,兼太子賓客。諸囚聞其遷,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逐一分析關鍵詞發(fā)現(xiàn),"拜"為"授予官職"之意,"兼"為"兼任"之意,是升官,這里卻錯解為"貶謫"。
?、奘录s糅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或雜糅文段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或雜糅作者的主要觀點,或雜糅不同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或雜糅同一人物對不同事件的觀點態(tài)度,使考生頭緒難以理清,正誤難以分辨。
如2007年湖南卷第12題B項:在作者看來,"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都是治國有"術"的表現(xiàn)。
"舜鼓五弦、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當然是治國有"術"的表現(xiàn)。但"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卻不是。相應的信息是:"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由"故"可知"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即群臣士民說的話顯得高深莫測,做起事來就遠離實際。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術"的表現(xiàn)呢?
?、哐赃^其實
命題者故意拔高或貶低作者的精神從而對其觀點態(tài)度故意作出錯誤解說,這是我們常常在解讀時容易犯的毛病,即對待古人不能依據(jù)其具體時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評價,常常以今律古。
如2010年江西卷第12題B項:王德用治軍用人堅持原則,剛直不阿,他拒絕執(zhí)行明肅太后為人謀求軍職的詔命,最終贏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贊賞,受到天子的重用。
原文中"已而太后亦寤,卒聽公",是說太后最終也醒悟過來聽從了王德用的做法。文中并沒有表述太后對王德用的贊賞。
?、鄰娂勇?lián)系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把原文本沒有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或聯(lián)系不直接的事件強行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推論出一個不符合原文事實的結論。
如2010年浙江卷19題D項:胡叟聰敏過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韋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項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評價與文意不符,作者是站在贊賞的角度來寫胡叟的,并未否定他。另外,胡叟仕途受阻與得罪韋祖思,這兩者在文中并沒有構成必然的因果關系。所以選項D給出不符合原文事實的結論,屬于強加因果,以誤導考生。
?、嵋云湃?或以全概偏)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故意縮小(或擴大)原文有關信息的范圍、作用、程度等,或者斷章取義。
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題B項:永始、元延年間,長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為非作歹,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尹賞將他們收捕入獄,全部投入"虎穴"處死。
此項中,"全部投入‘虎穴’處死"表述與原文不符,原文是說"見十置一,其余盡以次內虎穴中",這就是明顯的以全概偏。
5、方法總結
篩選信息題的一般步驟:
?、偻ㄗx存疑
閱讀全文,遇有小的閱讀障礙可暫作疑問擱置。疑問常常有兩種情形:
一是冷僻字詞或典故,未給注解,通常不會成為出題點,可忽略;
二是冷僻的甚至不曾見過的內容出現(xiàn)在相關題中,往往會是提示性的,因而也常常是正確的,要敢于確認。
?、诤Y選取要
在通讀的基礎上作出信息篩選。信息篩選最常見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該題的題干實際就成了我們讀取信息的路徑,沿徑尋津,難題就不難解決了。
③讀題復歸
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中,均包含了反過來可幫助我們通讀原文的內容,要善于利用這些信息。
解答歸納要點、概括中心類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
?、俜智逯鞔?/p>
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多為人物傳記,閱讀時需弄清與傳主有關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關系,有時還要弄清時間的變化、地點的轉移等。有時閱讀材料提及的不止一個人物,涉及的不止一個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層意思,這時就有輕重主次之分。而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就要分清輕重主次。
?、诒婷饕蚬?/p>
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無論記敘文、議論文,都會有種.種因果聯(lián)系,如所敘事件、人物、傳主處事的態(tài)度、作者的主張等。要把握文章內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聯(lián)系辨析清楚。
?、郯盐杖?/p>
正確解答這類題,需要仔細閱讀全文,比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意。然后看題目要求的答題范圍是"局部內容"還是"整體內容"——如是前者,需要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照,以避免錯誤;如是后者,則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力求全面準確。無論哪種情況,都不要遺漏細節(jié)。
④仔細查對
要放回原文中查對,特別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為的程度等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歸納內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其選項出錯的方式,簡單歸納如下:
?、偻纳x
主要指罔顧文章整體內容,僅從字面上附會文意,作出錯誤的認知。
②移花接木
將彼時彼地的事件,混淆在此時此地里,造成穿鑿附會的解讀。
?、鄄磺笊踅?/p>
不細心提取文中信息,關鍵詞語不作推敲,致一知半解,其解讀也就似是而非。
④費解難懂
主要有兩種,一是語言表達晦澀,意思不明;二是文意理解偏差,歸納有誤。
高三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與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