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大全
《燭之武退秦師》全文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大全一
【教材分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最后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xiàn)“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設計理念】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理念: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jù)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薄爸匾晫W生思維方法的學習?!?/p>
【學情分析】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A、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B、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教材目標】
A、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C、思想教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文章雖然作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內容生動有趣,語言也比較淺顯,且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對藝術特色等作過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誦讀復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文章統(tǒng)一起來,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為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大意是利用、制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這就是俗稱的“離間計”,其實,在“三十六計”中稱作“借刀殺人”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說退秦軍,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那么,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課《燭之武退秦師》。
二)預習指導:借助《高中語文詞語手冊》,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三)檢測預習,出示練習:完成教學目標A中關于文學常識以及識記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結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師小結,補充。
四)教學新課:
1、教師范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這是教法一的再落實。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注有疑問的內容。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一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yǎng)思考分析能力,對學法B進行初步指導。
4、著重根據(jù)“思考練一”,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故事內容,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二步。這步程序由中等學生來完成,以此帶動兩頭。
五)教師小結以上內容。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2、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堂課內容,歸納要點,檢查作業(yè)完成情況。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jié)課的結果是燭之武說退了秦師沒有?對,說退了秦師。那么燭之武在國家危急關頭,是否是毛遂自薦,挺身而出,主動地擔當起這個重任的?在大軍壓境,敵我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情勢下,燭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擴張自己勢力的秦穆公改變態(tài)度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繼續(xù)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三)學習新課:
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個性。
把本篇中所需要積累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加以歸納,再次落實教學目標A。概括課文情節(jié),根據(jù)情節(jié)要點分析人物形象。這是完成教學目標C的第一步。
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后練習題二,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大全二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并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B、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shù)奶嵘龑拢囵B(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C、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課時安排: 3 課時
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指導。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課時
要點:熟讀文章,以檢查預習的方式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故事發(fā)生背景。
一、教學導入:
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計導入。引出疑問“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課《燭之武退秦師》。
二、檢測預習:
1、檢查同學誦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2、檢查部分文句翻譯,幫助學生理清層次。
a、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b、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c、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e、(晉文公)亦去之。
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總結文章脈絡:
秦晉圍鄭------- 燭之武臨危受命--------- 燭之武退秦師--------晉師撤離。
3、結合背景,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解決學生疑難問題。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背景補充: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小結全文: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三、聽錄音,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四、課后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題一、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現(xiàn)象。
第二課時
要點: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現(xiàn)象,翻譯文中重點語句。
一 重點詞講解
之: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燭之武(介于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1余船以次俱進。
