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勵志>成功學>成功故事>

司馬遷成功的故事(2)

時間: 小蘭676 分享

  司馬遷小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的大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父親是西漢一個很有學問的史官。司馬遷從小就跟父親來到長安,10歲開始攻讀古文,學習非??炭?。

  20歲后他漫游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jīng)過長江,一路上采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跡,搜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大大地豐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識,培育了他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司馬遷漫游回來后,當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親病危,臨去世前,拉著司馬遷的手說:“我家世世代代都當史官,你將來也會接替這個職務。我早就想寫一部通史,但這個愿望實現(xiàn)不了啦!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yè),千萬不要忘記啊!”司馬遷堅定地回答說:“我雖然沒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實現(xiàn)您的愿望!”

  后來,司馬遷當了史官,他如饑似渴地閱讀皇家圖書館里的藏書、檔案,整理和考證歷史資料。那時的文字都刻在木簡上或寫在絲絹上,有時一部書就要堆滿一間屋子,讀書是很不容易的,到41歲那年,他開始寫《史記》。

  6年后,司馬遷因直率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進監(jiān)獄。他在獄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曾產(chǎn)生過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又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如果就這樣輕易死去,《史記》由誰來完成呢?他決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50歲那年,司馬遷被釋放出獄。他更加奮發(fā),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寫《史記》中去。他用了14年的時間,終于寫成了這部50多萬字的著作?!妒酚洝肥俏覈牡谝徊客ㄊ罚还矊懥?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惡的文章,也有歌頌奴隸起義故事。這是司馬遷用畢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寫出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司馬遷不負父命,中華孝道故事

  在一間冷森森的囚牢里,一個手腳戴著鐐銬的犯人忍受著痛苦,默默地重復著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想當年,他還只有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從青山綠水的家鄉(xiāng)走出,來到當時的國家首都長安城,向伏生、孔安國等大學者學習。在長安,他聽說了張騫通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一切都那么美好,讓他年輕的心沸騰不已。

  終于,他長大了,可以自己一個人外出了。他選擇了走遍大江南北,看遍祖國河山,追尋歷史遺跡,憑吊古圣先賢。他“南游長江、淮河,上會稽,探禹穴, 窺九疑,浮于沅江、湘江之上;北游汶水、泗水,訪問齊、魯學士,觀孔子遺風……”

  后來,父親病了,病情很嚴重,臨死前拉著他的手哭著說:“你要記住: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為這個飽經(jīng)滄桑的民族寫一部可靠的歷史。”司馬遷哭著回答:“我一定會完成您的愿望!”

  于是,他接替了父親的職位,進入政府,擔任“太史令”一職,開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他意氣風發(fā),幻想著完成父親遺愿的那一天。他不知道,這也是他悲慘人生的開始。

  一個叫李陵的將領,在和漢朝的死對頭匈奴軍隊對陣時,突然投降了。皇帝的心臟隱隱作痛,問大臣們: “這到底是為什么?”大臣們都說:“投降匈奴的人,該殺他全家!”皇帝暗暗點頭。唯獨司馬遷反對,他覺得李陵一定有難言之隱。皇帝發(fā)怒了:“你為什么要給李陵說好話?難道你是他的同黨?難道你要和他里應外合?難道你想做匈奴人的奸細?難道你想顛覆我大漢?”

  沒有人為他求情。他被投入監(jiān)獄,判處了死刑。

  這場自天而降的橫禍使司馬遷悲憤至極。他在牢中凝視著窗外的月光,回想著父親的遺言:“為這個飽經(jīng)滄桑的民族寫一部可靠的歷史。”他口中喃喃地說: “父親,我不會忘記您的遺訓,我一定要活下來!”

  按照漢代的法律,死刑犯有兩個替代辦法:一個是花錢免死,但司馬遷拿不出那么多錢;還有一個辦法是接受宮刑,也就是要把正常人變成太監(jiān),這是對人格的極大侮辱。為了繼承父親的大業(yè),司馬遷接受了宮刑。

  被釋放后,他放下其他一切事情,專心著述,每天寫到深夜才停筆。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共130卷、53萬字的不朽巨著《史記》。

  司馬遷的生平:

  司馬遷確切的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記載。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一說生于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大約卒于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一說卒于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說卒于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征和三年)。據(jù)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zhèn)鞯氖饭俸銟I(yè)。

  司馬遷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時期,司馬遷的祖上來到秦國。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戰(zhàn)國中后期秦國著名的武將司馬錯。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曾經(jīng)在朝堂上與張儀辯論,辯論內容被收入《戰(zhàn)國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觀止》,名為《司馬錯論伐蜀》。辯論勝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馬錯等人出兵巴蜀,得勝而守之。

  六世祖司馬靳(司馬錯次孫)為名將武安君白起副手,參與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卒四十萬人,司馬錯、司馬靳等軍事之功為秦國奠定了一統(tǒng)天下的軍事基礎。

  高祖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曾祖司馬無澤,在漢初作長安的一個“市長”(管理市場)。祖父司馬喜,沒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為五大夫。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是當時一位非常杰出的學者,著有《論六家要旨》一文,系統(tǒng)總結了春秋戰(zhàn)國秦至漢初以來陰陽、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高度肯定,該文是對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司馬談在約漢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間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于家鄉(xiāng)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市),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上,司馬遷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二十歲時,他從長安出發(fā),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 二十五歲時,他又以使者監(jiān)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后,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歷”,該歷法改變了秦代使用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的習慣,而改以正月為歲首,從而,為中國的農(nóng)耕社會奠定了其后兩千年來所尊奉的歷法基礎。之后司馬遷便潛心修史,專心寫作,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杰出散文?!侗坎挥鲑x》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fā)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家譜世系

