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政工論文>

高中經濟政治論文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高中經濟不僅是教師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高中生的學習難點。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經濟政治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高中經濟政治論文篇一

  高中經濟常識課堂學習之我見

  摘 要 高中經濟常識教學不僅是教師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高中生的學習難點。本文通過高中生的角度,來闡述經濟課堂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 高中教學 經濟常識 學生 生活化

  一、引言

  在經濟常識的教學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對于老師的教學總是抱有微詞,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經濟學原理和理論都讓我們感到負擔。站在我們高中生的立場上現(xiàn)在的經濟常識課堂上到底缺少了什么,而我們又期望怎樣的課堂教學呢?

  二、高中生在經濟常識課堂中的學習困境

  《經濟常識》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下發(fā)的課程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學科性質是“力求貫徹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教育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整體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等原則,幫助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培養(yǎng)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獻身的精神,奠定學生的無產階級世界觀、政治觀、道德觀和人生觀的初步基礎。”但是對于我們學生來說,這些解釋內容太具有官方性而并不能理解,那么我們在經濟常識課堂上究竟在學些什么?

  翻開經濟常識教材的目錄我們可以看到,教材不僅包括了商品、貨幣、價值規(guī)律、生產、分配、消費等基本理論常識,還講了企業(yè)、公司、股票、證券、保險等具體的經濟活動載體;不僅介紹了國家經濟制度、國家財政、三大產業(yè)、對外貿易等國家層面上的基本經濟概念,而且介紹了作為公民個人從事經濟活動,包括經營、投資、就業(yè)等具體程序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常識。這些經濟常識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有些是可以在生活中進行實踐的生活經驗,而有一些卻因為其專業(yè)而抽象的經濟語言而顯得撲朔迷離,特別是受到生活閱歷及年齡的限制。對于我們來說,有些國家政治層面的經濟內容是根本無法憑借書本上的描述來深入了解的。

  然而在現(xiàn)在的經濟常識課堂上這一點經常被忽略,老師經常會在如何講解書本知識上花費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卻沒有考慮到這些知識的源頭離我們學生非常遙遠。這就好像是拿了一團繩結中的一段來讓我們解,卻不能讓我們看到整團繩結的構造,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解開這些纏繞在一起的困難,就十分不容易了。

  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者這是正確的,但學生不僅僅只是扮演一種完全的接收者的角色,特別是在這樣的政治經濟教學中我們需要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詳細的教學內容,更是一種角色互換般的理解感。老師需要考慮到的不僅有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素質和課堂品質,還需要考慮到我們可能會感到疑惑的問題。如果一味地在課堂上注重國家意志、黨的政策這些抽象觀點和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忽略我們會怎么想、在想什么,那么對于我們來說這樣的課堂完全缺少吸引力,讓人提不起精神來進行思考。

  按照課堂中所教授的知識點來給出標準答案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十分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得到的只是卷面上的分數(shù)。為什么這么答?其中包含的內涵是什么,這些知識點在實際生活是怎么流通的?這些問題才是真正幫助我們學習、能夠影響我們未來的東西。因此,在經濟常識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在提升我們高中生的主體意識上,以我們的困惑出發(fā)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使整個課堂活起來。

  三、改進課堂學習的幾點建議

  在如何改進經濟常識課堂進程的這個問題上,作為一個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筆者有以下一些粗淺的建議:

  (一)與其他科目融合,多利用數(shù)學模型

  高中學習是一個整體,實際上經濟常識課只是高中課程的一小部分,我們在其他科目上所花費的時間可能遠大于在經濟常識課上花費的時間。因此,在進行經濟常識這樣需要利用到數(shù)學思維和理性分析能力的課堂上,數(shù)學模型會是一個比較適合的工具。

  比如在商品、勞動產品、物品的區(qū)分上,在我們的一般印象里這三種并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差別,即使在進行了舉例分析之后我們也會在之后很長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喪失分辨的能力,但是運用數(shù)學中的集合概念來描述這三者的關系就顯得十分清晰:勞動產品只是物品的一部分,而商品是勞動產品的一個部分,而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將這三者用數(shù)學符號來解釋的話,我們會自動聯(lián)系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從而達到深刻記憶的目的。

  像這些數(shù)學模型的運用,可以把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理論直觀化、簡單化,同時在數(shù)學課堂或其他課堂的進行中,也可以引起我們對經濟常識的回憶,這對于理解經濟學概念、熟記經濟學規(guī)律有著事半功倍的功效。同時,像這樣不同科目的知識融會很大程度上會吸引學生的興趣,我們會自己去探討、歸納其中的問題,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得到高漲。

  (二)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學

  經濟常識課堂上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宏觀的原理知識和經濟機制,教師為了讓我們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已經試圖去利用貼近生活的講解方式來緩解經濟知識教學中產生的機械、沉悶感,但是經濟方面的內容本來就比較拘泥于教材以說理和灌輸為主,缺少生成性、情境性和靈活性,這種使用生活例子的講解有時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結果。譬如在講解商品的基本屬性這一課時,永遠都是一把斧子等于十五千克大米的例子,對我們來說聽了和沒聽是一樣的效果,有失新鮮和創(chuàng)造的生活化教學反而會產生一種不倫不類的效果。