2富國以農,拒敵恃卒。
3文以五月五日生。
4扶蘇以數(shù)諫故,子使外將兵。
5以其無禮于晉。
貳:1且貳于楚也。
2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
鄙: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肉食者鄙,又何間焉。
4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既:1既東封鄭
2又欲肆其西封
3封豕長蛇
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微斯人,吾誰與歸
3國事衰微
4見微知著
與:1失其所與,不知
2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
3與人刃我,寧自刃
4將欲奪之,必先予之
5蹇叔之子與師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大全三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必修1第二單元的三篇課文全是古代記敘文,同時它也是高中語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更是歷史名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兩國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它雖然短小但內容十分豐富,主要體現(xiàn)在文中知識點眾多,情節(jié)精彩,燭之武的人物形象鮮明。因此,在整個高中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設計課堂時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識點,又要引導學生 體會 燭之武的說辯藝術,使學生能夠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本課的學習還能為后面的文言文學習做好鋪墊,提供一種學習思路,鞏固已有的文言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1. 學習者特征分析:
高一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整體上表現(xiàn)為一種過渡性特點,在學生身心發(fā)展中,處以一個重要的變化階段,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在課業(yè)學習中,他們剛剛經過中考的選拔,面臨著初中知識結構向高中知識結構的過渡,面臨著學習方法,學習思維的轉換;但他們的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 抽象思維 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參加討論交流更能發(fā)散他們的思維。。
2. 學習需要分析: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由于《燭之武退秦師》是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學生升入高中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在教材中的地位重要具有示范的作用,所以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對于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標主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谶@種理念,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讀探究,疏通詞句,質疑問難,合作研討;然后再重點突破,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同時要指導學生動腦動手編制語文知識卡片,積累語言知識。
3. 學習環(huán)境分析
高一學生剛剛從初中進入高中,面臨著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學習環(huán)境,新的學校管理氛圍,在心理上會產生陌生感和不適應;另外,高一的學生大多是原初中的學習尖子和主要班干部,在這種強手如林的情況下,多數(shù)同學因地位的變化會產生挫折感;以至于會使很多學生留戀初中的學習生活,對高中的學習和生活不適應。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應多組織一些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小組討論和交流發(fā)言,來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使學生能盡快擺脫陌生感,適應新環(huán)境下的學習生活。
三、學習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與《左傳》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史書體例。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在本文中的用法,如“無禮于晉”、“貳于楚”、“軍”、“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寡人之過也” 、“敢以煩執(zhí)事”、“夫晉,何厭之有”、“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說,與鄭人盟”、“吾其還也”等句子中蘊含的文言文知識。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借助工具書及網絡資源,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來輔助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發(fā)言,增強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活躍學生的思維,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充分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理解他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軍,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辦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四、學習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重要文言文知識的掌握,如理解“貳、軍、辭、鄙、濟、闕”等詞語的含義,歸納“軍、師、舍、辭、微、鄙”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燭之武人物形象和波瀾起伏的敘事情節(jié)的把握。
2、難點:領會春秋外交辭令的特點。
五、教學思路設計:
1、學習目標的確立上:
除了原有目標外,著眼與社會的需求,重點突出了學生學習知識時利用網絡資源查找有關學習資料的能力和快速刪選信息的能力,并能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熟練地應運這一能力,拓寬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2、學習過程的調整上:在已有的學習內容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發(fā)展水平,在知識的學習結束之后才組織學生集中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可以形成學生對文章更深層次的個性化的解讀。
3、教法的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信息化在教學中逐漸普及。因為本文蘊含了很多典故,這將對學生正確理解文本有很大的阻礙。所以將豐富快捷的網絡服務與本節(jié)課的學習相結合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關背景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動手上網查找資料,不僅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助于提高他們搜集和刪選信息的能力,輔助學生快速深入地理解文本。
4、評價量規(guī)
? 初始水平--1 發(fā)展中水平--2 完成水平--3 范例級水--4 課前預
習和搜
集信息 沒有預習和收集與該課題相關的任何信息 簡單預習,收集少量信息,和課題部分相關 基本預習,收集一些基本的信息,大部分和課題相關 認真預習,收集大量的信息,所有的都跟課題相關 分組討
論交流 不做任何討論交流,依賴性強,不與同學合作 少量的交流,經常需要別的同學來提醒,很少與同學合作 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相互溝通 能很好的與同學交流討論,而且自己的觀點也很完整正確 展示
