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體育運動>武術>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40式身法要領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楊式太極拳作為武術拳種的一個流派,其傳播的范圍和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楊式太極拳40式身法要領。歡迎閱讀!

  楊式太極拳40式身法要領介紹

  身法要領一、百會頂

  頭為六陽之首,百脈之宗,周身之主,全身之綱領,人的五官七竅、四肢百骸,無不以此為向背。

  虛靈頂勁,也叫“提頂”或者叫“頂頭懸”,行拳走架時,身法是否穩(wěn)定,頸椎是否松豎,背脊是否中正,眼法是否平準,呼吸是否順暢,步法是否靈活,腰胯是否松沉,無不與頭有關。

  從生理上來說,百會上頂,可使頸椎中的神經(jīng)中樞延髓以及脊柱中脊髓不受壓迫,從而能夠保證周圍神經(jīng)與腦神經(jīng)的經(jīng)絡不受擠壓,暢通無阻,有利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和全身各大系統(tǒng)及器官的機能保持正常運轉,于發(fā)揮對人體的整體平衡作用至關重要。

  “頂頭懸”的具體做法是:喉頭微后收,下頜稍收提,頭頂(百會穴)虛虛上領,使頸椎拔起、拔展、松豎,有胸前鎖骨與脖后大椎連帶向后上移提的感覺。

  百會上頂不是用力去頂,而是用神去頂,用意念去頂,絕非沖頭昴首,拔頭提氣,要意在神而不在形,在虛而不在實,在形、在實容易用力,用力則易神露于外,也易產生僵勁。

  因此,百會上頂,豎頭虛靈,神斂于內,全在用意,絕非用力。

  身法要領二、大椎領

  楊式太極拳40式講身法時,有“一領百沉”的說法,“一領”指的就是大椎向上領勁,“百沉”指的是太極拳的其它鍛煉要領,如沉肩墜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落胯,斂臀收腹,尾閭中正等四肢百骸都要求向下沉垂,即謂之“一領百沉”。

  大椎領勁的具體辦法,就是收頜直項,下頜微收,脖頸自然輕輕豎起,第三、四節(jié)頸椎向后退貼到襯衣后領上去,這樣下頜自然內收,頸椎就會自然豎直松開。

  但在實踐中應注意,一定要注意先把頭部豎直松開,然后第三、第四節(jié)頸椎再向后退貼,否則容易造成頭部后仰之病,也就是要“先豎后退”,而不是“先退后豎”。

  身法要領三、肩井沉

  肩為氣之門,上抬則氣升,下沉則氣降,兩肩如能松開,上肢之氣自沉,肩在上肢的肘、腕、掌關節(jié)中,起著舉足輕重的突出地位,而松肩的關鍵又在于沉肩井。

  上肢三大關節(jié)肩、肘、腕,以及整個上肢的放松,肩關節(jié)的放松起絕對主導作用,沒有肩關節(jié)的放松,整個上肢其它各關節(jié)就不可能放松。

  在楊式太極拳40式的走架中,上肢的兩手始終處于從動的狀態(tài),不能自動做出各種動作,而是在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全靠腰身來引動。

  也不光上肢的兩手,還包括下肢的兩腿也都是靠腰身來引動,所以才有“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之說,要做到“腰帶四肢,身使四肢”。

  所以腰帶上肢,關鍵在于松開肩關節(jié),因為在上肢三大節(jié)中,肩為根節(jié),肘為中節(jié),腕為梢節(jié),根節(jié)動,梢節(jié)隨。要在意念的引導下,讓臂與肩象松脫開了一樣。

  這樣,當腰身轉動時,讓左右轉動所產生的離心力去牽動手的左右旋轉;當身軀下沉時,讓地心引力去引動手向下沉降;當腰身前進后退時,讓前進和后退所產生的慣性帶動手的向前和移后。

  如此等等,都是完全由腰身來帶動,身勢的進退、升降、旋轉均應如此。所以沉肩井是上肢放松的關鍵所在。

  身法要領四、脊柱拔

  楊式太極拳40式特別強調行拳走架時脊柱的上下伸展,對拉拔長,形成一個百會連接會陰的身體中軸線,也叫中垂線。

  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于中軸線,終于中軸線,這個中軸線其實就是脊柱,太極拳就是以腰脊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脊柱行拳”。

  全身的放松關鍵在于上肢的根節(jié)“肩”和下肢根節(jié)“胯”的放松,肩胯放松之后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轉動,前后張弛三種變化,才能活動自如。

  脊柱的上下拉抻可使人體脊柱的S型曲線得到適當?shù)恼{直和拉開,既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向后突臀的毛病,又有利于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主要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張弛(也叫前后折疊)是說脊柱如同弓箭的弓背一樣,隨著拳勢的蓄、發(fā)、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吸氣微微后弓,稱為“吞身”,發(fā)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弛,稱為“吐身”。

  行拳走架時,脊柱隨著拳勢的起、落、開、合和拳勢的呼和吸呈現(xiàn)出節(jié)律性張弛。

  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轉動、前后折疊,實際上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向的對拉拔長勁。

  “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上下對拉勁,“沉肩墜肘”與“含胸拔背”體現(xiàn)左右對拉勁,胯膝與兩足之間形成的外曲內直和前弓、后坐的一張一弛,就是前后之間的對拉拔長勁,而且都是以“脊柱為軸心”的運動。

  身法要領五、腰胯松

  “腰為一身之主宰”,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中,一語道破了腰在人體中和在太極拳習練中的主宰地位和統(tǒng)領作用。認為:能松腰才能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行拳走架中身體的虛實變化皆由腰來轉動。

