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三復(fù)習(xí)資料匯總(2)
三、中心內(nèi)容及寫作技巧。
1、《祖國山川頌》:作者以飽滿的感情,謳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傾注了作者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寫作技巧: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采用了片斷式結(jié)構(gòu)方式。
2、《長江三峽》:全文以游蹤為引線,描寫了作者在長江三峽乘船游覽時看到的瑰麗景象,描繪了波濤洶涌、雄偉壯麗的三峽,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深情熱愛。寫作技巧:寫景有序,層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峽的特點來寫;采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運用比喻、夸張、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段。
3、《肖邦故園》:作者介紹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歷史和現(xiàn)狀,追敘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著重表現(xiàn)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那種無法割舍的深沉的愛。
4、《發(fā)現(xiàn)》:抒發(fā)了詩人對看到的滿目瘡痍的國家和極度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感到極端苦悶和悲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達(dá)了對祖國災(zāi)難深重的憂慮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執(zhí)著的愛。
6、《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運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與祖國的血肉聯(lián)系,抒發(fā)了自己熱愛、奉獻(xiàn)、報效祖國的強烈而真摯的感情。
7、《祖國土》:這是阿赫馬托娃1961年的作品。詩人受到了迫害,家破人亡,國家也在極權(quán)主義的統(tǒng)治之下,詩人有著滿腔的悲憤。這首《祖國土》更是直接表達(dá)了她的愛國胸臆。
8、《離騷》:作品表現(xiàn)了詩人崇仰真理、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同時表現(xiàn)出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同楚國黑暗政治之間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亞的囚徒》:這首詩寫于特定時代,特定氣氛,表現(xiàn)出戰(zhàn)斗者的豪情,雖然起義失敗,陰云籠罩,但是詩的格調(diào)高亢,壯志凌云,豪邁奔放,充滿了必勝的信念。詩人以無畏而自由的歌唱,傳遞了對戰(zhàn)友和同志的真摯的感情。
10、《啊,船長,我的船長喲!》:這首詩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謳歌人物。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dá)港口比喻林肯領(lǐng)導(dǎo)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jié)束,用領(lǐng)航的船長象征創(chuàng)造了豐功偉績的林肯總統(tǒng),在萬眾歡呼中,以一曲悲歌贊頌一位偉大的人物。表達(dá)了詩人對領(lǐng)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對領(lǐng)袖深深的崇敬之情。寫作技巧:反復(fù)詠嘆,象征。
11、《指南錄后序》:文章簡要地記寫文天祥出使元營的斗爭情況以及逃脫后的艱險遭遇,并說明抄錄詩篇和編纂詩集的目的。文章表現(xiàn)了詩人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貞不屈的愛國情感。寫作技巧:記敘、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長短句、排比句、對偶句交錯使用。
12、《五人墓碑記》:作者在這篇碑記中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敢于同惡勢力進(jìn)行斗爭的英勇事跡,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仗義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對于他們“激于義而死”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肯定了斗爭的重大意義和不朽功績,進(jìn)而闡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寫作技巧:夾敘夾議,層層對比,步步深入,前后照應(yīng),反復(fù)唱嘆,融敘事、議論、描寫、抒情于一爐。
13、《品質(zhì)》:小說寫一位誠實敬業(yè)、熱愛自己技藝的靴匠格斯拉,他寧肯餓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質(zhì)量,以此表現(xiàn)出底層勞動者高尚的勞動道德。寫作技巧:小說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樸實無華;對店鋪的描寫和格斯拉的對話,傾注了真摯的情感。
14、《老王》:作者敘述與一位人力車夫的交往,寫底層勞動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純樸的天性。寫作技巧:于沖淡中顯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會;用細(xì)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
15、《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本文是一篇學(xué)術(shù)論文,著重探討傳統(tǒng)是什么,它包含哪些東西,我們?nèi)绾握_對待傳統(tǒng)。
16、《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的國家》:本文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書序,著重表達(dá)自己對于科學(xué)技術(shù)(科學(xué)文明)史,特別是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科學(xué)文明)史的觀點:擺脫一切偏見,尊重事實,對中國古代的科學(xué)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給予公正的評價。
17、《麥當(dāng)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dá)》:這是一篇人類學(xué)的田野筆記,或者說是文化隨筆。他從改革開放以后進(jìn)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麥當(dāng)勞連鎖快餐店在中國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它自身所起的變化,論證了文化沖撞的意義以及我們應(yīng)該采取的態(tài)度。
18、《拿來主義》:文章主要針對當(dāng)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某些錯誤態(tài)度而寫的。它既反對無原則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反對盲目排斥和拒絕接受外來文化的傾向,主張“應(yīng)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拿來主義”。寫作技巧:運用比喻論證,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用詞極為靈活。
19、《吉訶德的時代》:針對20世紀(jì)30年代武俠小說泛濫,社會公眾受小說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響,把改變個人命運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俠士的身上這一現(xiàn)象而寫,希望作家們能夠正視大眾心態(tài),用正確的、進(jìn)步的思想教育民眾,結(jié)束中國的堂吉訶德時代——公眾愚昧的時代。
20、《燭之武退秦師》: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dāng)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寫作技巧:前后照應(yīng);波瀾起伏;詳略得當(dāng)。
21、《諫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寫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并十分具體地提出了十個需要經(jīng)??紤]的問題,指出了作為一個國君應(yīng)該如何正確地處理眼前的各種事務(wù)。寫作技巧: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駢散結(jié)合。