  對于我們來說,真正吸引興趣的生活化教學要在一個恰當?shù)臅r機用一種恰當?shù)姆绞秸宫F(xiàn),火候要正好。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表現(xiàn)就是通俗易懂的,提到“消費”就一定要去商場購物這樣的做法也是不能完全引起我們的共鳴的。一味地強調教學內容生活化反而會給我們帶來不少的困惑,作為高中生我們已經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對某些知識也會有相應的屬于自己的理解,我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例子解惑,而是把生活中的知識和課堂上的教學接軌,使得我們能夠把教材上的原理概念投影到生活中去并產生發(fā)自內心的領悟。

  這樣高水平的生活化教學對于教師來說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老師與我們學生多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和經歷,這樣的互相了解對于在課堂上進行恰當?shù)纳罨虒W也會有一定幫助。

  四、結束語

  有關經濟常識的學習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課堂中的知識多半是以社會經濟為背景的與我們現(xiàn)階段的學習環(huán)境差距較大,但是相信在我們與老師之間共同溝通、共同努力下,這一稍顯枯燥、理論化的課堂也會變得充滿經濟邏輯和生活情趣。

  (作者單位為北京市海淀區(qū)育英中學高中部)

  參考文獻

  [1] 李有貴.經濟常識教學中數(shù)學模型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

  [2] 陳向榮.思想政治課改革教學的新起點[J].思想政治課教學,1996.

  [3] 錢紅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淺議[J].才智,2009.

  高中經濟政治論文篇二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主觀題分析思路

  摘 要: 經濟生活主觀題是高中政治最復雜、難度最大的題型之一。因此,解答好經濟生活主觀題對提高政治考試成績至關重要。只要考生堅持把握好經濟生活主觀題的特點和規(guī)律,先讀清楚題目,再讀材料,特別是在解答圖表題注意“三看”、“兩比較”、“一結合”,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準確地抓住材料中心思想,取得成功。

  關鍵詞: 高中政治考試 經濟生活主觀題 分析思路

  隨著新課標的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越來越成熟地體現(xiàn)在各地高考試題中。表現(xiàn)在高中政治考試卷面上就是,不論選擇題還是主觀題,都主要是以材料為載體,綜合考查學生的知識和思維能力。因此,在考場上,考生能不能準確快速地閱讀材料,抓住題目立意,往往對考試成績的高低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知識板塊不同,不同類型主觀題的解題思路有所差別。其中,經濟生活主觀題是最復雜、難度最大的題型之一。下面就經濟生活主觀題的分析思路談幾點看法。

  在考場上很多考生都喜歡從材料到問題一遍讀下來。事實上,先讀清楚題目,再讀材料,更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準確地抓住材料中心思想。

  1.讀題目

  經濟生活主觀題的設問一般思路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1)“是什么”經常被放在經濟生活主觀題的第一個問題,主要以“材料(圖表)反映(體現(xiàn)、說明)了什么”的形式出現(xiàn)。具體說來,如果問“材料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答案一般只要概括出材料體現(xiàn)的表面經濟現(xiàn)象即可;如果問“材料體現(xiàn)(說明、表明)了什么”,答案不僅要概括材料反映的表面經濟現(xiàn)象,而且要包括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的原因,或者該現(xiàn)象可能引起的后果或帶來的啟示。當然,在審題時還要注意分清“(多個)材料分別體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道理)”“(多個)材料共同體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道理)”這類問題。

  (2)“為什么”一般出現(xiàn)在第一問“材料體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之后,要求闡明出現(xiàn)該事件的依據(jù)、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和危害性。其中,依據(jù)是指理論依據(jù);重要性是指作用、意義、目標、目的等;必要性是指當前存在的客觀實際,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是指存在哪些主客觀條件,使做這件事成為可能;危害性是指做和不做這件事將會導致怎樣的消極后果?;卮疬@類題目要從三個方面考慮答案,首先是該現(xiàn)象涉及到的課本知識即理論依據(jù),然后是結合材料找出具體情況,最后要結合材料中隱含的時代背景分析現(xiàn)實情況。

  (3)“怎么辦”是經濟生活主觀題的落腳點,也是考查考生知識理論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點部分。解題思路是:首先通過閱讀題干明白讓誰(國家、企業(yè)、消費者、勞動者等)做什么,再讀材料尋找答案。問題的答案就隱藏在材料之中。這一部分涉及的材料主要分為兩種:材料提到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材料涉及到某個主體在這個問題中的具體做法。對前者,采用符合理論和客觀實際的方法把這些原因一一解決,就是答案。后者要求考生首先對材料中的具體做法判斷正誤,再轉換成符合理論要求的做法。

