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語文《故都的秋》鑒賞
《故都的秋》里豐富的情感內(nèi)蘊和獨特的藝術(shù)造詣使其成為當(dāng)代文學(xué)史的散文名篇。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私贪娓咭徽Z文《故都的秋》鑒賞,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語文《故都的秋》鑒賞
1.注重從主觀感受上來展示北平秋的特色
景物是客觀的,但客觀之景反映到人的意念上來,便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郁達夫的筆下主觀和客觀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例如,“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客觀景物,但也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主觀和客觀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具有這種感情色彩的語句,《故都的秋》中,還有很多: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
如果說用“細膩”來形容“灰土上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還是客觀之景,那“清閑”“落寞”則完全是從景中生發(fā)出來的主觀的、意念上的感受了。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dāng)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進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作者在評論古人悲秋時寫道:“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畫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的美。這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2.詩化的語言。這主要表現(xiàn)在韻律感和音樂美
先看作品對秋雨的描寫:“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再看對槐樹的描寫:“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讀了這兩段,誰不覺得作者在寫詩?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首先作者選擇的事物,具有詩意,其中有動(涼風(fēng)、落雨、云逝),有靜(灰沉沉的天,無聲無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自然的韻律和音樂的節(jié)奏融化在平靜細膩的描繪中。古人所說的“神韻”也巧妙地蘊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蘊藉在“微細柔軟”的落蕊里,或有聲或無聲,或狀物或寄情,字里行間暗暗地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種韻律。
詩歌的聲韻和節(jié)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結(jié)構(gòu)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jié)構(gòu)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xiàn)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jié)。“慢”(màn)“潤”(rùn)“淡”(dàn)聲調(diào)相同,前后兩字又葉韻,這樣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作者把這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回旋往復(fù),像一串珠璣那樣,有著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jié)奏。
人教版高一語文《故都的秋》鑒賞相關(guān)文章:
2.高中語文《故都的秋》教學(xué)設(shè)計及理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