22、《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廉藺交歡”三個事件,生動地表現(xiàn)了藺相如智勇兼?zhèn)涞牟拍芎蛷拇缶殖霭l(fā)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廉頗忠于國家、勇于改過的可貴品質(zhì)。寫作技巧:通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性格;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細(xì)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運用對比襯托之法刻畫人物。
23、《鴻門宴》:本文記敘了鴻門宴上項羽、劉邦斗爭的經(jīng)過,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辯、隨機應(yīng)變的劉邦;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優(yōu)柔寡斷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項羽;老謀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噲等。寫作技巧: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運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語言精練生動,繪聲繪色。
24、《秋水》: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寫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設(shè)喻闡述深刻哲理;具有強烈的文學(xué)色彩;巧妙運用對比手法。
25、《非攻》:對打著“義”的旗號侵略他國的戰(zhàn)爭行為的非正義性予以抨擊,表達(dá)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寫作技巧:比喻、對比,從小到大,層層推理。
26、《察今》:旨在強調(diào)因時變法的重要。作者認(rèn)為,古今時世不同,事物在變化,必須明察當(dāng)今形勢,從實際出發(fā),制定法制,主張世變時移,因時變法,不能盲目依從古訓(xùn)。
四、重點語句分析(例)
1、舒曼把它稱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不是沒有根據(jù)的。(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chǔ)的偉大藝術(shù)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們從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
2、只有他還住在這里,獨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間里來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御風(fēng)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靈魂,他“身上那點最美好的東西”,肖邦的音樂就是肖邦的靈魂,它是永存的。)
3、災(zāi)難的忠實的姊妹——希望,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詩人用希望去鼓舞戰(zhàn)友的斗志,也用希望激勵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詩人對象征沙皇專制暴政的牢獄發(fā)出了詛咒,預(yù)示了它的滅亡。)
4、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并不一樣,兩者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與蜜蜂和蜂蜜的差別相媲美。(傳統(tǒng)文化指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zhì)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文化傳統(tǒng)指的是產(chǎn)生于歷代生活,生活于民族的反復(fù)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也就是民族精神。兩者差別很大,但兩者也有聯(lián)系。民族精神存在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所以可以比之為蜜蜂與蜂蜜。)
5、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以尼采作比,論述中國也不是太陽,不是光熱無窮,不能只給予而不取得,否則將會使子孫窮困不堪。從而論證“送去主義”的行為是瘋狂的。)
6、要不然,則當(dāng)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采用形象的說法,說明沒有“拿來”,只有“送去”,把國賣光了,子孫后代將一無所有,只好向帝國主義乞討點殘羹冷炙,深刻指出國民黨賣國政策將會造成嚴(yán)重后果。)
文言文部分(字詞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詞。
1、通假字(例)
肇錫余以嘉名(同“賜”)
扈江離與辟芷兮(同“僻”)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過,僅僅;同“又”)
獨五人之 (同“皎皎”,光明顯耀的樣子)
斂貲財以送其行(同“資”)
亦曷故哉(同“何”,疑問代詞)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同“矣”,語氣詞,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給)
夫晉,何厭之有(同“饜”,滿足)
秦伯說,與鄭人盟(同“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質(zhì)(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書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圖(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同“佯”,假裝)
設(shè)九賓于廷(同“儐”)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xì))
請奏盆 秦王(同“缶”)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同“拒”,據(jù)守;同“納”,納入)
要項伯(同“邀”,邀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違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同“早”,早上)
令將軍與臣有郤(同“隙”,隔閡,嫌隙)
因擊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劍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絲毫)
涇流之大(同“徑”,直)
不辯牛馬(同“辨”,分辨、辨別)
其不仁茲甚(同“滋”,更加)
故擇先王之成法(同“釋”,舍棄,拋棄)
嘗一 肉(同“臠”,切成塊狀的肉)
雍水暴益(同“溢”,漲水)
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
2、一詞多義(例)
使:
使北營(出使)
會使轍交馳(使者)
奉使往來(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來者讀之(讓)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報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讓)
間:
得間奔真州(機會)
出沒于長淮間(之間)
間以詩記所遭(間或,有時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脫(估計)
付之度外(考慮)
當(dāng):
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時候)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當(dāng)刑也(在……時候)
盛: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興旺、旺盛)
嗚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
請其矢,盛以錦囊,負(fù)而前驅(qū)(把東西放入器物中)
發(fā):
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發(fā)動)
而又有減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頭發(fā))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抒發(fā))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發(fā)送)
徒: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類人)
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卒: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士兵)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買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與尸合(終于)
五萬兵難卒合(通“猝”)
私: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偏向)