  吳式太極拳大家李和生也說過:“腰不松,氣難通,氣不盈,意難行。”強調了松腰和意氣的關系。腰跨位于人體上肢與下肢的交界部位,是身體運動的樞紐,是太極拳運動中勁力虛實轉換的調控器。

  太極拳架從頭到尾都是“以腰為軸,身使四肢”的整體運動,抓住腰帶四肢這一根本要領,就抓住了太極拳運動的總綱,就能夠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腰胯松和百會頂,大椎領,脊背拔幾者共同配合,才能發(fā)揮脊柱上下對拉的整體效果。

  因此,松腰胯就成為習拳“身法”上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而練腰胯松,首先應該弄明白,何為腰?何為胯?腰與胯之間又是何等關系?我認為:人們習慣上所說的腰,是指平常系皮帶的那一圈部位,醫(yī)家說的兩腎之間的命門所在之處,包括人體的肋下胯上部位。

  而生理學上的胯,實際上是指股骨上節(jié),大腿的折疊下陷處,胯關節(jié)是由髂骨、恥骨、坐骨三塊共同組成為髖骨,通稱為胯骨。

  人們通常把腰和大腿之間的部位叫做“胯”。腰和胯之間的關系是主動和從動的關系,胯是隨著腰的轉動而轉動的,兩胯與腰脊處的左右轉動,上下抽挫’以及豎向的前后卷曲開合,是最基本的腰胯動作。

  腰胯能松、能沉,脊柱上下拉抻的效果就明顯,自身重心就能降低,下盤就能穩(wěn)固,卸對方的力就能順遂,就能周身協(xié)調,得機得勢,妙不可言。

  松腰胯的質量,對于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協(xié)調自身的靈活性、穩(wěn)定性、整體性有著重要影響,并決定著勁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等諸方面的運動質量,所以腰胯放松,實為太極拳“身法”之一大關鍵。

  身法要領六、尾閭收

  人體的尾閭位于身軀骶骨下端,與脊椎骨有連帶關系,為轉動元氣升降之要道。被稱為陽脈之海的督脈長強穴也正在尾閭部位。

  在楊式太極拳40式行功中,形體上尾閭如蛇,又如推進器、定向標,身體欲向何方,尾閭即從后面對向何方,尾閭中正則立身中正。

  太極名家郝少如先生對于尾閭中正有精辟見解,他說:“尾閭正中須兩股(大腿股骨)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謂尾閭中正即脊骨根向前也。”

  從整體上看,此即太極拳“裹襠”、“斂臀”或叫“護臀”的技術規(guī)范,它就象用臀部把整個骨盆裹護起來,把小腹部承托起來。

  這樣,再配合上虛領頂勁、松腰落胯、曲膝圓襠,就能使尾閭的舵向作用相對穩(wěn)定,從而保證尾閭中正和立身中正,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背脊的彈性。

  同時,斂臀也相對降低了身體的重心,有利于動作的平衡和蓄、化、引、拿,有助于專注一方,勁整力渾。

  這個身法要領從局部來看,就是吊襠,或謂提肛、縮谷道,就是會陰處虛虛上提,適度收縮會陰底肌和肛門括約肌,以促進下盤的穩(wěn)定。

  陜西眉縣一位跟隨楊澄甫先生學過太極拳的老中醫(yī),曾總結了自己的兩句練拳體會:“一句真訣要牢記,坐提谷道是真丹。”可見,“斂臀”的關鍵就在于“提谷道”、“收尾閭”。

  身法要領七、命門撐

  太極拳身法要領中十分重視和強調松腰,而松腰必然斂臀、收尾閭。

  既要尾閭前托,又要命門后撐,這是松腰能否到位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沒有命門后撐,松腰就不能松到位,腰以下部位的蓄勁就缺乏飽滿,五弓之一的身體這張大弓就無法形成,更談不上技擊上的得機得勢。

  所以說命門后撐是行拳走架中松腰塌胯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百會頂與腰胯松是上下拉抻;尾閭前托與命門后撐是前后拉抻,二者一前一后,才能使小腹部位這個一身的重心所在始終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也才能使脊柱豎直的力在軀干部位傳導無阻,使身體自身之力與大地的反作用力毫無損失的傳導出來,形成足夠反彈力,全部施加給對方。

  太極名師張義敬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氣沉丹田時說過:“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wěn),在髖關節(jié)靈活之后,再加上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wěn)不敗。

  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jié)未能松柔靈活的結果。”可見,要想做到立身中正,脊柱豎直,松腰塌胯,穩(wěn)定重心,與尾閭前托相呼應的“命門后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基本要領。

  綜上所述,我認為太極拳的“身法”是一個帶全局性的綜合表現(xiàn)。

  身體這些部位的要領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不能顧此失彼,相互脫節(jié),一定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太極拳說十要》中對身法的要求。

  楊式太極拳十要介紹

  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虛實變化皆由腰 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后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wěn),而易為人所牽動。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fā),所向無敵也。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 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內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后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始,循環(huán)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后,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外動內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蛞刹挥昧我阅荛L力?蓋人身之有經(jīng)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jīng)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jīng)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fā)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 中所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楊式太極拳40式身法要領相關文章:

1.楊式太極拳身法的核心要領

2.楊式太極拳40式特點

3.吳式太極拳的身法四大要領

4.太極拳的身法要領

5.楊式太極拳40式的蕩勁

6.楊式太極拳虎背功的動作要領

7.太極拳的基本功和身法要領

楊式太極拳40式身法要領

楊式太極拳作為武術拳種的一個流派,其傳播的范圍和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楊式太極拳40式身法要領。歡迎閱讀! 楊式太極拳40式身法要領介紹 身法要領一、百會頂 頭為六陽之首,百脈之宗,周身之主,全身之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118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