  司馬遷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時期,司馬遷的祖上來到秦國。他的直系祖先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武將司馬錯。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曾經(jīng)在朝堂上與張儀辯論,辯論內容被收入《戰(zhàn)國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觀止》,名為《司馬錯論伐蜀》。辯論勝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馬錯等人出兵巴蜀,得勝而守之。六世祖司馬靳為名將武安君白起副手,參與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卒四十萬人,司馬錯、司馬靳等軍事之功為秦國奠定了一統(tǒng)天下的軍事基礎。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是當時一位非常杰出的學者,著有《論六家要旨》一文,系統(tǒng)總結了春秋戰(zhàn)國秦至漢初以來陰陽、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高度肯定。該文是對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

  司馬談在約漢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間任太史令。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于家鄉(xiāng)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市)。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上,司馬遷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十九歲時,他從長安出發(fā),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在《自序》上司馬遷說“(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二十五歲時,他又以使者監(jiān)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后,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歷”,該歷法改變了秦代使用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的習慣,而改以正月為歲首。從而,為中國的農(nóng)耕社會奠定了其后兩千年來所尊奉的歷法基礎。之后司馬遷便潛心修史,專心寫作,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世系:

  衛(wèi)系:?(無從可考)

  趙系:司馬蒯聵——司馬淺——司馬尚——司馬卬

  秦系:司馬錯→司馬梗→司馬靳(蘄)→司馬欣(?)→司馬昌→司馬毋懌→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司馬臨、司馬觀、司馬英(漢丞相安平候楊敞之妻)司馬遷說:“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wèi),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筆者就此查閱了大量先秦史書,卻不見衛(wèi)國司馬氏的記載。趙國除了司馬

  遷介紹的司馬蒯聵外,司馬氏見于史書的還有司馬淺.、司馬尚及秦朝末年的司馬卬.。秦國的司馬氏較多,早期有名將司馬唐.、司馬錯.、司馬梗.、司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馬欣.、司馬昌.。因為衛(wèi)國無司馬氏的記載,疑為司馬遷誤把中山寫成了衛(wèi)。如衛(wèi)國實為魏國,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說得通了。中山國有司馬赒、司馬憙、司馬子期8.。此外散見于先秦史書中的司馬氏還有宋國的司馬牛.、齊國的司馬悍.、楚國的司馬翦.,此三人是否為少梁司馬氏我們不得而知

  司馬遷以移花接木之術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輩世系依附在司馬錯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時也掩蓋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

  戰(zhàn)國初期進入秦國的司馬氏與后來秦國夏陽(少梁)的司馬氏同族并不同支。秦國名將司馬錯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陽死在成都,應該是秦國咸陽人。秦國夏陽的司馬氏就是魏系司馬氏,也就是司馬遷的直系先祖。

  按照司馬遷的“一族三分”說,我們現(xiàn)在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少梁司馬氏家族的世系。(橫線為父子相承世系,虛線為輩分不清世系)

  趙系:司馬蒯聵……司馬淺……司馬尚……司馬卬

  秦系:司馬唐——?——司馬錯——司馬梗——?——司馬欣……司馬相如

  魏系:?——司馬赒——司馬憙——司馬子期——司馬靳——?——司馬昌——司馬無澤——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

  少年受業(yè)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huán)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huán)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10歲,司馬遷隨父在京城約22歲時,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回到長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職責是守衛(wèi)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隨漢武帝到過平?jīng)?、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p>

  據(jù)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jīng)“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jīng)在家鄉(xiāng)從事過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后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然后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圣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guī)??涨暗氖分?,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后,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于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xiàn)這樣一個宏愿。

  于是,司馬遷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司馬談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全國的漫游。司馬遷從20歲開始的全國漫游,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他這個漫游,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司馬遷

  比如說,他漫游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么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xiāng)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并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韓信為什么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fā)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么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后來就不能夠建功立業(yè)了。韓信后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xiāng),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后來的建功立業(yè),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并為避禍而韓何改姓的何姓安徽廬江始祖,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xiàn)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的遠祖何庶題辭(別號:自修,軒轅黃帝第60世耳孫):“更名改姓 因避強秦 寧去候統(tǒng) 甘為庶民 ;承先啟后 繼舊開新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xiāng)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再比如說,在孟嘗君的故鄉(xiāng)薛城,他走鄉(xiāng)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yǎng)士有什么關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梢赃@樣說,司馬遷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于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xiàn)力。所以說司馬遷的這次漫游,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guī)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jīng)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yǎng)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遷在為《史記》寫的“自序”里,詳細記錄了司馬談在“河、洛之間”對他說的那番語重心長的遺囑。司馬談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fā)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 洛陽相會,就這樣成為這一對鐘情于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獲罪和《史記》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  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強辯,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便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交給廷尉處理。

  司馬遷被關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死刑。但是漢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話可以接受兩條路,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宮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他忍辱負重,希望出現(xiàn)一線轉機。

  后來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及此事中說道:“遭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

  司馬遷認為受宮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游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xiāng),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游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yǎng)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此后,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jiān)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我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孫臏兵法》。還有《詩經(jīng)》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么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于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于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tài)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于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jié)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司馬遷寫的《史記》,不僅內容翔實可靠并且文字生動優(yōu)美,文字寫的栩栩如生,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著作。因此,《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50歲,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字。

  其中《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被改編成為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并選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11課《廉頗藺相如列傳》。

看過“司馬遷成功的故事”的人還關注了:

1.司馬遷少年立志的勵志故事

2.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

3.司馬遷的名人名言大全

101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