項伯乃夜馳至沛公軍,私見張良(私下、偷偷)
下:
慮壅蔽則虛心以納下(臣下)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齊師伐我(攻伐,討伐)
載:
載舟覆舟(乘載,裝載)
載歌載舞(又)
安: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么)
蓋:
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蓋在殷憂(因為)
拜:
拜為上卿(授予官職)
拜送書于庭(叩拜)
見:
徒見欺(被)
于是王召見(接見)
我見相如(看見,遇見)
不見水端(看見)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
計:
計未定(計策)
竊計欲亡走燕(打算)
臣從其計(主意)
廉頗藺相如計曰(商量,商議)
故: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所以)
故遣將守關(guān)者(特意)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謝罪)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兼有道歉和告辭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嘆(海神名,北海若)
以為莫己若者(比得上)
聞:
聞道百(聽見)
且夫吾嘗聞(聽見,聽說)
少仲尼之聞(見聞,學(xué)識)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開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猶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時:
有要于時也(當(dāng)時)
時不與法俱至(時代)
幸:
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則幸得脫矣(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運)
始皇帝幸梁山宮(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負(fù):
寧許以負(fù)秦曲(使……擔(dān)負(fù))
負(fù)其強(倚仗)
決負(fù)約不償城(違背)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辜負(fù))
肉袒負(fù)荊(背負(fù))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
引車避匿(調(diào)轉(zhuǎn))
秦軍引而去(避開)
引酒且飲(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依據(jù))
此其所以敗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連詞,表目的)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介詞,表憑借)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連詞,表修飾)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連詞,相當(dāng)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介詞,用)
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介詞,因為)
亦以明死生之大(連詞,表目的)
以其無禮于晉(連詞,因為)
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用)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介詞,把)
越國以鄙遠(yuǎn)(連詞,表承接)
焉用亡鄭以陪鄰(連詞,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連詞,相當(dāng)于“而”,表轉(zhuǎn)折)
必竭誠以待下(連詞,表修飾)
縱情以傲物(連詞,表并列)
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連詞,表承接)
則思知足以自戒(連詞,表目的,“用來”)
則思三驅(qū)以為度(介詞,把)
雖董之以嚴(yán)刑(介詞,用)
具告以事(介詞,把)
請以劍舞(介詞,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詞,憑)
項王未有以應(yīng)(連詞,來)
貴以近知遠(yuǎn)(介詞,根據(jù),按照)
以益所見(連詞,來)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連詞,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連詞,表修飾)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連詞,表承接)
則噪而相逐(連詞,表修飾)
而仆之(連詞,表承接)
買五人之頭而函之(連詞,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連詞,表承接)
夜縋而出(連詞,表修飾)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連詞,表轉(zhuǎn)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連詞,表轉(zhuǎn)折)
功成而德衰(連詞,表因果)
擇善而從之(連詞,表承接)
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目的)
勞苦而功高如此(連詞,表并列)
項王按劍而跽(連詞,表修飾)
拔劍切而啗之(連詞,表承接)
焉:
激于義而死焉(兼詞,于之,在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詞,代五義士)
吳之民方痛心焉(語氣詞,無實義)
子亦有不利焉(語氣助詞,表陳述)
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助詞,的)
五人之當(dāng)刑也,意氣揚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動詞,去,往)
人皆得以隸使之(代詞,代他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前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后一個代詞,指代石碑)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是寡人之過也(的)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個助詞,的;后一個代詞,指代秦君)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代詞,代這件事)
將焉取之(代詞,代土地)
豈取之易(天下)
擇善而從之(它)
代百司之職(的)
思國之安(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董之以嚴(yán)刑(人民)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到)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野語有之曰(代詞,代后面所說的俗語)
我之謂也(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為(代詞,指代五義士,作定語成分)
斂貲財以送其行(代詞,代周順昌)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詞,代自己)
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代詞,代他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詞,那)
以其無禮于晉(代詞,指代鄭文公)
君知其難也(代詞,這)
又欲肆其西封(代詞,指代晉國)
失其所與(代詞,指代自己)
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相當(dāng)于“還是”)
且: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連詞,表并列,又)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連詞,表遞進(jìn),況且)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將)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尚且)
于:
激于義而死焉(介詞,表被動)
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介詞,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介詞,在)
不能容于遠(yuǎn)近(介詞,表被動)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介詞,在)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對)
貪于財貨(對于)
長于臣(比)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在)
為:
以旌其所為(做)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作為)
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替,給)
無虧為之大道哉(作為)
則思三驅(qū)以為度(作為)
為天下笑(被)