  在組織答案過程中考生要注意將經濟理論與現(xiàn)實情況相結合,做到在課本理論的指導之下,具體分析材料的要求,即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理論與現(xiàn)實相結合。切忌語言表述口語化,語言組織不合邏輯。

  2.讀材料

  經濟生活主觀題材料一般有兩類形式,即文字材料和圖表。其解題思路大體可按照以上順序。這里重點談圖表題。解答圖表題應注意“三看”、“兩比較”、“一結合”。

  所謂“三看”,一看圖表標題,抓住中心詞,這往往是主要問題,即需要分析的客觀對象;二看圖表內容,即圖表提供的相關數(shù)據(jù),這是提煉有效信息,組織答案的主要來源;三看圖表注釋,圖表注釋使圖表的含義得到全面而深刻的表述,對我們理解圖表和組織答案有重要影響。圖表注釋一般分為解釋性和補充性兩種。解釋性注釋是對圖表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依據(jù),可以幫助理解圖表內容;補充性注釋是對圖表不能完全表達的信息的補充,這是組織答案不可缺少的來源之一。

  所謂“兩比較”,即“橫向比較”(通常比差距)、“縱向比較”(通常比變化)。另外,在多個表格時,還要區(qū)分不同表格之間的關系是因果關系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比較過程中,應該注意數(shù)據(jù)變化的關鍵時間點所隱含的現(xiàn)實背景,得出變化原因,找到解決辦法的重要信息。有年份標注的題目要注意特殊年份的時代意義,如1978年是改革開放的開始,等等。

  所謂“一結合”,是指將材料和圖表相結合。通過對圖表和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找出其中的內在聯(lián)系。整體上把握題目主旨。

  按照“三看”、“兩比較”、“一綜合”可以準確抓住圖表的有效信息,再分析設問組織答案,基本上也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

  這兩年材料題的命題思想有所變化。過去,材料題要求回答時一要立足于材料,二要聯(lián)系教材,而現(xiàn)在則要求更多地立足于材料,這就要求考生在做材料題時必須認真細致地閱讀所給材料。如果出現(xiàn)材料和教材不一致的情況,要以材料為準。

  下面以2006年廣東高考題為例說明高中政治經濟生活主觀題分析思路。

  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材料1: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情況

  注:改革開放以前(1978年以前)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用GDP的增長率度量)為6.5%;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以后)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為9.4%。在這里,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大體反映了相應時期內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或正常水平。

  材料2:

  1978―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基本情況

  注:在這里,標準差反映了1978―2005年間的增長速度相對于年均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標準差越大,表明1978―2005年間的增長速度圍繞著年均增長速度而上下波動的幅度越大。

  材料3:改革開放以來,投資率(即投資占GDP的比率)平均為37.6%,而市場經濟發(fā)達國家的投資率一般不超過20%;1978―2005年間我國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5%。

  (1)材料1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什么特征?(7分)

  (2)從經濟增長的波動和長期趨勢兩個方面看,材料2、材料3和材料1具有什么聯(lián)系?(7分)

  (3)2005年,我國的投資率超過了44%,專家指出,這是一個很難繼續(xù)提高的比率。請問:在投資率不可能再繼續(xù)提高的情形下,如何提高我國的社會生產能力、促進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4分)

  解析:第一問設問“是什么”,圈定了范圍“改革開放以來”。這就要與“改革開放前”作比較。我們應注意材料一,標題是“經濟增長的基本情況”,從圖表中可以把握兩個關鍵詞,“速度”、“穩(wěn)定性”。材料一的注釋補充說明了,年均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長期趨勢的關系。第二問要求比較材料二、三與材料一的關系。一般情況下,材料之間屬于因果聯(lián)系的居多。也就是在問“為什么”材料一中經濟會有增長和波動情況。材料二、三揭示了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原因,即“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和波動情況。材料二中的注釋解釋了“標準差”,從中可看出“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波動情況。第三問落腳點在“怎么做”。這考查考生對當前經濟狀況的宏觀認識。做答時要注意弄清,要回答的是“如何提高社會生產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等。

  答案:(1)從材料1可以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避免了大起大落,波動幅度大大降低,實現(xiàn)了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增長。但是,改革趨勢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比改革開放以前更高,實現(xiàn)了國民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2)利用材料2可以看出,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不斷波動,因此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發(fā)生波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明顯大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說明前者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要大于后者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利用材料3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期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本的高積累、高投入。(3)在積累率不可能再提高的情形下,要提高我國的社會生產能力、促進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就必須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yōu)榧s型,大力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高考題目的難度主要表現(xiàn)在綜合性很強,題目變化其實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材料怎樣更新,考查的知識點都不會脫離課本。所以考生不但要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要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這樣可以在考場上做到“穩(wěn)、準、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經濟政治論文

高中經濟不僅是教師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高中生的學習難點。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經濟政治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高中經濟政治論文篇一 高中經濟常識課堂學習之我見 摘 要 高中經濟常識教學不僅是教師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高中生的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2174785