理解 幾乎不能提供任何建議或理解,只是觀看 對提出的問題能給出部分信息,參與少量展示,顯示對問題的初步理解,對綜合性或概括性問題不理解或理解有錯誤 能給出足夠的信息,使聽者了解問題的意圖和內容,表明對問題基本理解,但有少量錯誤 非常簡明,講解清晰,原理正確,觸類旁通,表明對問題的深刻理解 課程結束后學生的掌握情況 錯誤非常多,幾乎沒有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 錯誤較多,知識結構不完整,理解問題有一定困難 錯誤較少,知識結構基本合理,基本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 幾乎沒有錯誤,知識結構嚴謹規(guī)范,解釋問題簡潔、科學,很好的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 六 、學法指導 :
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自主性。打破課內外的約束,將課內外學習活動相結合。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活動中,通過書籍、網絡等途徑收集資料,在全班交流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主動性學習;而通過討論交流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從中不斷地認識自己,發(fā)展自己,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
七、課時安排:兩課時
八、學習程序設計:
(一)詳細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2′)
古往今來,有許多憑一己之力而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如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群儒唇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兵法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為戰(zhàn)之上策”,前面這些故事中的人物憑著勇猛之力而達到了這樣的目的,而今天我們所要接觸的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2、《左轉》簡介及史書體例
(1)師:同學們,請看課文下面的注釋 eq oac(○,1) ,這篇課文選自《左轉·僖公三十年》,那么有誰對《左轉》有所了解,給大家分享一下。也可以利用你們現(xiàn)有的網絡資源進行查找。(4′)
明確:《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芬卜Q《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2)師:《左轉》是一部編年體史書,那么大家還知道其他史書體例嗎?也可以利用你們現(xiàn)有的網絡資源進行查找。(′4)
明確: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诰幠牦w: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蹏鴦e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軘啻罚河涗浤骋粫r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菁o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藜o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聽課文錄音,注意重點字的讀音。(5′)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解題(2′)
師:同學們,我們先集體看一下題目,《燭之武退秦師》,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
明確: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燭之武使秦軍撤退,
講解新課,研讀第一段。
師:那么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又是怎樣退的秦師,帶著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注意,一定要讀準字音。(5′)
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一段,其他同學思考一下,第一段給我們提供了那些信息?并結合以前的文言文知識,嘗試準確翻譯這段文字。(5′)
明確:用PPT展示準確的譯文,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著重講解“以”、“于”、“貳”、“軍”等文言詞匯及其相關句型。然后展示秦、晉圍鄭圖:
師:同學們不難看出秦、晉圍鄭的原因是鄭國“無禮于晉”且“貳于楚”,那誰知道這其中蘊含的典故呢?也可以利用你們現(xiàn)有的網絡資源進行查找。(8′)
明確:(1)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住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2)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3)“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标U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标U述兩軍駐扎位置: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研讀第二段
(1)男生齊讀本段,找出不能理解的字詞句。(1′)
(2)根據(jù)學生預習的反饋情況,老師有重點的進行字詞句的講解:(3′)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跓o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3)齊讀本段,并進行組內討論,分析佚之狐、鄭伯、燭之武的人物形象,然后說說你最喜歡誰,為什么?(7′)
明確: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p>
A、從側面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谵o曰:“臣之壯……也已?!?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酃唬骸啊痹S之。
A、鄭伯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
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4)引導學生迅速背誦本段。
布置作業(yè): 疏通剩余文本的文意,找出不能理解的字詞句。
第二課時
1、復習式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左轉》和史書體例的知識,誰能給大家復述一下?老師用PPT展示一道相關的填空題,請同學來回答,幫助學生回憶和記憶。(1′)
師:除了這些知識我們還從課文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以燭之武“ 怎么退——為什么退——退的結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語句。
2、研讀第三段:
(1)全班齊讀本段,檢驗預習效果,提出問題。(2′)
(2) 根據(jù)學生預習的反饋情況,老師有重點的進行字詞句的講解:(4′)
?、俑乙詿﹫?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谘捎猛鲟嵰耘汔彙獮槭裁匆獛蜁x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③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A.何陋之有?B.蓮之愛,陶后鮮有聞。C.菊之愛,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芮夭f,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3)同學們,本段也蘊含了兩個典故,誰能找出來,并給大家解釋一下?也可以利用你們現(xiàn)有的網絡資源進行查找。(5′)
明確:①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皶x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②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3)自由讀本段,回憶上節(jié)課老師給你們展示的“秦、晉圍鄭圖”,并思考燭之武是如何使秦軍撤退的。(8′)
明確: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跔T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大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