相如為上大夫(當(dāng),做)
……為趙宦者令謬賢舍人(是)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奏者(演奏)
為一擊(替,給)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立下)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成為)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結(jié)成)
軍中無以為樂(作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認(rèn)為)
君為我呼入(替、給)
為之奈何(對,對于)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常用在疑問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于是,就)
3、古今異義(例)
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古:到;今: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古:黨羽;今:指與公家相對的個人)
吳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極端傷心)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古:非同尋常;今:程度副詞,十分,極)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古:頭顱,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團(tuán)的領(lǐng)導(dǎo)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別人的妻子)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承天景命(古:大;今:景色)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古:虛;今:朝特定的方向或目標(biāo)快速猛闖)
簡能而任之(古:選拔;今:用于形容詞“結(jié)構(gòu)簡單”或動詞“使繁變簡”)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放縱情欲;今:盡情)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古:以之為;今:認(rèn)為)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古:從這里到那里,指地點;今:表示時間,從前,過去)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古:盟約;今:限制)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離開;今: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去)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于是相如前進(jìn)缶(古:走上去奉獻(xiàn);今:向前行動或發(fā)展)
位在廉頗之右(古:上;今:方位名詞,與“左”相對)
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古:揚言;今:表示政見的公告)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的連用;內(nèi)親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成員)
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現(xiàn),進(jìn)獻(xiàn);今:演奏或取得成效)
傳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嬪;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請指示王(古:指出來給……看;今:上級給下級的指令)
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嚴(yán)密、嚴(yán)厲、嚴(yán)格)
故臣復(fù)取璧(古:再;今:往復(fù),重復(fù))
拜為上卿(古:授予官職;今:指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
竊計欲亡走燕(古:逃跑;今:行)
王必?zé)o人(古:果真,如果;今:一定,必然)
臣請完璧歸趙(古:請你允許我……;今:請求你……)
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今: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古:由婚姻關(guān)系而形成的親戚;今:由結(jié)婚而形成的夫妻關(guān)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詞,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今: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國一部分海域)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古:臉向東;今:東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這種情況下;臉;今:表示后一段緊接著前一段;面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4、詞類活用(例)
予分當(dāng)引決(名詞作狀語,按名分)
詭蹤跡(形容詞作動詞,詭秘,隱蔽)
草行露宿(名詞作狀語,在草叢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詞作動詞,取道)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詞作動詞,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詞作動詞,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詞作動詞,患疾病)
緹騎按劍而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名詞作動詞,撫慰)
眾不能堪, 而仆之(動詞使動用法,使……倒地)
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名詞作動詞,用盒子裝)
不敢復(fù)有株治(動詞作名詞,株連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遠(yuǎn)近(形容詞作名詞,遠(yuǎn)近的百姓)
則盡其天年(形容詞作動詞,享盡)
人皆得以隸使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奴仆那樣)
安能屈豪杰之流(動詞使動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名詞作動詞,作記)
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在函陵)
鄰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削弱)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動詞使動用法,使……亡)
越國以鄙遠(yuǎn)(名詞意動用法,以……為鄙,形容詞用作名詞,遠(yuǎn)地)
闕秦以利晉(動詞使動用法,使……損害;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益)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名詞作狀語,在東方、在西方;名詞使動用法,使……為邊境)
樂盤游(意動用法,以……為樂)
宏茲九德(使動用法,使……光大)
將有作(動詞作名詞,興建,指興建宮室一類事情)
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使動用法,使神勞,使思苦)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詞作狀語,向西)
間至趙矣(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卒廷見相如(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怒發(fā)上沖冠(名詞作動詞,向上,豎起)
臣乃敢上璧(名詞作動詞,獻(xiàn)上)
舍相如廣為傳(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
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名詞作動詞,穿,懷里藏著)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名詞作動詞,發(fā)出苦笑聲)
趙王鼓瑟(名詞作動詞,彈)
秦御史前書曰(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詞作動詞,用刀殺)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動用法,使……止,阻止)
寧許以負(fù)秦曲(使動用法,使……承擔(dān))
歸璧于趙(使動用法,使……歸)
臣請完璧歸趙(使動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動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動用法,使……破)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使動用法,使……堅明,堅守,恪守)
畢禮而歸之(使動用法,使……完畢)
且庸人尚羞之(意動用法,以……為羞)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
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沛公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扎)
道芷陽間行(名詞作動詞,取道)
籍吏民(名詞作動詞,登記)
范增數(shù)目項王(名詞作動詞,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作動詞,與……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詞作動詞,接觸,沾染)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為王)
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動詞使動用法,使……隨從)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動詞使動用法,使……納入)
拔劍撞而破之(動詞使動用法,使……破)
秋水時至(名詞作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作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名詞作狀語,朝東,向東)
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眾聞則非之(形容詞作動詞,指責(zé)、非難)
上為政者得則罰之(名詞作狀語,在上)
以虧人自利也(使動用法,使人虧)
從而譽之(名詞作動詞,稱贊)
5、文言句式(例)
1)判斷句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過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動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
吾屬今為之虜矣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斷頭置(于)城上,顏色不少變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
則思三驅(qū)以(之)為度
大王見臣(于)列觀
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劍撞(之)而破之
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竊桃李
從而譽之,謂之(為)義
4)特殊句式。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狀語后置句)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語后置句)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賓語前置句)
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句)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
雖董之以嚴(yán)刑(狀語后置句)
將崇極天之峻(定語后置句)
設(shè)九賓于廷(狀語后置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
三、重點語句翻譯(例)
1、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
譯:我雖然正氣凜然,沒什么慚愧的,但在君主和雙親面前,卻沒有一點事功來掩飾自己的罪過。
2、然五人之當(dāng)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譯: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3、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譯:然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為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而不反顧,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4、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譯: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zāi)箍沼心菈K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也對國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他已經(jīng)把鄭國當(dāng)作東邊的疆界,又想擴張他西邊的疆界。
7、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譯: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受益,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8、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譯:我雖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況像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9、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譯:竭盡誠意,那么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jié)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疏遠(yuǎn)得像陌路之人。
10、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譯: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播散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xiàn)他們的忠誠。
11、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贏。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yīng)。
12、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譯: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jié),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1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譯:現(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肉,還告辭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譯:我們離開父母兄弟來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F(xiàn)在您和廉頗同在朝廷做官,廉將軍說出無理的話,但您卻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過分了。就是一般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15、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慮,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xiàn)在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絲綢為后啊!
16、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譯: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呀!
17、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譯:上面執(zhí)政的人抓獲他之后就會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人利己。
18、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譯:現(xiàn)在最大的不仁義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反而就這件事情稱贊它,說它是義舉。
19、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譯:所以拋棄古代君王的現(xiàn)成的法令,而效法他們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jù)。
20、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譯:雍水猛漲,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biāo)記在黑夜趟水過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們驚駭?shù)穆曇羧缤叽蟮姆课莸顾粯印?br/> 看過"高一語文必修三復(fù)習(xí)資料匯總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